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黑水虻为饵料饲养鹦鹉鱼的投喂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30617发布日期:2018-09-04 20:48阅读:16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渔业养殖技术领域,进一步涉及鱼类饲料及饲喂方法的研究,具体涉及一种以黑水虻为饵料饲养鹦鹉鱼的投喂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配合饲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饲料中的蛋白主要来自鱼粉,而鱼粉的价格较高,且过量的捕捞渔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开发新型的蛋白资源代替传统蛋白资源迫在眉睫。研究表明蚕蛹、黄粉虫等昆虫都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昆虫拥有营养丰富、容易获得、价格低廉的优点,利用方式有整体直接利用、提脂后利用、发酵或酶解利用。

鹦鹉鱼系雄性红魔鬼鱼和雌性紫红火口鱼杂交培育成的淡水观赏鱼,体副宽厚,呈椭圆形,寿命4-5年,体长可达20cm,鹦鹉鱼喜欢清澈水质,适宜温度26-31℃,水质要求ph值6.5左右、溶氧8mg/l。鹦鹉鱼食性较杂,人工饲料,丰年虾,黄粉虫,黑水虻都可作为饵料。

黑水虻(hermetiaillucens)属双翅目昆虫,又名亮斑扁角水虻,原产于美洲,现已分布在世界各地,是腐食性的水虻科昆虫,食物范围广阔,可以以动物粪便、餐厨垃圾、动物腐烂尸体等有机质为食物,也可以米糠、麦麸等为食物。尽管现有技术已经研究表明黑水虻可作为鹦鹉鱼饵料,但作为昆虫类饵料,其投喂量和投喂方法对鹦鹉鱼生长及体质具有明显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过高摄入昆虫蛋白可能鱼类肝功能以及免疫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黑水虻为主要饵料对鹦鹉鱼进行投喂才能获得最好的养殖效果,现有技术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以黑水虻为饵料饲养鹦鹉鱼的投喂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以黑水虻为主要饵料投喂鹦鹉鱼时,难以获得较好培养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当不合理投喂黑水虻时,对鹦鹉鱼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生长速率存在不利影响。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以黑水虻为饵料饲养鹦鹉鱼的投喂方法,该投喂方法满足以下条件:每天分别在8:00am、11:00am、1:00pm、5:00pm向鹦鹉鱼养殖池中投喂4次饲料,每次投喂持续30分钟,而后捞出残饵;每天换水量为所述养殖池总水量的1/3~1/2,水温29-31℃,ph为7.2-7.5,溶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5mg/l;投喂持续60天。

作为优选,每天的4次投喂中,1次投喂黑水虻,另外3次投喂配合饲料。

作为优选,每天的4次投喂中,2次投喂黑水虻,另外2次投喂配合饲料。

作为优选,每天的4次投喂中,3次投喂黑水虻,另外1次投喂配合饲料。

作为优选,每次投喂的饲料均为黑水虻。

作为优选,投喂过程中,每隔一天投喂黑水虻,其余时间均投喂配合饲料。

作为优选,所述养殖池呈长方体形状,其长、宽、高分别为2m、2m、0.8m。

作为优选,所述养殖池中饲养的鹦鹉鱼数量为2400尾。

作为优选,鹦鹉鱼个体的平均体长为7.3~8.7cm,平均体重为22.09~23.09g。

作为优选,黑水虻的投喂量占饲料总投喂量的25~50%。

作为优选,所述配合饲料是购自于天津天翔饲料有限公司的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置于阴凉处存放。黑水虻幼虫由里自沽水产养殖场繁育。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实验鱼取自天津宝坻里自沽水产养殖场,2016年7月9日随机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实验鱼,移入该厂打包车间暂养,驯化,进行粗盐浸泡消毒处理,待其适应环境后,测量体长并称量体重。鹦鹉鱼个体平均体长为8±0.7cm,平均体重为21.59±0.5g。

