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0477发布日期:2018-09-04 20:46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动物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



背景技术:

麝类(moschusspp.)是小型的林栖反刍有蹄类,是亚洲特产的珍贵药用动物,我国是麝类的主要分布国,资源储量曾占世界的70%,出产麝香占90%。近五十年来,过度猎捕、森林采伐、栖息地恶化等已导致麝类分布区退缩,数量锐减。据全国陆栖动物调查,我国麝类资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约300万头下降至不足10万头,即减少了95%以上。麝类属于神经质物种(nervousspecies),胆怯,应激性强,善于跳跃,极易引起诸多生理和行为异常,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其较高应激反应是其是导致圈养种群健康问题和限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2002年麝类所有种被纳入国家i类重点保护动物。麝类的圈养种群扩大和种群恢复涉及到濒危物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麝香在传统中医药和化妆品行业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麝类资源的保护更是触及自然保护、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需求的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现代林业的生态型林产经济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列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是麝类物种拯救和恢复的指导纲领。《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将“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人工繁育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及其重大科技工程。麝类驯养繁育业成为缓解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在圈养环境下,仔麝断奶后需要与母麝分开,进行分圈饲养;在交配期雌雄个体需要进行合圈饲养,母麝受精后需要再次将两者分开;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危害和提高种源质量,需要引入亲缘关系更远,身体状况更加良好的雄麝与本地雌麝种群进行交配;在救助野外麝类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受伤个体运送到救助中心等地进行医治饲养。由此可见,在对麝类动物进行圈养繁育和野外救助工作中,对麝类进行运输不可避免。

目前,对麝类动物的运输主要借助木质的运麝箱,也见有捆绑其四肢。由于麝性胆怯,急躁,看到异物时,全身毛竖起,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特别害怕时,乱蹦乱跳,全身颤抖,淋尿。在捕捉到麝后,将其马上放入运麝箱(笼)里,用黑布等将其遮挡起来,以防麝着急,受惊,但要保持空气流通,同时,需尽快运送至养殖场或暂养地。

在用以往的木质运麝箱(笼)进行运输时,由于是木料材质,十分沉重,不易搬运,且箱壁十分坚硬粗糙,运输过程对麝而言是强烈刺激,极易引起麝类惊慌蹦跳,试图从缝隙处逃走,这样常将头、身上的毛擦掉,皮肉碰烂出血。遇上颠簸碰撞,极易引起麝类骨折,或因长时间惊跳、损伤导致死亡。若把麝的四肢绑住,它会拼命挣扎,应激反应强烈,时间稍长就会死亡。且运麝箱(笼)在运输过程中会积攒麝的粪尿,不能及时清扫,异味大,反复使用还会疾病增加的传染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木质麝类动物装运箱易导致麝类动物受惊甚至导致死亡及运输过程中积攒的动物排泄物不能及时清理的缺陷。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包括:箱体、箱门、通风口、排污装置和动物驱赶装置,所述箱体左侧设有一开口,开口处铰接有箱门,所述箱体的顶部靠右位置和所述箱体的侧面靠左位置均设有通风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排污装置,所述箱体内部远离开口的一端设有动物驱赶装置,

所述排污装置包括网格板、排污槽、排污管和集粪盒,所述网格板、排污槽和集粪盒依次由上而下间隔设置,其中,所述排污槽的槽底部和所述集粪盒的顶部通过排污管连通设置,所述网格板的四周通过弹簧与所述排污槽的槽底连接设置,所述排污管设置在靠近所述箱门的一侧,且所述排污槽的内底部设为倾斜面,所述排污槽靠近所述排污管的一端为倾斜面的最低点;

所述动物驱赶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推板和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至少包括一个外螺纹螺杆和一个内螺纹圆管,且外螺纹螺杆与内螺纹圆管相互套接并通过螺纹旋拧,供所述第一推杆的收缩和拉伸,所述第一推板与所述第一推杆的内螺纹圆管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推杆的外螺纹螺杆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推板,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箱体外远离箱门的一侧。

为了保证所述网格板的稳固性,同时,为了保证排污槽的干净卫生,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网格板设有一横向承重杆和多个间隔设置的纵向承重杆,所述横向承重杆和纵向承重杆均设为空腔,且相互连通设置,所述横向承重杆的左侧设有一开口端,所述开口端通过水管连接外部设置的水泵,所述横向承重杆和所述纵向承重杆的下方间隔设有多个出水孔。

