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86158发布日期:2019-01-22 18:20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环保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适用于城市、村镇或者旅游景区的池塘、湖泊、水库等受污染地表水中的底栖动物群落的重建与恢复,也可以用于增殖放流,促进天然资源的恢复。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活动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增加,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导致许多湖泊沿岸地区的工农业、生活用水发生困难。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子面积均为500~800m2,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80~120cm;步骤2、鳑鲏选择高体鳑鲏;步骤3、河蚌选择背角无齿蚌,亲蚌年龄在3龄以上,河蚌的单体重量在300~800g,河蚌的壳长为10~25cm;步骤4、饵料藻种选择绿藻门小球藻属的蛋白核小球藻;步骤5、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排水,去除污泥杂物,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消毒处理;步骤6、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经过步骤5消毒完毕后进行两次次氯酸消毒;步骤7、完成1次进水,使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cm;步骤8、在饵料培养池加入尿素、过磷酸钙,间隔1天后,将蛋白核小球藻藻株接种入饵料培养池,再经过5~10天的培养,直至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在1.0~30.0×105cells/ml;步骤9、共培养池中投放鳑鲏,鳑鲏雌雄比为5:1,每亩共培养池投放60000尾鳑鲏;步骤10、每亩共培养池,投放河蚌650~670头,雌雄比1:1;步骤11、鳑鲏与河蚌在共培养池中共培养后2~3天,将饵料培养池的池水接到共培养池内进行饲喂,饲喂频率为1~2次/天;步骤12、每年5月至7月,饲喂频率为1~2次/天,利用充气泵向共培养池的水体充气增氧;步骤13、进入10月后,收获幼蚌,将幼蚌装入避光性聚乙烯桶内或pvc塑料袋中,充氧并旋紧上盖,将亲蚌、鳑鲏亲鱼、鳑鲏幼鱼转移至饵料培养池中,步骤14、将幼蚌运送至目标水域完成投放;步骤15、完成幼蚌收获工作后,应在3天内重复步骤5~7,并向饵料培养池补充蛋白核小球藻与经过消毒后的水,使得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中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cm,重复步骤9~14。如上所述的步骤5中消毒处理包括以下步骤:在晴天的情况下,暴晒2~4天;在阴天或者雨天的情况下,采用消毒药品带水消毒,消毒药品采用有效氯含量25~30%漂白粉或者氨水含氨量为10~20%的氨水或者生石灰,漂白粉的用量为40~60g/m3,消毒时间为2~4天;氨水的用量为200~300ml/l,消毒时间2~4天;生石灰的用量为800~1200g/l,消毒时间2~4天。如上所述的步骤6中,每次次氯酸消毒包括以下步骤:排空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开始进水,在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进水管设置300目以上的筛绢网过滤,进水时先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均达到30~50cm,再配制100~200g/l的次氯酸消毒24~36hr,最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如上所述的步骤8中,鳑鲏入共培养池前,用高锰酸钾液对鳑鲏进行消毒1分钟;如上所述的步骤10、河蚌入池前,先用高锰酸钾液对河蚌进行消毒1分钟,将河蚌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1~2hr后,避免阳光直射,再将河蚌投放至共培养池内。如上所述的步骤1~10在每年5月份前全部完成,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价格低廉,易获得,培养简单,具备长效使用的工作基础;2、不使用化学品,不污染环境,具环境友好、可以长期使用;3、使用范围广,可应用于池塘、湖泊、景观水体、水库等,不受到水域面积的限制。4、不干扰与破坏自然资源,可以实现较短时间内环境工程实施中较大规模河蚌的需要;5、鳑鲏观赏价值较高,可作为观赏鱼进行销售,具有一定的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蚌和鳑鲏投放于武汉某城市公园内一小型湖泊(面积约15公顷)的bod5和cod的水质监测数据变化图;图2为实施例1的蚌和鳑鲏投放于武汉某城市公园内一小型湖泊(面积约15公顷)的tn和tp的水质监测数据变化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1步骤1、选择2个水泥池作为培养系统,一个池子作为鳑鲏与河蚌的共培养池,另外一个作为饵料培养池(也用于鳑鲏与河蚌的转移)。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子面积均为500~800m2,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80~120cm。确保基本满足鳑鲏与河蚌共培养对水域面积的基本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100cm,池子面积均为667m2。步骤2、鳑鲏品种的选择,必须具有在不同季节表现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生产率及易获得性,故选择高体鳑鲏。鳑鲏捕捞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水域,选择30~55mm的成年鳑鲏个体。鳑鲏也可以采用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鳑鲏属(rhodeus)、鱊属(acheilognathus)的其它品种。