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43989发布日期:2019-06-11 21:31阅读:19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红脉穗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棕榈植物开花结果期发生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其主要以幼虫取食棕榈花穗、果实及心叶,花穗受害最为严重,受害较轻的花穗虽能开花结果,但果实易脱落,严重影响其产量。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属毁灭性害虫。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亡。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随着槟榔产业的发展,槟榔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危害程度加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日趋严重,已成为了槟榔的主要害虫。由于目前针对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化学合成的杀虫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且化学合成杀虫剂在害虫体内有积蓄作用,长期使用可使害虫体内诱生分解酶,从而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因此,人们更关注于天然植物源的杀虫剂,其可由种植作物经提取获得的多种有效成分合成,具有无残毒与药害,无污染的特点,尤其是将多种成分组合时,则更加不易产生抗药性;但在研究由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组合而成的生物防治药剂时,往往会受到其作用机制的不同而限制了复配组合的运用,防治图谱小,而且还会因本身的物化成分性质的不同而导致其复配组合后,存在稳定性、扩散性低等的困扰,最终仍无法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反而大大增加了用药的剂量,导致成本的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污染小、抗药性难且稳定性好、防治成本低的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1-20%、鱼藤酮1-20%、分散剂1-10%、润湿剂0.5-5%、增效剂0-10%、增稠剂0.1-3%、防冻剂1-10%、防腐剂0-1%、消泡剂0.1-1%、水68~90%。本发明通过采用了一定比例的植物提取物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同时进行了润湿剂、分散剂等多种助剂的种类选择,以及用量和配比的组合设计,并仅需以水作为分散介质,便可实现有效的组合复配,获得的一种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该悬浮剂具有污染小、抗药性难且稳定性好、防治成本低的特点。

优选的,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2-8%、鱼藤酮2-8%、分散剂3-8%、润湿剂1-3%、增效剂2-5%、增稠剂0.5-1.5%、防冻剂2-5%、防腐剂0.1-0.5%、消泡剂0.1-0.5%、水70~85%。

进一步说明,所述除虫菊素与鱼藤酮的质量比为1:2。优选质量比为1:2的除虫菊素与鱼藤酮,结合相应的分散剂和润湿剂进行复配使用后,不仅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防治效果最佳,而且该悬浮剂的悬浮率和热贮稳定性大大增加。

进一步说明,按质量百分比计,还包括如下组分:肉桂酸酯1~5%和n-哌啶丙烯酰胺1-3%。为了进一步提高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复配组合的稳定性,增强该悬浮剂的分散性和扩散性,将一定比例的肉桂酸酯和n-哌啶丙烯酰胺与除虫菊素和鱼藤酮结合,提高鱼藤酮在悬浮剂中的分散性能,同时利用n-哌啶丙烯酰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除虫菊素和鱼藤酮的热贮稳定性,从而增强悬浮剂的悬浮率和稳定性,使喷洒在作物上时的分散性和扩散性好,提高悬浮剂与虫体的接触时间,增强防治效果。

进一步说明,所述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二丁基萘磺酸钠、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说明,所述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烷基萘磺酸甲醛缩聚物钠盐、聚羧酸盐、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烷基磷酸酯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eo-po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亚甲基奈磺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说明,所述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有机硅渗透剂、无水快t、高级脂肪醇类增效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说明,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酮类、c8-10脂肪醇、c10-20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说明,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聚乙烯醇、硅酸镁铝、阿拉伯胶、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说明,所述防冻剂为甘油、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说明,所述防腐剂可以是苯甲酸钠、卡松、山梨酸、山梨酸钠、苯甲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方比例称取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50%配方量的消泡剂,并加入40-70%配方量的水进行混合,搅拌至混合均匀;

(2)向步骤(1)获得物料中加入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并由均质机高剪切搅拌至混合均匀,获得混合料;

(3)将步骤(2)的混合料进行研磨,研磨时物料的温度≤40℃,研磨至物料粒径d98≤5μm,得到悬浮剂初产品;

(4)将步骤(3)的悬浮剂初产品转入中转釜,加入增稠剂、增效剂、防腐剂、余量的消泡剂和水,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悬浮剂成品。

