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嘧霉胺与啶菌噁唑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5793发布日期:2018-09-21 19:48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嘧霉胺与啶菌噁唑的组合物,用于防治红枣黑斑病。



背景技术:

啶菌噁唑(SYP-Z048),英文名称:Pyrisoxazole,分子式:C16H17ClN2O,化学名称:N-甲基-3-(4-氯)苯基-5-甲基-5-吡啶-3-甲基-噁唑啉,结构式如下:

啶菌噁唑是我国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用杀菌剂,具有广谱和突出的离体杀菌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壁中的甾醇合成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主要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预防、治疗及内吸传导活性,在离体条件下对子囊菌、担子菌和无性型真菌均具有良好的活性。与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乙霉威等作用机制不同,啶菌噁唑不存在交互抗性,常用于防治番茄、黄瓜、菜豆、辣椒等作物灰霉病,也可用于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番茄叶霉病等,但尚未有报道该药应用于防治红枣黑斑病。

嘧霉胺,英文名称:Pyrimethanil,分子式:C12H13N3,化学名称:N-(4,6-二甲基嘧啶-2-基)苯胺,结构式如下:

嘧霉胺为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是目前防治蔬菜等多种植物灰霉病活性最高的杀菌剂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原菌蛋氨酸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主要抑制病原菌的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在一定的用药时间内对孢子萌芽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在离体条件下对大部分真菌均有活性。与市面上大部分杀菌剂作用机制不同,嘧霉胺无交互抗药性,常用于防治黄瓜、番茄、葡萄、草莓、韭菜等作物灰霉病以及果树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等,但尚未有报道该药应用于防治红枣黑斑病。

红枣黑斑病由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侵染引起,病原菌以老熟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老化树皮以及土壤中的枯枝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病菌侵入主要通过伤口或皮孔,也可直接侵入。温度在25-28℃,湿度不低于70%,持续两周以上,可能造成黑斑病的大爆发。发病后期病部果肉呈黄褐色至黑色海绵状坏死,果肉分离,不堪食用,病害于果实着色期大面积爆发,严重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该病害的防治是红枣生产中重点工作之一。红枣着色期雨量大、次数多;土壤盐碱含量高;果实膨大期细胞分裂素施用不当;盲目使用杀菌剂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在农业生产中,防治病害常见的问题是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病性病菌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嘧霉胺与啶菌噁唑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嘧霉胺与啶菌噁唑的相关复配,将其应用于防治红枣黑斑病,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增效作用、能够预防抗药性产生、使用成本低、田间防效好的含有啶菌噁唑和嘧霉胺的杀菌剂组合。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有啶菌噁唑与嘧霉胺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B两种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8:2~2:8,所述活性组分A为啶菌噁唑,所述活性组分B为嘧霉胺。

所述的啶菌噁唑(SYP-Z048),英文名称:Pyrisoxazole,分子式:C16H17ClN2O,化学名称:N-甲基-3-(4-氯)苯基-5-甲基-5-吡啶-3-甲基-噁唑啉。

所述的嘧霉胺,英文名称:Pyrimethanil,分子式:C12H13N3,化学名称:N-(4,6-二甲基嘧啶-2-基)苯胺。

啶菌噁唑与嘧霉胺的重量百分比优选为8:2。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通常的加工方法制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啶菌噁唑和嘧霉胺的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与单剂相比显著提高了对靶标病害的防治;(2)本发明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啶菌噁唑与有效活性成分嘧霉胺属于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作用位点的杀菌剂,混配可有效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3)本发明组合物能够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形态特征图。

图2为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对红枣果实致病性情况图。

图3为嘧霉胺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4为啶菌噁唑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5为嘧霉胺:啶菌噁唑=8:2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6为嘧霉胺:啶菌噁唑=7:3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7为嘧霉胺:啶菌噁唑=6:4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8为嘧霉胺:啶菌噁唑=5:5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9为嘧霉胺:啶菌噁唑=4:6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10为嘧霉胺:啶菌噁唑=3:7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图11为嘧霉胺:啶菌噁唑=2:8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形态特征图,其中A为红枣黑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特征(正面);B为红枣黑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特征(反面);C为分生孢子。

