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异噻菌胺和氰烯菌酯以及氟啶胺的种子处理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5801发布日期:2018-09-21 19:48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化合物组合及其应用技术,具体涉及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三元组合用于作物种子处理。
背景技术
:氰烯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在细胞色素bcl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异噻菌胺,植物诱导剂,预防性施用或者在发病早期使用,多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可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卫性抗性反应即系统诱导抗性,并影响病原菌生活史的多个环节,从而使植物对多种真菌、细菌、昆虫和病毒产生广谱的自我保护作用。氟啶胺,线粒体氧化磷酰化解偶联剂,通过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而抑制病原菌侵染,起到保护作用。影响种子(或由该种子长成的植株的根、枝和叶)正常生长的病害虫害种类繁多,施用种子处理农用化学品是保护种子(或由该种子长成的植株的根、枝和叶)免受害虫和病原物的危害最有效的化学手段之一;用没有交互抗性的新农药来使种子和/或由该种子长成的植株的根、枝和叶免受害虫和病原物的危害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起到明显的效果。单一化合物作用靶标有相对专一性,防治谱不尽相同,单剂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用量越来越大,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二元混用也存在单独使用类似的问题,尽管有所改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迫切需要新型复配农用化学品的出现。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也称根部,根系是植物吸收根系生长环境中的水分、养分、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根部的主要功能有:使植物稳定在土壤中、储存能量资源,如胡萝卜和甜菜、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往返茎部运输水分和矿物质;根部存储了植物的食物(能量资源),这些食物或被根部使用,或被消化吸收、消化后的产物经勒皮组织传输到植物土壤以上的部分;有些植物的根部收获以后可作人类的食物;植物激素在根部的分生组织中合成,经木质部向上传输到地上部分,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肓;根系受损,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健康生长。植物耐逆性指植物生长在逆境条件的耐受力,如耐寒性、耐旱性、耐病性、耐高温性、耐水性等。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用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三元组合,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农作物上的多种病害表现增效作用,延缓病菌对组合物抗性产生;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三元组合进行种子处理,具有增强植物根系、提高植物耐逆性的作用和提高作物产量。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异噻菌胺和氰烯菌酯以及氟啶胺的种子处理组合物及其应用,由有效成分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三者组合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生长抗病能力,延缓病菌对有效成分抗性产生,增强植物根系,提高植物的耐逆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含有氰烯菌酯和异噻菌胺以及氟啶胺的种子处理组合物,有效成分由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组成;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在组合物中的重量比为1~20:1~20:1~20;优选重量比为1~10:1~10:1~10,进一步的优选重量比为2:0.01:1;组合物可以添加助剂,通过农药剂型制备工艺,赋予直接使用的种子处理剂型;所述的助剂含有分散剂、崩解剂、润湿剂、固体载体或液体载体、增稠剂、防冻剂、包膜剂、着色剂、防治冻剂、植物营养;所述的种子处理组合物的剂型包括种子处理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干拌种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悬浮剂,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氰烯菌酯0.01~40%,异噻菌胺0.001~5%,氟啶胺0.01~4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60%,分散剂0.2~19%,湿润剂0.2~12%,消泡剂0.1~3%,增稠剂0.1~3%,防冻剂0.1~5%,包膜剂0.1~10%,着色剂0.1~5%,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砂磨机中砂磨,高速剪切分散,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悬浮种衣剂,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氰烯菌酯0.01~40%,异噻菌胺0.001~5%,氟啶胺0.01~4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60%,分散剂0.2~19%,湿润剂0.2~12%,增稠剂0.1~3%,消泡剂0.1~3%,防冻剂0.1~5%,包膜剂0.1~10%,着色剂0.1~5%,植物营养0.1~5%,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砂磨机中砂磨后,高速剪切分散,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种衣剂。