为了避免所述集粪盒内的排泄物异味充斥在箱体内部,导致麝类动物不能舒适的安置在箱体内,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排污管插入所述集粪盒内,所述排污管与所述集粪盒连通处设有一挡板,所述挡板通过扭簧铰接设置在所述排污管的底部出口端,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设在所述排污管的内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在所述挡板的顶部一边沿,供所述排污管的底部出口端打开或封闭。

为了能够使麝类动物舒适的固定在箱体内,同时能够保证人们随时在箱体是外部观察麝类动物的实际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的顶部中心位置设有一观察窗口,所述观察窗口的两侧对称设有把手;所述箱体的前后内侧壁上均设有环形带,所述环形带对称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两内侧壁的左右两端。

为保证在运输过程中,对麝类动物的四肢在固定的时候,所述环形带不会对麝类动物的四肢造成伤害,同时避免麝类动物在挣扎或运输颠簸的情况下,环形带对麝类动物的四肢造成磨损受伤的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环形带设为空腔,所述环形带的外侧壁设有连通的胶管,所述胶管嵌设在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胶管远离所述环形带的一端设有橡皮球,所述橡皮球设置在所述观察窗口的左侧,所述橡皮球的外侧设有一皮球保护壳,所述皮球保护盒的相互对应的两个侧壁上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一盖,所述盖将所述橡皮球封闭设置在皮球保护壳内,所述盖的顶部设有一压柱;所述橡皮球与胶管连接端设有换气管,所述换气管延伸设置在皮球保护壳外侧,且另一端设有一阀门。

当需要运输生病的麝类动物时,尤其是对于骨折或开放性创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必须保证麝类动物能够安静或是固定一个姿势呆在箱体内,防止麝类动物因来回移动导致骨折错位严重或是伤口撕裂严重,为了避免生病麝类动物在运输过程中来回移动加重伤势,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与箱门垂直的一侧内壁上设有第二推杆,

所述第二推杆至少包括一个外螺纹螺杆和一个内螺纹圆管,且外螺纹螺杆与内螺纹圆管相互套接并通过螺纹旋拧,供所述第二推杆的收缩和拉伸,所述第二推板与所述第二推杆的内螺纹圆管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推杆的外螺纹螺杆端与第二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杆远离箱体的一端设有第二推板;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子穿过所述箱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二推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推板设为曲弧面,所述曲弧面设为内凹结构。

为了能够给麝类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运装环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推板、第二推板及所述箱体中与所述第二推板平行对应的一内壁均设有柔性内衬。

对于麝重量的测量通常将个体捆绑或放在狭小的箱子内置于称上测量,会使麝的应激反应剧烈,数值波动较大。为了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称重数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网格板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电压式称重传感器,所述电压式称重传感器一端连接所述网格板的底面,另一端连接所述排污槽的槽体内底部,所述箱体的外侧设有一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箱体侧面靠右位置,且与所述电压式称重传感器的输出部电性连接。

运输过程中,为了保证麝类动物能够稳定的处在箱体内,避免网格板来回晃动造成麝类动物站立不稳而受到惊扰,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与所述箱门垂直的两个内壁两端,对称设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设在所述网格板的底部,所述支撑臂贯穿所述箱体的内壁,并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外侧,所述支撑臂设为柱形螺杆,所述箱体的贯穿孔设为内螺纹孔,并供所述支撑臂旋拧配合。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将箱体设为塑料材质,以减轻运输过程中箱体的质量,便于人们对箱体进行搬运,使用时,将麝类动物放置到箱体内,并关闭箱门,麝类动物站立在网格板上,当麝类动物排泄排泄物时,粪便通过网格板的网格落入排污槽内,粪便再通过排污管流向集粪盒;为了便于运输过程中箱体内部能够与外部保持良好的通风,以保证麝类动物运输过程中有充足的氧气,通过在箱体的顶部和侧面设置多个通风口,以实现箱体的空气流通,给麝类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运输环境;当到达目的地时,为了减少麝类动物见到人后易受惊扰的情况,通过第一电机推动第一推杆,使第一推杆推动第一推板向箱门方向缓慢移动,迫使麝类动物慢慢移动至箱门处,直至走出箱门,由此减少了麝类动物与人直接接触,避免了麝类动物见到人类后出现应激反应,导致伤害到麝类动物自身或是伤害到人类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网格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环形带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推拉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的箱体底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体,2-箱门,3-通风口,4-网格板,5-排污槽,6-排污管,7-集粪盒,8-弹簧,9-电压式称重传感器,10-显示屏,11-第一电机,12-第一推板,13-第一推杆,14-横向承重杆,15-纵向承重杆,16-水管,17-水泵,18-出水孔,19-挡板,20-扭簧,21-观察窗口,22-把手,23-环形带,24-滑槽挡块,25-胶管,26-橡皮球,27-皮球保护壳,28-滑槽,29-盖,30-压柱,31-换气管,32-阀门,33-第二推杆,34-第二电机,35-第二推板,36-支撑臂,37-滑块,38-拉手,39-推拉门,40-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根据图1所示,一种改良版麝类保定装运箱,包括:箱体1、箱门2、通风口3、排污装置和动物驱赶装置,所述箱体1左侧设有一开口,开口处铰接有箱门2,所述箱体1的顶部靠右位置和所述箱体1的侧面靠左位置均设有通风口3,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有排污装置,所述箱体1内部远离开口的一端设有动物驱赶装置,

