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和/或制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9975发布日期:2021-05-28 14:0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含有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和/或制剂,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农业病害最为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目前农药的不规范使用,造成了各种致病真菌对农药的抗性越来越强,致使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高,从而导致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合理地使用农药以及制备复配的杀菌剂来降低真菌的抗性已迫在眉睫。

水稻稻瘟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稻瘟病危害水稻各个部位,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在抽穗期可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可能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ipflufenoquin是日本曹达开发的一种喹啉类杀菌剂,开发代号nf-180。ipflufenoquin为广谱杀菌剂,适用于水稻、果蔬等,能够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可用于防治对现有药剂产生抗性的病原菌。ipflufenoquin的化学名称为: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基]-6-氟-a,a-二甲基苯甲醇{2-[(7,8-difluoro-2-methyl-3-quinolinyl)oxy]-6-fluoro-a,a-dimethylbenzenemethanol},cas登录号:1314008-27-9。ipflufenoquin的结构式为:

种菌唑(ipconazole)为日本吴羽化学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通用名为ipconazole,开发代号为knf-317。种菌唑为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兼具内吸、保护和治疗作用,可用于水稻、谷物、观赏植物和非作物领域等,防治许多种子病害,尤其对水稻恶苗病、叶斑病和稻瘟病等特别有效,并能有效防治玉米苗期的茎基腐病和丝黑穗病等。种菌唑化学名称为:2-[(4-氯苯基)甲基]-5-(1-异丙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cas登录号:125225-28-7。种菌唑结构式为:

但是,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公开或暗示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和/或制剂及其在防治水稻、玉米及瓜果蔬菜病害方面的应用的任何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情况,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

进一步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20:20~1。

更进一步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5:15~1。

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7:7~1。

进一步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4:4~1。

更进一步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1~2:2~1。

更进一步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

进一步地,以组合物的总质量为100质量%计,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5质量%。

更进一步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0~80质量%。

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0~50质量%。

更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5~50质量%。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由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制备的制剂。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制剂的剂型为乳油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和/或微胶囊剂。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和/或本发明所述的制剂在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植物真菌性病害包括水稻恶苗病、水稻叶斑病、水稻稻瘟病、玉米茎基腐病和/或玉米丝黑穗病。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或向植物的生长环境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或本发明所述的制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的方法,包含将有效成分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于植物或植物生长环境。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和/或制剂,能够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在降低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的施用率的同时,保持了与高施用率同样良好的作用。因此,施用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制剂也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除杀菌协同活性之外,本发明提供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和/或制剂,具有很强的协同增效作用,例如:降低了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率;即使在单一化合物显示无活性或几乎无活性的施用率下,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组合物仍然足以防治病害;配制或使用过程中(例如研磨、筛分、乳化、溶解或分散)的有利特性;增强的储存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有利的残留物形成;改进的毒物学和生态毒理学特性;改进的植物特性,例如更好的生长、提高的采收产量、更发达的根系、更大的叶面积、更绿的叶子、更强壮的嫩枝、更少的种子需求、更低的植物毒性、植物防御系统的调动、与植物良好的相容性。因此,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在杀菌的同时,还非常有助于使植物保持健康,还能保障品质和产量。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和/或制剂,可有助于增强内吸作用(systemicaction)。以类似的方式,本发明提供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和/或制剂具有更长的持效期。

为至少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

其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很大范围内改变,并且均显示出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协同增效作用,本发明对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进行了大量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20:20~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5:15~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7:7~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7:4~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7:2~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7: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2:7~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4:7~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7:15~1。

优选地,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4:4~1。

进一步优选地,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2:2~1。

更优选地,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4:1。

最优选地,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

具体地,组合物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分别为1:1、1:2、1:4、1:7、1:15、1:20、20:1、15:1、7:1、4:1或2: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以组合物的总质量为100质量%计,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1~95质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0~80质量%。

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0~50质量%。

更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5~50质量%。

具体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组合物中的总含量为20质量%、25质量%、35质量%、40质量%或50质量%。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由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所制备的制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制剂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5:15~1。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制剂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7:7~1。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制剂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4:4~1。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制剂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5:1。

更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制剂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3~5:1。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的制剂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质量比为1:1、1:2、1:3、1:4、1:5、1:7、1:10、1:15、1:20、2:1、3:1、4:1、5:1、5:2、7:1、10:1、15:1或20: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以制剂的总质量为100质量%计,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1~95质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20~80质量%。

