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节水的柑橘培育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851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节水的柑橘培育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柑橘培育大棚,尤其是一种可节水的柑橘培育大棚。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柑橘培育大棚上一般设有雨水收集装置,但是有的结构比较复杂,且大部分没有初步自动过滤装置,这样在雨水长期收集过程中容易堵塞管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节水的柑橘培育大棚,不仅能够实现雨水的收集回收利用,且还能实现初次自动过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节水的柑橘培育大棚,包括方形底座、竖直支撑杆、顶部支撑及防虫网,所述顶部支撑由多根弹性杆构成弧形顶棚,弧形顶棚中间形成凹陷部,凹陷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引流槽,引流槽前后两端突出于弧形顶棚两端、且透过通孔与管道、蓄水池连通;所述引流槽两端靠近管道处设有沉淀过滤机构,沉淀过滤机构包括沉淀过滤槽、溢流槽,沉淀过滤槽、溢流槽之间通过溢流孔连通,其中沉淀过滤槽一侧下方设有污泥收集槽,污泥收集槽上端封闭,污泥收集槽内设有活塞杆,活塞杆下端通过活塞头对污泥收集槽底端开口打开或封闭,活塞杆上端伸出污泥收集槽外、且伸出部分通过弹簧与污泥收集槽顶端连接。

所述引流槽内底面中间高两端低,对应的沉淀过滤槽内底面向管道方向逐渐降低。

所述引流槽两端设有向外倾斜扩张的引流板。

所述方形底座由横梁、纵梁铰接而成,纵梁上端连接有锁紧杆,锁紧杆带动纵梁旋转,在横梁、纵梁垂直时与横梁上的卡柱摩擦锁紧。

所述竖直支撑杆与方形底座上的螺纹套锁紧,竖直支撑杆包括并排设置在两侧的第一竖直支撑杆和分别布置在方形底座前后的第二竖直支撑杆,第一竖直支撑杆和第二竖直支撑杆顶端均设有卡孔;所述前后的第二竖直支撑杆上通过卡孔插入支撑梁,支撑梁上端分布有与一侧第一竖直支撑杆数量、位置相对应的管头,管头与三通卡接;所述顶部支撑为多根弹性杆,弹性杆一端竖直插入第一竖直支撑杆的卡孔内、另一端插入到三通左右的孔内。

所述管头上设有F型弹性卡头、止块,对应的三通上设有限位环、卡槽,管头前端卡入到卡槽内且通过止块限位,对应的限位环与止块接触且一端通过F型弹性卡头的上端扣紧。

所述F型弹性卡头侧壁设有凸起,凸起与限位环端面卡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节水的柑橘培育大棚,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引流槽,并在引流槽两端设置沉淀过滤机构,该沉淀过滤机构不仅可对雨水中的污泥进行初步过滤,同时还可对沉积的污泥进行定期的自动清理,既降低了管道沉积泥沙导致的堵塞现象,实现初步过滤,同时也优化了雨水收集系统,无需人工清理,降低劳动强度。

2)、通过设置铰接并锁紧的方形底座,与方形底座螺纹连接的竖直支撑杆,在中间的竖直支撑杆上卡入可拆卸的三通,将弹性杆直接插入即可。由于整个架体各处的可拆卸结构是摩擦锁紧、扣接、插入等连接方式,因此安装拆卸起来相对螺栓连接更加方便,而整个结构横向、竖向等的定位方便准确,可大大简化安装过程,提高柑橘育苗过程中的设备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引流槽的横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引流槽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沉淀过滤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横梁、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管头、三通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弹性杆的示意图。

图中:方形底座1,竖直支撑杆2,顶部支撑3,凹陷部4,引流槽5,管道6,沉淀过滤槽7,溢流槽8,溢流孔9,污泥收集槽10,活塞杆11,弹簧12,引流板13,横梁14,纵梁15, 锁紧杆16,卡柱17, 螺纹套18, 第一竖直支撑杆19, 第二竖直支撑杆20,支撑梁21,管头22,三通23,F型弹性卡头24、止块25,限位环26、卡槽2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一种可节水的柑橘培育大棚,包括方形底座1、竖直支撑杆2、顶部支撑3及防虫网,所述顶部支撑3由多根弹性杆构成弧形顶棚,弧形顶棚中间形成凹陷部4。当由方形底座1、竖直支撑杆2、顶部支撑3构成的大棚架体安装好后,在大棚架体外罩上防虫网,防虫网底端埋入泥土中。防虫网的网目在40目~60目。该网目的大小可保证一般飞虫无法进入,避免污染。

