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纬度寒区苜蓿草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76296发布日期:2019-03-22 20:32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人工草地种植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高纬度寒区苜蓿草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养殖体系,加之原有家畜的饲草需求,构成了庞大的国内草产品需求市场。中国奶牛、肉牛及肉羊每年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为3000万吨左右,猪鸡配合饲料中以4%~5%的比例添加草粉,每年的草粉需求量超过250万吨,鸵鸟、鹿等特种动物养殖和水产养殖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10万吨以上。另外,在牧区,由于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贮草量减少,气候的异常变化,造成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每年需要贮备抗灾保畜饲草几百万吨。由此可见,牧草的国内市场非常大。从需求方面看,国内苜蓿草主要用于奶牛养殖业中,奶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草业发展的支撑,尤其是以苜蓿为代表的优质牧草。发达的奶业要求有发达的草业,高质量的乳制品要有高质量的草产业,高水平的奶牛生产必然要求高质量的牧草供应。苜蓿草被称为“牧草之王”,全国奶牛每年苜蓿干草需求总量按品质低、中、高划分分别为450万吨、1350万吨、2250万吨,市场需求非常旺盛。高纬度寒区一般指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全年日平均温度大于或等于10℃积温1800~2000℃,生长季节100天左右或无绝对无霜期。中国高寒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黑龙江北部以及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高寒地区在我国草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寒地区优质牧草的生产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这些地区的作物生产由于低温和生长季节短,加以耕作管理粗放等原因,一般产量较低。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虽被称为“牧草之王”,但在高寒地区的种植苜蓿仍然有诸多的问题限制大面积的种植与生产。首先,冬季气温低、倒春寒、风沙侵蚀等均制约着高纬度寒区苜蓿的种植和生产。而苜蓿中极端耐寒性的品种产量较低、而产量较高的牧草抗逆性又相对弱,如果遇到极端天气,高纬度寒区经常遇到苜蓿大面积死亡现象,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密植技术可以更好的促进高纬度寒区平年苜蓿的生长和产量,但是当遇到夏季多雨年份,密植苜蓿的快速高生长造成倒伏,影响苜蓿的产量和质量,对苜蓿二茬草造成减产,影响最终产量,降低了生产效益。因此,开展高纬度地区苜蓿高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对于高寒地区优质牧草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快速推进我国草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纬度寒区苜蓿草的种植方法。该种植方法通过合理配比苜蓿品种来实现对极端恶劣天气应对,通过合适时期合适的施肥配方提高密植苜蓿生产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苜蓿草产量。