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3964发布日期:2019-08-16 21:2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1)例如,有一种联合收割机,具有:驾驶部;收割部,设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方,通过主切割装置收割农田的直立谷秆;谷秆搬运装置,将收割后的收割谷秆的整秆从所述收割部搬运至脱粒装置;以及残秆处理部,设置在所述收割部的后方,通过副切割装置切割经所述收割部收割后的残秆。

例如,已知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有:收割部(在文献中为“收割搬运装置”);以及残秆处理部(在文献中为“副切割装置”),设置在收割部的后方,通过残秆处理部切割残留在农田的收割后的残秆。由此,即使在根据直立谷秆的穗顶部的高度而改变收割部的切割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割残秆的根部,从而能够减少收割后的残秆部分残留在农田中的情况。

然而,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而言,残秆处理部设置在收割部的正后方。因此,当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行驶时,因收割部的切割高度的原因,有时收割后的残秆会与收割部的下部接触而倒伏。在该状态下,若残秆在立起之前就经过残秆处理部,则不能从根部充分切割残秆,可能在农田导致漏割,也可能导致残秆被切割的切割高度不均。

(2)并且,例如,有一种联合收割机,具有:驾驶部;收割部,设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方,通过主切割装置收割农田的直立谷秆;谷秆搬运装置,将收割后的收割谷秆的整秆从所述收割部搬运至脱粒装置;残秆处理部,设置在所述收割部的后方,通过副切割装置切割经所述收割部收割后的残秆;以及连动机构,能够在连动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连动状态是指,当所述谷秆搬运装置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高度以上时,使所述残秆处理部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连动从而上下升降的状态,所述解除状态是指,当所述谷秆搬运装置处于所述设定高度以上时,使所述残秆处理部不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连动的状态。

例如,已知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有收割部(在文献中为“收割搬运装置”);以及残秆处理部(在文献中为“副切割装置”),设置在收割部的后方,通过残秆处理部切割残留在农田的收割后的残秆。此外,该联合收割机具有连动机构(在文献中为“连结机构”)。连动机构在连动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自由切换操作,其中,所述连动状态是指,当谷秆搬运装置(在文献中为“搬运机构”)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高度以上时残秆处理部与收割部的升降操作连动从而进行升降的状态,所述解除状态是指,当谷秆搬运装置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高度以上时残秆处理部不与收割部的升降操作连动的状态。

然而,就专利文献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而言,进行连动机构的切换操作的操作件(在文献中为“手动操作部”)设置在连动机构的后部。因此,当驾驶部与连动机构分开配置时,驾驶员在驾驶部操作连动机构较困难,连动机构的操作较麻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1-200188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对农田的残秆造成漏割且能够以统一的切割高度切割残秆的联合收割机。

(2)与背景技术(2)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驾驶部与连动机构分开配置驾驶员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连动机构的切换操作的联合收割机。

(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

驾驶部;

收割部,设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方,通过主切割装置收割农田的直立谷秆;

谷秆搬运装置,将收割后的收割谷秆的整秆从所述收割部搬运至脱粒装置;以及

残秆处理部,设置在所述收割部的后方,通过副切割装置切割经所述收割部收割后的残秆,

所述残秆处理部的前端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下部前端的前方,并且位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的入口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残秆处理部的前端位于驾驶部的下部前端的前方,因此,能够容易地从驾驶部观察残秆处理部的前端。因此,能够确认残秆处理部的残秆切割状况,调整收割部的切割高度。此外,由于残秆处理部的前端位于谷秆搬运装置的入口的后方,因此,因收割部的经过而成为倒伏状态的收割后的残秆容易在谷秆搬运装置的入口与残秆处理部的前端之间的间隙成为立起状态,残秆处理部能够对呈立起状态的残秆以统一的切割高度进行切割,从而减少残秆的漏割情况。由此,实现了不会对农田的残秆造成漏割且能够以统一的切割高度切割残秆的联合收割机。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副切割装置在俯视时与所述驾驶部的下部前端重叠的状态下向前方凸出。

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确保残秆处理部的前端的可视性,而且通过尽量扩大谷秆搬运装置的入口和残秆处理部的前端之间的前后距离,能够扩大上述间隙。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残秆处理部具有:多个纵框架,向前下方延伸;以及横框架,以横跨所述多个纵框架的前端部的方式向左右延伸,支承所述副切割装置,

所述多个纵框架中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端部的纵框架经过从所述驾驶部向机体横外方凸出的乘降踏板和所述驾驶部的位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的相反侧的壁部之间。

当位于驾驶部侧的端部的纵框架向机体横外方凸出时,例如在进行中分收割的收割行驶时,位于驾驶部侧的机体横侧方的收割前的直立谷秆有可能被该纵框架刮倒。根据该结构,位于驾驶部侧的端部的纵框架位于乘降踏板的机体内侧。由此,即使在进行中分收割的收割行驶时,与位于驾驶部侧的端部的纵框架处于乘降踏板的机体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位于驾驶部侧的机体横侧方的收割前的直立谷秆被该纵框架刮倒的情况。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谷秆搬运装置的驱动轴设有输出旋转体,

在所述残秆处理部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副切割装置的输入旋转体,

横跨所述输出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卷绕有环形转动体,

在所述输出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之间设有防振机构,所述防振机构卡定在所述环形转动体,抑制所述环形转动体的振动。

因输出旋转体和输入旋转体之间的距离、以及环形转动体的旋转速度的原因,环形转动体可能在输出旋转体与输入旋转体之间产生振动。根据该结构,通过防振机构能够抑制环形转动体的振动。由此,既能够防止环形转动体进一步磨损和脱落,又能够防止输入旋转体的旋转速度不均。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防振机构具有位于所述环形转动体的外周侧和内周侧的一对旋转体,

所述环形转动体夹在所述一对旋转体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一对旋转体从外周侧和内周侧抑制环形转动体的振动。并且,通过使一对旋转体与环形转动体一体旋转,能够防止在环形转动体和防振机构之间产生滑动摩擦。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一对旋转体设置在所述环形转动体的张紧侧和松缓侧。

对于仅在环形转动体的张紧侧或松缓侧中的一侧设置旋转体的结构而言,在环形转动体的设有旋转体的一侧的相反侧容易产生环形转动体的振动。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环形转动体的振动。

(2)与问题(2)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

驾驶部;

收割部,设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方,通过主切割装置收割农田的直立谷秆;

谷秆搬运装置,将收割后的收割谷秆的整秆从所述收割部搬运至脱粒装置;

残秆处理部,设置在所述收割部的后方,通过副切割装置切割经所述收割部收割后的残秆;