在以上投喂过程结束后,本发明通过测定增重率、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存活率、肝体比、内脏指数、摄食率、饲料效率等指标用以评价投喂方法的技术效果。

作为优选,检测步骤可以参照以下方法进行:采样前,饥饿24小时,全池称重,每池取5条鱼单独称重,观察着色情况,对内脏,肝脏称重,取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每池取10尾鱼静脉采血,4℃静置12h后离心(4500r/min,4℃,10min)取上清液(即血清),血清和组织置于-80℃保存以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各项指标。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黑水虻为双翅目昆虫,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粗蛋白为42%,脂肪含量达到35%,粗灰分为16%,粗纤维约占7%,氨基酸含量均衡。此外,近年来畜禽养殖场不断扩增,大多数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鸡粪没有妥善处理,导致鸡粪大量堆积,不仅会污染环境,也会滋生家蝇,传播病毒,危害人类,黑水虻集中以动物粪便作为食物来源,可将粪便中未被利用的蛋白质转化为动物蛋白(粪便中剩余蛋白约占12%),同时它的存在使粪便的水分更多,不再适合家蝇的生存,减少猪、家禽粪便中94%-100%的家蝇数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黑水虻为饵料饲养鹦鹉鱼的投喂方法,该技术方案以生长速率、肝脏及血清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肠道消化酶活力等为指标考察了不同投喂策率对鹦鹉鱼生长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摸索了一套以黑水虻为主要饵料对鹦鹉鱼进行投喂的方法,该方法一方面限定了黑水虻与其他饵料交替使用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对可能影响营养吸收的投喂时间、持续时间、水质条件等做了明确限定。以本发明方法投喂鹦鹉鱼,可有效提升鹦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保证较高的消化酶活性,同时显著提升增重速率和生长状况。本发明以严谨的实验手段揭示了黑水虻作为营养来源对鹦鹉鱼生长的影响,并由此获得了一种有效的饲养方法,极具推广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因此,用“大约”、“左右”等语言所修正的数值不限于该准确数值本身。在一些实施例中,“大约”表示允许其修正的数值在正负百分之十(10%)的范围内变化,比如,“大约100”表示的可以是90到110之间的任何数值。此外,在“大约第一数值到第二数值”的表述中,大约同时修正第一和第二数值两个数值。在某些情况下,近似性语言可能与测量仪器的精度有关。

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鱼

实验鱼取自天津宝坻里自沽水产养殖场,2016年7月9日随机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实验鱼,移入该厂打包车间暂养,驯化,进行粗盐浸泡消毒处理,待其适应环境后,测量体长并称量体重。鹦鹉鱼个体平均体长为8±0.7cm,平均体重为21.59±0.5g。

1.1.2基础饵料

鹦鹉鱼的配合饲料购自天津天翔饲料有限公司,配合饲料置于阴凉处存放。黑水虻幼虫由里自沽水产养殖场繁育。

1.1.3试验仪器与设备

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bs210s型(精确度:万分之一);紫外分光光度计:thermospectronicuvmini-1240型;电热恒温水浴锅(dk-98-ⅱa,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低温高速离心机:eppendorf5804r型;匀浆器;漩涡混匀器。

1.1.4试验试剂

所需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95%乙醇(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60611);

氯化钠(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60120);

双蒸水取自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优普超纯水制造系统。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鱼分组、饲养管理与样品的提取

待鹦鹉鱼完全适应后,取2400尾实验鱼随机分至12个2m×2m×0.8m的水泥池中饲养,12个水泥池分为6个组,每组两个平行。s组持续投喂配合饲料,s3h1组三次饲料,一次黑水虻,s2h2组二次饲料,二次黑水虻,s1h3组三次黑水虻,一次饲料,h组持续投喂黑水虻,sh组一天黑水虻,一天饲料。实验鱼饱食投喂,每天投喂4次(8:00am、11:00am、1:00pm、5:00pm),每次持续30分钟,30分钟后捞出残饵,每日记录投饲量、水温,每天换水1/3-1/2,发现死鱼及时捞出测量体长和体重,实验期水温29-31℃,ph为7.2-7.5,溶氧大于5mg/l,氨氮控制在0.5mg/l以下。周期60天,测量鹦鹉鱼的体重并取样。