本发明提供的高纬度寒区苜蓿草的种植方法包括:苜蓿品种选择:选择秋眠级1~4、越冬指数1~2的3个苜蓿品种;选地和整地:选择地下水位低于1m、土壤ph值7.0~8.5、全盐含量低于0.3%的地块,播种当年整地;播种:6月中旬至7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与根瘤菌、硼肥拌种,裸种子播种量为1.4~1.6kg/亩;施用基肥:磷酸二铵和氯化钾;收获与留茬:播种当年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留茬8~10cm;翌年收获两次,头茬苜蓿初花期进行第一次收获,留茬6~8cm;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进行第二次收获,留茬8~10cm。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年份气温低、倒春寒和春季极端大风、以及密植苜蓿二茬易倒伏等问题,发明一种高纬度寒区多品种按照质量比混播及施肥技术,实现苜蓿种植安全越冬并高产。具体为选择秋眠级1-4,越冬指数1-2的三个苜蓿品种,包含速生高产品种2个、极端耐低温、抗寒品种1个。在头茬苜蓿收获后,施入适宜配方的磷钾肥,提高二茬苜蓿的再生性和抗倒伏能力,促进二茬苜蓿的快速生长,保证整个生长季苜蓿草的总产量。持续5年,每年收获两次。本发明中,所述苜蓿品种选自呼伦贝尔杂化1号,俄罗斯杂花苜蓿、公农1号、龙牧801、肇东苜蓿、科育1号或wl168hq。本发明所述高纬度寒区包括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黑龙江北部以及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具体为蒙新高原地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在呼伦贝尔进行。本发明中,所述3个苜蓿品种的种子的质量比为(1~3):(1~3):(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3个苜蓿品种为科育1号、俄罗斯杂花苜蓿、肇东苜蓿;种子质量比为1:1:1。本发明中,所述苜蓿种子、根瘤菌、硼肥的质量比为(900~1100):(28~32):(14~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苜蓿种子、根瘤菌、硼肥的质量比为1000:30:15。本发明中,所述播种采用条播,行距为15~20cm,播种深度为1~1.5cm。本发明中,所述播种的裸种子播种量为1.5kg/亩。本发明中,所述施用基肥包括施用:磷酸二铵9~11kg/亩,氯化钾14~16kg/亩。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施用基肥包括施用:磷酸二铵10kg/亩,氯化钾15kg/亩;本发明中,所述整地包括:翻耕深度30~40cm,耙碎土块,平整地面。本发明中,所述播种后的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施肥,灌溉;所述除草为:播种当年常规方法除草,翌年不除草;所述施肥为:第一次收获后施过磷酸钙14~16kg/亩,氯化钾4~6kg/亩;第二次收获后施用过磷酸钙18~22kg/亩,氯化钾8~12kg/亩;所述施肥为:初花期收获后施用过磷酸钙15kg/亩,氯化钾5kg/亩;第二次收获后施用过磷酸钙20kg/亩,氯化钾15kg/亩。所述播种的时间为6月中下旬。所述第二次收获的时间为8月下旬。所述灌溉的原则为深灌、少浇,封冻前浇封冻水。本发明中,所述播种后还包括镇压的步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纬度寒区苜蓿草的种植方法。该种植方法包括:苜蓿种子选择与质量配方、选地和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留茬;其中苜蓿种子选择和质量配方为:选择适宜高纬度寒区的苜蓿品种三个,按照质量比1:1:1混合作为播种种子。播种为:播种前将种子与根瘤菌、硼肥进行拌种,裸种子播种量为1.4~1.6kg/亩,播种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条播行距为15~20cm,播种深度为1~1.5cm;施用基肥:磷酸二铵9~11kg/亩,氯化钾14~16kg/亩。第一次收获后施用过磷酸钙14~16kg/亩,氯化钾4~6kg/亩;第二次收获后施用过磷酸钙18~22kg/亩,氯化钾8~12kg/亩。