鱼竿用末梢部位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鱼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4335阅读:722来源:国知局
鱼竿用末梢部位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鱼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鱼竿,具体涉及一种包括了末梢部位组件的多功能鱼竿。



背景技术:

钓鱼作为一种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市场上的鱼竿多种多样,其竿体一般有若干节可收缩的短杆体组成,便于携带。现有的鱼竿主要包括三种:手竿、手车竿和矶竿,其中:手竿指不装绕线轮的钓竿,多用于淡水垂钓,长度一般为3~8米。手车竿为淡水钓大鱼的必备武器,手车竿的调性界于手竿和矶竿之间,比矶竿要软,不适合远投,一般用中小型渔轮,长度一般在3.6米~7.2米之间。若有钓友需要钓不同的鱼种及在不同的水域垂钓,则需要准备多种类型的鱼竿,至少包括手竿和手车竿,如此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多功能鱼竿,该多功能鱼竿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在手车竿和手竿之间进行转换装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鱼竿用末梢部位组件,包括末梢绳、套筒、圆杆、末梢杆及末梢过线圈,所述套筒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孔,所述套筒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的内径与鱼竿本体上的最上端的杆体的直径相配合以使得套筒可与鱼竿本体的最上端的杆体相连,所述圆杆的一端的直径与套筒内开设的第一孔的内径相配合,所述圆杆的一端用于插接固定于套筒内开设的第一孔内,所述圆杆的另一端连接一可相对于圆杆旋转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用于与末梢绳相连,所述末梢杆的一端的直径与套筒内开设的第一孔内径相配合,所述末梢杆的一端用于插接固定于套筒内开设的第一孔内,所述末梢杆的另一端与末梢过线圈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内开设的第一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圆杆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孔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末梢杆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孔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圆杆的一端或末梢杆的一端通过螺纹与套筒一端的第一孔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末梢过线圈大致呈一封闭的圆形,该末梢过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末梢杆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鱼竿,包括鱼竿本体,所述鱼竿本体包括若干节杆体,该若干节杆体直径不一,所述若干节杆体相互套接以组成伸缩状,所述鱼竿还包括末梢部位组件、活动环、若干过线环及手车轮卡扣,所述末梢部位组件包括末梢绳、套筒、圆杆、末梢杆及末梢过线圈,所述套筒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孔,所述套筒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的内径与鱼竿本体上的最上端的杆体的直径相配合以使得套筒可与鱼竿本体的最上端的杆体相连,所述圆杆的一端的直径与套筒内开设的第一孔的内径相配合,所述圆杆的另一端连接一可相对于圆杆旋转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用于与末梢绳相连,所述末梢杆的一端的直径与套筒内开设的第一孔内径相配合,所述末梢杆的另一端与末梢过线圈相连,所述圆杆的一端或者末梢杆的一端用于插接固定于套筒一端开设的第一孔内,所述活动环活动设置于鱼竿本体的最上端的杆体上,每一过线环可拆卸的设置于一对应的杆体上,所述手车轮卡扣设置于鱼竿本体的对应杆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第一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圆杆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孔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末梢杆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孔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圆杆的一端或末梢杆的一端通过外螺纹与套筒的第一孔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末梢过线圈大致呈一封闭的圆形,该末梢过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末梢杆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圆杆的另一端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环包括第一固定环及第一过线圈,所述第一固定环呈一球状且其中部开设有一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略大于末梢杆的直径,所述第一过线圈设置于第一固定环的壁内,所述第一过线圈包括一大致呈圆形的线圈及至少一引脚,所述引脚插入第一固定环的壁内,以将所述第一过线圈与第一固定环相固定,所述第一过线圈所在的平面非垂直于第一固定环所在的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过线环包括第二固定环及第二过线圈,所述第二固定环呈圆饼状且其中部开设有一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与对应的杆体的直径相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过线圈包括一大致呈圆形的线圈及至少一引脚,所述引脚插入第二固定环的壁内,以将所述第二过线圈与第二固定环相固定,所述第二过线圈所在的平面非垂直于第二固定环所在的平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竿通过可更换的末梢部位组件、活动环及过线环,可快捷的实现手竿与手车竿之间的切换。同时,通过所述的活动环及过线环还可以实现自行更换,而无需由渔具店或生产厂家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竿用末梢部位组件中套筒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竿用末梢部位组件中圆杆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竿用末梢部位组件中末梢杆及末梢过线圈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竿中活动环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竿中过线环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竿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鱼竿本体、末梢部位组件、活动环、若干过线环及手车轮卡扣。

为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先简单描述鱼竿本体的结构,鱼竿本体包括若干节杆体,该若干节杆体直径不一,所述若干节杆体相互套接以组成伸缩状,方便携带。