图2为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对红枣果实致病性情况图,其中A为针刺接种后病原菌在伤口处生长;B为针刺接种后红枣纵切。

图3为嘧霉胺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01、0.05、1、5和10μg/mL。

图4为啶菌噁唑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1、0.5、1、5和10μg/mL。

图5为嘧霉胺:啶菌噁唑=8:2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05、0.5、1、5和10μg/mL。

图6为嘧霉胺:啶菌噁唑=7:3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1、0.5、1、5和10μg/mL。

图7为嘧霉胺:啶菌噁唑=6:4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1、0.5、1、5和10μg/mL。

图8为嘧霉胺:啶菌噁唑=5:5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1、0.5、1、5和10μg/mL。

图9为嘧霉胺:啶菌噁唑=4:6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05、0.1、0.5、1和10μg/mL。

图10为嘧霉胺:啶菌噁唑=3:7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其中右下角标注为带药平板的药剂浓度从左到右依次为CK、0.1、0.5、1、5和10μg/mL。

图11为嘧霉胺:啶菌噁唑=2:8对红枣黑斑病菌(A.tenuissima)菌丝生长抑制情况图。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样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实施例1

红枣黑斑病菌的纯化与鉴定。

红枣黑斑病菌菌株由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王兰教授提供。将获得的菌株在PDA平板(土豆200g,葡萄糖18g,琼脂粉14g,去离子水1L)上培养,置于28℃黑暗培养箱培养5d活化待用(图1)。

采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后采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 ACCTGCGG-3’)和ITS4(5’-CCTCCGCTTATTGATATGC-3’)进行PCR扩增,获得的PCR产物送博迈德公司测序,获得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比对(https://blast.ncbi.nlm.nih.gov/),比对结果为红枣黑斑病致病菌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

红枣致病性试验,使用5mm打孔器打取在28℃黑暗培养箱培养5d的红枣黑斑病菌末端菌丝块,接种到用无菌接菌针刺破表皮的红枣表面,在28℃黑暗培养箱培养7d,观察红枣黑斑病菌对红枣果实的致病性(图2)。

实施例2

啶菌噁唑与嘧霉胺复配对红枣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啶菌噁唑与嘧霉胺复配对作物病害室内毒力测定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计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在28℃黑暗培养箱培养5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图3~图11)。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以试验中设定的浓度对数为横坐标(x),抑制率几率值为纵坐标(y),求出各药剂对供试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最后根据EC50值,分析比较不同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按照Wadley法计算两种药剂不同配比联合的增效比值(SR);根据增效比值(SR)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SR=EC50(理论值)/EC50(观察值)

其中:a、b分别为相应单剂在组合中所占比例;

A为啶菌噁唑;

B为嘧霉胺;

药剂均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种子病理学与杀菌剂药理学研究室提供。

毒力测定结果

表1啶菌噁唑、嘧霉胺及其复配剂对红枣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啶菌噁唑和嘧霉胺对红枣黑斑病菌的EC50分别为0.64μg/mL和2.99μg/mL。啶菌噁唑与嘧霉胺的配比在8:2至2:8时,增效系数SR均大于0.5,说明啶菌噁唑与嘧霉胺两者配比在8:2至2:8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相加作用,其中当啶菌噁唑与嘧霉胺重量百分比为8:2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实施例3

啶菌噁唑、嘧霉胺及其复配剂田间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新疆省阿克苏地区温宿显果满堂果业公司,试验药剂中25%啶菌噁唑乳油(市购)由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40%嘧霉胺悬浮剂(市购)由中保绿农科技集体公司提供。

于发病初期施药,七日后第二次施药,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调查病害发送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啶菌噁唑、嘧霉胺及其复配剂防治红枣黑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由表2可以看出,啶菌噁唑与嘧霉胺复配后能够有效防治红枣黑斑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显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还可据此做出多种变化,但任何与本发明等同或相类似的变化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