干拌种剂,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氰烯菌酯0.01~50%,异噻菌胺0.001~5%,氟啶胺0.01~3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90%,分散剂0.1~20%,湿润剂0.1~20%,着色剂0.1~5%,植物营养0.1~5%,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干拌种剂。所述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氰烯菌酯0.01~50%,异噻菌胺0.001~5%,氟啶胺0.01~4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90%,分散剂0.1~20%,湿润剂0.1~20%,着色剂0.1~5%,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所述着色剂又称警色剂,可以提高悬浮种衣剂的使用安全,其中所述着色剂优选为碱性玫瑰精、水性玫红、酸性大红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的消泡剂可以是硅酮类化合物、环氧大豆油、甲醇、硅油、脂肪醇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防冻剂可以是甘油、丙二醇、二甘醇、尿素、甘油-乙醚双甘醇、无机盐等中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湿润剂可以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丁基萘磺酸钠、烷基磺酸钠、茶枯粉、皂角粉、无患子粉、缩合磷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分散剂可以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脂肪酸酯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崩解剂可以是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壳聚糖、海藻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钠、尿素、硫酸铵、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增稠剂可以是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硅酸镁铝、酚醛树脂、羟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固体载体可以是轻质碳酸钙、陶土、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白炭黑、粘土、凹凸棒土、滑石粉、石英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成膜剂可以是成膜剂853、阿拉伯胶、动物胶、果胶、黄原胶、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去离子水为工业化去离子水。所述的粘结剂可以是蔗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纤维素钙、羧丙基纤维素、糊精、淀粉糊精、聚乙烯吡咯烷酮、粘性高岭土、石蜡、松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固体酸可以是柠檬酸、琥珀酸、马来酸、富马酸、酒石酸、草酸、丙二酸、苹果酸、丁二酸、已二酸、硼酸、磷酸、苯甲酸、氨基磺酸、水杨酸、谷氨酸、苯乙酸、烟酸或山梨酸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流动调节剂可以是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硬脂酸钡、二氧化钛、滑石粉、十二烷基硫酸镁、聚山梨酸酯、麦子淀粉或苯甲酸钠等中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植物营养可以是N、P、K、Ca、Mg、B、Zn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本发明用于农作物种子处理,包括马铃薯、水稻、花生、玉米、小麦、大豆、黄瓜、西瓜、百合等农作物。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种子处理组合物,对农作物种子进行处理,防治浸染种子、种子发芽、种苗生长的病菌具有增效作用,提高使用效果,延缓病菌对有效成分抗性产生。2、本发明种子处理组合物,对农作物种子进行处理,增强作物根系,增加作物产量。3、本发明种子处理组合物,对农作物种子进行处理,提高农作物耐逆性。所述的浸染种子、种子发芽、种苗生长的病菌包括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青枯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立枯病、水稻根腐病、花生根腐病、花生白绢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散黑穗病、大豆根腐病。所述耐逆性指农作物生长在逆境条件的耐受力,包括耐寒性、耐旱性、耐病性、耐高温性、耐水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采用盆栽接菌法,每盆播种8-10粒种子,每个浓度五个重复,每个处理共计5盆。长至5叶期时,进行药剂处理,以清水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5天后,将培养好的病原菌,用无菌水洗下表面孢子/菌丝,加入吐温80,配成1×106孢子/菌丝浓度,用喉头喷雾器在水稻叶片上均匀喷洒接种。接种后将苗置于人工气候中。分级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然后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分级方法为:0级:整株无病;1级:出现病斑;3级:出现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片的5%以下;5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片的6%-25%;7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片的26%-30%;9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片的50%以上。