采样前,饥饿24小时,全池称重,每池取5条鱼单独称重,观察着色情况,对内脏,肝脏称重,取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每池取10尾鱼静脉采血,4℃静置12h后离心(4500r/min,4℃,10min)取上清液(即血清),血清和组织置于-80℃保存以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各项指标。

1.2.2生长指标

增重率(wgr)=100×(终末体重+死亡体重-初始体重)/初始体重

饵料系数(fcr)=摄食量/(终末体重+死亡体重-初始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100%×(ln终末体重-ln初始体重)/饲养天数

存活率(sr)=100%×终末体重/初始体重

肝体比(his)=肝胰脏重(g)/鱼体重(g)×100%

内脏指数(viscerosomaticindex,vsi,%)=内脏重/全鱼重×100%

摄食率(feedratio,fr,%bw/d)=饲料消耗干重/100/[(初体重+末体重)/2]/试验天数

饲料效率(feedefficiency,fe,%)=体增重/饲料消耗干重×100%

1.2.3样品的测定

本试验共测定十二个指标,sod、cat、aoc、mda、gsh为抗氧化指标,akp、acp、no、溶菌酶等为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为消化酶指标。试验中sod、cat、aoc、mda、gsh、akp、acp、no、溶菌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各组织中蛋白含量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测定。

1.2.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用excel2003及spss18.0进行分析处理。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取0.05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生长指标影响结果见表1。成活率h组最高,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黑水虻投喂比例增加,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末重呈下降趋势,h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末重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s3h1、s2h2、s1h3、s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脏体指数和肝体指数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黑水虻投喂比例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升高,饲料效率逐渐降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表1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2.2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1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sod活性影响结果见表2。肝脏sod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s>sh>s1h3>h>s3h1>s2h2。s2h2组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组与sh、s1h3、h、s3h1、s2h2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sod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s>sh>s1h3>h>s3h1>s2h2,s、sh、s1h3、h、s3h1组显著高于t3组(p<0.05),s、sh、s1h3、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2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sod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2.2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cat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cat活性影响结果见表3。肝脏中cat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sh>s1h3>s>s3h1>h>s2h2,sh、s1h3、s组显著高于s2h2组(p<0.05),sh、s1h3、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1h3、s、s3h1、h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3h1、h、s2h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cat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h>s2h2>s>s3h1>s1h3>h,sh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h、s2h2、s、s3h1组显著高于s1h3、h组(p<0.05),s1h3、h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表3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cat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2.3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aoc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aoc活性影响结果见表4。肝脏中aoc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s>sh>s2h2>s1h3>s3h1>h,s、sh、s2h2、s1h3组显著高于h组(p<0.05),s、sh、s2h2、s1h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3h1、h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aoc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s2h2>sh>s3h1>s1h3>h,h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组显著高于s2h2、sh、s3h1、s1h3组(p<0.05),s2h2、sh、s3h1、s1h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4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aoc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2.4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见表5。肝脏中mda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h>s1h3>s2h2>s>s3h1>sh,sh组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h、s1h3、s2h2、s、s3h1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mda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h>s1h3>s2h2>s>sh>s3h1,h、s1h3组含量显著高于s、sh、s3h1组(p<0.05),h、s1h3、s2h2组差异不显著(p>0.05),s、sh、s3h1、s2h2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表5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mda活性的影响(单位:nmol/g·prot)