本发明具有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综合考虑高纬度寒区极端气候条件,主要包括冬季极端低温,春季倒春寒和大风、夏季多雨造成密植苜蓿倒伏等极端气候条件,同时结合高纬度寒区正常年份的气候特点,结合多品种混合优势、多品种地上生长的趋同性,以及磷钾肥调控抗倒伏能力等,发明高纬度寒区苜蓿抵御极端恶劣气候条件,获得连续高产的种植技术。运用该技术开展苜蓿草高产种植,可以使高纬度寒区苜蓿烘干草产量超过600kg/亩,比常规栽培技术下产量提高200~400kg/亩,可提高生物产量100%~200%。该技术在极端春寒年份可以保证苜蓿安全返青和生长,保证夏季多雨造成的苜蓿倒伏减产问题。该技术在高纬度寒区的应用,提高当地苜蓿种植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提高了苜蓿高产,提高当地集体及个人种植苜蓿的热情,提高收益,为当地草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牧草,进而促进草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纬度寒区苜蓿草的种植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本发明提供的高纬度寒区苜蓿草的种植方法包括:苜蓿品种选择:选择科育1号、俄罗斯杂花苜蓿、肇东苜蓿;种子质量比为1:1:1;选地和整地:选择地下水位低于1m、土壤ph值7.0~8.5、全盐含量低于0.3%的地块,播种当年翻耕深度30~40cm,耙碎土块,平整地面;播种:6月中旬至7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与根瘤菌、硼肥拌种,苜蓿种子、根瘤菌、硼肥的质量比为1000:30:15;裸种子播种量为1.5kg/亩;施用基肥:磷酸二铵10kg/亩,氯化钾15kg/亩;播种采用条播,行距为15~20cm,播种深度为1~1.5cm;播种后还包括镇压的步骤;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施肥,灌溉;所述除草为:播种当年常规方法除草,翌年不除草;初花期收获后施用过磷酸钙15kg/亩,氯化钾5kg/亩;第二次收获后施用过磷酸钙20kg/亩,氯化钾10kg/亩。所述灌溉的原则为深灌、少浇,封冻前浇封冻水。收获与留茬:播种当年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留茬8~10cm;翌年收获两次,头茬苜蓿初花期(6月下旬)进行第一次收获,留茬6~8cm;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进行第二次收获,留茬8~10cm;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实施例1苜蓿单品种与三品种混合播种产量对比一、苜蓿种子选择实验所用的苜蓿种子为适宜高寒地区种植国内主要苜蓿品种包括科育1号、wl168hq、俄罗斯杂花苜蓿,为单一品种播种。二、选地和整地试验地点: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农场;选地:头茬作物为燕麦,中等肥力地块;土壤为栗钙土,水肥条件较好。地势较高,有灌溉条件,排水系统良好,地下水位低于1m,耕层深厚,土壤ph值6.5-8.0,全盐含量低于0.3%。整地:播种当年春夏整地,夏季整地有利于杂草的清除;翻耕深度30~40cm,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平整地面。三、播种种子处理技术:播前用根瘤菌和硼肥拌种,质量比种子:硼肥:根瘤菌=1000:30:15播种量:裸种子播种量每亩1.5千克。播期:2016年6月25日;播种方式:条播,行距15~20cm。播种深度:1~1.5cm。镇压:播后及时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四、田间管理除草:播种当年常规方法除草。翌年因密植封陇较快,地下根系较多且密,可不除草。施肥:初花期(一般六月下旬)收获后施过磷酸钙15kg/亩,氯化钾5kg/亩。秋季第二次收获后(8月底九月初)施入过磷酸钙20kg/亩,氯化钾10kg/亩。灌溉:深灌、少浇原则。封冻前浇封冻水。五、收获与留茬收获期:2016:收获时间8月31日。2017:头茬6月27日;二茬9月10日。2018:头茬6月24日;二茬9月5日留茬:第一次收获留茬可以略低6~8cm,第二次收获后,留茬8~10cm。