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20~50质量%。

更优选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25~50质量%。

具体地,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在制剂中的总含量为20质量%、25质量%、35质量%、40质量%或50质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制剂的剂型为乳油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和/或微胶囊剂。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和/或本发明所述的制剂在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和/或本发明所述的制剂在防治水稻、玉米和/或瓜果蔬菜类的真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真菌性病害中,包括水稻恶苗病、水稻叶斑病、水稻稻瘟病、玉米茎基腐病和/或玉米丝黑穗病。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的方法,包括向植物或向植物生长环境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或本发明所述的制剂。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水稻和/或玉米真菌性病害的方法,包含向水稻和/或玉米,或向水稻和/或玉米的生长环境施用有效量的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或本发明所述的制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将有效成分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于植物或植物生长环境。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包括将有效成分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于水稻和/或玉米,或向水稻和/或玉米的生长环境。

所述同时施用可以将有效成分ipflufenoquin和有效成分种菌唑混合均匀后直接施用,也可以将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混合均匀后制备成制剂施用。

所述分别施用可以将有效成分ipflufenoquin和有效成分种菌唑分别施用,也可以将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各自制备成制剂后分别施用。

所述相继施用可以将有效成分ipflufenoquin和有效成分种菌唑相继施用,也可以将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各自制备成制剂后相继施用。在相继施用时,可以先施用ipflufenoquin(有效成分或制剂)再施用种菌唑(有效成分或制剂),也可以先施用种菌唑(有效成分或制剂)再施用ipflufenoquin(有效成分或制剂)。

术语“包含”为开放式表述,即包括本发明所指明的内容,但并不排除其他方面的内容。

ipflufenoquin或种菌唑可以立体异构、光学异构或互变异构的形式存在,则应理解为,即使各实例中未明确提及,在适用情况下,这样的化合物在上下文中还包括相应的异构形式。

ipflufenoquin或种菌唑若能够与酸形成酸加成盐,则所述酸可以是强无机酸,例如矿物酸(例如高氯酸、硫酸、硝酸、亚硝酸、磷酸或氢卤酸);强有机羧酸,例如未取代或取代的c1-c4-链烷羧酸(例如乙酸)、饱和或不饱和的二羧酸(例如草酸、丙二酸、丁二酸、马来酸、富马酸和邻苯二甲酸)、羟基羧酸(例如抗坏血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和柠檬酸或苯甲酸);或有机磺酸,例如未取代或取代的c1-c4-链烷磺酸或芳基磺酸(例如甲磺酸或对甲苯磺酸)。ipflufenoquin或种菌唑若能够与碱形成盐,则所述盐可以为金属盐,例如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例如钠盐、钾盐或镁盐;或可以与氨或有机胺形成的盐,例如吗啉、哌啶、吡咯烷、单-低级烷基胺、二-低级烷基胺或三-低级烷基胺(例如乙胺、二乙胺、三乙胺或二甲基丙胺)或单羟基-低级烷基胺、二羟基-低级烷基胺或三羟基-低级烷基胺(例如单乙醇胺、二乙醇胺或三乙醇胺)。另外,可任选地形成相应的内盐。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优选农业化学上有利的盐。

特别指出的是,鉴于ipflufenoquin或种菌唑的游离形式与其盐的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有利且适当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上下文任意处提及的ipflufenoquin或种菌唑或其盐应理解为还分别包括相应的盐或ipflufenoquin或种菌唑。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ipflufenoquin或种菌唑的立体异构体、光学异构体或互变异构体及其盐。

本发明所述组合物或制剂,除包含有效成分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外,通常还含有农药上常用的辅助剂,所述辅助剂为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载体等,根据制剂的需要可适当添加,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并无特别限定。

辅助剂是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添加的,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助剂本身基本无生物活性,但是能影响防治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例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酚醚、二壬基酚醚和混合烷酚醚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或脂肪酸酯硫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例如二丁基萘磺酸钠、异丙基萘磺酸钠)、烷基苯磺酸盐(例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硫酸盐和木质素磺酸盐(例如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适宜的润湿剂的典型代表尤其是otb(二辛基磺基丁二酸盐),efw(烷基化的萘磺酸盐),bx(烷基化的萘磺酸盐),mt804(烷基化的萘磺酸盐)。