连动机构,能够在连动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连动状态是指,当所述谷秆搬运装置处于预先设定的设定高度以上时使所述残秆处理部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连动从而上下升降的状态,所述解除状态是指,当所述谷秆搬运装置处于所述设定高度以上时使所述残秆处理部不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连动的状态;

操作件,在所述连动状态和所述解除状态之间对所述连动机构进行切换操作;以及

连结机构,连结所述连动机构和所述操作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连动机构通过连结机构与操作件连结,因此,能够使操作件与连动机构分离设置。由此,例如通过在驾驶部的附近设置操作件,能够容易地在驾驶部对连动机构进行切换操作。此外,可以不将连动机构设置在驾驶部的附近,能够灵活地应对连动机构的各种布局结构。因此,实现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即使驾驶部与连动机构分离配置,驾驶员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连动机构的切换操作。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驾驶部的存在所述谷秆搬运装置的一侧设有侧面板,

所述操作件配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外侧,并支承在所述驾驶部的位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侧的壁部的与所述侧面板的上部相对应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侧面板与操作件均配置在存在谷秆搬运装置的一侧,能够以与操作侧面板时的高度相同的高度操作操作件,因此,能够容易地操作操作件。此外,操作件配置在驾驶部的外侧,因此,能够不改变侧面板的布局,以简单的结构将操作件设置在机体。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驾驶部具有驾驶室,

在所述驾驶室的位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侧的侧壁设有能够通过绕前侧支点摆动而开闭的窗部,

所述操作件设置在所述窗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的下方。

在打开绕前侧支点摆动的窗部的状态下,处于窗部前部的开口空间较小,因此,当在窗部前部的下方设置操作件时,操作件的操作受到窗部阻挡而难以进行。此外,窗部的开口空间的处于窗部后部的开口空间最大,但窗部后部所处的部位靠近脱粒装置,连接在脱粒装置的装置等使得该部位成为拥挤的空间。因此,作为操作操作件的空间而言较小,当在窗部后部的下方设置操作件时,可能导致难以对操作件进行操作。根据该结构,与在窗部后部的下方设置操作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难以对操作件进行操作的情况。并且,窗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的开口空间比窗部前部的开口空间大,因此,能够不受窗部阻挡地从驾驶部操作操作件。由此,使操作件易于操作。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驾驶部的上方开放,在所述驾驶部的位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侧的侧部设有以比所述侧面板的上表面高的方式立起的遮音板,

所述操作件以比所述遮音板的前端向前侧凸出的状态受到支承。

根据该结构,由于操作件位于遮音板前端的前侧,因此,能够在从驾驶部容易观察的位置不受遮音板阻挡地容易地对操作件进行操作。由此,使操作件易于操作。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操作件能够绕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

根据该结构,在绕前侧支点摆动的窗部的下方设置操作件,即使窗部被打开,窗部向驾驶部外侧凸出,也能够在操作件不受窗部干涉的情况下操作操作件。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操作件被向前侧摆动操作时处于与所述连动状态相对应的连动位置,被向后侧摆动操作时处于与所述解除状态相对应的解除位置。

根据该结构,仅确认操作件的摆动操作位置就能够确认连动机构的状态。此外,由于仅摆动操作操作件就能够切换连动机构的状态,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连动机构的状态确认以及切换操作。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具有以使所述连动机构呈所述连动状态的方式施力的施力机构,

所述连结机构具有死点机构,

通过使所述操作件越过所述死点机构的死点,从而使所述施力机构在对所述操作件向与所述连动状态相对应的连动位置侧施力的状态、和对所述操作件向与所述解除状态相对应的解除位置侧施力的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施力机构将施力作用于操作件,通过死点机构使操作件的施力摆动方向变化,由此,能够保持操作件的连动位置和解除位置。因此,当从解除位置向连动位置或从连动位置向解除位置进行操作件的切换操作时,需要抵抗施力机构的施力进行摆动操作。由此,操作件的连动位置和解除位置、连动机构的连动状态和解除状态不会因振动等而切换,能够良好地保持操作件和连动机构的状态。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连动机构具有:连动框架,从所述残秆处理部的框架立起;以及被卡定部,支承在所述连动框架,在能够卡定在设置于所述谷秆搬运装置的卡定部的卡定状态、和未卡定在所述卡定部的非卡定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活用被卡定部的卡定状态和非卡定状态,能够容易地在连动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对连动机构进行切换。此外,连动框架从残秆处理部的框架立起,因此,残秆处理部被连动框架向上拉动。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残秆处理部与谷秆搬运装置连动从而上下升降。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谷秆搬运装置的侧方具有向所述谷秆搬运装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

所述连动框架经过所述谷秆搬运装置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之间,并向上下延伸。

根据该结构,活用谷秆搬运装置与动力传递机构之间的空间配置连动框架,因此,能够使连动机构的布局节省空间。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残秆处理部具有:横框架,支承所述副切割装置;以及中间纵框架,连结在所述横框架的中间部,

所述连动框架从所述中间纵框架的上部向上方延伸。

中间纵框架配置在靠近横框架的中间部即残秆处理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重心的位置。因此,根据该结构,当残秆处理部被连动框架向上拉动时,残秆处理部不易产生变形和弯曲。

在该结构中,作为优选,

所述连结机构包含绳状体。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具有复杂形状的狭小空间,也能够以穿过狭小空间的方式配置连结机构,因此能够应对连结机构的各种布局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左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驾驶部的下部和残秆处理部的机体主视图。

图4是表示残秆处理部的机体主视图。

图5是表示残秆处理部和输送部件的图4中V-V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输送部件和横向移送部件的机体主视图。

图7是表示乘降踏板和右纵框架之间的位置的机体主视图。

图8是表示残秆处理部的左侧部和防振机构的机体左视图。

图9是表示残秆处理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连动机构以及连结机构的机体左侧面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残秆处理部的右侧部和乘降踏板的机体右视图。

图11是表示防振机构的机体左视图。

图12是表示防振机构的机体正面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作为防振机构的链条引导部的机体左视图。

图14是表示输送器右侧部和连动机构的机体右视图。

图15是表示连动机构的机体右视图。

图16是表示连动机构的机体主视图。

图17是表示输送器上升时的残秆处理部和连动机构的机体左侧面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操作件和窗部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操作件和窗部的机体左视图。

图20是表示驾驶部、操作件以及遮音板的机体左视图。

图21是表示辅助转轮的机体左视图。

图22是表示辅助转轮的机体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收割部

3B:主切割装置

4:输送器(谷秆搬运装置)

4a:入口

5:脱粒装置

8:驾驶部

8L:壁部

8R:壁部

9:侧面板

11:动力传递机构

12:乘降踏板

16:窗部

17:支轴(前侧支点)

20:残秆处理部

21:副切割装置

22:横框架

23:纵框架

23A:右纵框架

23B:中间纵框架

23C:左纵框架

31:输入链轮(输入旋转体)

