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存水吸水式种植盆及智能家居种植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7715发布日期:2018-12-22 07:5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存水吸水式种植盆及智能家居种植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植盆,具体涉及一种存水吸水式种植盆及智能家居种植墙。

背景技术

目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在钢筋水泥的深林中,人们呼唤绿色,渴望有一块自己的自然世界,于是绿化越来越多飘进室内,垂直绿化打破传统的室内盆栽的形式,能净化空气,减少尘埃量,部分植物可吸收有害气体,杀灭空气中的细菌,有利于人体健康,还能调节室内温湿度,减少空调能耗,降低噪音。但是,目前的种植盆为保证根系的透气性,都不具备存水的功能,存在存水后根系无法透气的问题,以及普通种植盆上墙后不方便浇灌;现有很多通过引水棉或软性引水材料引水的种植墙是整体引水,整体引水墙面水分蒸发严重,在室内使用时引起室内湿度大,人在其中容易造成风湿,整体引水也使引水不均匀,可能出现漏补水的情况,而且现有很多植物墙是通过槽形或条形种植盆,对其槽形或条形种植盆整体补水,而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在植物墙上使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构制不同的图案,这时槽形或条形的种植盆不方便构制图案,使用点阵式纵横排列的种植盆很方便构建图案,然而点阵式纵横排列的种植盆的植物墙通常是通过管道排布的滴灌法进行补水,管道滴灌法补水安装管道工程量大,耗时耗力耗管道的缺陷,一旦安装好后不好改装的问题;而且滴灌法需要提前预估滴灌水流量,水量过大造成溢出,水量过小使植物缺水不利于生长;遇到墙体面积大地方,管道加长,还需要安装增加泵进行增压,保证管道内水压,增压泵一直开启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存水吸水式种植盆的吸水装置解决种植盆存水透气以及吸水的问题,通过种植盆解决补水的问题,通过种植墙解决普通种植盆上墙后不方便浇灌,浇灌时需要逐个进行,有的是安装滴灌的管道进行,管道具有安装麻烦,安装工程量大,一旦安装好后不好改装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存水吸水式种植盆,包括种植盆本体,所述种植盆的侧壁上靠近底部的位置还设置有导水孔;还包括隔土盘,所述隔土盘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以及若干根纤维引水棒,所述纤维引水棒垂直于隔土盘且穿过隔土盘;所述隔土盘外周大小与所述种植盆匹配置于种植盆内,隔土盘下方的纤维引水棒长度大于所述导水孔顶点到种植盆底部的距离,使得隔土盘在种植盆内部时在导水孔的上方。浇灌补水后,多余水流到下方的灌满底部,知道超出导水孔,通过隔土层将泥土与存水区分开,导水孔排出多余的水,形成空气层,通过纤维引水棒将存水区的水引至上方浸润在泥土中,实现吸水的功能,由此解决种植盆存水透气以及吸水的问题;而且,该花盆结构简单,通过多个纤维引水棒均匀垂直排布,使吸水不止到土壤底部,使得上部土壤也能保持水分,其整个装置关键点只需在花盆底部设置一个隔土盘,这比传统存水的花盆需要设置专门的结构更加方便实施。

进一步的,隔土盘采用纤维材料制成。通过隔土盘采用纤维材料制成使得下方隔土盘也具有吸水能力,使得补水均匀,吸水效果更好。

一种用于智能家居植物墙的种植墙,包括以上所述的一种存水吸水式种植盆,所述种植盆的侧边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与种植盆之间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上下开口;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条形引水棉;所述导水孔在通孔的正下方;所述条形引水棉从通孔中穿过后穿进引水孔至种植盆内;所述种植盆安装在背板上,所述背板上纵横设置有与所述挂钩匹配的挂孔;所述背板上设置有补水槽,所述补水槽侧面设置有若干个孔,若干个孔横向均匀排列与背板上每列种植盆相对应,所述条状引水棉上端设置在补水槽的孔中,条状引水棉与孔过盈配合;所述补水槽内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a,所述集水槽内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b,所述补水槽的端部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水位监测装置a、水位监测装置b、电磁阀都连接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还连接有lora节点模块。在种植盆上设置挂钩方便与外部固定悬挂安装,通过在挂钩与侧壁设置的通孔用于安装引水棉,在用引水棉通过种植盆下方的导水孔将水引入种植盆底部,使用时引水棉上方接补水箱即可进行补水,不需要专门安装的管道;通过在种植盆的侧面设置专用的引水棉通孔,方便安装引水棉的同时,使得引水棉从种植盆的外部侧面直接引水至种植盆底部,实现每个花盆的独立引水,由于水是靠重力流下,靠引水棉引导流向,补水后水会存储在花盆底部的存水区域,靠每个花盆底部的存水区确定水补水量大小,使得补水均匀,且方便易于安装;通过使用带有挂孔的背板安装种植盆,方便快捷,上方补水槽系统通过设置lora节点模块与网络连接,手机通过上网即可对连接系统,通过发送控制信号,经lora节点模块接收信号传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电磁阀打开,向补水箱供水,通过在补水箱上水位监测装置a监测水位,达到预设值后回馈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发出命令关闭电磁阀,避免引水棉引水速度比补水速度慢导致水溢出,水位下降后重新打开电磁阀,当种植盆中都吸水后,水便会被引流至集水槽内,使集水槽积水,通过集水槽内设置的水位监测装置b监测到集水槽内有水时,说明上方种植盆都已经得水,此时水位监测装置b发出信号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电磁阀关闭,不再供水;由此就通过上下两个水位监测点控制补水量,达到补水平衡,避免浪费水的效果;控制方便;lora节点模块具有功耗低,自组网,可以与现有网络共存的传输优势,通过手机上网进行控制,解决目前还没有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植物墙,无法做到远程控制补水,令长期不在家的人不方便对植物墙进行补水浇灌的问题。