根据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EC50及其混剂共毒系数。按照孙云沛法,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的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实施例一: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致病菌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从实施例一可以看出,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三元组合(按重量)比例在1~20:1~20:1~20的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水稻纹枯病致病菌立枯丝核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是,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三元组合(按重量)比例1:1:40和1:40:1表现为相加作用,甚至,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三元组合(按重量)比例40:1:1表现为拮抗作用。实施例二:A和B组合对花生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A为氰烯菌酯·氟啶胺(1:1),B为异噻菌胺。药剂名称配比(重量比)LC50(mg/L)实际ATI理论ATICTCA:氰烯菌酯·氟啶胺(1:2)2.05100.00//B:异噻菌胺3.4958.74//A:B(1:1)1.87109.6379.37138.1A:B(1:5)2.1495.7965.62146.0A:B(1:10)2.3188.7462.49142.0A:B(1:15)2.4683.3361.32135.9A:B(1:20)2.5779.7760.70131.4A:B(1:40)3.1964.2659.75107.6A:B(40:1)3.7255.1198.9955.7A:B(20:1)1.65124.2498.04126.7A:B(15:1)1.58129.7597.42133.2A:B(10:1)1.51135.7696.25141.1A:B(5:1)1.57130.5793.12140.2从实施例二可以看出,氰烯菌酯·氟啶胺(1:1)和异噻菌胺比例在1~20:1~20的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花生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是,氰烯菌酯·氟啶胺(1:2)和异噻菌胺比例在1:40共毒系数(CTC)表现为相加作用,氰烯菌酯·氟啶胺(1:2)和异噻菌胺比例在40:1共毒系数(CTC)表现为拮抗作用。实施例三:A和B组合对马铃薯黑痣病致病菌立枯丝核病的室内毒力测定,A为氰烯菌酯·异噻菌胺(1:2),B为氟啶胺。药剂名称配比(重量比)LC50(mg/L)实际ATI理论ATICTCA:氰烯菌酯·异噻菌胺(1:2)1.85100.00//B:氟啶胺5.6732.63//A:B(1:1)1.69109.4766.31165.1A:B(1:5)2.6769.2943.86158.0A:B(1:10)3.3155.8938.75144.2A:B(1:15)3.7948.8136.84132.5A:B(1:20)4.0745.4535.84126.8A:B(1:40)4.3742.3334.27123.5A:B(40:1)1.84100.5498.36102.2A:B(20:1)1.43129.3796.79133.7A:B(15:1)1.31141.2295.79147.4A:B(10:1)1.30142.3193.88151.6A:B(5:1)1.32140.1588.77157.9从实施例三可以看出,氰烯菌酯·异噻菌胺(1:2)和氟啶胺比例在1~20:1~40的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马铃薯黑痣病致病菌立枯丝核病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是,氰烯菌酯·异噻菌胺(2:1)和氟啶胺比例在40:1共毒系数(CTC)表现为相加作用。实施例四:A和B组合对小麦根腐病致病菌禾旋孢腔菌的室内毒力测定,A为氟啶胺·异噻菌胺(1:1),B为氰烯菌酯药剂名称配比(重量比)LC50(mg/L)实际ATI理论ATICTCA:氟啶胺·异噻菌胺(1:1)3.06100.00//B:氰烯菌酯3.6583.84//A:B(1:1)2.25136.0091.92148.0A:B(1:5)2.51121.9186.53140.9A:B(1:10)2.73112.0985.31131.4A:B(1:15)2.92104.7984.85123.5A:B(1:20)3.2494.4484.61111.6A:B(1:40)5.4556.1584.2366.7A:B(40:1)4.3770.0299.6170.3A:B(20:1)2.45124.9099.23125.9A:B(15:1)2.32131.9098.99133.2A:B(10:1)2.28134.2198.53136.2A:B(5:1)2.19139.7397.31143.6从实施例四可以看出,氟啶胺·异噻菌胺(1:1)和氰烯菌酯比例在1~20:1~20的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小麦根腐病致病菌禾旋孢腔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是,氰烯菌酯·异噻菌胺(1:1)和氟啶胺比例在40:1和1:40共毒系数(CTC)均小于80,表现为拮抗作用。观测值为实际观测到的病指防效Colby等式用于确定混合物的期望的效果(Colby,S.R.Weeds1967,15,20-22.Calculationofthesynergisticandantagonisticresponseofherbicidecombinations):下述等式用于计算含有三种活性成分A、B和C的混合物的期望值:式中:A=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A的功效;B=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B的功效;C=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C的功效。当混合物所用浓度(剂量)活性实际观察值(E)大于期望值(E0)时,混合物表现为对靶标具有意料不到的协同作用。