本发明在悬浮剂的制备工艺中,为了避免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低的问题,先通过将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以及一定比例的消泡剂和水进行混合,从而形成稳定性分散体系,进而再将除虫菊素和鱼藤酮进行混合球磨,并控制一定球磨温度和粒径,使除虫菊素和鱼藤酮达到更好的复配效果,从而获得污染小、抗药性难且稳定性好、防治成本低的悬浮剂成品。

进一步说明,步骤中(2)中,向混合均匀的混合料中加入肉桂酸酯和n-哌啶丙烯酰胺,并进行二次均质机高剪切搅拌均匀。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在防治危害槟榔的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均是由植物提取的杀虫剂,含有多种活性有效成分,且两者杀虫机制不同的特点的基础上,并与多种助剂进行组合设计,不仅实现了二者的复配使用,达到作用机理互补,无残毒、药害,且难以产生抗药性,同时还能够使复配的稳定性高,达到更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防治图谱,提高对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防治效果,大大减少用药量,防治成本低。

(2)本发明的悬浮剂,仅需要以水为分散介质,无需有机溶剂,无易燃和要害问题,无粉尘,使用的安全性更高,对环境污染小。

(3)本发明通过对润湿剂和分散剂的选择及组合复配,使获得的含有除虫菊素和鱼藤酮的悬浮剂的分散性好,悬浮率可达到≥95%,同时具有优异的热贮稳定性,热贮14d后,分解率≤3%,粒径d98≤5μm。

(4)本发明将一定比例的增稠剂和增效剂组合,并与润湿剂和分散剂等其他助剂复配组合,使得到的悬浮剂具有好的展着渗透性和耐雨水冲刷的特点,提高单面积的药物作用,有效提高杀虫效果,降低用药量,避免成本的浪费。

(5)本发明的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除虫菊素是一种抑制神经组织,源于菊科植物除虫菊的触杀性植物源杀虫剂,主要杀虫成分有6种,这6种杀虫成分中,又以除虫菊素ⅰ、瓜叶菊素ⅰ、茉酮菊素ⅰ击倒活性强,而除虫菊素ⅱ、瓜叶菊素ⅱ、茉酮菊素ⅱ的致死活性强,天然除虫菊素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和广泛的杀虫谱。从作用机制来看除虫菊素不但对周围神经系统有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对感觉器官也有作用,可以快速麻痹、击倒害虫,并有一定的熏蒸和趋避作用。

鱼藤酮是早期人们从鱼藤属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有杀虫活性的物质。鱼藤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影响昆虫的呼吸作用,主要与dna脱氢酶与辅酶q之间的某一成分发生作用。鱼藤酮使害虫细胞的电子传递链收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atp水平最终是害虫得不到能量供应,然后行动迟滞、麻痹而死亡。鱼藤酮对防治的害虫,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两种作用。

实施例1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包括如下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除虫菊素3.75%、鱼藤酮1.25%、十二烷基硫酸钠1%、烷基萘磺酸甲醛缩聚物钠盐4%、聚羧酸盐1%、增效胺3%、硅酸镁铝1%、乙二醇4%、山梨酸钠0.4%、c8-10的脂肪醇消泡剂0.3%、水80.3%。

实施例2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包括如下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除虫菊素1%、鱼藤酮1.6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3%、烷基磷酸酯盐2%、无水快t2%、膨润土2%、乙二醇4%、苯甲酸钠0.3%、有机硅酮类消泡剂0.3%、水80.39%。

实施例3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20%、鱼藤酮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2%、有机硅渗透剂2%、黄原胶2%、丙三醇4%、苯甲酸钾0.3%、c10-20的饱和脂肪酸消泡剂0.3%、水80.4%。

实施例4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1.67%、鱼藤酮3.34%、二丁基萘磺酸钠1.5%、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2%、增效醚2%、硅酸镁铝2%、甘油3%、卡松0.3%、有机硅酮类消泡剂0.4%、水87.3%。

实施例5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1.25%、鱼藤酮3.75%、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中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2.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2.5%、增效胺2%、阿拉伯胶2%、乙二醇3%、山梨酸钠0.3%、c8-10的脂肪醇消泡剂0.4%、水80.8%。

实施例6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2.5%、鱼藤酮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木质素磺酸钠0.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0.5%、黄原胶0.1%、丙三醇4%、苯甲酸钾0.3%、c10-20的饱和脂肪酸消泡剂0.3%、水88.8%。