35:输出链轮(输出旋转体)

36:环形链条(环形转动体)

40:防振机构

41A:防振链轮(旋转体)

41B:防振链轮(旋转体)

41C:防振链轮(旋转体)

41D:防振链轮(旋转体)

50:连动机构

51:连动框架

52:卡定部

54:被卡定部

54E:施力机构

70:连结机构

72:死点机构

80:操作件

140:遮音板

具体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基本结构)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右”是指沿机体前进方向观察时的机体右方,“左”是指沿机体前进方向观察时的机体左方。

图1至图3示出了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有连结有多个钢材的机体框架1,在机体框架1的下部设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履带行驶装置2具有履带2A。履带行驶装置2具有对驱动链轮2B进行驱动的行驶驱动轴2C,行驶驱动轴2C由行驶驱动轴承2D支承。在机体框架1的前方以自由升降的方式安装有收割部3。在收割部3设有拨禾轮3A、主切割装置3B以及螺旋推运器3C。在机体框架1的后部,以左右并排的状态设置有脱粒装置5和谷粒回收部6。存储在谷粒回收部6的谷粒由设置在谷粒回收部6上方的谷粒排出装置18排出。横跨设置在收割部3的后方的输送器4(谷秆搬运装置)和机体框架1设置有升降缸7,通过升降缸7的伸缩动作能够使收割部3与输送器4一起进行升降动作,收割部3能够根据直立谷秆的穗顶部的高度改变切割高度。

农田的直立谷秆通过拨禾轮3A拨入收割部3的后部,并且,通过具有推子状的割刀的主切割装置3B进行切割。经主切割装置3B切割后的收割谷秆通过螺旋推运器3C集中到输送器4的入口4a所处的部位,并输送至输送器4。输送器4将收割谷秆的整秆从收割部3搬运至脱粒装置5,脱粒装置5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回收部6例如为谷粒箱,存储经脱粒装置5脱粒处理后的谷粒。在机体框架1的前右部具有带驾驶室的驾驶部8。在驾驶部8的位于输送器4侧的侧部设有侧面板9,侧面板9具有供驾驶员操作的联合收割机的变速操作件等。在驾驶部8的下方具有未图示的发动机和变速器62,发动机的动力经由变速器62传递至行驶驱动轴2C。

如图3所示,在输送器4的后上端部设有用于驱动输送器4的沿着轴心X的驱动轴10。驱动轴10的右侧端部位于输送器4的右侧壁部4R的机体右侧,并且,驱动轴10的左侧端部位于输送器4的左侧壁部4L的机体左侧。在右侧壁部4R的机体右方设有向输送器4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11。动力传递机构11具有基端链轮11A、顶端链轮11B(参照图14)、输送器链条11C以及罩体11D。基端链轮11A设置在驱动轴10的右侧端部。顶端链轮11B设置在基端链轮11A的前下方,即输送器4的前部的比右侧壁部4R偏靠机体右侧的位置。横跨基端链轮11A和顶端链轮11B卷绕有输送器链条11C。动力传递机构11的上方和右侧方被罩体11D覆盖,该罩体的与下述连动机构50相对应的位置的上部开口。

(驾驶部的乘降踏板)

如图3、图7和图10所示,在驾驶部8的机体右侧部设有乘降口(未图示),在乘降口的下方设有乘降踏板12。乘降踏板12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位偏靠下侧的部分能够折叠。即,乘降踏板12由支承固定在驾驶部8的机体右侧部的上侧踏板12A和摆动自如地连接在上侧踏板12A的下端部的下侧踏板12B构成。此外,在上侧踏板12A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两端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的一对轴心部12C、12C,在下侧踏板12B的摆动基端部的前后方向两端形成有与一对轴心部12C、12C卡合的一对长孔12Ca、12Ca。即,下侧踏板12B沿着长孔12Ca的长边方向自由滑动,并且,绕轴心部12C的轴心在机体横外侧的大致180度范围内上下自由摆动。

在上侧踏板12A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两端形成有一对卡定部12D、12D。在下侧踏板12B的摆动基端部的前后方向两端形成有卡定在卡定部12D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2Da、12Da和一对第二被卡定部12Db、12Db。通过使下侧踏板12B相对于上侧踏板12A垂下,并使第一被卡定部12Da卡定在卡定部12D,由此,下侧踏板12B呈使用状态。使下侧踏板12B相对于上侧踏板12A折叠,并使第二被卡定部12Db卡定在卡定部12D,由此,下侧踏板12B呈收纳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12D、以及第一被卡定部12Da和第二被卡定部12Db分别设置在乘降踏板12的前后方向两端,但这些部件也可以设置在乘降踏板12的前端或后端。

根据上述乘降踏板12的结构,例如当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行驶或越过田埂时,通过使乘降踏板12成为收纳状态,能够防止乘降踏板12与田埂接触。

(残秆处理部)

为了减轻脱粒装置5的脱粒负荷,有时将收割部3的切割高度设定得较高,仅收割直立谷秆的穗顶侧。此时,为了不使收割后的残秆以秆长较长的状态残留在农田,需要切割收割后的残秆。如图1至图4所示,在收割部3的后方设有残秆处理部20。残秆处理部20具有横跨机体左右方向的横长的副切割装置21,副切割装置21的前部为呈推子状的刀刃,沿着左右方向前后重复形成凸形和凹形。副切割装置21的后部载置支承在横跨左右方向的角部件22B,角部件22B的后部跨角部件22B的左右支承在横框架22。副切割装置21由下述偏心驱动单元30驱动,向左右方向往返运动。

如图2所示,副切割装置21以副切割装置21的左右宽度比主切割装置3B的左右宽度小的方式构成。副切割装置21的机体左侧端部位于主切割装置3B的机体左侧端部的机体内侧。此外,副切割装置21的机体右侧端部位于主切割装置3B的机体右侧端部的机体内侧。由此,即使收割前且呈倒伏状态的直立谷秆位于机体的左右侧方,也能够减少副切割装置21切割收割前的直立谷秆的情况。