本发明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萘磺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高分子聚羧酸盐、烷基苯聚氧乙烯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聚醚和有机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对于可润湿粉末制剂而言,最常见的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sodiumlignosulphonate)。对于混悬浓缩物而言,使用聚电解质(polyelectrolyte)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sodiumnaphthalenesulphonateformaldehydecondensate)来得到非常好的吸附和稳定作用。也使用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tristyrylphenolethoxylatephosphateester)。适宜的分散剂的典型代表尤其是2700、2500、4894、ufoxanena、morwetd425或ethylanns-500lq。

本发明所述的乳化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脂肪胺、脂肪酰胺的环氧乙烷加成物、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松香酸环氧乙烷加成物及类似物、多元醇脂肪酸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适宜的分散剂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农乳500#、农乳601#、农乳602#、农乳700#、农乳1601#、农乳1602#或ethylan992。

本发明所述的增稠剂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膨润土、黄原胶、阿拉伯胶、聚丙烯酸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崩解剂选自尿素、改性淀粉、膨润土、氯化铝、硫酸铵、丁二酸、碳酸氢钠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丙三醇、乙二醇、丙二醇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消泡剂选自有机硅酮类消泡剂、c8-c10的脂肪醇类消泡剂、聚脲和聚乙二醇脂肪酸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环己酮、芳烃溶剂、甲醇、乙酸乙酯、大豆油、环氧大豆油、蓖麻油、油酸甲酯、菜籽油和n-辛基吡咯烷酮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防腐剂选自苯甲酸钠、苯甲酸、山梨酸钾、卡松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稳定剂选自磷酸、焦磷酸、领苯二甲酸、苯甲酸、亚磷酸三苯酯、醋酐、环氧氯丙烷、间苯二酚和柠檬酸钠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增效剂本身无生物活性,但能抑制生物体内的解毒酶,与某些农药混用时,能大幅度提高农药毒力和药效,如增效磷、增效醚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载体选自高岭土、粘土、滑石、白垩、石英、硅镁土、蒙脱石、硅藻土、二氧化硅、氧化铝、天然或人造硅酸盐、树脂、蜡、固体肥料、水、醇(尤其丁醇)、有机溶剂、矿物油和植物油及其衍生物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如果适用,还可存在其他额外的组分,例如保护性胶体、粘合剂(binder)、粘着剂(adhesive)、触变物质、渗透剂、螯合剂、络合形成剂、染色剂等。通常,所述活性化合物可以与常用于制剂目的的任意固体或液体添加剂结合。

通常,本发明的组合物或制剂包含0.05~99质量%、0.1~98质量%、0.1~95质量%、1~95质量%、10~80质量%、20~80质量%、20~50质量%或20~25质量%的活性化合物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

本发明提供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可以原样使用或根据其各物理性质和/或化学性质以其制剂形式或由其制备的使用形式使用,例如气溶胶、胶囊悬浮剂、冷雾化浓缩物、热雾化浓缩物、用胶囊封装的颗粒、细颗粒、用于处理种子的可流动浓缩物、随时可用的溶液、可喷粉粉剂、可乳化浓缩物、水包油乳剂、油包水乳剂、大颗粒、微颗粒、油分散性粉末、油溶性可流动浓缩物、油溶性液体、泡沫、糊剂、杀菌剂包被的种子、悬浮浓缩物、悬乳剂浓缩物、可溶性浓缩物、悬浮液、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粉剂和颗粒剂、水溶性颗粒或片剂、用于处理种子的水溶性粉剂、用活性化合物浸渍的可湿性粉剂、天然产物和合成物质以及聚合物质和种子的包衣材料中的微型胶囊,以及ulv冷雾化和热雾化制剂。

典型的制剂剂型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微胶囊剂、水分散颗粒剂、颗粒剂、水剂、悬浮剂、乳油剂、微乳剂、水乳剂、超低容量喷雾剂、种衣剂或烟剂。

粉剂(dp)是指向活性物质中加入一定量的惰性粉,如黏土、高岭土、滑石粉等,经机械加工成粉末状物,粉粒直径在100微米以下。

可湿性粉剂(wp)是指将组合物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惰性物质(如高岭土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合物。可湿性粉剂是能均匀分散于水中的制剂,其中除了活性成分和惰性物质(如高岭土粉末)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湿润利)。

微胶囊剂(mc)是指先将活性物包覆在粘合剂、成膜剂等中形成微小的囊状制剂,然后再加工成需要的剂型;分为微胶囊悬浮剂(capsulesuspensions,cs)、微胶囊粒剂(encapsulatedgranule,cg)与微胶囊干悬浮剂(capsulateddryflowable,cdf)等。