实施例7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1%、鱼藤酮20%、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1%、硅酸镁铝2%、丙三醇2%、c8-10脂肪醇0.5%、水72.5%。

实施例8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20%、鱼藤酮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二丁基萘磺酸钠0.5%、烷基萘磺酸甲醛缩聚物钠盐2%、增效醚1%、聚乙烯醇0.9%、尿素1%、卡松1%、c10-20饱和脂肪酸0.1%、肉桂酸酯1%、n-哌啶丙烯酰胺3%、水68%。

实施例9

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除虫菊素2%、鱼藤酮2%、十二烷基硫酸钠5%、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高级脂肪醇类增效剂4%、膨润土0.1%、乙二醇8%、苯甲酸钾0.5%、有机硅酮类1%、肉桂酸酯5%、n-哌啶丙烯酰胺1%、水68.4%。

1、对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性能测试

分别对实施例1-9中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进行悬浮率、持久起泡性、粒径、渗透性和稳定性等性能的测试。不同的悬浮剂分别在室温贮存14天、54℃热贮14天,参照《gb/t14825-2006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测悬浮率,参照《gb/t19136-2003农药热贮稳定性测定方法》进行热贮试验,《gb/t28137-2011农药持久起泡性测定方法》测持久起泡性,通过帆布法测渗透时间,激光粒度仪测粒径,结果如下表1。

表1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性能指标

从表1可知,实施例1-9的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在室温和热贮14天后的悬浮率均达到90%以上,粒径(d98)均≤5μm,持久起泡性均≤25ml,稳定性方面,室温和热贮14天,降解率均≤3%,均无分层膏化现象。

其中,在渗透性方面,相比实施例6,实施例1-5通过一定比例的增稠剂和增效剂组合,并与润湿剂和分散剂等其他助剂复配组合使用,测试帆布的润湿渗透时间明显减少,而实施例6中降低了增稠剂、增效剂、润湿剂和分散剂占比,其渗透时间明显延长。表明本发明将一定比例的增稠剂和增效剂组合,并与润湿剂和分散剂等其他助剂复配组合,得到的悬浮剂不仅悬浮和稳定等性能效果好,而且得到的悬浮剂具有好的展着渗透性和耐雨水冲刷的特点。

对比实施例8和9中,还添加了一定比例的肉桂酸酯和n-哌啶丙烯酰胺与除虫菊素和鱼藤酮结合,在室温和热贮14天后的悬浮率进一步提高,持久起泡性均≤20ml,在稳定性方面,室温和热贮14天,降解率能够≤0.6%,湿润渗透时间短,均无分层膏化现象。表明本发明采用肉桂酸酯和n-哌啶丙烯酰胺与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复配,能够有效增强悬浮剂的悬浮率和稳定性,使喷洒在作物上时的分散性和扩散性好,提高悬浮剂与虫体的接触时间,增强防治效果。

实施例10

一种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实施例1称取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50%配方量的消泡剂,并加入40%配方量的水进行混合,搅拌至混合均匀;

(2)向步骤(1)获得物料中加入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并由均质机高剪切搅拌至混合均匀,获得混合料;

(3)将步骤(2)的混合料经砂磨机中研磨,研磨时物料的温度≤40℃,研磨至物料粒径d98≤5μm,得到悬浮剂初产品;

(4)将步骤(3)的悬浮剂初产品转入中转釜,加入增稠剂、增效剂、防腐剂、余量的消泡剂和水,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悬浮剂成品。

实施例11

一种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实施例1称取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50%配方量的消泡剂,并加入70%配方量的水进行混合,搅拌至混合均匀;

(2)向步骤(1)获得物料中加入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并由均质机高剪切搅拌至混合均匀,获得混合料,向混合料中加入肉桂酸酯和n-哌啶丙烯酰胺,并进行二次均质机高剪切搅拌均匀;

(3)将步骤(2)的混合料经砂磨机中研磨,研磨时物料的温度≤40℃,研磨至物料粒径d98≤5μm,得到悬浮剂初产品;

(4)将步骤(3)的悬浮剂初产品转入中转釜,加入增稠剂、增效剂、防腐剂、余量的消泡剂和水,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悬浮剂成品。

