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8079发布日期:2019-12-31 18:32阅读:8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特别是一种含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含酰腙结构的化合物是由南开大学研制出的一类农药活性成份,其中一类活性化合物的化学名称为(1s,3s)-n’-(4-氯苯基亚甲基)-1-甲基-2,3,4,9-四氢吡啶并[3,4-b]吲哚-3-甲酰肼),简称氯吲哚酰肼。此类含酰腙结构的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等具有非常好的生物活性,同时此类化合物易被植物吸收、在环境中易降解、有很好的环境相容性。

化合物氯吲哚酰肼结构如下:

中生菌素为n-糖苷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病原细菌蛋白质的肽键生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它不仅可以抑制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孢子的萌发,起到防治真菌性病害的作用,还可以刺激植物体内植保素及木质素的前体物质的生成,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中生菌素能够抗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分支杆菌,酵母菌及细状真菌,特别对农作物致病菌白菜软腐病菌、黄瓜角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病、小麦赤霉病菌等。

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一类常见的细菌性病害,病叶背部病斑常溢出菌脓,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白菜软腐病是白菜一类常见细菌性病害,病株茎基部常变软腐烂,发出恶臭。农业上防治上述细菌性病害的药物屈指可数,常年使用同一药物已经导致病菌产生抗性。

不同农药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农业抗性病害的常见方法。如何利用上述含酰腙结构的氯吲哚酰肼获得更好的杀菌组合物成为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空白之处,提供了一种含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主要活性成分为氯吲哚酰肼和中生菌素,其中氯吲哚酰肼与中生菌素的重量比为0.5:5~40:1,氯吲哚酰肼在复配制剂中的含量为0.5~40wt%,中生菌素复配制剂中的含量为0.5~10wt%,该组合物可以用于蔬菜、瓜果、作物等多种病毒病,特别是常见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菜软腐病,马铃薯y病毒,山茶花叶病毒、花生矮化病毒,同时对难防治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也有较好的效果,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预防和控制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发展,发病前或发病后使用均可达到显著的防治效果还减少了农药用量。

本发明人在大量室内毒力和大田药效试验的基础上,对中生菌素和氯吲哚酰肼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生菌素和氯吲哚酰肼进行复配,在一定的比列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且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菜软腐病具有优秀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主要活性成分为氯吲哚酰肼和中生菌素,其中氯吲哚酰肼与中生菌素的重量比为0.5:5~40:1,其中氯吲哚酰肼在复配制剂中的含量为0.5~40wt%,中生菌素复配制剂中的含量为0.5~10wt%;

其中所述的氯吲哚酰肼为(1s,3s)-n’-(4-氯苯基亚甲基)-1-甲基-2,3,4,9-四氢吡啶并[3,4-b]吲哚-3-甲酰肼;

确定了上述主要活性组分的含量之后,发明人进一步将上述组合物制备成各种剂型,主要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等剂型,其具体制备方法为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所选用的辅料和填料包括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崩解剂、粘结剂、填充剂、介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均为已知物质,是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各种助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发明人在此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氯吲哚酰肼与中生菌素的重量比为20:1-5:1,在这一范围下两者的增效效果明显;

上述发明人提供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用于防治农业细菌性病害,尤其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菜软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时可以采用喷雾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农药组合物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中生菌素和氯吲哚酰肼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比单剂单独使用提高了病害的防治效果,填补了本领域的空白,属于本领域的首次应用;

2、中生菌素和氯吲哚酰肼作用机理互不相同,可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氯吲哚酰肼具有一定的内吸活性,中生菌素具有触杀、渗透作用,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二元复配,可优势互补,有效延缓单一药剂使用引起的抗药性问题,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对农业害菌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中生菌素和氯吲哚酰肼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下述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所采用的助剂均为本领域常规助剂。

实施例1:41%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

称取40%氯吲哚酰肼、1%中生菌素、5%矿物油、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渗透剂快t、2%十二烷基硫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4%萘磺酸盐,膨润土补至100%。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造粒制得41%中生菌素+氯吲哚酰肼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2:31.5%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称取30%氯吲哚酰肼、1.5%中生菌素、5%拉开粉、5%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0%滑石粉、高岭土补足100%。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31.5%中生菌素+氯吲哚酰肼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22%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肼悬浮剂

称取20%氯吲哚酰肼、2%中生菌素、5%木质素磺酸钠、2.0%op-10,1.5%cmc(羧甲基纤维素)0.02%有机硅、2%丙三醇、去离子水补足100%。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后,用砂磨机研磨后制22%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悬浮剂。

实施例4:24%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悬浮剂

称取20%氯吲哚酰肼、4%中生菌素、8%木质素磺酸钠、2.5%op-10,1%cmc(羧甲基纤维素)0.02%有机硅、2%丙三醇、去离子水补足100%。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后,用砂磨机研磨后制得24%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悬浮剂。

实施例5:10%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微乳剂

称取5%氯吲哚酰肼、5%中生菌素、10、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农乳500#、5%异丙醇、10%二甲苯、7%n,n-二甲基甲酰胺、充分搅拌溶解后,去离子水补足至100%,继续搅拌至透明,制得10%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微乳剂。

实施例6:5.5%氯吲哚酰肼+中生菌素微乳剂

称取0.5%氯吲哚酰肼、5%中生菌素、1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农乳500#、5%异丙醇、10%二甲苯、10%n,n-二甲基甲酰胺、充分搅拌溶解后,去离子水补足至100%,继续搅拌至透明,制得5.5%中生菌素+氯吲哚酰肼微乳剂。

实验例1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采用95%氯吲哚酰肼和98%中生菌素原药。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来评价各药剂的杀虫活性。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增效作用评价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6.6-2006,根据sun&johnson(1960)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组合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具有很高的活性,尤其氯吲哚酰肼和中生菌素在质量分数比为20:1-5:1范围内,增效作用更为明显,共毒系数(ctc)均在140以上,可见氯吲哚酰肼和中生菌素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验例2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位于山东省寿光市某黄瓜园。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初期施药,采用喷雾法施药,采用5%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30%吲哚酰肼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试验共设8个药剂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施药前在各处理区对角线的五个点调查病株数,每点调查20株黄瓜。施药后3天、7天、14天各调查一次防治效果,记录病株数,并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生菌素与氯吲哚酰肼混剂防治黄瓜角斑病的试验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中生菌素与氯吲哚酰肼复配3d、7d、14d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均要明显高于同期5%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和30%氯吲哚酰肼可湿性粉剂,说明中生菌素和氯吲哚酰肼复配与两种单剂单独使用相比可以提高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同时药后14d防效仍达80%以上,说明具有良好的持效性,试验期间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黄瓜产生药害。

综上所述,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不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还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持效期长,对农作物安全,可减少用药量,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