2.2.5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gsh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体内gsh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6。肝脏中gsh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3h1>h>s2h2>s>sh>s1h3,s3h1组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组显著高于sh、s1h3组(p<0.05),sh、s1h3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gsh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h>s1h3>s3h1>s2h2>h>s,sh、s1h3、s3h1、s2h2组显著高于h、s组(p<0.05),sh、s1h3、s3h1组显著高于s2h2组(p<0.05),sh、s1h3、s3h1组差异不显著(p>0.05),h、s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表6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gsh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3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3.1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akp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体内akp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7。肝脏中akp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3h1>s>h>s1h3>s2h2>sh,s3h1、s组显著高于s2h2、sh组(p<0.05),s3h1、s、h、s1h3组差异不显著(p>0.05),h、s1h3、s2h2、sh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akp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2h2>s3h1>sh>s1h3>s>h,s2h2>s3h1>sh组显著高于h组(p<0.05),s2h2、s3h1组显著高于s组(p<0.05),s2h2、s3h1、sh、s1h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1h3、s、h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7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akp活性的影响(单位:金氏单位/g·prot)

2.3.2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acp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体内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8。肝脏中acp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h>s>s3h1>s1h3>s2h2>sh,h、s组显著高于s1h3、s2h2、sh组(p<0.05),h、s、s3h1组差异不显著(p>0.05),s1h3、s2h2、sh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acp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2h2>s1h3>sh>s3h1>s>h,s2h2组显著高于s、h组(p<0.05),s2h2组与s3h1、s1h3、sh组差异不显著(p>0.05),sh、s3h1、s、h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8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acp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3.3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no含量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体内no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9。肝脏中no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h>sh>s3h1>s1h3>s2h2,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sh、s3h1、s1h3、s2h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no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s3h1>sh>s2h2>h>s1h3,s组显著高于s2h2、h、s1h3组(p<0.05),s、s3h1、sh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2h2、h、s1h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9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no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3.4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体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10。肝脏中溶菌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h>s2h2>sh>s1h3>s3h1>s,h组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1h3、s3h1、s组显著低于s2h2、sh组(p<0.05),s1h3、s3h1、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溶菌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h>s2h2>sh>s1h3>s>s3h1,h、s2h2、sh组显著高于s、s3h1组(p<0.05),h、s2h2组差不显著(p>0.05),s、s3h1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10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和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4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消化酶的影响

2.4.1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11。前肠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s3h1>s2h2>sh>s1h3>h,sh、s1h3、h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s组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s3h1、s2h2组(p<0.05),sh、s1h3、h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肠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s3h1>s>sh>s2h2>s1h3>h,s3h1组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s2h2、sh组差异不显著(p>0.05),s、sh组差异不显著(p>0.05)。后肠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底顺序依次为s3h1>sh>s>s2h2>s1h3>h,h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3h1、sh、s、s2h2组显著高于s1h3组(p<0.05),s3h1、sh、s、s2h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11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单位:μg/g·prot)

2.4.2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12。前肠中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s3h1>sh>s2h2>s1h3>h,s、s3h1组显著高于sh、s2h2、s1h3、h组(p<0.05),s、s3h1组差异不显著(p>0.05),sh、s2h2、s1h3、h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肠中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s3h1>sh>s2h2>s1h3>h,h、s1h3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s、s3h1、sh组显著高于s2h2组(p<0.05),s、s3h1组差异不显著(p>0.05)。后肠中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3h1>sh>s>s2h2>h>s1h3,s2h2、h、s1h3组显著低于s3h1、sh组(p<0.05),s3h1显著高于sh组(p<0.05),s2h2、h、s1h3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表12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2.4.3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见表13。前肠中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sh>s3h1>s1h3>s2h2>h,h组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h、s3h1、s1h3、s2h2、h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中肠中脂肪酶活性由高到底顺序依次为s3h1>h>s2h2>s1h3>s>sh,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后肠中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h>s2h2>s3h1>s>s1h3>sh,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13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单位:u/g·prot)

