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钓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集成垂钓器。
背景技术:
垂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的垂钓方式多数是通过在钓钩上挂上雾化饵料,饵诱鱼群成窝,从而提高钓鱼成功率,但是这种垂钓方式往往存在打窝范围小、不容易聚窝以及一次垂钓时的钓钩较少的问题,而且对钓鱼者而言,现有的钓具不容易通过鱼漂来判断鱼是否上钩,特别是夜钓,钓鱼者更加不容易掌握起钩的时机,白白错失了捕鱼的良机,最终导致钓鱼的成功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钓具存在打窝范围小、不容易聚窝、一次垂钓时的钓钩较少以及不容易通过鱼漂来判断鱼是否上钩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集成垂钓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集成垂钓器,包括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所述电子浮漂包括上漂体、下漂体和电子发光装置,所述饵料雾化器包括上部组件、下部组件、内置多角钩线固定盘、弓型多孔钩线固定盘和外置多角钩线固定盘;
所述上漂体和所述下漂体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且所述上漂体上设有第一发光感应触点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当所述第一发光感应触点和所述第二发光感应触点均浸入水中时,所述电子发光装置发光;所述下漂体的底端设有外螺纹,且所述下漂体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金属配重片;
所述上部组件和所述下部组件通过第二螺纹连接,所述上部组件的顶端设有能够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下部组件内设有若干个第二金属配重片,且所述上部组件和所述下部组件上均设有若干个钓钩定位孔,所述内置多角钩线固定盘、所述弓型多孔钩线固定盘和所述外置多角钩线固定盘上均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钩线的钩线锁扣孔,所述内置多角钩线固定盘上固定的钩线穿过所述上部组件上的所述钓钩定位孔后与钓钩固定连接,所述弓型多孔钩线固定盘上固定的钩线穿过所述下部组件上的所述钓钩定位孔后与钓钩固定连接;
所述垂钓器的主线与所述上漂体的顶端、所述下漂体的底端或者所述下部组件的底端连接。
上述多功能集成垂钓器是一种集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于一体的综合多功能垂钓装置,有效减少了传统垂钓方式复杂繁琐的器件安装调试程序,在饵料雾化器中装填饵料后即可抛投水中进行垂钓,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特别是在夜钓时,电子浮漂可根据鱼是否咬钩而发光,十分方便钓鱼者的观察,进而辅助钓鱼者及时起钩,提高钓鱼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子浮漂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饵料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饵料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浮漂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配合连接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配合连接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配合连接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分离时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发光装置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多功能集成垂钓器是由多功能的电子浮漂、饵料雾化器和钩线集成一体的垂钓设备,垂钓器上端浮漂内设有电子感应电路,电路的触水发光感应触点(即发光感应触点)分别设置在垂钓器上端浮漂的中部和上部,使集成垂钓器的电子浮漂具有入水发光、鱼咬钩时发光或者鱼咬钩时由一种颜色转换成另一种颜色等功能。本集成垂钓器的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由螺纹连接成一体,饵料雾化器的上部和下部也由螺纹连接成一体,装填饵料时饵料雾化器的上部和下部旋转分离,饵料雾化器的周围设有钩线定位孔,可使钓钩均匀的分布在饵料雾化器周围,垂钓时,集成垂钓器的连接环与主线连接后即可抛入水中进行垂钓。本垂钓器多功能集成一体,抛投时阻力小,并可根据垂钓不同的鱼类将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分离调整,或将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分解,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独立使用。本集成垂钓器主体可以由螺纹连接,拆卸方便,美观坚固。下面将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功能集成垂钓器包括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其中电子浮漂包括上漂体1、下漂体2和电子发光装置3,饵料雾化器包括上部组件4、下部组件5、内置多角钩线固定盘6、弓型多孔钩线固定盘 7和外置多角钩线固定盘8。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电子浮漂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上漂体1和下漂体2通过第一螺纹9连接,并且上漂体1上设有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当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均浸入水中时,电子发光装置3发光;下漂体2的底端设有外螺纹10-1,并且下漂体2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金属配重片11,在利用该电子浮漂进行垂钓时,可以通过增减第一金属配重片11的数量来调整浮力平衡,减少鱼咬钩时拖拉阻力,提高电子浮漂灵敏度。特别地,在图1中,上漂体1和下漂体2之间的螺纹连接处还设有防水密封胶圈21,以防止垂钓时水进入电子浮漂内部,造成电子发光装置3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
