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8073发布日期:2019-12-31 18:3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真菌性危害又称为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的一种侵染性病害,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真菌。真菌性病害的种类很多,占全部植物病害的70%~80%以上,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属广泛分布病害,不仅在田间产生危害,还由于其潜伏侵染特性,危害果实,可使产量降低、果实失去商品价值,损失很大,严重影响果业生产安全。因单一作物的常年连作,病害发生呈高频率爆发、多种病菌复合侵染的严峻态势。一个新的化合物若长期单一使用,就面临着高抗性、甚至失效的风险。一种病害的发生诱导其他病害的后续发生,给作物造成毁灭性的危害。综合以上种植情况,种植者亟待一种高效、科学的病害管理工具。嘧菌环胺(cyprodinil),其作用机理为蛋氨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在孢子萌发后起作用,抑制真菌的穿透过程及菌丝体的生长。同三唑类、咪唑类、吗啉类、苯基吡咯类等无交互抗性。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等。但嘧菌环胺防治谱相对较窄,且长期单独、连续、增量使用,不利于病害的有效控制,会产生很大的抗性风险。农药的复配是规避病虫害产品抗性的科学方案,将新化合物与其它成分复配,可以有效解决抗性的发生。此外,不同的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的差异,使得各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效作用、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协作作用,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而相加作用就是其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于生物机体时,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或彼此互相干扰对方的效果,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因此,如何选择复配的农药组分是同时解决抗性的发生和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协同增效作用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使得杀菌活性成分能够协同提高彼此的防治效果;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农药杀菌组合物在作物抗病方面的应用以及制备相关农药剂型的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包括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也可以是由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组成。申嗪霉素是由荧光假单胞菌株m18的发酵产物,主要成分是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acid),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无公害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对大多数真菌病害具有优异的预防效果。其应用方法多样,既可用于作物的叶片喷雾,也可用于作物的根部处理、种子处理。两种有效成分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的作用机理不同,化学结构不同,两者复配,经本发明试验表明,在合理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农药活性成分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其中,作为优选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的质量比为50:1~1:50,优选为20:1~1:20,更优选为5:1~1:5。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的质量比为1:50、1:20、1:10、1:5、1:1、5:1、10:1、20:1或50:1。本发明对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复配组合物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以番茄灰霉病、小麦白粉病为试验对象,结果显示,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复配后,相比单剂而言,对番茄灰霉病、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1:20~20:1范围内增效作用尤其明显。相应的大田防效试验也表现出比单剂明显较高的防效。因此,本发明提供了所述农药杀菌组合物在防治作物真菌病害中应用以及在制备防治作物真菌病害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其中,所述作物真菌病害为作物灰霉病害或白粉病害。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灰霉病害为番茄灰霉病、辣椒灰霉病、草莓灰霉病、葡萄灰霉病、莴苣灰霉病、樱桃灰霉病;所述白粉病害为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苹果白粉病、茄子白粉病。依据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作物病害的农药制剂,包括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和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其中,所述杀菌组合物占整个农药制剂总重的5%~8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领域所公知的方法,通过选择辅料,制成农业上可接受的任何剂型,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悬乳剂或水分散粒剂。所述助剂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适用于农药制剂的助剂,本发明优选包括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展着剂、稳定剂、增稠剂、防冻剂、崩解剂、粘合剂、消泡剂、成膜剂、着色剂、填料和溶剂中的一种或两者以上的混合物。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在特定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大田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可减少施药次数,能有效降低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施药成本;同时抗性风险低,为现有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病害群体的治理提供新的选择。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本发明所描述的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以下就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番茄灰霉病病菌(采自田间,并经分离纯化)试验方法:试验参考《农药生物测定技术》(陈年春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0-2008》,采用番茄灰霉病室内盆栽测定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择2片真叶期、长势一致瓜苗,用油性记号笔写上标签编号、插入盆栽番茄苗盆内,按序排放。采用叶面喷雾法,将药剂喷洒于瓜苗叶片上,喷雾处理后将试材在通风橱或温室中阴干24h后接种。在温室中保湿培养7d调查防治效果,分级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然后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表1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处理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申嗪霉素19.20100.00//嘧菌环胺6.89278.66//申嗪霉素50:嘧菌环胺115.21126.23103.50121.96申嗪霉素20:嘧菌环胺110.40184.62108.51170.14申嗪霉素10:嘧菌环胺19.56200.84116.24172.77申嗪霉素5:嘧菌环胺16.45297.67129.78229.37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15.11375.73189.33198.45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53.11617.36248.89248.05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102.85673.68262.42256.72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204.39437.36270.16161.89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505.33360.23275.16130.91表1的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在配比50:1-1:50时,对番茄灰霉病均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60,增效作用更明显。实施例2:申嗪霉素和嘧菌环胺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小麦白粉病病菌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盆栽法。播种感小麦白粉病品种,盆栽培养至2片~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物质的纯净水,吸取长满白粉病菌小麦叶片上的新鲜孢子,制成孢子浓度为1×105个/ml孢子悬浮液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明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药后24h,接种白粉病孢子。在温室中培养7d后,统计每株小麦苗叶片上的病斑面积,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统计分析方法同生物测定实例1。