苜蓿收获后,经自然晾晒,含水量14~18%,称重、统计结果表1干草产量对比结果表明,与单一品种的总产量相比,三个品种苜蓿混播年产量高于单独种植,p<0.05。其中,翌年第二茬、第三年的第二茬的产量,显著优于单独播种的产量,p<0.05。实施例2本发明多品种混合播种密植技术一、苜蓿种子选择与配方实验所用的苜蓿种子为适宜高寒地区种植国内主要苜蓿品种包括科育1号、俄罗斯杂花苜蓿、wl168hq。科育1号为自繁种子,俄罗斯杂花苜蓿和wl168hq购于国内主要的种子公司,均为裸种子。实验分组如表2所示:表2实验分组实验分组品种及种子质量比1科育1号杂化苜蓿(科)2俄罗斯杂花苜蓿(俄)3肇东苜蓿(肇)4科:俄:肇=1:1:15科:俄:肇=1:1:26科:俄:肇=1:1:37科:俄:肇=2:2:18科:俄:肇=3:3:1二、选地和整地试验地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牛场;选地:地势较高,有灌溉条件,排水系统良好,地下水位低于1m,耕层深厚,土壤ph值7.0-8.5,全盐含量低于0.3%。土壤为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整地:播种当年春夏整地,夏季整地有利于杂草的清除;翻耕深度30~40cm,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平整地面。三、播种种子处理技术:播前用根瘤菌和硼肥拌种,质量比种子:硼肥:根瘤菌=1000:30:15播种量:裸种子播种量每亩1.5千克。播种时间:夏播。:2017年6月20日,夏季雨后抢墒播种播种方式:条播,行距15~20cm。播种深度:1~1.5cm。镇压:播后及时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四、田间管理除草:播种当年常规方法除草。翌年因密植封陇较快,地下根系较多且密,可不除草。施肥:初花期(一般六月下旬)收获后施过磷酸钙14~16kg/亩,氯化钾4-6kg/亩。秋季第二次收获后(8月底九月初)施入过磷酸钙18~22kg/亩,氯化钾8~12kg/亩。灌溉:深灌、少浇原则。封冻前浇封冻水。五、收获与留茬收获时间:2017年8月30日;2018年6月26日,2018年8月29日。留茬:第一次收获留茬可以略低6~8cm,第二次收获后,留茬8~10cm。六、产量检测对不同品种质量配比下收获量进行检测,苜蓿收获后,经自然晾晒至含水量14%~18%,称重、统计结果如表3:表3各品种质量配比对收获量的影响注:产量为产量平均值±标准差。分析该技术,高纬度寒区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发,苜蓿为多年生豆科植物,安全越冬返青、合理应对倒春寒、春季大风等天气是高纬度寒区苜蓿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不同耐寒性品种(秋眠级、越冬指数指标)的混合播种方式,可以保证丰产,同时极端耐寒性的品种又可安全度过极端恶劣天气的危害,保证苜蓿多年的高产稳产。高纬度寒区极端气候恶劣,冬季低温最低可到零下49℃,一些特殊年份气候极端恶劣,如2018年,春季的倒春寒和大风,导致许多苜蓿返青芽的冻死,造成大面积的死亡,而增加了极端抗逆品种混合种植的苜蓿则生长良好。不同苜蓿品种间在速生和抗逆方面有着差异,不同质量比配比影响生长过程中对地上光的竞争,对地下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影响着地上地下品种间的空间分配。通过田间试验可知,两个正常条件下耐寒的品种加上一个极端耐寒品种等质量混合,可以达到高产和高抗逆的平衡点。一方面,正常的年份,三个品种均可安全越冬返青、两个速生品种的快速生长,能诱发极端抗逆品种的趋同性生长,参与光和养分的竞争,保证快速生长和高的产量。另一方面,在某个年份极端气候来临时,抗逆品种可保证安全的应对,保证正常的生长,而随着苜蓿根系的再生性和萌蘖能力的恢复,保证苜蓿草地迅速恢复并正常生长。因此结合品种间质量比试验,结果表明,三个品种苜蓿混播产量高于单独种植,该效果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中,三个品种质量在1:1:1时,产量最高。因此,选择该配方作为推广的核心技术。实施例3二茬施肥配方对二茬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品种:科育1号单播,科育1号、俄罗斯杂花苜蓿、wl168hq等质量混播。试验地区: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牧场;时间:播种时间2016年。