所述排污装置包括网格板4、排污槽5、排污管6和集粪盒7,所述网格板4、排污槽5和集粪盒7依次由上而下间隔设置,其中,所述排污槽5的槽底部和所述集粪盒7的顶部通过排污管6连通设置,所述网格板4的四周通过弹簧8与所述排污槽5的槽底连接设置,所述排污管6设置在靠近所述箱门2的一侧,且所述排污槽5的内底部设为倾斜面,所述排污槽5靠近所述排污管6的一端为倾斜面的最低点;

所述动物驱赶装置包括第一电机11、第一推板12和第一推杆13,所述第一推杆13至少包括一个外螺纹螺杆和一个内螺纹圆管,且外螺纹螺杆与内螺纹圆管相互套接并通过螺纹旋拧,供所述第一推杆13的收缩和拉伸,所述第一推板12与所述第一推杆13的内螺纹圆管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推杆13的外螺纹螺杆端与所述第一电机11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1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推板12,所述第一电机11设置在所述箱体1外远离箱门2的一侧。

将箱体1设为塑料材质,以减轻运输过程中箱体1的质量,便于人们对箱体1进行搬运;同时,将所述箱体1设为封闭的装运箱,避免麝类动物在箱体1内看到人类时易受惊吓的情况,通过设置的多个通风口3可保证箱体1内的空气保持流通状态。使用时,将麝类动物放置到箱体1内,并关闭箱门2,麝类动物站立在网格板4上,当麝类动物排泄排泄物时,粪便通过网格板4的网格落入排污槽内,粪便再通过排污管6流向集粪盒7,所述排污槽5的底面设为倾斜面,有利于动物的排泄物通过网格板上的网格掉落到排污槽5后,能够顺利通过排污管6流入集粪盒内,避免粪便在排污槽5内长期积攒使箱体1内部的空气受到污染;为了便于运输过程中箱体内部能够与外部保持良好的通风,以保证麝类动物运输过程中有充足的氧气,通过在箱体1的顶部和侧面设置多个通风口3,以实现箱体1的空气流通,给麝类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运输环境;当到达目的地时,为了减少麝类动物见到人后易受惊扰的情况,通过第一电机11推动第一推杆13,使第一推杆13推动第一推板12向箱门2方向缓慢移动,迫使麝类动物慢慢移动至箱门2处,直至走出箱门2,由此减少了麝类动物与人直接接触,避免了麝类动物见到人类后出现应激反应,导致伤害到麝类动物自身或是伤害到人类的情况。

所述第一推杆13至少包括一个外螺纹螺杆和一个内螺纹圆管,且外螺纹螺杆与内螺纹的圆管相互套接并通过螺纹旋拧实现第一推杆13的收缩和拉伸,所述第一推板12与所述第一推杆13的内螺纹圆管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推杆13的外螺纹螺杆端与所述第一电机11的转子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一电机11的转子转动时,所述第一推杆13的外螺纹螺杆便与所述第一推杆13的内螺纹圆管通过螺纹实现收缩或拉伸,即所述外螺纹螺杆在所述内螺纹圆管内通过螺纹前后移动,即可实现第一推板12的移动。所述第一电机11设为低速电机,转速为300r/min以下,所述第一推杆13的外螺纹螺杆和内螺纹圆管的螺纹间距设为1-2mm,当第一电机11转动时能够保证所述第一推杆13缓慢的推进所述第一推板12;当到达运输地后,将动物由箱体1内往外驱赶时,保证不会因为第一推板12的推进速度过快造成麝类动物受惊,甚至是伤害到麝类动物,保证了麝类动物的全程运输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所述网格板4的稳固性,同时,为了保证排污槽5的干净卫生,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2所示,所述网格板4设有一横向承重杆14和多个间隔设置的纵向承重杆15,所述横向承重杆14和纵向承重杆15均设为空腔,且相互连通设置,所述横向承重杆14的左侧设有一开口端,所述开口端通过水管16连接外部设置的水泵17,所述横向承重杆14和所述纵向承重杆15的下方间隔设有多个出水孔18。