副切割装置21的机体左侧端部和主切割装置3B的机体左侧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差为收割谷秆的一行的宽度,但该差也可以适当变更。当联合收割机进行一趟收割行驶时,经收割部3收割后的残秆中的左端的残秆可能被残留,当进行左侧相邻一趟的收割行驶时,该残秆能够作为右端的残秆被副切割装置21的机体右侧端部切割。因此,副切割装置21以副切割装置21的机体右侧端部和主切割装置3B的机体右侧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差比副切割装置21的机体左侧端部和主切割装置3B的机体左侧端部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差小的方式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残秆处理部20的前端以位于驾驶部8的下部前端8F的前侧且位于输送器4的入口4a的后侧的状态设置,副切割装置21以与驾驶部8的下部前端8F俯视时重叠的状态向前方凸出。也就是说,残秆处理部20的前端位于入口4a的前后位置L1和下部前端8F的前后位置L2之间。由此,副切割装置21以与收割部3分离的状态位于后方,在入口4a和副切割装置21的前端之间形成有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间隙S。也就是说,与副切割装置21以接近收割部3的状态位于后方的情况相比,较大地形成有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间隙S。因此,收割后的残秆因收割部3的经过而呈倒伏状态后,在副切割装置21经过残秆之前,残秆在间隙S立起。由此,就因收割部3的经过而呈倒伏状态的残秆而言,能够减少副切割装置21的漏割情况,以及残秆在立起之前被切割从而导致产生残秆切割高度不均的情况。

如图4所示,在横框架22的前方,多个承接刀24以向机体前方延伸的状态沿着左右方向等间隔地设置。在各个承接刀24形成有横跨左右方向的与副切割装置21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通过副切割装置21的往返运动,副切割装置21的刀尖沿左右方向经过承接刀24的间隙。当机体进行收割行驶时,经收割部3收割后残留的残秆与残秆处理部20接触,通过副切割装置21的往返运动,残秆的根部被夹在副切割装置21和承接刀24之间而被切割。

如图3、图4、图8、图9和图10所示,以从上方支承横框架22的上部和后部的状态具有多个纵框架23。纵框架23具有位于机体右侧部的右纵框架23A、位于机体左侧部位的左纵框架23C以及位于横框架22的中间部的中间纵框架23B。在机体框架1的前部设置有具有同一轴心Z的轴承部13A、13B、13C。各个纵框架23A、23B、23C的上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轴承部13A、13B、13C,各个纵框架23A、23B、23C从轴承部13A、13B、13C向前下方倾斜。在中间纵框架23B的下部,从中间纵框架23B的左右侧面立起的一对板状的支架23Ba、23Ba焊接固定在中间纵框架23B的左右侧面。连动机构50连接在一对支架23Ba、23Ba。因此,残秆处理部20通过以下方式构成,中间纵框架23B经由连动机构50与输送器4连接,并能够与输送器4的上下升降连动而上下摆动。下面对连动机构50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7所示,右纵框架23A设置在比设于驾驶部8的机体右侧部的乘降口的下方的乘降踏板12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右纵框架23A经过从驾驶部8向机体横外方凸出的乘降踏板12和驾驶部8的位于输送器4的相反侧的壁部8R之间。因此,能够在不妨碍右纵框架23A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乘降踏板12的下侧踏板12B的折叠作业。此外,与右纵框架23A设置在乘降踏板12的机体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右纵框架23A接触田埂以及中分收割的收割作业中位于机体右侧方的收割前的直立谷秆被右纵框架23A刮倒的情况。

在乘降踏板12与壁部8R之间的空间,右纵框架23A配置在靠近壁部8R侧的位置。并且,右纵框架23A的下部以向机体左右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右纵框架23A与田埂接触的情况。

如图4所示,在右纵框架23A的下端部、中间纵框架23B的下端部以及左纵框架23C的下端部分别形成螺栓插通孔23o、23p、23q。各个螺栓插通孔23o、23p、23q分别具有多个插通孔,且能够适当地变更插通孔的数量。在横框架22形成有与螺栓插通孔23o、23p、23q相对应的螺丝孔22o、22p、22q,在螺栓插通孔23o、23p、23q与螺丝孔22o、22p、22q卡合的状态下,分别用螺栓固定。由此,横框架22支承在纵框架23。并且,通过拆下拧接在螺栓孔23o、23p、23q以及螺丝孔22o、22p、22q的螺栓,能够从纵框架23拆下横框架22。由此,例如,能够根据收割部3的收割行数将左右宽度不同的横框架22安装在纵框架23。

如图3至图6所示,在与副切割装置21连动的状态下,在残秆处理部20,输送部件25和横向移送部件26与副切割装置21一体设置。输送部件25和横向移送部件26螺栓固定在副切割装置21的后部。横向移送部件26焊接固定在输送部件25的下端,横向移送部件26设置在输送部件25的左右两侧。输送部件25设置在中间纵框架23B的前方,为截面呈L字形的板部件,呈越靠近前侧越细的形状。并且,输送部件25的左右宽度比中间纵框架23B的左右宽度大。由此,处于中间纵框架23B的前方的秆屑(经副切割装置21切割的残秆)被输送部件25大范围地阻挡,从而使秆屑不会钩挂并堆积在中间纵框架23B。输送部件25和横向移送部件26既可以通过板状金属的冲压加工而形成,又可以通过树脂成型。此外,既可以在一个横向移送部件2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设置输送部件25,又可以将两个横向移送部件26、26分别设置在输送部件25的左右两侧。

输送部件25与副切割装置21连动从而向左右方向往返运动,因此,即使秆屑钩挂在输送部件25的前端,也能够通过左右方向的振动使秆屑从输送部件25的前端脱落,并被分配至输送部件25的左右侧方。也就是说,通过输送部件25将秆屑从中间纵框架23B向远离的位置引导。

并且,在收割行驶状态下,输送部件25在从侧面观察时向前倾倒,并且,随着机体的收割行驶,对与输送部件25接触的秆屑产生向下方挤压的力量。由此,能够减少秆屑钩挂并堆积在输送部件25的情况,与输送部件25接触的秆屑被顺利地分配至左右两侧。

横向移送部件26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螺栓固定在副切割装置21的后部。横向移送部件26以横跨机体横向的方式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连续起伏的波纹形状,以波纹形状相对于输送部件25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横向移送部件26。在横向移送部件26的各个波纹形状形成有倾斜部26a和铅直部26b,倾斜部26a以从下端至上端越靠近上端侧越远离输送部件25的方式倾斜,铅直部26b以从上端至下端大致铅直的方式垂下。

横向移送部件26与输送部件25一起向左右方向往返运动,因此,秆屑从铅直部26b受到向远离输送部件25的方向作用的力,一边经过倾斜部26a一边被向远离输送部件25的方向搬运。由此,通过输送部件25分配至左右两侧的秆屑就这样被向左右方向搬运并向后方排出,因此,能够减少秆屑堆积在输送部件25的情况。