由于大棚架体并排安装后相互靠近的左右第一竖直支撑杆19上设有支撑托块,这样两个大棚架体靠拢后形成的凹陷部4,凹陷部4可直接沿大棚架体长度方向水平放上引流槽5,引流槽5前后两端突出于弧形顶棚两端、且透过通孔与管道6、蓄水池连通。这样,当雨流量较大时,顶部雨水顺着凹陷部4左右的引流板13流入到引流槽5内,并通过引流槽5左右两端的管道6引入到蓄水池内。这样可对雨水进行蓄集,必要的时候方便灌溉。

由于弧形顶棚上端容易产生灰尘,而雨水会带着灰尘进入到引流槽5中,为了实现初步过滤,保证雨水的干净。可在所述引流槽5两端靠近管道6处设有沉淀过滤机构。沉淀过滤机构包括沉淀过滤槽7、溢流槽8。其中,沉淀过滤槽7低于溢流槽8,且沉淀过滤槽7、溢流槽8之间通过溢流孔9连通。这样当雨水经过沉淀过滤槽7沉淀后经过溢流孔9流入到溢流槽8内,再经过管道6进入到蓄水池内。为了实现对污泥进行自动清理,在沉淀过滤槽7一侧下方设有污泥收集槽10,污泥收集槽10上端封闭,污泥收集槽10内设有活塞杆11,活塞杆11下端通过活塞头对污泥收集槽10底端开口打开或封闭,活塞杆11上端伸出污泥收集槽10外、且伸出部分通过弹簧12与污泥收集槽10顶端连接。由于污泥收集槽10内底面比沉淀过滤槽7低,且所述引流槽5内底面中间高两端低,对应的沉淀过滤槽7内底面向管道6方向逐渐降低。这样雨水中的颗粒物会最终进入到污泥收集槽10中,当污泥收集槽10中的污泥积累到一定的量后,污泥自身的重力会大于弹簧12的弹力,活塞杆11的活塞头下移,将污泥收集槽10底端开口打开,待污泥落下后重量减轻,则活塞头在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将污泥收集槽10底端开口关闭。由于沉淀过滤机构设置在大棚架体前后两端伸出部分,因此不会与大棚架体冲突,且沉淀过滤槽7右端面还起到对引流槽5的安装定位作用。

为了实现有效快速的安装,方形底座1由横梁14、纵梁15铰接而成,在纵梁15上端焊接有锁紧杆16,锁紧杆16旋转时可带动纵梁15旋转。锁紧杆16上设有弧形槽,弧形槽内设有耐磨橡胶,当纵梁15旋转到与横梁14垂直状态时,横梁14上对应的卡柱17滑入到弧形槽底端进行卡紧。这样可实现简单的锁紧。而拆卸时,反向旋转锁紧杆16即可。且由于横梁14、纵梁15均为铰接状态,在调松后方便进行折叠,节省空间。

所方形底座1上设有螺纹套18,竖直支撑杆2与螺纹套18螺纹锁紧;所述竖直支撑杆2包括并排设置在两侧的第一竖直支撑杆19和分别布置在方形底座1前后的第二竖直支撑杆20,第一竖直支撑杆19和第二竖直支撑杆20顶端均设有卡孔;所述前后的第二竖直支撑杆20上通过卡孔插入支撑梁21,支撑梁21上端分布有与一侧第一竖直支撑杆19数量、位置相对应的管头22,管头22上端内部空心,顶端设有楔形侧端面,对应的三通23下端设有环形卡槽27,管头22插入到环形卡槽27内,上端通过楔形侧端面卡紧。在插入后,三通23对应下端的限位环26与管头22上的止块25接触进行端面定位。而在管头22外壁上还设有F型弹性卡头24,F型弹性卡头24的上横段端扣在限位环26上,下横段与管头22连接。当插入后,拨动F型弹性卡头的尾端,将F型弹性卡头24上端搭接在限位环26上即可。为了进一步锁紧,可在限位环26侧壁上开槽,对应的F型弹性卡头24上设置凸起,凸起与槽在搭接后进一步卡接固定。而当需要拆卸时,按住两端的F型弹性卡头24尾端,拔出三通23即可。

所述顶部支撑3为多根弹性杆,弹性杆一端设有竖直短杆,竖直短杆插入到第一竖直支撑杆19的卡孔内,弹性杆的另一端插入到三通23左右的孔内。这种简单的插入式结构不仅拆卸方便,在安装后也比较固定、牢靠。

当外部支架安装好后,支撑梁21下方通过支架可安装一些喷水装置,由于存在一定的重量,即使支撑梁21仅仅是通过前后的竖直短杆插入到第二竖直支撑杆20中的,也不会因为顶部支撑3向上的一定弹力而向上滑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