实施例五: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组合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种子生长种根系总重量的增加率测试,E0为根系总量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根系重量增加率的观测值。实施例六:A和B组合对大豆种子进行拌种处理,种子生长根系总重量的增加率测试,E0为根系总量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根系重量增加率的观测值,A为氰烯菌酯·氟啶胺(1:1),B为异噻菌胺。实施例七:A和B组合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种子生长根系总重量的增加率测试,E0为根系总量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根系重量增加率的观测值,A为氰烯菌酯·异噻菌胺(1:1),B为氟啶胺。实施例八:A和B组合对花生种子进行拌种处理,种子生长根系总重量的增加率测试,E0为根系总量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根系重量增加率的观测值,A为氟啶胺·异噻菌胺(1:1),B为氰烯菌酯。耐旱指数计算参照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8月第38卷第4期刊发的不同类型春小麦抗旱生理指标耐旱指数的主要成分分析,文章编号1005-9369(2007)04-0478-05,计算指标采用干物质重量计算,水分胁迫的标准采用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0%作为水分胁迫标准。实施例九: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组合对马铃薯种子处理拌种处理,马铃薯根系耐旱性测试,E0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观测值。实施例十: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组合对花生种子处理拌种处理,花生根系耐旱性测试,E0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观测值。实施例十一:氰烯菌酯、异噻菌胺和氟啶胺组合对小麦种子处理拌种处理,小麦根系耐旱性测试,E0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观测值。实施例十二:A和B组合对大豆种子处理拌种处理,大豆根系耐旱性测试,E0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观测值。A为氰烯菌酯·异噻菌胺(1:10),B为氟啶胺实施例十三:A和B组合对玉米种子处理拌种处理,玉米根系耐旱性测试,E0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观测值。A为氰烯菌酯·氟啶胺(1:5),B为异噻菌胺实施例十四:A和B组合对水稻种子处理拌种处理,水稻根系耐旱性测试,E0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期望值,E为耐旱指数增加率的观测值。A为异噻菌胺·氟啶胺(2:1),B氰烯菌酯实施例十五:70%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氰烯菌酯10%,异噻菌胺5%,氟啶胺40%,木质素磺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碱性玫瑰精3%,高岭土补足至100%;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制得55%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该实施用量30gai/100千克种子进行马铃薯种子拌种处理,药后60d调查,对马铃薯晚疫病、黑痣病防效为94.03%、90.72%;单一使用氰烯菌酯防效为83.01%、74.26%;单一使用异噻菌胺防效为81.43%、63.61%;单一使用氟啶胺防效为76.07%、63.50%。该实施用量30gai/100千克种子进行马铃薯种子拌种处理,马铃薯产量4627.3千克/亩;单一使用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的马铃薯产量分别为3642.7千克/亩、3821.0千克/亩、3420.9千克/亩。实施例十六:40%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氰烯菌酯20%,异噻菌胺10%,氟啶胺10%,聚羧酸盐3%,丁基萘磺酸钠5%,甲醇0.5%,硅酸镁铝0.5%,甘油0.5%,阿拉伯胶2%,碱性玫瑰精2%,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40%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该实施用量30gai/100千克种子进行水稻种子拌种处理,药后20d调查,对水稻恶苗病、立枯病防效为97.54%、95.02%;单一使用氰烯菌酯防效为82.19%、87.25%;单一使用异噻菌胺防效为87.28%、80.03%;单一使用氟啶胺防效为50.41%、64.47%。该实施用量30gai/100千克种子进行水稻种子拌种处理,水稻产量503.7千克/亩;单一使用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的水稻产量分别为471.2千克/亩、458.3千克/亩、404.3千克/亩。实施例十七:40%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氰烯菌酯10%,异噻菌胺20%,氟啶胺10%,聚乙烯醇1.5%,C8-10脂肪醇0.5%,脂肪酸聚乙二醇1%,水性玫红1.2%,尿素0.3%,山梨酸0.1%,黄原胶0.2%,水余量。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40%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该实施用量30gai/100千克种子进行小麦种子拌种处理,药后30d调查,对小麦全蚀病、纹枯病防效为96.01%、97.57%;单一使用氰烯菌酯防效为80.09%、84.92%;单一使用异噻菌胺防效为83.21%、85.50%;单一使用氟啶胺防效为52.66%、57.81%。该实施用量30gai/100千克种子进行小麦种子拌种处理,小麦产量361.8千克/亩;单一使用氰烯菌酯、异噻菌胺、氟啶胺的水稻产量分别为320.7千克/亩、310.8千克/亩、297.1千克/亩。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