水分散(颗)粒剂(wdg)是指将组合物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惰性物质(如高岭土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合物。经气流粉碎,使粉粒细度达到要求,并使用双螺旋型混合机和犁刀式混合机经多次混合使产品混合均匀。再通过常规方法如流化床造粒、喷雾造粒、盘式造粒进行造粒。

颗粒剂(gr)是指将组合物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稀释剂和惰性物质(如高岭土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合物,通过造粒机造粒,例如经流化床造粒法造粒,所述流化床造粒法是使粉体保持流动状态下,喷雾粘结剂溶液,使之凝集的造粒方法。所述流化床造粒法使混合、捏合、造粒、干燥、分级等工序均在一个装置中,在密闭状态下短时间完成。

水剂(as)是利用某些原药能溶解于水中而又不分解的特性,直接用水配制而成的液体。

悬浮剂(sc)是指将组合物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水或有机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胶体磨均匀磨细,再经砂磨机研磨1至2次直到一定细度而制成的制剂。

乳油剂(ec)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如苯、甲苯、二甲苯或环己酮中,并加入一定量的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混合物中制备的制剂。

微乳剂(me)一般由液态农药、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水、稳定剂等组成;其特点是以水为介质,不含或少量含有机溶剂。微乳剂中的液滴尺寸一般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四分之一。

水乳剂(ew)是指不溶于水的原药液体或原药溶于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所得溶液分散于水中的一种农药剂型。水乳剂中的液滴尺寸一般为0.5-1.5微米,其外观为乳白色牛奶状液体,特点是以水为介质,不含或只含少量有机溶剂。

超低容量喷雾剂是指喷到靶标作物上的药液,以极细的雾滴,极低的用量喷出,是供超低容量喷雾施用的一种专用剂型。

种衣剂(sd)是将有效成分和助剂经研磨混合而成,可直接或稀释后包覆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膜。

烟剂(fu)又称烟雾剂,是将有效成分与可燃性物质等混合在一起,经燃烧,使农药气化后冷凝成烟雾粒或直接把农药分散成烟雾粒的一种药剂。

关于各种辅助剂、各种制剂的含义,由于表述上的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公开的各种辅助剂、制剂都属于本发明涵盖的范围,例如《农药制剂加工技术》,骆焱平,宋薇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农药制剂学》,王开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现代农药剂型加工技术丛书》,刘广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农药剂型与制剂及使用方法》,屠豫钦,金盾出版社,2008;《中国农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等中所描述的那些。各种制剂的制备方法,包含但绝不限于本发明所描述的那些。

上述制剂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制备,例如通过将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组合物与至少一种添加剂混合。合适的添加剂为所有常规的制剂辅料,例如有机溶剂、填充剂、溶剂或稀释剂、固体载体和填料、表面活性剂(例如佐剂、乳化剂、分散剂、保护性胶体、润湿剂和增粘剂)、分散剂和/或粘合剂或固定剂、防腐剂、染料和颜料、消泡剂、无机增稠剂、有机增稠剂、憎水剂;如果适用,还可添加催干剂和uv稳定剂、赤霉素以及水和其他加工助剂。在每种情况下,根据所要制备的制剂类型,可能需要其他加工步骤,例如湿研磨、干研磨或制粒。

本发明的组合物不仅包含随时可用的组合物(可用合适的装置直接将其施用于植物或种子),而且包含市售的浓缩物(使用之前必须用水稀释)。

根据本发明,可处理所有的植物和植物部分。植物是指所有的植物和植物种群,例如想要和不想要的野生植物、栽培种和植物品种(不论是否受植物品种权或植物育种者权的保护)。栽培种和植物品种可以是通过常规繁殖和育种方法(通过一种或多种生物技术法进行辅助或补充,例如通过使用双单倍体、原生质体融合、随机诱变和定向诱变、分子标记或遗传标记),或通过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的方法获得的植物。植物部分是指植物所有地上和地下部分和器官,其中列出例如芽、叶、花和根,例如叶、针叶、茎、枝、花、子实体、果实和种子以及根、球茎和根茎。作物以及无性和有性繁殖材料,例如插条、球茎、根茎、分檗和种子也属于植物部分。

