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99472发布日期:2018-06-05 18:2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灌溉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灌溉方式一般可分为为传统的地面灌溉、普通喷灌以及微灌。传统地面灌溉包括畦灌、沟灌、淹灌和漫灌,但这类灌溉方式往往耗水量大、水的利用力较低,是一类很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另外,普通喷灌技术是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较普遍的灌溉方式。但普通喷灌技术的水的利用效率也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包括灌溉车,所述灌溉车设有水箱,所述灌溉车的一侧连接设有灌溉水管,所述灌溉水管包括主水管,所述主水管上连接设有支水管,所述支水管上连接设有微喷头和插入式滴灌管,所述支水管远离主水管的一端设有水分检测杆,所述灌溉车驾驶室内设有操作面板,所述水分检测杆与操作面板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操作面板上包括显示器和操作按钮。

进一步的,所述微喷头与支水管连接处设有控制阀A,所述插入式滴灌管与支水管连接处设有控制阀B,所述控制阀A和控制阀B分别与操作面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插入式滴灌管管壁上设有用于出水的小孔。

进一步的,所述灌溉水管为叉形结构,所述主水管与水箱相连,所述支水管与主水管在同一水平面且垂直连接,所述支水管间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灌溉车与灌溉水管连接处设有轨道,所述灌溉水管上设有可带动灌溉水管可沿轨道上下移动的控制电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微喷的工作压力低,流量小,既可增加土壤水分,又能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应用十分广泛,另外,还可以借助部分微喷头的超强雾化功能,用于扦插育苗、饲养场降温等场所,局部精确灌溉,极大限度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杂草滋生,改善土壤结构,降低了对水源压力的要求,同时可通过首部施肥装置,进行精确施肥,真正作到低投入、高收益。本实用新型区别于普通滴灌方法,将微喷和局部精确灌溉两种灌溉方式进行结合使用,能够根据土壤的水分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灌溉,相对于单一方式的灌溉更加节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控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的内部连接框图。

如图所示:1、灌溉车,2、水箱,3、灌溉水管,4、主水管,5、支水管,6、微喷头,7、插入式滴灌管,8、水分检测杆,9、操作面板,10、显示器,11、操作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农田灌溉装置,包括灌溉车1,所述灌溉车1设有水箱2,所述灌溉车1的一侧连接设有灌溉水管3,所述灌溉水管3包括主水管4,所述主水管4上连接设有支水管5,所述支水管5上连接设有微喷头6和插入式滴灌管7,所述支水管5远离主水管4的一端设有水分检测杆8,所述灌溉车1驾驶室内设有操作面板9,所述水分检测杆8与操作面板9连接。

所述操作面板9上包括显示器10和操作按钮11。

所述微喷头6与支水管5连接处设有控制阀A,所述插入式滴灌管7与支水管5连接处设有控制阀B,所述控制阀A和控制阀B分别与操作面板9连接。

所述插入式滴灌管7管壁上设有用于出水的小孔。

所述灌溉水管3为叉形结构,所述主水管4与水箱2相连,所述支水管5与主水管4在同一水平面且垂直连接,所述支水管5间相互平行。

所述灌溉车1与灌溉水管3连接处设有轨道,所述灌溉水管3上设有可带动灌溉水管可沿轨道上下移动的控制电机。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将灌溉车开至农田旁,通过操作按钮先将灌溉水管下降,使插入式滴灌管和水分检测杆插入泥土,检测出水份含量后反馈至显示屏,然后根据土壤水分含量的不同对每条支水管进行灌溉方式的选择,当土壤水分较为充足时,可以选用微喷的方式进行灌溉,当水分检测杆检测出土壤十分不足时,该水分检测杆所在的支水管可以采取局部精确灌溉的方式进行灌溉。灌溉时,通过操作按钮选择相应支水管的灌溉方式,当选择微喷灌溉时,控制阀A打开、控制阀B关闭,水通过微喷管喷出,当选择局部精确灌溉时,控制阀B打开、控制阀A关闭,水从插入式滴灌管的小孔流出,直接渗入到泥土里。当土壤水分充足时,水分检测杆将检测出的结果反馈至显示屏,通过控制按钮关闭控制阀,然后使灌溉水管上升,插入式滴灌管和水分检测杆从泥土中抽出,灌溉结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