通过水泵17,将水通过水管16抽入横向承重杆14的左侧开口端,水经所述横向承重杆14的左侧开口端向右流入,并从左向右依次流向各纵向承重杆15,水在流经过程中,通过所述横向承重杆14和纵向承重杆15底部设置的出水孔18再流出所述横向承重杆14和所述纵向承重杆15的空腔内,由此低落在所述网格板4下方的排污槽5内,所述排污槽5通过上方网格板4的低落下来的水流,实现对麝类动物排泄物的清理,使排污槽5内的排泄物能够通过水流的冲刷流向排污管6,再经排污管6流入集粪盒7内,减少粪便等对箱体1内部空气污染,避免动物的排泄物长期积攒在排污槽5内,影响麝类动物在箱体1内的舒适性和麝类动物的健康。

为了避免所述集粪盒7内的排泄物及异味充斥在箱体内部,使排泄物对导致麝类动物身体或伤口造成污染,使其不能舒适的安置在箱体内,由于收集在集粪盒中的粪样和尿液,并未明显受到外界和人为干扰,是对麝类动物进行非损伤研究的理想实验材料,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3所示,所述排污管6插入所述集粪盒7内,所述排污管6与所述集粪盒7连通处设有一挡板19,所述挡板19通过扭簧20铰接设置在所述排污管6的底部出口端,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设在所述排污管6的内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在所述挡板19的顶部一边沿,供所述排污管6的底部出口端打开或封闭。所述挡板19通过扭簧20铰接设在所述排污管6的底部出口端,以保证当有排泄物流经排污管6时,其排泄物将挡板19顶开,并落入集粪盒7内,当所述排污管6内没有流经任何物体时,所述挡板19在所述扭簧20的作用下,处于闭合状态,即所述挡板19的面板是贴合在所述排污管6的底部出口端的,由此可减少部分集粪盒7内的异味和细菌通过排污管6散发到排污槽内,对箱体1内部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可避免当所述集粪盒7内积攒的粪便即将盛满整个集粪盒7时,运输过程中出现颠簸情况不会使粪便反流到排污管6内,或是通过排污管6的反流再流向排污槽5内。

为了能够使麝类动物舒适的固定在箱体1内,同时能够保证人们随时在箱体1是外部观察麝类动物的实际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1的顶部中心位置设有一观察窗口21,所述观察窗口21的两侧对称设有把手22;所述箱体1的前后内侧壁上均设有环形带23,所述环形带23对称设置在所述箱体1的两内侧壁的左右两端。

所述观察窗口21设为单向透明窗,人可在外部观察到箱体1内部的情况,但箱体1内部不能看到外部的情况,由此可保证麝类动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看到人而受到惊吓。其把手22可便于人们对麝类动物运输箱进行搬运。

为保证在运输过程中,对麝类动物的四肢在固定的时候,所述环形带23不会对麝类动物的四肢造成伤害,同时避免麝类动物在挣扎或运输颠簸的情况下,环形带23对麝类动物的四肢造成磨损受伤的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环形带23设为空腔,所述环形带23的外侧壁设有连通的胶管25,所述胶管25嵌设在所述箱体1的内侧壁上,所述胶管25远离所述环形带23的一端设有橡皮球26,所述橡皮球26设置在所述观察窗口21的左侧,所述橡皮球26的外侧设有一皮球保护壳27,所述皮球保护盒的相互对应的两个侧壁上设有滑槽28,滑槽28内设有一盖29,所述盖29将所述橡皮球26封闭设置在皮球保护壳27内,所述盖29的顶部设有一压柱30;所述橡皮球26与胶管25连接端设有换气管31,所述换气管31延伸设置在皮球保护壳27外侧,且另一端设有一阀门32。