如图9所示,横跨机体框架1和行驶驱动轴承2D设置有支承部件14。支承部件14的下部向前下方倾斜,在支承部件14之上,弹簧支承机构15以向前倾倒的倾斜状态安装固定在支承部件14。弹簧支承机构15的下部螺栓固定在支承部件14,在弹簧支承机构15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位具有弹簧15A,在弹簧支承机构15的上部具有载置面15B。在中间纵框架23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位,在与载置面15B对向的部位设置有加强板23Bb,在设置有加强板23Bb的部位,以向后下方凸起的状态固定有载置螺栓23Bc。在载置面15B与载置螺栓23Bc相抵接的状态下,中间纵框架23B载置在弹簧支承机构15的载置面15B。由此,残秆处理部20以残秆处理部20的自身重量与弹簧15A的反作用力保持均衡的方式受到来自弹簧支承机构15的朝上的施力。

如图3所示,在左纵框架23C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位和中间纵框架23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位之间,设置有横跨机体左右方向的横架框架27。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架框架27的左右宽度比输送器4的左右宽度宽。如图9所示,在输送器4的下部设有抵接框架4B,当输送器4下降时,抵接框架4B与横架框架27抵接。横架框架27从输送器4受到向下方的力,中间纵框架23B挤压弹簧支承机构15。弹簧支承机构15从中间纵框架23B受到挤压力,弹簧15A收缩。由此,能够防止残秆处理部20下降从而使副切割装置21以及承接刀24与输送器4接触的情况。当输送器4从下降的状态上升时,残秆处理部20上升至残秆处理部20的自身重量与弹簧15A的反作用力保持均衡的位置。

(偏心驱动单元)

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副切割装置21的机体左侧端部经由连结部件28与偏心驱动单元30连接。在左纵框架23C设有从左纵框架23C向机体左上方凸出的安装支架23Ca,在安装支架23Ca螺栓固定有轴承块29。偏心驱动单元30由左纵框架23C和轴承块29支承。

偏心驱动单元30具有输入链轮31(输入旋转体)、偏心驱动轴32、驱动杆轴33以及摆动驱动臂34。轴心X为驱动输送器4的驱动轴10的轴心。驱动轴10具有输出链轮35(输出旋转体),输出链轮35将动力传递给副切割装置21。横跨输出链轮35和输入链轮31卷绕有环形链条36(环形转动体),在环形链条36卡定有具有防振链轮41的防振机构40。对于防振机构40,将在后文中说明。

具有绕输出链轮35的轴心X摆动的张紧臂37,在张紧臂37的摆动顶端部设有张紧轮38。横跨张紧臂37的摆动顶端部和设置于脱粒装置5的支架5A设有弹簧部件39,张紧轮38通过弹簧部件39受到使其从外周侧挤压环形链条36的施力。输出链轮35在从左侧面观察时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环形链条36通过输出链轮35的驱动在输出链轮35和输入链轮31之间从左侧面观察时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环形链条36的受到张紧轮38作用的一侧为松缓侧,受到张紧轮38作用的一侧的相反侧为张紧侧。

驱动轴10的动力从输出链轮35经由环形链条36传递至输入链轮31,设置于偏心驱动轴32的未图示的旋转机构旋转。偏心驱动轴32的外周经由未图示的滚珠轴承作为偏心驱动轴32的旋转机构的轴承。因此,偏心驱动轴32的外周不旋转,通过偏心驱动轴32的旋转机构的旋转,偏心驱动轴32的外周绕轴心Y往返摆动。

在驱动杆轴33的位于偏心驱动轴32侧的端部设有驱动叉部33A,具有驱动叉部33A的部位为驱动杆轴33的基端部。驱动叉部33A外嵌在偏心驱动轴32的外周的上下两端。随着偏心驱动轴32的往返摆动,驱动叉部33A绕轴心Y往返摆动,驱动杆轴33以与驱动叉部33A的往返摆动相对应的角度绕轴心Y转动。

驱动杆轴33的顶端部附近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轴承块29,驱动杆轴33的顶端部向轴承块29的下方凸出。在驱动杆轴33的顶端部安装固定有摆动驱动臂34。摆动驱动臂34以与驱动叉部33A的往返摆动相对应的角度绕轴心Y往返摆动,摆动驱动臂34的摆动顶端部与连结部件28连接。通过摆动驱动臂34的摆动,副切割装置21向左右方向往返运动。

通过将偏心驱动单元30设置在残秆处理部20的左侧端部,残秆处理部20的重心位置比残秆处理部2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左侧。因此,以中间纵框架23B比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机体左侧的方式构成残秆处理部20。由此,当中间纵框架23B被下述连动机构50上拉时,中间纵框架23B的位置处于残秆处理部20的左右方向上的重心位置,因此,残秆处理部20向上方摆动时的重心较稳定。

(环形链条的防振机构)

如图8和图11所示,在环形链条36的旋转范围内,在位于输入链轮31侧的旋转范围的中央部具有抑制环形链条36的振动的防振机构40。防振机构40具有位于环形链条36的外周侧和内周侧的一对旋转体即防振链轮4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位于外周侧和内周侧的一对防振链轮41A、41B作为一对旋转体设置,在环形链条36的松缓侧,位于外周侧和内周侧的一对防振链轮41C、41D作为一对旋转体设置。如此,一对防振链轮41A、41B和一对防振链轮41C、41D分别设置在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和松缓侧。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以与环形链条36一体旋转且环形链条36与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不产生滑动摩擦的方式构成。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相对于环形链条36施加稍许张力,但也可以使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相对于环形链条36不施加张力。

在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防振链轮41A卡定在环形链条36的外周侧从而制止环形链条36的振动,防振链轮41B卡定在环形链条36的内周侧从而制止环形链条36的振动。此外,在环形链条36的松缓侧,防振链轮41C卡定在环形链条36的外周侧从而制止环形链条36的振动,防振链轮41D卡定在环形链条36的内周侧从而制止环形链条36的振动。由此,环形链条36夹在一对防振链轮41A、41B和一对防振链轮41C、41D之间,抑制环形链条36的振动。由此,不仅能够防止环形链条36的进一步磨损和脱落,而且能够防止在输入链轮31以及偏心驱动单元30的旋转速度上产生不均。

如图11和图12所示,防振机构40具有基础部42A和桨框架42B,基础部42A支承固定在机体框架1的左前部,桨框架42B从基础部42A向上方立起,桨框架42B例如由槽形钢构成。在桨框架42B的机体横外方焊接固定有平板状的安装部件43,在桨框架42B的前后侧方和安装部件43焊接固定有用于安装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的轴承部44A、44B、44C、44D。在各个轴承部44A、44B、44C、44D,以悬臂支承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

防振机构40具有内罩部件45和外罩部件46,内罩部件45从机体横内方覆盖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外罩部件46从机体横外方覆盖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内罩部件45以位于安装部件43与各个防振链轮41A、41B、41C、41D之间的状态螺栓固定在安装部件43。