对比例1

采用常规的悬浮剂制备方法来制备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步骤如下:

(1)根据实施例1称取除虫菊素、鱼藤酮、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消泡剂、增稠剂、增效剂和防腐剂,并加入水进行直接混合,搅拌均匀,并有均质机高剪切搅拌混合,获得混合料;

(2)将步骤(2)的混合料进行研磨,研磨时物料的温度≤40℃,研磨至物料粒径d98≤5μm,得到得到悬浮剂成品。

将由实施例10~11与对比例1获得的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成品,进行悬浮率、持久起泡性、粒径、渗透性和稳定性等性能的测试,结果如下表2:

从表1可知,实施例10和11的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与对比例1的悬浮剂相比,其悬浮率和稳定性明显提高,降解率小和渗透时间短,均无分层膏化现象。

对比例2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仅改变:除虫菊素3.34%、鱼藤酮1.67%和水80.29%,其余组分配方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3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仅改变:除虫菊素2.5%、鱼藤酮2.5%和水80.3%,其余组分配方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4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仅改变:除虫菊素1.67%、鱼藤酮3.34%和水80.29%,其余组分配方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5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仅改变:除虫菊素1.25%、鱼藤酮3.75%和水80.3%,其余组分配方均与实施例1相同。

2、悬浮剂对槟榔红脉穗螟的药效测定实验。

将上述实施例1和对比例2~5获得的悬浮剂,以及现有用于防治红脉穗螟现有技术的产品(配方:0.5%甲维盐微乳剂(甲维盐0.5%,乙醇5%,60号乳化剂10%,乙二醇4%,水80.5%)),用于槟榔红脉穗螟3龄幼虫室内药效测定,并分别以5%除虫菊素悬浮剂、5%鱼藤酮悬浮剂作为两组对照药剂。实验采用微量点滴法进行测定,将供试药剂稀释成田间常用浓度。用微量滴定器将2微升滴于试虫前胸背板上,每个处理30头,以清水为空白对照,设重复3次,分别在用药1d、2d、3d后统计死亡率,用毛笔尖轻触试虫虫体,虫体不动者即为死亡。

实验结果如表3,结果表明本发明的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通过除虫菊素与鱼藤酮复配使用防治槟榔红脉穗螟,比单剂效果好,也明显比现有防治红脉穗螟的产品好。除虫菊素与鱼藤酮配比组合3:1、2:1、1:1、1:2和1:3都具有增效作用,其中除虫菊素与鱼藤酮配比1:2的增效作用最好。

表3供试药剂对槟榔红脉穗螟3龄幼虫死亡率测定结果

3、悬浮剂对槟榔椰心叶甲的药效测定实验。

将上述实施例1和对比例2~5获得的悬浮剂,以及现有用于防治椰心叶甲现有技术的产品(配方:45%啶虫脒·杀虫单可湿性粉剂(杀虫单30%,啶虫脒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4%,萘磺酸甲醛缩聚物6%,轻质碳酸钙补足43%)),用于槟榔椰心叶甲4龄幼虫室内药效测定,并分别以5%除虫菊素悬浮剂、5%鱼藤酮悬浮剂作为两组对照药剂。实验采用浸叶法进行测定,将供试药剂稀释成田间常用浓度。将槟榔心叶剪成10cm长,浸入药液中10s,取出自然风干。用毛笔挑取槟榔椰心叶甲4龄幼虫到经药剂处理的槟榔心叶上,放入保湿的饲养盒里,置于25±1℃、rh70~80%的恒温培养箱内饲养,以清水为空白对照,设重复3次,每次10头幼虫,分别在用药1d、2d、3d后统计死亡率。检查时用毛笔尖轻触虫体,腹足不动者视为死亡。

实验结果如表4,结果表明本发明的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和椰心叶甲的悬浮剂,通过除虫菊素与鱼藤酮复配使用防治槟榔椰心叶甲,比单剂效果好,也明显比现有防治椰心叶甲的产品好。除虫菊素与鱼藤酮配比组合3:1、2:1、1:1、1:2和1:3都具有增效作用,其中除虫菊素与鱼藤酮配比1:2的增效作用最好。

表4供试药剂对槟榔椰心叶甲4龄幼虫死亡率测定结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