在运输生病的麝类动物时,尤其是骨折或开放性创伤的麝类动物运输过程中,若麝类动物因来回活动则有可能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在所述箱体1的内壁设置环形带23,可对麝类动物进行四肢固定,避免麝类动物来回活动加重受伤部位。同时,通过在所述环形带23内部设气囊,并利用胶管25连接橡皮球26,通过对橡皮球26挤压,使橡皮球26通过胶管25对环形带23的气囊进行加压充气,使所述环形带23能够很好的包裹在麝类动物的四肢,通过设置的气囊,可避免在固定麝类动物四肢时,环形带23伤害到麝类动物的四肢,使麝类动物固定四肢时能够舒适的实现固定。所述胶管25埋设在所述箱体1的侧壁内,可避免麝类动物在箱体1内来回活动扯坏胶管25。通过将橡皮球26设置在箱体1的顶部,可方便人们对所述环形带23进行加压。

所述滑槽28的底部设有滑槽挡块24,所述盖29的两端设有滑块37,所述滑块37在所述滑槽28内上下活动,所述滑块37和所述滑槽挡块24之间设有滑槽簧,当需要对所述环形带23进行加压时,通过按压所述盖29顶部的压柱30,所述盖29被压下,松开所述压柱30时,所述盖29通过滑槽簧由下方复位,来回多次按压后,即可将所述环形带23的气囊充满气体,实现柔性固定麝类动物的四肢。

通过利用橡皮球26对所述环形带23的空腔进行充气,有效避免运输麝类动物过程中,因麝类动物受惊挣扎,或是运输途中颠簸而对麝类动物的四肢造成磨损情况,保证麝类动物能够安全健康的护送至目的地。

为了能够方便随时对所述箱体内运装的麝类动物进行生理特征的监测,所述环形带23内还设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连接有cpu,所述cpu设置在所述箱体1的内壁上,所述cpu还与显示屏10连接,通过气压传感器对所述麝类动物四肢的动脉气压进行监测,将监测值传输给cpu,可对麝类动物的血压和心率实现检测的目的,对于生病的麝类动物可进行运输过程中全程检测的效果。

当需要运输生病的麝类动物时,尤其是对于骨折或开放性创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必须保证麝类动物能够安静或是固定一个姿势呆在箱体内,防止麝类动物因来回移动导致骨折错位严重或是伤口撕裂严重,为了避免生病麝类动物在运输过程中来回移动加重伤势,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4和图5所示,所述箱体1与箱门2垂直的一侧内壁上设有第二推杆33,所述第二推杆33至少包括一个外螺纹螺杆和一个内螺纹圆管,且外螺纹螺杆与内螺纹圆管相互套接并通过螺纹旋拧,供所述第二推杆33的收缩和拉伸,所述第二推板35与所述第二推杆33的内螺纹圆管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推杆33的外螺纹螺杆端与第二电机34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杆33远离箱体1的一端设有第二推板35;所述第二电机34设置在所述箱体1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二电机34的转子穿过所述箱体1的侧壁,与所述第二推杆3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板35设为曲弧面,所述曲弧面设为内凹结构。

所述第二推杆33至少包括一个外螺纹螺杆和一个内螺纹圆管,且外螺纹螺杆与内螺纹的圆管相互套接并通过螺纹旋拧实现第二推杆33的收缩和拉伸,所述第二推板35与所述第二推杆33的内螺纹圆管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推杆33的外螺纹螺杆端与所述第二电机34的转子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二电机34的转子转动时,所述第二推杆33的外螺纹螺杆便与所述第二推杆33的内螺纹圆管通过螺纹实现收缩或拉伸,即所述外螺纹螺杆在所述内螺纹圆管内通过螺纹前后移动,即可实现第二推板35的移动。所述第二电机34设为低速电机,转速为300r/min以下,所述第二推杆33的外螺纹螺杆和内螺纹圆管的螺纹间距设为1-2mm,当第二电机34转动时能够保证所述第二推杆33缓慢的推进所述第二推板35;当到达运输地后,将动物由箱体1内往外驱赶时,保证不会因为第二推板35的推进速度过快造成麝类动物受惊,甚至是伤害到麝类动物,保证了对患病麝类动物的全程运输的安全性。通过将所述第二推板35设为曲弧面,曲弧面可很好的包覆住麝类动物的肚子,避免直面的推板结构对麝类动物的长时间固定引起动物不适。

为了能够给麝类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运装环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推板12、第二推板35及所述箱体1中与所述第二推板35平行对应的一内壁均设有柔性内衬。通过将箱体1内部与麝类接触的四周面上均设置柔性内衬,可保证运输过程中,给麝类动物一个舒适的运输环境,避免硬质的壁面使麝类动物长时间接触产生不适感,甚至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大幅度颠簸伤害到麝类动物。