在内罩部件45的下部形成有用于避免内罩部件45与输入链轮31相互干涉的凹部45a。内罩部件45在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大致沿着环形链条36的卷绕长边方向向后上方倾斜。内罩部件45的前上部和后下部例如通过板状金属的冲压加工以向机体横外方弯折的方式形成,以内罩部件45的前上部和后下部的弯折折痕大致沿着环形链条36的卷绕长边方向的方式构成内罩部件45。通过使内罩部件45的前上部和后下部以向机体横外方弯折的方式形成,从而在内罩部件45的前上部和后下部形成向机体横外方延伸的弯折延伸部45b、45c。各个弯折延伸部45b、45c大致沿着环形链条36的卷绕长边方向向后上方倾斜。

外罩部件46的前下部向内罩部件45的前下部的前下方延伸,从机体左侧方覆盖输入链轮31和偏心驱动轴32。外罩部件46的后上部向内罩部件45的后上部的后上方延伸,覆盖环形链条36的卷绕长边方向的范围的前下侧的一半。

在外罩部件46形成有弯折延伸部46a、46b。此外,在弯折延伸部46a形成三个部位的螺栓插通孔,在弯折延伸部46b形成两个部位的螺栓插通孔。弯折延伸部46a的螺栓插通孔以与形成于弯折延伸部45b的三个部位的螺栓拧接孔卡合的状态拧接有各个螺栓。此外,弯折延伸部46b的螺栓插通孔以与形成于弯折延伸部45c的两个部位的螺栓拧接孔卡合的状态拧接有各个螺栓。由此,外罩部件46螺栓固定在内罩部件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折延伸部46a形成有三个部位的螺栓插通孔,在弯折延伸部46b形成有两个部位的螺栓插通孔,但能够适当地变更螺栓插通孔的数量。

上述防振机构40在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和松缓侧分别设置有一对防振链轮41A、41B和一对防振链轮41C、41D,但是,如图13所示,代替一对防振链轮41A、41B和一对防振链轮41C、41D,例如也可以在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的外周侧设置驱动链条引导体110。根据该结构,通过驱动链条引导体110制止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的振动,从而抑制环形链条36的振动。驱动链条引导体110也可以设置在环形链条36的松缓侧,还可以设置在环形链条36的内周侧。

(连动机构)

如图3、图9、图14至图17所示,在驾驶部8和输送器4之间具有连动机构50。并且,连动机构50位于中间纵框架23B的正上方,设置在输送器链条11C和右侧壁部4R之间的间隙。此外,覆盖动力传动机构11的罩体11D的与连动机构50相对应的部位的上部开口,连动机构50的上部向罩体11D的上方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从驾驶部8观察连动机构50的上部。连动机构50具有连动框架51,连动框架51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在左右一对支架23Ba、23Ba之间的状态下向上方直立设置,其中,左右一对支架23Ba、23Ba焊接固定于中间纵框架23B。

连动框架51例如由槽形钢构成,从截面观察呈有角的U字形。有角的U字形的底面部位为横侧部51a,横侧部51a位于驾驶部8侧。除有角的U字形的底面部位以外的部位为前侧部51b和后侧部51c,前侧部51b位于机体前侧,后侧部51c位于机体后侧。在连动框架51的横侧部51a,沿着连动框架51的长边方向形成有长孔状的引导孔51d。

就输送器4而言,位于驾驶部8侧的右侧壁部4R以连结固定的状态具有卡定部52,卡定部52插通引导孔51d。随着输送器4的上下升降动作,卡定部52也进行上下升降动作,因此,连动框架51以左右一对支架23Ba、23Ba为支点摆动,卡定部52沿着引导孔51d的长边方向滑动。

卡定部52例如由螺栓构成,卡定部52的顶端部的直径比卡定部52的连结于输送器4的右侧壁部4R的基端部的直径大。并且,以使卡定部52的顶端部的直径比引导孔51d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大从而使卡定部52不会从引导孔51d脱落的方式构成卡定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孔51d的长边方向下端形成有扩径部51e,在安装连动框架51时,卡定部52的顶端部从扩径部51e插通引导孔51d。

在前侧部51b和后侧部51c各自的上部形成有前后一对限制件插通孔51f、51f,横跨前后一对限制件插通孔51f、51f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有限制件53。如图9和图14所示,限制件53以从侧面观察时与引导孔51d的长边方向的上部重叠的状态设置。

当输送器4进行上升动作时,卡定部52沿着引导孔51d的长边方向向上方滑动,与限制件53抵接。当输送器4进一步进行上升动作时,卡定部52卡定在限制件53,因此,输送器4与连动框架51一体上升。在该状态下,中间纵框架23B被连动框架51拉动,由此,残秆处理部20向上方摆动。如此,残秆处理部20经由连动机构50与输送器4连动。

前后一对限制件插通孔51f、51f也能够沿着连动框架51的长边方向设置在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一对限制件插通孔51f、51f设置在连动框架51上部的四个部位。限制件53能够插通任何限制件插通孔51f,因此,能够改变限制件53相对于卡定部52的卡定位置。并且,能够从连动框架51取下限制件53,不使卡定部52卡定在限制件53,从而能够使残秆处理部20完全不与输送器4连动。

如图14所示,在连动框架51的后方设置有与动力传动机构11的输送器链条11C卡合的张紧调整机构60和辅助链轮61。在连动框架51的前方设置有能够卡定在卡定部52的被卡定部54。通过将被卡定部54设置在连动框架51的前方,能够防止被卡定部54与设置于连动机构50的后方的张紧调整机构60和辅助链轮61相互干涉,并且能够从驾驶部8容易地确认被卡定部54的状态。

被卡定部54能够在连动框架51的存在限制件53的部位的下方部位与卡定部52卡定。被卡定部54具有支点部54A、绕形成于支点部54A的销孔54Aa的轴心摆动的摆动板部54B以及与摆动板部54B一体摆动的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形的切换件54C。

支点部54A形成为平板状,在支点部54A的中心形成销孔54Aa。支点部54A以从连动框架51的前侧部51b向前方凸出的状态,且以销孔54Aa的轴心沿着机体横向的状态焊接固定在前侧部51b。摆动板部54B形成为平板状,在摆动板部54B的摆动基端部形成有与支点部54A的销孔54Aa卡合的销孔54Ba。两个销孔54Aa、54Ba以卡合的状态插通有销54D,从而防止脱落,由此,摆动板部54B相对于支点部54A摆动。

在摆动板部54B的摆动顶端部的位于机体上侧的摆动顶端部形成有销孔54Bb,在销孔54Bb所处的部位,下述连结机构70通过销止动的方式与摆动板部54B连接。

在摆动板部54B的摆动顶端部的位于机体下侧的摆动顶端部形成有从摆动板部54B的平板状的部位垂直弯折的弯折部54Bc,切换件54C焊接固定在弯折部54Bc和摆动板部54B的平板状的部位。由此,切换件54C牢固地支承在摆动板部54B,切换件54C能够与摆动板部54B一体摆动。