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施例中饵料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和饵料雾化器的剖视图,在图2和图3中,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通过第二螺纹12连接,上部组件4的顶端设有能够与外螺纹10-1配合的内螺纹10-2,下部组件5内设有若干个第二金属配重片13,并且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上均设有若干个钓钩定位孔14,内置多角钩线固定盘6、弓型多孔钩线固定盘7和外置多角钩线固定盘8上均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钩线的钩线锁扣孔15,内置多角钩线固定盘 6上固定的钩线穿过上部组件4上的钓钩定位孔14后与钓钩固定连接,弓型多孔钩线固定盘7上固定的钩线穿过下部组件5上的钓钩定位孔14后与钓钩固定连接。
垂钓器的主线S与上漂体1的顶端、下漂体2的底端或者下部组件5的底端连接。本实施例所提出的多功能集成垂钓器具有多种垂钓模式,例如:
(1)上浮垂钓模式:在此模式下垂钓时,主线S与饵料雾化器的下端即下部组件5的底端连接,垂钓时将饵料雾化器的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之间的第二螺纹12旋开,装填饵料后抛入水中垂钓,当需深水垂钓时,可将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之间的螺纹拧开,使饵料雾化器整体沿着主线S自然下滑至一定深度,并由挡豆(即太空豆)调整定位;
(2)下垂垂钓模式:在此模式下垂钓时,主线S连接在上漂体1的顶端,饵料雾化器装填饵料后即可抛投水中垂钓,需要时可将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分离,用内连接线调整垂钓,本垂钓模式适于垂钓水域内上中层活动的鱼类;
(3)中通垂钓模式:在此模式下垂钓时,主线S通过中心通孔进入饵料雾化器锁定,在此模式下垂钓时,拧开饵料雾化器的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并装填饵料后即可抛投水中垂钓,分解垂钓时可将电子浮漂与饵料雾化器之间拧开,使电子浮漂沿主线S上浮,并通过移动挡豆调整最佳垂钓深度;
(4)分体连接垂钓模式:在此模式下垂钓时,主线S通过电子浮漂的底部 (即下漂体2的底端)的转环和饵料雾化器的通孔后与饵料雾化器的底部(即下部组件5的底端)锁定,并通过移动挡豆调整最佳垂钓深度。
本实施例所提出的多功能集成垂钓器是一种集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于一体的综合多功能垂钓装置,有效减少了传统垂钓方式复杂繁琐的器件安装调试程序,在饵料雾化器中装填饵料后即可抛投水中进行垂钓,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特别是在夜钓时,电子浮漂可根据鱼是否咬钩而发光,十分方便钓鱼者的观察,进而辅助钓鱼者及时起钩,提高钓鱼成功率。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漂体1的顶端设有连接孔16,当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通过外螺纹10-1和内螺纹10-2配合连接时,主线S通过连接孔16 与上漂体1的顶端连接。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方式中电子浮漂的剖视图,在上漂体1的顶端设有连接孔16,该连接孔16用于将主线S固定在上漂体1上;如图5所示为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通过外螺纹10-1和内螺纹10-2配合连接的剖视图,当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通过外螺纹10-1和内螺纹10-2配合连接时,主线S通过连接孔16与上漂体1的顶端连接。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设有供主线S穿过的通线孔,当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通过外螺纹10-1和内螺纹10-2配合连接时,主线S通过通线孔与下漂体2的底端连接。如图6所示,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设有供主线S穿过的通线孔,当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配合连接时,即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通过外螺纹10-1和内螺纹10-2配合连接时,主线S可以从饵料雾化器的底部穿过其内的通线孔后与下漂体2的底端连接,即与下漂体2 的底端设置的连接转环20连接,如图6所示,内置多角钩线固定盘6通过通心铆钉22固定在饵料雾化器内,弓型多孔钩线固定盘7和外置多角钩线固定盘8 也通过通心铆钉22固定在饵料雾化器内,主线穿过通心铆钉22与连接转环20 连接。
优选地,当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分离时,利用套设在主线S上的挡豆17 调节饵料雾化器在主线S上的位置,以使饵料雾化器能够达到最佳的垂钓深度。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漂体1、下漂体2、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 设有供主线S穿过的通线孔,当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通过外螺纹10-1和内螺纹10-2配合连接时,主线S通过通线孔与下部组件5的底端连接。如图7所示,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均设有可以供主线S穿过的通线孔,当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配合连接时,即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通过外螺纹10-1和内螺纹10-2配合连接时,主线S可以从电子浮漂的顶端通过通线孔与饵料雾化器的下部组件5 的底端连接,例如,通过挡豆实现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在主线S上的位置定位。