对于麝重量的测量通常将个体捆绑或放在狭小的箱子内置于称上测量,会使麝的应激反应剧烈,挣扎行为明显,数值波动较大。为了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称重数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1所示,所述网格板4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电压式称重传感器9,所述电压式称重传感器9一端连接所述网格板4的底面,另一端连接所述排污槽5的槽体内底部,所述箱体1的外侧设有一显示屏10,所述显示屏10设置在所述箱体1侧面靠右位置,且与所述电压式称重传感器9的输出部电性连接。使用时,由于箱内环境相对密闭稳定,麝类动物不易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当其站立或倒卧在网格板4上,所述网格板4下方的电压式称重传感器9检测到麝类动物的产生的较为稳定的重量信息,再经显示屏10将重量信息显示出来供人们查看。避免传统的将麝类动物捆绑起来称重造成称重不准的情况。

运输过程中,为了保证麝类动物能够稳定的处在箱体内,避免网格板4来回晃动造成麝类动物站立不稳而受到惊扰,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5所示,所述箱体1与所述箱门2垂直的两个内壁两端,对称设有支撑臂36,所述支撑臂36设在所述网格板4的底部,所述支撑臂36贯穿所述箱体1的内壁,并延伸至所述箱体1的外侧,所述支撑臂36设为柱形螺杆,所述箱体1的贯穿孔设为内螺纹孔,并供所述支撑臂36旋拧配合。当需要对麝类动物进行称重时,所述支撑臂36向所述箱体1的外部旋拧,使所述网格板4通过弹簧8和电压式称重传感器9与所述排污槽5连接,由此可很好的对麝类动物进行体重测量。当不需要进行体重测量时,将所述支撑臂36向所述箱体1的内部旋拧,使所述支撑臂36全部伸入所述网格板4的下方,对所述网格板4进行支撑,避免所述网格板4在运输过程中通过弹簧8来回晃动,使麝类动物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安稳的呆在箱体1内,避免所述网格板4来回晃动对麝类动物造成惊吓。同时,将所述网格板4利用支撑臂36支撑还可保证所述电压式称重传感器9在不称重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工作,减少所述电压式称重传感器9的损耗。

雄麝所产麝香,性味温辛,有开窍、通络、辟秽、散瘀的医疗功效,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病。从古到今不仅被视为药材中的珍品,在中西医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时也是国际市场上的高级香料,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人工活体取香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在麝香获取上所采用的“杀鸡取蛋”的落后而残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野麝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有计划地增加麝香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每年可取香2次,每次取香20克,并能连续取20年。在人工取香操作过程中,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将麝进行捕捉后,一人一手抓两前肢,一手抓两后肢,一人双手固定其头部,一起将麝侧放在操作台上或是抓麝人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麝背向内,麝腹向外放于腿面上,一人持有取香工具对麝进行取香操作,此方法需要至少三名以上的工作人员,以防麝的尖蹄和锋利的牙齿使工作人员受伤。在取香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存在和操作会造成麝的强烈应激,严重情况下会使麝在操作过程中死亡。在对野性特别强不易接近的麝类进行取香操作时,会用麻醉方法获取。但此法很少用,其缺点在麝苏醒后意识不清醒,步态不稳,挣扎行走容易跌倒受伤。人工取麝时为避免麝类动物受惊后伤到工作人员或是麝类动物自己,同时保证工作人员和麝类动物的安全性,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7和图8所示,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设在所述集粪盒7的底部,所述集粪盒7设为一方盒,且通过开口可拆卸取出,所述排污管6也设为可拆卸取出,所述排污管上方的网格板4设为两块所述网格板4铰接而成,铰接方向超所述开口端活动,

所述开口的上下两外侧边沿设有滑道40,所述滑道40上滑行设置有一推拉门39,所述推拉门40的一侧设有拉手38,所述拉手38。

使用时,将所述箱体1倒置,通过拉手38将所述推拉门40拉开,取出所述集粪盒7和排污管6,同时将所述网格板4的铰接端拉开,即可对箱体1内的麝类动物进行取麝工作,避免传统取麝过程中需多人协同取麝;避免取麝过程中,麝类动物看到人类而产生惊慌情况,避免麝类动物惊吓挣扎时误伤到工作人员;同时因麝类动物在箱体1内通过第二推板35进行夹紧,保证了麝类动物不会因为取麝过程中随意晃动而导致麝类动物出现受伤、惊吓,甚至死亡的情况。

通过设置的推拉门40,还可很方便的随时对所述集粪盒7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粪便积压再由排污管6产生逆流至排污槽5的现象。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