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表2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处理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申嗪霉素15.30100.00//嘧菌环胺3.88394.33//申嗪霉素50:嘧菌环胺111.23136.24105.77128.81申嗪霉素20:嘧菌环胺18.16187.50114.02164.45申嗪霉素10:嘧菌环胺17.11215.19126.76169.77申嗪霉素5:嘧菌环胺15.68269.37149.05180.72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13.28466.46247.16188.73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51.221254.10345.27363.22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100.981561.22367.57424.74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201.68910.71380.31239.46申嗪霉素1:嘧菌环胺502.69568.77388.56146.38表2的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在配比50:1-1:50时,对小麦白粉病均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60,增效作用更明显。实施例3:10.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浮剂将活性成分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10.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浮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辣椒灰霉病。将10.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浮剂加水稀释15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66.67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3.33μg/ml)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4%、98.2%。20%申嗪霉素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100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6.3%和86.5%,药后15天为60.3%和78.1%。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辣椒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施例4:48%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将嘧菌环胺、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悬浮剂,然后将申嗪霉素、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得到48%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将48%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按30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133.3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26.67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1%、95.3%。15%申嗪霉素悬浮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150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6.2%和78.8%,药后15天为78.2%和68.3%。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施例5:5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5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将5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按30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16.67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66.67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2%、97.5%。15%申嗪霉素悬浮剂按1500倍(有效浓度为100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6.2%和76.9%,药后15天为65.2%和70.1%。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施例6:50%申嗪霉素·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50%申嗪霉素·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葡萄灰霉病。将50%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按25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100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0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1%、98.0%。20%申嗪霉素悬浮剂按1500倍(有效浓度为133.33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1.2%和87.2%,药后15天为60.2%和71.1%。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施例7:30.6%申嗪霉素·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30.6%申嗪霉素·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苹果白粉病。将30.6%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按25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100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0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9%、99.1%。20%申嗪霉素悬浮剂按1500倍(有效浓度为133.33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81.8%和89.1%,药后15天为71.1%和79.8%。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苹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施例8:52.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将嘧菌环胺、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悬浮剂,然后将申嗪霉素、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得到52.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茄子白粉病。将52.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乳剂按25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10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20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4%、95.9%。15%申嗪霉素悬浮剂按1500倍(有效浓度为100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6.1和71.2%,药后15天为66.1%和61.2%。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茄子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施例9:76.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浮剂将活性成分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76.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浮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莴苣灰霉病。将76.5%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悬浮剂按25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6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30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1%、98.1%。20%申嗪霉素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100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500倍(有效浓度为333.33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8.1%和85.7%,药后15天为67.5%和78.3%。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莴苣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实施例10:54%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54%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樱桃灰霉病。将54%申嗪霉素·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申嗪霉素有效浓度为45μg/ml,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225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2%、98.8%。15%申嗪霉素悬浮剂按1500倍(有效浓度为100μg/ml)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1500倍(有效浓度为333.33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6.2%和87.9%,药后15天为66.5%和77.9%。申嗪霉素与嘧菌环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樱桃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