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设有供主线S穿过的通线孔,上部组件4的顶端通过带有通孔的固定帽18固定有若干个第三金属配重片19,下漂体2的下端设有连接转环20,当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分离时,主线S通过连接转环20、固定帽18的通孔和通线孔后与下部组件5的底端连接。如图8所示,上部组件4和下部组件5设有供主线S穿过的通线孔,上部组件4 的顶端通过带有通孔的固定帽18固定有若干个第三金属配重片19,第三金属配重片19的作用与第二金属配重片13的作用相同,都是用来调整饵料雾化器的浮力平衡,下漂体2的下端设有连接转环20;当电子浮漂和饵料雾化器配合连接时,即下漂体2和上部组件4分离时,主线S通过连接转环20、固定帽18 的通孔和通线孔后与下部组件5的底端连接。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电子发光装置3包括电路板3-1、焊接在电路板 3-1上的发光二极管3-2和通过电源固定片3-3与电路板3-1电连接的电源3-4;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与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通过电阻 R3分别与电源3-4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3-2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3-2的阴极与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电源3-4的负极连接,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源3-4的正极和电阻R3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发光装置3为入水发光或者咬钩发光模式,发光感应触点同时触水即可导通,电源(S)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即入水发光),将其中一个发光感应触点设置在浮漂上靠近顶端的位置,使其脱离水面,当鱼咬钩拖拉浮漂下沉导致发光感应触点导电,电源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即咬钩),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 均设置在上漂体1上,并且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差,图9所示为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发光装置3的电路原理示意图,结合图1、图4以及图9可知,当在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下只有第一发光感应触点 A浸入水中时,由于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之间为断路,此时发光二极管3-2(即为图9中发光二极管D)不发光;当由于鱼咬钩而将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拖入水中时,此时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 B均浸入水中,三极管T1和三极管T2控制发光二极管D导通,此时发光二极管D被点亮;当起钩后,由于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之间脱离水而又成为断路,因此发光二极管D不发光。在该入水发光或者咬钩发光模式下,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除本模式所需的支路导通外,其他支路均为断路。当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均设置在上漂体1上,并且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在上漂体1上的高度相同时,电子发光装置3也为入水发光模式。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电子发光装置3还包括共阳极型双色发光二极管,并且双色发光二极管的共阳极与发光二极管3-2的阳极连接,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一阴极与发光二极管3-2的阴极连接,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二阴极与电源 3-4的负极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发光装置3为咬钩变色发光模式,如图9所示,双色发光二极管可以由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表示,其中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阳极均与发光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即双色发光二极管的共阳极与发光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即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一阴极) 与发光二极管D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即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二阴极)与电源3-4的负极连接,装入电池后,二极管D2即时发光,当由于鱼咬钩而将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拖入水中,使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均触水导通,此时二极管D1发光,由于二极管D2选取的是阻值大于二极管D1的阻值的二极管,因此当二极管D1发光后,二极管D2自动熄灭,双色发光二极管由原来二极管D2发光变成二极管D1发光,从而给人以电子发光装置变色发光的视觉感受。在该咬钩变色发光模式下,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除本模式所需的支路导通外,其他支路均为断路。