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饲喂系统输送饲料的新式塞盘链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7899发布日期:2019-01-08 20:57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自动饲喂系统输送饲料的新式塞盘链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自动饲喂系统输送饲料的新式塞盘链条。



背景技术:

养殖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输送饲料过程,人们不断的改进,以实现更高效的送料,现有的饲料输送装置有大型的饲料输送机器,也有在管路中送料的弹簧绞龙和塞盘链条,大型的饲料输送机器成本高,安装和维修困难,使用不方便;弹簧绞龙,外管线占用空间大,有效的输送距离有限且只能单一的传输一条食槽不能拐90度的弯,实用性不强;随着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工饲喂的传统方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养殖设备企业为了实现饲喂的自动输送,设计了一种通过塞盘在管路中输送饲料自动饲喂系统,自动饲喂系统中塞片链条与链轮配合结构及其绕行方法中均使用了塞盘链条,但现在养殖设备企业使用的塞盘链条,使用寿命较短,结构强度差,塞盘与链条之间易发生松动、相对位移和变形,影响自动饲喂系统输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饲喂系统输送饲料的新式塞盘链条,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使用时灵活性强,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自动饲喂系统输送饲料的新式塞盘链条,包括依次活动扣连的支撑链环和连接链环,所述支撑链环上固定套设有塞盘,所述塞盘内部的支撑链环上固定设有横撑,所述横撑与支撑链环的两条直边相垂直,塞盘通过注塑加工固定于支撑链环与横撑上。

优选的,所述横撑与支撑链环焊接相连。

优选的,所述横撑的两端分别设有向下弯曲的弯钩。

优选的,所述塞盘包括送料盘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支撑链环固连,所述连接部轴向的厚度大于送料盘轴向的厚度,送料盘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增加强度的斜拉筋。

优选的,所述送料盘的圆周边缘设有圆弧耐磨层。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两侧位于支撑链环内的位置分别设有缓冲圆弧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塞盘链条使用时灵活性强,斜拉筋、横撑以及横撑两端向下弯曲的弯钩,增强了塞盘与支撑链环的连接强度,避免塞盘与支撑链环之间发生松动、相对位移和变形,加上圆弧耐磨层的设计,大大延长了塞盘链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自动饲喂系统的输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掉塞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塞盘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支撑链环,2、连接链环,3、塞盘,4、横撑,5、弯钩,6、送料盘,7、连接部,8、斜拉筋,9、圆弧耐磨层,10、缓冲圆弧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自动饲喂系统输送饲料的新式塞盘3链条,包括依次活动扣连的支撑链环1和连接链环2,所述支撑链环1上固定套设有塞盘3,所述塞盘3内部的支撑链环1上固定设有横撑4,所述横撑4与支撑链环1的两条直边相垂直,塞盘3通过注塑加工固定于支撑链环1与横撑4上。横撑4的设置,极大的增强了塞盘3与支撑链环1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塞盘3与链条之间发生松动、相对位移的情况。

所述横撑4与支撑链环1焊接相连。横撑4和支撑链环1之前也可以通过螺栓等部件的连接,但通过焊接相连,更加方便操作,且成本低,稳固性好。

所述横撑4的两端分别设有向下弯曲的弯钩5。弯钩5向下弯曲设置,进一步增强横撑4与支撑链环1的连接强度。

所述塞盘3包括送料盘6和连接部7,所述连接部7与支撑链环1固连,所述连接部7轴向的厚度大于送料盘6轴向的厚度,送料盘6与连接部7之间设有增加强度的斜拉筋8。斜拉筋8的设置,有效增强了送料盘6与连接部7之前的连接强度,避免塞盘3发生变形,延长塞盘3链条的使用寿命。

所述送料盘6的圆周边缘设有圆弧耐磨层9。耐磨层的设计,可以保护送料盘6,避免送料盘6在管路中运送饲料时磨损严重;同时圆弧形耐磨层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圆弧耐磨层9与输送管壁之间的摩擦,延长耐磨层的使用寿命。

所述连接部7两侧位于支撑链环1内的位置分别设有缓冲圆弧口10。可以增大连接链环2的活动范围,避免支撑链环1与连接链环2之间发生卡环现象,影响自动饲喂系统输送效果。

在进行使用时,只需拉动管路一端的塞盘3链条即可,待输送的饲料位于相邻两送料盘6之间,拉动塞盘3链条时,饲料也随送料盘6向前运动,达到输送饲料的目的,经检测,本申请的新式塞盘3链条较现有的塞盘3链条强度有大幅度提高,能够保证在800千克负荷下,塞盘3与支撑链环1不发生相对移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