在前侧部51b和后侧部51c的限制件插通孔51f的下方部位形成有一对长孔51g、51g,切换件54C的弯折部位的顶端侧部位在图14中顺时针摆动,插通一对长孔51g、51g。当切换件54C插通一对长孔51g、51g时,切换件54C的弯折部位的顶端侧部位以位于限制件53的下方的状态钩挂在引导孔51d,从而卡定在卡定部52。由此,被卡定部54呈卡定状态,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

当切换件54C在图14中逆时针摆动时,切换件54C从引导孔51d脱离并位于连动框架51的前方,切换件54C未卡定在卡定部52。由此,被卡定部54呈非卡定状态,连动机构50呈解除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被卡定部54卡定在卡定部52时的输送器4的上升高度为预先设定的设定高度。当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时,如图17所示,当输送器4上升至上述设定高度以上时,残秆处理部20与输送器4连动从而向上方摆动。也就是说,当输送器4上升至图17所示的上升高度时,与连动机构50呈解除状态的情况相比,残秆处理部20在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的情况下更多地向上方摆动。由此,例如当联合收割机翻越田埂时,能够减少副切割装置21以及承接刀24与田埂接触的情况。

由此,连动机构50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能够在当输送器4上升至上述设定高度以上时残秆处理部20与输送器4连动从而上下升降的连动状态、和即使输送器4上升至上述设定高度以上残秆处理部20也不与输送器4连动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9、图14至图17所示,对切换件54C向使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54E设置在连动机构50。施力机构54E例如为扭转弹簧。在连动框架51的前侧部51b,从施力机构54E承受施力的弹簧承接部55以从前侧部51b向前方凸出的状态焊接固定在前侧部51b。

施力机构54E具有第一作用部54Ea、第二作用部54Eb以及卷绕部54Ec。第一作用部54Ea卡定在弹簧承接部55,将施力作用于连动框架51。第二作用部54Eb卡定在摆动板部54B的位于机体上侧的摆动顶端部,将施力作用于摆动板部54B。卷绕部54Ec卷挂在销54D。摆动板部54B从第二作用部54Eb受到使其在图14中顺时针摆动的施力,从而使切换件54C受到使切换件54C的弯折部位的顶端侧部位插通一对长孔51g、51g并钩挂于引导孔51d的施力。

(操作件)

下面,对在连动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对连动机构50进行切换操作的操作件80进行说明。如图18和图19所示,操作件80设置于驾驶部8的外侧的位于输送器4侧的壁部8L。并且,操作件80设置于与设在驾驶部8的左侧部的侧面板9的上部相对应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部8具有驾驶室,在壁部8L设有能够开闭的窗部16,操作件80设置在窗部16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的下方。窗部16以能够绕支承于前方的驾驶室框架8A的支轴17的轴心摆动的方式构成。如此,窗部16以能够通过绕作为前侧支点的支轴17的轴心摆动而进行开闭的方式构成。操作件80以驾驶员能够在打开窗部16的状态下向侧面板9的左方伸出手从而操作操作件80的方式构成。并且,与将操作件80设置于窗部16的前侧部位的结构相比,在窗部16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位设置操作件80,在打开窗部16的状态下,壁部8L与窗部16之间的空间较大,易于对操作件80进行操作。

为了避免窗部16与操作件80相互干涉,操作件80以能够绕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P前后摆动的方式构成。操作件80具有横支承部81、支轴82、操作杆部83以及柄部84。横支承部81例如由平板平面状的部件经冲压加工而构成,具有平面部81a、前端弯折部81b、前弯折部81c以及后端弯折部81d。前端弯折部81b在横支承部81的前端部卡定有下述连结机构70。前弯折部81c横跨横支承部81的前端部和横支承部8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以越靠近后侧越远离驾驶部8的方式向下方弯折。后端弯折部81d在横支承部81的后端部向下方弯折。支轴部82焊接固定在平面部81a的下表面,具有以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P为轴心的销孔。在操作杆部83的摆动基端部形成有销孔,操作杆部83和支轴部82通过销85而连结。由此,操作杆部83以能够绕轴心P摆动的方式构成。

在操作杆部83的摆动顶端部设置有供驾驶员进行摆动操作的扶手部83A。柄部84比操作杆部83的长度短,在轴心P与操作杆部83连结,并与操作杆部83一体摆动。在柄部84的摆动顶端部形成有销孔,柄部84的摆动顶端部与下述连结机构70连接。

如图18和图19所示,作为支承操作件80的结构,具有安装托架86A和支架86B。安装托架86A形成为长板状,在上下端部形成有螺栓插通孔。在安装托架86A的上部焊接固定有呈L字形弯折的支架86B的一端部。在驾驶部8的壁部8L螺栓固定有前后一对安装托架86A、86A,支架86B的另一端部从驾驶部8向左方延伸。在支架86B的另一端部形成有螺栓插通孔,在与形成于横支承部81的平面部81a的螺栓插通孔卡合的状态下,支架86B的另一端部与平面部81a通过螺栓固定。由此,操作件80支承固定在驾驶部8的壁部8L。

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操作件80设置于具有驾驶室的驾驶部8的壁部8L,然而,也可以如图20所示,操作件80设置在上方开放的驾驶部8的外侧的壁部8L。如图20所示,在驾驶部8的左侧部设置有侧面板9以及以比侧面板9的上表面高的方式立起的遮音板140。遮音板140阻隔配置在壁部8L的机体左侧的输送器4的噪音。并且,当在驾驶部8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未图示)时,发动机的热气从驾驶部8和输送器4之间上升,因此,通过遮音板140能够防止发动机的热气进入驾驶部8。操作件80以向遮音板140的前端的前侧突出的状态受到支承。由此,驾驶员能够不受遮音板140的阻挡而操作操作件80。

(连结机构)

横跨连动机构50和操作件80连结有连结机构70,由此,通过操作件80的摆动操作而使连动机构50的被卡定部54摆动。如图9、图14至图20所示,连结机构70具有缆线71,缆线71的外周被保护筒71A覆盖,缆线71的两端部的外周被引导筒71B、71B覆盖。缆线71例如由不锈钢线构成,也可以为链条等绳状体。

在连动框架51的前侧部51b的上端部焊接固定有支承部56,支承部56支承连结机构70的一端部。缆线71的一端的引导筒71B螺栓固定在支承部56。通过在支承部56的上方螺栓固定引导筒71B,能够防止雨水等进入缆线71。缆线71的另一端的引导筒71B螺栓固定在前端弯折部81b。缆线71的一端部71a通过销止动方式连接在被卡定部54的摆动板部54B的销孔54Bb。根据该结构,当拉动缆线71时,摆动板部54B在图14中逆时针摆动,当松缓缆线71时,通过施力机构54E的施力使摆动板部54B在图14中顺时针摆动。