请参考图1-3所示,所述末梢部位组件包括末梢绳、套筒1、圆杆2、末梢杆3及末梢过线圈5。所述套筒1为空心圆柱体,其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图1中为了展示套筒内壁上的内螺纹,故将其进行了切割,所述套筒1实际上为一完整的圆柱体),所述套筒1的另一端开设有孔以使得套筒1可与鱼竿本体的最上端的杆体与套筒1相连。所述圆杆2为实心圆柱体,其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套筒1内壁上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圆杆2的另一端连接一可相对于圆杆2旋转的转动件20,所述圆杆2上与转动件20相连的一端的外壁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末梢杆3为实心圆柱体,其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套筒1内壁上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另一端与末梢过线圈5相连。所述末梢过线圈5大致呈一封闭的圆形,该末梢过线圈5所在的平面与末梢杆3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所述末梢过线圈5所在的平面非垂直于末梢杆3的轴线所在的直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末梢过线圈5所在的平面与末梢杆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90度,最佳为45度。

所述末梢绳与现有的手竿上所使用的末梢绳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末梢绳采用超高密度绳。同时,所述转动件20的外表面较为粗糙(诸如设置若干凸起),以能更牢固的将末梢绳固定在转动件20上。

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1亦可不包括内螺纹,即所述套筒1的两端均开设有孔。对应的,所述圆杆2及末梢杆3上亦均不包括外螺纹,且所述圆杆2的一端的直径及末梢杆3的一端的直径略小于套筒1的孔的内径,当需要将圆杆2或者末梢杆3与套筒1固定时,直接将圆杆2的一端或者末梢杆3的一端插入套筒1的孔内即可,同时还可通过胶水以加强两者的连接。甚至于,其他实施方式亦可采用其他的插接固定方式,只要能将圆杆2或者末梢杆3与套筒1插接固定且方便拆卸即可。

所述活动环活动设置于鱼竿本体的最上端的杆体上,且可卡在最上端杆体的对应位置处,每一过线环可拆卸的设置于一对应的杆体上。

请继续参考图4所示,所述活动环6包括第一固定环60及第一过线圈61,所述第一固定环60呈一球状且其中部开设有一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略大于末梢杆3的直径。所述第一过线圈61设置于第一固定环60的壁内。具体的,所述第一过线圈61包括一大致呈圆形的线圈及至少一引脚,所述引脚插入第一固定环60的壁内,以将所述第一过线圈61与第一固定环60相固定。所述第一过线圈61所在的平面非垂直于第一固定环60所在的平面,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过线圈6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固定环6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可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90度,最佳为45度。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环6亦可省略。

请继续参考图5所示,所述过线环7包括第二固定环70及第二过线圈71,所述第二固定环70呈圆饼状且其中部开设有一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与对应的杆体的直径相当,所述第二固定环70的外圆周呈弧面状。所述第二过线圈71包括一大致呈圆形的线圈及至少一引脚,所述引脚插入第二固定环70的壁内,以将所述第二过线圈71与第二固定环70相固定。所述第二过线圈71所在的平面非垂直于第二固定环70所在的平面,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过线圈7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固定环7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可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90度,最佳为45度。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环70的外圆周亦可呈其他形状,比如在弧面上进行钻石切割,即所述第二固定环70的外圆周上切割设置有若干棱角。

使用时,先将所述末梢部位组件的套筒1套设于最上端的杆体上,并通过胶水等将套筒1与最上端的杆体进行固定。当然,后续使用者亦可将套筒1从杆体上进行拆除。

若使用者打算使用手竿,即无需过线环及手车轮,此时,将圆杆2通过螺纹旋入套筒1即可,位于所述圆杆2的另一端的转动件20则与末梢绳相连。

若使用者打算使用手车竿,即需要过线环及手车轮,此时,将圆杆2通过螺纹旋入套筒1,再将若干过线环7的第二固定环71穿设于对应的杆体的前端,由于所述第二固定环71的通孔的直径与杆体的直径相当,因此通过过盈配合即可将所述过线环7与对应的杆体进行固定。当然,用户亦可通过将胶水涂覆在第二固定环71的通孔内壁以使得过线环7与杆体的固定更加牢固,如此将每节杆体均与对应的过线环7固定完成。此时,每一过线环7的过线圈相对于杆体而言为斜向上倾斜。

之后,将所述活动环6的第一固定环60穿设于鱼竿本体上最上端的杆体上,由于所述第一固定环60内通孔的直径略大于最上端杆体的最小直径,因此,所述第一固定环60可在最上端杆体上上下移动,直至卡在最上端杆体的对应位置处。此时,整个活动环6的第一过线圈61相对于最上端的杆体而言为斜向上倾斜。

再之后,将所述末梢杆3的一端通过螺纹旋入套管1内。最后将手车轮卡扣固定在鱼竿本体的合适位置,并将手车轮固定在卡扣即可。

使用过程中,若其中一个或多个过线环7损坏,则可拆下对应的过线环7并更换即可。本实用新型中,上述过线环7可单独出售,且大多鱼竿的尺寸较为统一,因此,用户可自行更换被损坏的过线环7,而无需由渔具店或者生产厂家加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环6的第一固定环60及过线环7的第二固定环70可通过注塑模具一次成型,且所述第一固定环60及第二固定环70均可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当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时,即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在所述第一固定环60及第二固定环70上增设图形、字体及颜色等,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上述多功能鱼竿通过可更换的末梢部位组件、活动环及过线环,可快捷的实现手竿与手车竿之间的切换。同时,通过所述的活动环及过线环还可以实现自行更换,而无需由渔具店或生产厂家更换。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