进一步的,导水孔与种植盆底部的距离在1-2cm。通过设置导水孔与种植盆底部的距离在1-2cm,使得盆地可以聚集水,方便持续性补水,增加实用性。

进一步的,通孔与挂钩之间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纵向设置。通过纵向设置的分隔板,使得种植盆在悬挂安装时,分隔板靠在墙体上,种植棚与分隔板之间留出通孔宽的间隙,使引水棉不会被挤压,影响引水效果。

进一步的,种植盆内的底部还设置有吸水棉。通过吸水棉可以吸收存储更多的水分,起到固水的作用。

进一步的,条状引水棉设置有多个分支引水棉,所述分支引水棉的间距与种植盆引水孔之间的间距匹配,使得条条状水棉依次穿过一列种植盆的通孔后所有分支引水棉与引水孔相对应,分支引水棉穿进引水孔。通过引水棉依次穿过通孔,设置分支引水棉引到路径上的种植盆内,使得每个花盆独立引水,使得补水均匀不遗漏。

进一步的,所述种植盆内还设置有内盆,所述内盆底部为线网,所述隔土盘置于内容内的底部。通过线网固定隔土盘,通过设置内盆,方便更换种植的植物。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存水吸水式种植盆,浇灌补水后,多余水流到下方的灌满底部,知道超出导水孔,通过隔土层将泥土与存水区分开,导水孔排出多余的水,形成空气层,通过纤维引水棒将存水区的水引至上方浸润在泥土中,实现吸水的功能,由此解决种植盆存水透气以及吸水的问题;通过隔土盘采用纤维材料制成使得吸水效果更好。

2、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家居植物墙的种植墙,在种植盆上设置挂钩方便与外部固定悬挂安装,通过在挂钩与侧壁设置的通孔用于安装引水棉,在用引水棉通过种植盆下方的导水孔将水引入种植盆底部,使用时引水棉上方接补水箱即可进行补水,不需要安装专门的管道,方便易于安装;通过设置导水孔与种植盆底部的距离在1-2cm,使得盆地可以聚集水,方便持续性补水,增加实用性;通过纵向设置的分隔板,使得种植盆在悬挂安装时,分隔板靠在墙体上,种植棚与分隔板之间留出通孔宽的间隙,使引水棉不会被挤压,影响引水效果;通过吸水棉可以吸收存储更多的水分,起到固水的作用;通过使用带有挂孔的背板安装种植盆,方便快捷,上方补水槽系统通过设置lora节点模块与网络连接,手机通过上网即可对连接系统,通过发送控制信号,经lora节点模块接收信号传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电磁阀打开,向补水箱供水,通过在补水箱上水位监测装置a监测水位,达到预设值后回馈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发出命令关闭电磁阀,完成一次植物补水;控制方便;lora节点模块具有功耗低,自组网,可以与现有网络共存的传输优势,通过手机上网进行控制,解决目前还没有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植物墙,无法做到远程控制补水,令长期不在家的人不方便对植物墙进行补水浇灌的问题;通过引水棉依次穿过通孔,设置分支引水棉引到路径上的种植盆内,解决植物墙的补水问题。

3、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家居植物墙的种植墙,通过设置内盆,方便更换种植的植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存水吸水种植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种植墙的种植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种植墙的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种植墙的补水槽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种植墙的钢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种植墙的导水槽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种植墙补水系统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补水槽,2-进水管,3-电磁阀,4-条状引水棉,5-种植盆,6-集水箱,7-排水管,8-底座,9-水位监测装置a,10-水位监测装置b,11-钢架结构,12-背板,41-分支引水棉,51-挂钩,52-通孔,53-分隔板,54-吸水棉,55-隔土盘,56-纤维引水棒,57-内盆,58-线网,61-排水孔,62-隔板,63-引水棉孔,64-集水槽盖板,1201-背板下卡槽,1202-背板上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存水吸水式种植盆,包括种植盆5本体,所述种植盆5的侧壁上靠近底部的位置还设置有导水孔59;还包括隔土盘55,所述隔土盘55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以及若干根纤维引水棒56,所述纤维引水棒56垂直于隔土盘55且穿过隔土盘55;所述隔土盘55外周大小与所述种植盆5匹配置于种植盆5内,隔土盘55下方的纤维引水棒56长度大于所述导水孔59顶点到种植盆5底部的距离,使得隔土盘55在种植盆5内部时在导水孔59的上方,实施时,隔土盘55采用纤维材料制成。