在连结机构70的位于操作件80侧的端部具有死点机构72,死点机构72以弯曲成月牙状的方式形成。死点机构72以两端部位于机体前后方向且中央部靠近输送器4侧的方式配置。在死点机构72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销孔。在死点机构72的前端的销孔连接有缆线71的另一端部71b,在死点机构72的后端的销孔连接有操作件80的柄部84的摆动顶端部。

操作杆部83能够向前侧摆动至卡定于前弯折部81c的后端部为止,并且,能够向后侧摆动至卡定于后端弯折部81d的左端部为止。也就是说,前弯折部81c的后端部为操作杆部83的的前侧摆动端部,后端弯折部81d的左端部为操作杆部83的后侧摆动端部。当操作杆部83被向机体后侧摆动操作时,缆线71被向操作件80侧拉动,摆动板部54B抵抗施力机构54E的施力而在图14中逆时针摆动,切换件54C从引导孔51d脱离。由此,连动机构50呈解除状态。并且,当操作杆部83被向机体前侧摆动操作时,缆线71松缓,因施力机构54E的施力,摆动板部54B在图14中顺时针摆动,切换件54C钩挂在引导孔51d。由此,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如此,操作件80的摆动前侧的位置为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的连动位置,操作件80的摆动后侧的位置为连动机构50呈解除状态的解除位置。

就操作杆部83而言,在图18所示的摆动位置D,呈死点机构72的前端和后端沿着轴心E的状态,也呈缆线71被最大限度向存在操作件80的一侧拉动的状态,因此,此时为死点机构72的死点。在死点机构72的死点,摆动板部54B呈向最远离引导孔51d侧的位置摆动后的状态。

当操作杆部83的摆动位置位于摆动位置D的机体前侧时,通过施力机构54E的施力,操作杆部83经由缆线71受到以摆动至卡定于前弯折部81c的后端部的方式的施力。此时,切换件54C钩挂在引导孔51d,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

当操作杆部83的摆动位置位于摆动位置D的机体后侧时,缆线71松缓,因此,通过施力机构54E的施力,操作杆部83经由缆线71受到以摆动至卡定于后端弯折部81d的左端部的方式的施力。此时,摆动板部54B比处于上述死点机构72的死点的摆动板部54B的位置靠近引导孔51d所处的一侧,切换件54C保持从引导孔51d脱离并位于连动框架51的前方的状态,连动机构50呈解除状态。

(辅助转轮)

如图21和图22所示,能够在残秆处理部20的左右侧端部旋转自如地设置辅助转轮120。例如,在右纵框架23A和左纵框架23C以位于希望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安装固定辅助转轮120,由此,能够在将副切割装置21保持在希望的高度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收割行驶。因此,在机体进行收割行驶时,能够减少副切割装置21和承接刀24埋入地面而破损的情况。辅助转轮120的外周呈齿轮形,以易于翻越农田的台阶和障碍物的方式构成辅助转轮120。辅助转轮120既可以设置在残秆处理部20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也可以设置在残秆处理部20的左右侧端部中的任一侧端部。辅助转轮120既可以设置在横框架22的左右端部,又可以设置在纵框架23。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结构,下面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残秆处理部20的前端位于驾驶部8的下部前端8F的前方,且位于输送器4的入口4a的后方,但也可以在入口4a的前后位置L1和下部前端8F的前后位置L2之间适当地变更残秆处理部20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由此,副切割装置21也可以在俯视时不与驾驶部8的下部前端8F重叠。

(2)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防振机构40在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和松缓侧分别设置有一对防振链轮41A、41B和一对防振链轮41C、41D,但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环形带代替环形链条36,采用一对带轮代替一对防振链轮41A、41B和一对防振链轮41C、41D。此时,一对带轮也可以具有制止环形链条36振动的结构。

(3)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防振链轮41也可以仅设置于环形链条36的张紧侧和松缓侧中的任何一侧。此外,还能够根据横跨输出链轮35和输入链轮31的环形链条36的长度适当地变更防振链轮41的数量。

(4)就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残秆处理部20而言,纵框架23支承在设于机体框架1的前部的轴承部13A、13B、13C,但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纵框架23也可以支承在输送器4的下部。

(5)能够适当地变更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多个纵框架23的数量。例如,也可以在横框架22的左右两侧设置两个纵框架23,还可以以横跨横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四个以上纵框架23。

(6)能够适当地变更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多个纵框架23的形状。例如,为了避免纵框架23与未图示的发动机、变速器62等相互干涉,纵框架23也可以通过弯曲或弯折的方式形成。此时,在纵框架23的弯曲部位或弯折部位,也可以设置加强板、加强框架等。

(7)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操作件80设置在驾驶部8的外侧,也可以将操作件80设置在机体的任何部位。例如,也可以将操作件80设置在驾驶部8的内侧。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连结机构70连结连动机构50和操作件80,连动机构50和操作件80的位置可以为机体的任何部位。

(8)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被卡定部54卡定在卡定部52时的输送器4的上升高度为预先设定的设定高度,但也可以使被卡定部54在引导孔51d的下端卡定在卡定部52,卡定部52不在引导孔51d滑动。由此,当被卡定部54呈卡定状态时,残秆处理部20经由连动机构50始终与输送器4连动。并且,当被卡定部54呈非卡定状态时,残秆处理部20也可以完全不与输送器4连动。进而,也可以不在连动机构50设置被卡定部54,而使残秆处理部20始终与输送器4连动。

(9)能够适当地调整被卡定部54相对于连动框架51的位置。例如,被卡定部54也可以设置在连动框架51的后方。

(10)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操作件80能够绕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操作件80也可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摆动。

(11)操作件80也可以在被摆动操作至后侧时处于连动位置,被摆动操作至前侧时处于解除位置。

(12)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窗部16能够通过绕前侧支点摆动而开闭,窗部16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上滑动。

(13)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施力机构54E以连动机构50呈连动状态的方式施力,也可以以连动机构50呈解除状态的方式施力。

(14)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连动框架51经过输送器4和动力传递机构11之间向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以在动力传递机构11设置于输送器4的机体横外方的状态下使连动框架51经过输送器4和动力传递机构11之间向上下方向延伸。

(15)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连结机构70具有缆线71,也可以代替缆线71而具有类似链条的绳状体。此外,连结机构70也可以既包含缆线71又包含绳状体。

(16)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连动框架51从中间纵框架23B立起,连动框架51也可以从横框架22立起,还可以从其他纵框架23A、23C立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具有残秆处理部的所有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