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式树木根系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2409发布日期:2018-08-31 20:3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结合雨水收集利用的自吸式树木根系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行的园林养护管理中,树木的供水方式多为地面灌溉,水分流失及蒸发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且浇水量难以控制到正好满足树木需要的程度,浇水量太大使树木受淹,浇水量小容易导致树木根系向地表集中、根系变浅。常用的喷灌系统多用于草坪和地被植物的水分补充,对大树不太适用,而经常人工浇水又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自吸式树木根系供水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吸式树木根系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单元和树木供水单元,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通过管道与所述树木供水单元相连;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包括集水沟,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底部设置有雨水收集管,所述雨水收集管与所述管道连通;所述树木供水单元包括储水池和吸水装置,所述管道与所述储水池连接,所述吸水装置的一端位于所述储水池内,所述吸水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树木根系附近。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管道与所述储水池连接的位置不高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设置的所述雨水收集管或管道的高度。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自上而下包括种植土层、碎石层、竹炭层和卵石层,所述雨水收集管位于所述卵石层下部,在所述雨水收集管下部还设置有防渗层。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卵石层的厚度为30-60cm、所述竹炭层的厚度为5-15cm、所述碎石层的厚度为5-15cm、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为30-40cm。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顶面成凹型。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吸水装置为吸水棒,所述吸水棒的一端位于所述储水池的底部,所述吸水棒与地面呈30-60°夹角。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吸水装置为聚乙烯醇海绵或陶瓷棒等多孔结构材料。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储水池还包括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储水池连接,所述注水管的另一端设有注水装置的接口。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储水池内部还设置水位检测仪。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下底面高于所述储水池上顶面的垂直距离为0-20cm,所述雨水收集单元与所述储水池的水平距离为100-200cm。

如前所述,进一步的,所述储水池的顶板位于地面以下100-120cm。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行园林树木供水过程中存在的费时费力及水资源浪费问题,设计了一种结合雨水收集利用的自吸式树木根系供水系统。该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单元和树木供水单元,其中雨水收集单元为沿树木行列方向平行设置的生态集水沟,其结构包括植被种植层、碎石层、竹炭层、卵石层及防渗层,在防渗层之上卵石层的下部放置雨水收集管;树木供水单元包括储水池、吸水棒、注水管、水位检测仪等几大部件。雨水收集管通过管道与储水池相连,将收集到的雨水引流至储水池,储水池埋设在树木四周紧邻根系外缘、地面以下100~120cm处,储水池通过吸水棒与树木的根系区域相连,吸水棒与地面呈30~60°夹角,斜放在储水池中,其上端位于树木根系部分,下端位于储水池底部,所述吸水棒材质为聚乙烯醇海绵棒或陶瓷棒等多孔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通过毛细作用传输水分。在每株树木周围对称布置4个储水池,以使树木水分供应均匀。储水池与雨水收集管相连,可在雨季收集雨水,同时,储水池上还设有注水管,并在储水池近底部设置水位检测仪,当旱季降水量过少,导致储水池水位过低检测仪报警时,可通过注水管及时进行人工补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总结如下:

1、该供水系统为位于地下的封闭式系统,大大减少了传统浇水方式中水分蒸发产生的水资源浪费。

2、水分通过吸水棒直达树木根系区域,按需吸水,水分供应持续均匀,利用效率高,可有效避免旱涝灾害。

3、由于该供水系统结合了雨水收集系统,在雨季可自动收集净化雨水并储存在储水池中,供树木自动缓慢吸收,节约了人工灌溉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单元结构细部图。

标号说明:

1、树木;2、雨水收集单元;21、种植土层;22、碎石层;23、竹炭层;24、卵石层;25、防渗层;26、雨水收集管;27、草本植物;3、供水单元;31、储水池;32、吸水棒;33、水位检测仪;34、注水管;4、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树木根系供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单元2和树木供水单元3,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通过管道4与所述树木供水单元3相连;所述雨水收集单元2为集水沟,所述雨水收集单元2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雨水收集管26;所述树木供水单元3包括储水池31和吸水装置,所述管道4与所述储水池31连接,所述管道4与所述储水池31连接的位置不高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2底部设置的所述雨水收集管26的高度,所述吸水装置的一端位于所述储水池31内,所述吸水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树木1根系附近。所述雨水收集管26为PE管,管径10~20cm,在上半部分管壁上布设小孔,孔径0.5~1cm,以利于雨水收集,集水沟以外与储水池连通的管道4为无孔管道。

所述管道4与所述储水池31连接的位置可高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2底部设置的所述雨水收集管26的高度,这种情况下可加设提升泵解决。

1、生态集水沟,生态集水沟顶面呈凹型,利于周围雨水的汇集。开挖沟渠后先在沟渠的坡面及底面铺设防渗层25,再将雨水收集管26铺设在底部防渗层25上并穿透防渗层25与储水池31相连,再往上依次铺设卵石层24 50cm、竹炭层23 10cm、碎石层22 10cm、种植土层21 30~40cm,其上可种植水旱两栖型草本植物27。雨水经过植被种植层后,大颗粒污染物被截留;所述碎石层22碎石直径为0.5~1cm,可对雨水进一步过滤,并利于雨水快速下渗;所述竹炭层23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可吸附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放射性物质、有害病菌等;所述卵石层24卵石直径为5~10cm,孔隙较大,利于排水,使经过上层过滤、净化的雨水快速集中到卵石层24底部的雨水收集管26中并输送到储水池31。

2、根据树木1大小及根系位置,在树木1周边根系外缘紧邻根系部位挖坑埋设储水池31,储水池31与生态集水沟通过雨水收集管26相连接,生态集水沟下底面高于储水池上顶面的垂直距离为0~20cm,生态集水沟与储水池31的水平距离为100~200cm。所述储水池31为经过防渗处理的预制混凝土结构,长、宽、高均为100cm,其顶板位于地面以下100~120cm处。

3、在储水池31内安装吸水棒32,吸水棒32与地面呈45°夹角,斜放在储水池31中,其上端位于树木1根系区域内,下端位于储水池31底部,所述吸水棒32材质为聚乙烯醇海绵棒或陶瓷棒等多孔结构材料,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通过毛细作用传输水分。

4、在储水池31上安装注水管34,注水管34上端可露出地面5~10cm,平时不用时加盖封口;同时储水池31内安装水位检测仪33,水位检测仪33位于储水池31侧壁距离底板20cm处。当旱季降水量过少,导致储水池31水位过低检测仪33报警时,可通过注水管34及时进行人工补水。

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