3、结论

3.1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各组之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h组显著降低鹦鹉鱼末重、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p<0.05),限制鹦鹉鱼生长,s、s3h1、s2h2、s1h3、s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黑水虻不可完全代替基础饲料喂养鹦鹉鱼。h组饵料系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黑水虻投喂量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增大,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脏器系数又称脏体比,即某脏器的重量与动物总体重的比值,是试验动物主要生物学特性之一,是判断试验动物机体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是否正常的主要指标之一。脏器系数在正常状态下一般都会保持恒定。内脏指数随黑水虻代替饲料比例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在s1h3组达到最大值,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

3.2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机体在进行营养物质代谢和抵抗外界侵袭时会产生一些自由基,自由基极易与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反应,形成脂质自由基,引起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从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sod、cat和gsh-px是生物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关键酶,能够缓解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细胞的损伤。sod活力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sod能够清除机体内的o-2,让其发生歧化,生成过氧化氢(h2o2)和氧气(o2),cat和gsh-px两种酶可以将sod的作用产物h2o2还原成水,通常较高的sod、cat和gsh-px活性表明鱼体抗氧化能力较强,而mda的高低间接反应了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

血清中h组aoc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脏中aoc活性显著低于除s3h1外其他组(p<0.05),说明持续投喂黑水虻会显著降低鹦鹉鱼抗氧化活性。血清中h组cat活性显著低于除s1h3外其他组(p<0.05),肝脏中s1h3、sh组显著高于h组(p<0.05)。肝脏中s3h1组gsh显著高于h组(p<0.05),血清中sh、s1h3、s3h1、s2h2组显著高于h、s组(p<0.05),sh、s1h3、s3h1组显著高于s2h2组(p<0.05)。

血清中h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说明持续投喂黑水虻对鹦鹉鱼的损伤较大,而s3h1、sh、s、s2h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黑水虻代替饲料的比例不宜超过50%。

3.3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先天性免疫,且动物体主要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溶菌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御因子,当病原体穿过鱼类的皮肤和粘液后,鱼类体内非特异性免疫会被激活,吞噬细胞产生溶菌酶,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胞壁而使细胞破裂,对病原体具有很强的灭杀作用,并且溶菌酶是非常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评价指标之一。肝脏中h组溶菌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中h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sh、s1h3、s3h1、s组(p<0.05),与s2h2组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中s组no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h、s1h3、s3h1、h、s2h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投喂黑水虻可以增强鹦鹉鱼抗病能力,减少体内no含量。

黑水虻含有丰富的天然抗菌肽,抗菌肽(ntimicrobialpeptide)是生物体在受到外来病原入侵时,被诱导并迅速合成的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菌或杀菌活性,是生物机体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黑水虻做饵料可以增强鱼类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两种非特异性免疫酶,能够杀死外来入侵的病原体,并能通过修改病原表面分子来加速吞噬细胞的吞噬以及异物的降解速度,它们直接参与磷酸基团的转移,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生物体内巨噬细胞溶酶体的标志酶。

3.4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鱼类摄食会引起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投喂不同营养成分饲料会影响会鱼类消化酶的分泌。黑水虻体内含粗蛋白为42%,脂肪含量达到35%,粗灰分为16%,粗纤维约占7%,氨基酸含量均衡。

鹦鹉鱼前肠中s2h2显著高于h组(p<0.05),s3h1组显著高于s2h2组(p<0.05),中肠、后肠中h组蛋白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3h1组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h组(p<0.05)。

前肠s、s3h1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h组(p<0.05),中肠s2h2组显著高于h组(p<0.05),s3h1组显著高于s2h2组(p<0.05),后肠中sh组显著高于h组(p<0.05),s3h1组显著高于sh组(p<0.05)。本实验中各组之间淀粉酶活性随黑水虻代替饲料比例增加而减小,可能是因为配合饲料中的淀粉含量要多于黑水虻。

前肠h组脂肪酶显著低于其他组,s、s3h1、s2h2、s1h3、s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中肠、后肠脂肪酶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鱼类体内的脂肪酶活性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有些鱼成正相关,有些鱼成负相关。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