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漂体上设有第三发光感应触点C,且第三发光感应触点C位于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的上方,第三发光感应触点C与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均浸入水中时,电子发光装置3发出闪耀变色光。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发光装置3为入水发光咬钩闪耀变色发光模式,如图9 所示,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与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通过电阻R3分别与电源3-4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 的阴极与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电源3-4的负极连接,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源 3-4的正极和电阻R3连接;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阳极均与发光二极管D 的阳极连接(即双色发光二极管的共阳极与发光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二极管 D1的阴极(即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一阴极)与发光二极管D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即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第二阴极)与电源3-4的负极连接;电子发光装置还包括电容C1、三极管T3、三极管T4、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发光二极管D3,各个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路板3-1是一种双面重合集成电路板,其另一面上也设有与如图9 所示的三极管开关电路相同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T5、三极管T6 (图9中未示出),三极管T5、三极管T6与电源3-4、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的连接关系与图9所示的三极管T1、三极管T2相同,并且第三发光感应触点C 与三极管T5的基极连接,在入水发光咬钩闪耀变色发光模式下,第一发光感应触点A和第二发光感应触点B触水导通,发光二极管D发光,当鱼咬钩时,发光二极管D3在三极管T3、三极管T4的控制下闪耀发光,同时产生发光二极管 D2、发光二极管D3交替转换变色发光。
优选地,上漂体1和下漂体2的内表面涂覆有一层用于吸收电子发光装置3 所发射的光的储光材料。储光材料能够将电子放光装置3所发射的光进行吸收并存储,例如夜光粉、荧光粉等,当发光二极管由于脱离水面或者由于断电而无法发光时,储光材料将自动发光,从而帮助为钓鱼者提供辅助灯光,特别是方便钓鱼者进行夜钓。
综合以上各具体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多功能集成垂钓器具有以下多种发光显示模式,分别为:
(1)入水发光模式:该模式是电子浮漂上的发光感应触点入水时触发工作电路导通,使发光二极管在电子浮漂内部发光;当发光感应触点脱离水面时,工作电路自行断电,该模式的特点是在使用前后无需拆装电池;
(2)光电转换发光模式:该模式是在入水发光模式的基础上,在电子浮漂内和发光二极管上设有储光材料层(如夜光材料涂层),当电子浮漂入水发光时,储光材料层吸收光,当垂钓器的电子浮漂发光感应触点脱离水面时,工作电路自动断电,此时储光材料可接替发光二极管发光,该模式的特点是便于垂钓器抛投前的各项操作,两种灯光的转换具有明显的变色视觉感受;
(3)咬钩发光模式:该模式是电子浮漂上的发光感应触点设置高出水面,当鱼咬钩时拖拉电子浮漂下沉,使设置在浮漂上的发光感应触点触水而发光,其特点是垂钓时无需长时间目视浮漂,减少视力疲劳,节能省电,使用前后无需拆装电池;
(4)咬钩变色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①咬钩变色型,装入电池即发光,当鱼咬钩时转换成另一种颜色,其工作原理是由双色发光二极管与电源连接,由发光感应触点控制开关,当鱼咬钩时,拖拉垂钓器下沉,使设置在电子浮漂上的发光感应触点触水导通而发出变色灯光,其特点是当鱼咬钩时有明显的变色视觉感;
②咬钩变色型,入水即发光,当鱼咬钩时转换成另一种颜色,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双色发光二极管并联双感应电路控制开关,电子浮漂入水时,发光感应触点导通,二极管发光,当鱼咬钩时,拖拉垂钓器下沉,使设置在电子浮漂上的发光感应触点触水导通而发出变色灯光,其特点是使用前后无需拆装电池,当鱼咬钩时有明显的色彩变换感受;
(5)翻转变色模式:是安装电池时将电池正负极翻转方向即可转变发光颜色,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光二极管单向导电的特性,采用反向双色集成发光管与电池连接而达到转换电池方向即可转变发光颜色的目的,其特点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发光颜色。
除以上各种发光显示模式外,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多功能集成垂钓器还包括脉冲闪耀发光模式,本模式具体有三种类型:①入水发光闪耀变色型,本类型是垂钓器的电子浮漂入水即发光,当鱼咬钩时转换成闪耀灯光或变色闪耀光;②咬钩闪光型,本类型是垂钓器的电子浮漂入水不发光,当鱼咬钩时发出闪耀光或闪耀变色光;③转换闪耀型,本类型是垂钓器的电子浮漂装入电池即发光,当鱼咬钩时转换成闪耀光或闪耀变色灯光。其工作原理是在入水发光、咬钩发光、咬钩变色发光模式的基础上,在电路中增加脉冲闪光集成芯片,使垂钓器的电子浮漂在鱼咬钩时发出闪耀灯光或变色闪耀灯光,其特点是能在鱼咬钩时体现急促的闪光视觉感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垂钓器是由多功能电子浮漂、饵料雾化器集成主体,聚集所述垂钓配件综合一体的多功能垂钓设备,有效减少了传统垂钓方式复杂繁琐器件安装调试程序,多功能集成一体,抛投抗风阻力小,远投近钓随心所欲,使用简单,装填饵料后即可抛入水中进行垂钓,整体优质材料制成,坚固实用,节能省电,夜晚垂钓时可以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景观感受。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