步骤3、河蚌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生产率及适宜于鳑鲏繁殖,本实施例中,河蚌选择背角无齿蚌。它适应性强,分布也广泛,也容易培养。河蚌捕捞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水域,亲蚌年龄在3龄以上,本实施例采用5~6龄,河蚌的单体重量在300~800g,河蚌的壳长为10~25cm,外形要求壳体厚实,两壳闭合力强,喷水有力。河蚌也可以使用杜氏珠蚌(uniodouglasiae),要求相同。步骤4、饵料藻种的选择必须具有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生产率,故选择绿藻门(chlorophyta)小球藻属(chlorell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它蛋白质含量高、易培养、应用广。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室提供。步骤5、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排水,去除污泥杂物,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消毒处理,在晴天的情况下,暴晒2~4天,即可达到目的。在阴天或者雨天的情况下,采用带水消毒,消毒药品采用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5~30%),漂白粉的用量为40~60g/m3,消毒时间为2~4天;消毒药品也可以采用氨水(氨水含氨量为10~20%、氨水的用量为200~300ml/l、消毒时间2~4天)、生石灰(生石灰的用量为800~1200g/l、消毒时间2~4天)等。在本实施例中,为晴天情况,直接暴晒3天。步骤6、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经过步骤5消毒完毕后进行两次次氯酸消毒,每次次氯酸消毒包括以下步骤:排空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开始进水,在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进水管设置300目以上的筛绢网过滤,进水时先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均达到30~50cm。再配制100~200g/l的次氯酸消毒24~36hr,最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养池。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时先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均达到40cm,次氯酸为150g/l,消毒时间为30hr。步骤7、再完成1次进水,使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cm。在本实施例中,1次进水后的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达到80cm。步骤8、施用化学肥料肥水育藻,在饵料培养池加入尿素、过磷酸钙,间隔1天后,将蛋白核小球藻藻株接种入池,再经过5~10天的培养,经过显微镜下观测后,如蛋白核小球藻在1.0~30.0×105cells/ml内适宜,该范围会促进河蚌与鳑鲏生长。池中蛋白核小球藻的密度不宜过大,以水体透明度能见到底部为好,如蛋白核小球藻密度过大不利于河蚌与鳑鲏生长,甚至导致鳑鲏与河蚌窒息死亡。在本实施例中,饵料培养池加入2.5kg尿素、0.5kg过磷酸钙。步骤9、鳑鲏的投放,鳑鲏雌雄比为5:1,合计60尾(雌鱼50尾、雄鱼10尾)为1组鳑鲏,每1亩共培养池的水面放养1000组鳑鲏(60000尾/亩)。鳑鲏入共培养池前,用高锰酸钾液(规格万分之一)对鳑鲏进行消毒1分钟。步骤10、河蚌的投放,每1亩共培养池,投放河蚌650~670头。在河蚌入池前,先用高锰酸钾液(规格万分之一)对河蚌进行消毒1分钟,将河蚌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1~2hr后,避免阳光直射,再将河蚌投放至共培养池内。步骤11、饲喂,鳑鲏与河蚌在共培养池中共培养后2~3天,就要进行饲喂,一般饲喂1~2次/天,将饵料培养池的池水接到共培养池内。步骤1~10均应在每年5月份前全部完成。步骤12、每年5月至7月,是鳑鲏与河蚌的繁殖期,这一时期应该坚持每天饲喂1~2次/天,将藻类培养池水接到共培养池内,加强日常管理,在炎热高温时期,可以利用充气泵向共培养池的水体充气增氧。步骤13、进入10月后,稚蚌已发育至幼蚌(壳长10~15mm),此时可以进行收获,收获方法是降低共培养池的水位后组织人员进入池中用平底密网对河蚌进行打捞,将亲蚌、鳑鲏亲鱼、鳑鲏幼鱼转移至饵料培养池中,将幼蚌全部收获。完成收获后,迅速将幼蚌装入避光性聚乙烯桶内或pvc塑料袋中,充氧并旋紧上盖。鳑鲏幼鱼可作为观赏鱼用于销售。步骤14、投放,将幼蚌运送至目标水域完成投放。步骤15、共培养池的维护,完成幼蚌收获工作后,应在3天内重复步骤5~7,将共培养池的池底的鱼粪等沉积物去除,并向饵料培养池补充蛋白核小球藻与经过消毒后的水,保证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中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将亲蚌、鳑鲏亲鱼再次转至共培养池内。重复步骤9~14。本案例在10月完成幼蚌收获工作,具体收获量如下表1。表1、实施例1蚌收获对比表5月投放(万头)10月收获(万头)蚌6210753选取武汉某城市公园内一小型湖泊(面积约15公顷)作为实验区。该湖泊进行排水并曝晒,并通过撒生石灰消毒。当年5月初,放入2龄背角无齿蚌60000头进行吊养。每只网夹装3头背角无齿蚌,背角无齿蚌的腹缘朝上装入网夹,网夹之间吊养间距30cm。每排网夹间距100cm。网夹中的背角无齿蚌一般离水面30cm,单层吊养。除吊养背角无齿蚌外,5月底投放鳑鲏共约12000000尾。当年5月后,直至10月进行幼蚌收获,对湖泊进行水质常规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总氮(tn)、总磷(tp)、五日生物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多点位取样加权平均后的水质监测数据表如表2。表2投放前后水质监测数据变化表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