在使用过程中,其隔土盘也可用于对普通盆体或瓶体进行改造,使用时,只需在被改造的盆体或瓶体距离底端一定距离,例如2-3cm处的侧壁上开孔,选择合适大小的隔土盘放置在内部,便可实现盆体或瓶体的种植盆改造,且改造出来的种植盆具有存水吸水透气的功能,这大大增加了改造后种植盆的实用性。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生产不同规格的隔土盘,上面的纤维引水棒可以生产的相对较长,在使用时,根据需求剪短即可。

实施例2

如图2、图3所示,一种用于智能家居植物墙的种植墙,包括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种植盆5,所述种植盆5的侧边设置有挂钩51,所述挂钩51与种植盆5之间设置有通孔52,所述通孔52上下开口;所述通孔52内设置有条形引水棉4;所述导水孔59在通孔52的正下方;所述条形引水棉4从通孔52中穿过后穿进引水孔至种植盆内;包括种植盆5本体,所述种植盆5的侧边设置有挂钩51,所述挂钩51与种植盆5之间设置有通孔52,所述通孔52上下开口;所述通孔52内设置有条形引水棉4;所述种植盆51的侧壁上靠近底部的位置还设置有导水孔,所述导水孔在通孔52的正下方;所述条形引水棉4从通孔52中穿过后穿进引水孔至种植盆内,实施时,导水孔与种植盆5底部的距离在1-2cm;通孔52与挂钩51之间设置有分隔板53,所述分隔板53纵向设置;种植盆51内的底部还设置有吸水棉54;所述种植盆5安装在背板12上,所述背板12上纵横设置有与所述挂钩51匹配的挂孔;所述背板12上设置有补水槽1,所述补水槽1侧面设置有若干个孔,若干个孔横向均匀排列与背板12上每列种植盆5相对应,所述条状引水棉4上端设置在补水槽1的孔中,条状引水棉4与孔过盈配合;所述补水槽1内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a9,所述集水槽6内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b10,所述补水槽1的端部连接有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上设置有电磁阀3,所述水位监测装置a9、水位监测装置b10、电磁阀3都连接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还连接有lora节点模块。

实施时,条状引水棉4设置有多个分支引水棉41,所述分支引水棉41的间距与种植盆5引水孔之间的间距匹配,使得条条状水棉41依次穿过一列种植盆5的通孔52后所有分支引水棉41与引水孔相对应,分支引水棉41穿进引水孔。

实施例3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条状引水棉4下端依次穿过纵向排列的种植盆5底部通孔直到穿进底部设置的集水槽6内;所述集水槽6内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b10,所述水位监测装置a9、水位监测装置b10、电磁阀3都连接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还连接有lora节点模块。

如图4-图7所示,实施时,控制电路还连接蓝牙模块以及无线wifi模块,通过spi总线连接lora节点模块、无线wifi模块,集水槽6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孔61,所述排水孔61连接有排水管7;水槽6位于钢架结构11内的底部;还包括底座8,所述底座8为下宽上窄的梯形体,所述底座8上设置有与钢架结构11匹配的凹槽;集水槽6的排水孔61设置在集水槽6底部的端部,集水槽6的底部上设置有一隔板62,所述隔板6两端与集水槽6两侧边连接,隔板62与排水孔61相邻,将集水槽6内分成两个区域,隔板62的排水孔61一侧的区域为排水区,隔板62的另一侧为存水区,所述条状引水棉4的底端都位于存水区;集水槽6上方设置有盖板64,盖板64上设置有多个引水棉孔63,引水棉孔63与所述条状引水棉4的位置大小和位置匹配,使得条状引水棉4通过引水棉孔63穿进集水槽6;集水槽6的顶部设置有开口向下的背板下卡槽1201,所述补水槽1的底部设置有开口向下的背板上卡槽1202;背板下卡槽1201与背板上卡槽1202与背板12的上下边缘匹配。背板上均匀设置若干挂孔,在种植盆上设置与挂孔匹配的挂钩,通过挂钩悬挂在背板上进行固定。钢架结构的侧边可通过外壳进行包边处理,水位监测装置的走线在钢架结构内的边上,使得外观美观。整个系统最适合设置于阳台,排水管可直接与地漏连接,使用方便。水位监测装置a的水位控制,防止引流水量小于入水量时溢出补水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