肥料处理时间2018年6月29日,第一茬苜蓿草收获后。除二茬肥料配方外,其它种植方法同实施例1,苜蓿收获后,经自然晾干至含水量14%~18%,称重、统计结果见表4:表4二茬施肥配方对倒伏及产量的影响注:产量为产量平均值±标准差;过磷酸钙含五氧化二磷百分比20%;氯化钾含氯化钾60%计算比例。分析该技术,传统上的苜蓿施肥方式,为了保证苜蓿的高产稳产,氮磷追肥最为普遍。尽管苜蓿可以通过根瘤固氮作用,提供氮肥,可是作物籽实生产的田间技术根深蒂固。因此,氮肥的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费,在产量上并没有体现出来。我们研究发明的高纬度寒区苜蓿种植技术,很好的保证了苜蓿的高产稳产。但是在雨水较好的丰年,对于作物来说,夏季的雨水充沛正是营养生长快速生长的季节,为生殖生长和籽实的成熟提供了充足的储备。对于苜蓿来说,密植技术条件下,高温高水高肥带来了苜蓿的快速生长,株高快速增加,因为密度较大,造成枝条茎纤细柔嫩,同时,不利于风的穿透,易造成倒伏,尤其是种植后第三年开始,苜蓿进入高产时期。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施入一定质量配比的磷钾肥,增加苜蓿茎的硬度,增加抗倒伏能力,提高二茬苜蓿的产量。首先,磷钾肥的施入可以提高苜蓿根系的生长,提高根重,增加根冠的粗度。其次,磷肥的施入可以增加苜蓿根瘤的产生,促进固氮,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再次,钾肥的施入可以增加茎秆的硬度,这些不仅增加了苜蓿茎秆的抗倒伏能力,还提高了根冠的固持力,促进了氮素的利用,提高了光合效率,保证了高产,根据试验结果,高纬度寒区头茬收获后,每亩追施过磷酸钙15千克、氯化钾5千克可以增加苜蓿抗倒伏能力,提高二茬苜蓿草的生产和产量,该处理组的苜蓿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因此,选择该施肥方式和配方作为推广的核心技术。对比例1苜蓿常规种植技术一、苜蓿种子选择实验所用的苜蓿种子为适宜高寒地区种植国内主要苜蓿品种包括龙牧801、草原3号、公农1号、肇东苜蓿,均为商用苜蓿种子(未包衣),购于国内主要的种子公司。二、选地和整地选地。地势较高,有灌溉条件,排水系统良好,地下水位低于1m,耕层深厚,土壤ph值7.0-8.5,全盐含量低于0.3%。整地。播种当年春夏整地,夏季整地有利于杂草的清除;翻耕深度30~40cm,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平整地面。三、播种种子处理技术:直接净种子播种。播种量:裸种子播种量每亩1.0千克。播种时间:夏播。播种期在2016年6月25日。播种方式:条播,行距30cm。播种深度:1~1.5cm。镇压:播后及时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四、田间管理除草:播种当年常规方法除草。施肥:初花期施磷酸二铵10千克每亩,尿素10千克每亩。灌溉:土壤旱了以后浇水,少量多次的浇。五、收获与留茬收获。第一次收获,2017年7月15日,第二次收获,2017年9月20日。留茬:两次均为8~10cm。苜蓿收获后,经自然晾晒,至含水量14%~18%,称重、统计结果如表4:表5常规种植苜蓿干草产量对比注:产量为产量平均值±标准差相对于本发明方案,对比例的播种密度和品种选用单一,而且肥料搭配不合理。相对于本发明方案,常规种植方式的产量明显较低,这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分析原因,首先密植技术比常规技术产草量高。密植主要通过三点提高苜蓿的产量。一是密植能够使群体尽快封陇,提高光合效率。二是密植促进了个体间对光的竞争,植株向更高的空间生长,增加了植株高度。三是密植促进个体植株对地下养分和水的竞争,促使根系往深处生长,根深有助于高寒地区苜蓿安全越冬。因此,高纬度寒区采用密植技术增加越冬性,提高饲草产量。并且,本发明三个品种混合种植,中等耐寒速生品种保证了高纬度寒区正常年份饲草的高产,极端耐寒品种在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时,可以保证苜蓿安全越冬、正常生长。同时,正常年份我们也发现,极端抗逆品种与快速生长品种混合种植时,由于对光、养分的竞争,有趋同生长特点,保证了丰产。另外,多品种混合播种技术,也减少了苜蓿病害的发生。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