就本发明而言,术语“有效量”表示足以降低猝死综合征发生率的本发明的组合物的量。这种量取决于要控制的农业昆菌、植物种类、气候条件和本发明组合物中包含的化合物而在宽范围内变化。

用本发明提供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或制剂对植物和植物部分进行的处理可使用常规处理方法直接进行或作用于其周围环境、生境或存储地,例如通过浸渍、喷洒、喷雾、灌溉、蒸发、撒粉、弥雾、撒播、发泡、涂抹、涂布、浇水(浇灌)、滴注,以及在繁殖材料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种子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包壳(incrust)、包被一层或多层包衣等以粉末处理干种子、以溶液处理种子、以水溶性粉末处理浆液。还可将组合物或制剂注射到土壤中。

在可通过本发明方法保护的植物中,可提及的是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稻、小麦、甜菜、甘蔗、燕麦、黑麦、大麦、粟、黑小麦、亚麻、藤本植物以及来自各种植物分类群的各种水果及蔬菜、园艺和森林作物、观赏植物,以及这些作物的遗传修饰的同系物。

本发明还包含处理种子的方法。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直接施用,即,不包括其他组分并且不经稀释。通常,优选将本发明组合物以合适的制剂形式施用于种子。处理种子的合适的制剂和方法为本领域常规的。本发明组合物可被转化为常规的拌种制剂,例如溶液、乳剂、悬浮剂、粉剂、泡沫剂、浆剂或其他用于种子的包衣材料,以及ulv制剂。

根据植物物种或植物栽培种、它们的位置和生长条件(土壤、气候、营养期、营养),本发明的处理还可带来超加性(“协同”)效应。因此,例如,可带来至少一种以下超过实际预期的效果:可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包含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的组合物的施用率降低和/或活性谱拓宽和/或活性增加、更好的植物生长、提高对高温或低温的耐受性、提高对干旱或水或土壤含盐量的耐受性、提高开花品质、使采收更容易、加速成熟、更高的采收产量、更大的果实、更高的植物高度、更绿的叶子颜色、使开花更早、采收产品的品质更高和/或营养价值更高、果实中的糖浓度更高、采收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和/或加工性更好。

衡量杀菌剂组合物是否有增效作用,可以用共毒系数(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ati)/理论毒力指数(tti)×100)表示,若共毒系数(ctc)大于120则表现为增效作用(协同作用);共毒系数(ctc)小于80则表现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ctc)在80-120之间则表现为相加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制剂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中的一种:(1)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2)能够延缓抗药性的产生;(3)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4)两种农药复配降低了用药成本,节省了劳动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仅限于以下这些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ipflufenoquin原药为自制,种菌唑原药购买自湖北万得化工有限公司。

室内生测试验

试验对象:稻瘟病病菌

试验方法:在室内采用盆栽法,测定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病菌(pyriculariaoryzaecav.)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值。

施药:选择三叶一心期长势一致的盆栽水稻苗供实验用。单剂或各组合物(见表1)用溶剂dmso(购买自青岛优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溶解后加入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至10mg/l、5mg/l、2.5mg/l、1.25mg/l、0.625mg/l、0.3125mg/l。茎叶喷雾处理后将试材阴干24h。

接种:在已长满孢子的培养皿中,加入无菌水,刮取表面孢子,用2~4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5×105~6×105cfu/ml的孢子悬浮液,然后用接种喷雾器(压力0.1mpa)在稻苗上均匀喷雾。接种后移入人工气候室,相对湿度>85%,温度为25~28℃,光强大于2000lx,5~7d后进行病情调查。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叶片病斑少于3个,长度小于1cm;

3级:叶片病斑3~5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

5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

7级:叶片病斑11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

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

用到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各组合物浓度及对应的防效做相应的回归分析,求出各组合物的ec50值。

采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计算方法,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确定混剂的增效性。

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

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某单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单剂的毒力指数×a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b单剂的毒力指数×b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ctc大于120时表示混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ctc小于80时表示混剂具有拮抗作用,ctc在80-120之间为表示混剂具有相加作用。

表1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对不同配比对水稻稻瘟病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活性成分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复配防治稻瘟病,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质量比在1~20:20~1之间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增效作用;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质量比在1~7:7~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5,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质量比在1~4:4~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35,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质量比在1~2:2~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45,增效作用更加明显,因此ipflufenoquin与种菌唑可复配成防治稻瘟病的理想药剂。

制备例1:ipflufenoquin·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制备例1.1:50%的ipflufenoquin·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将ipflufenoquin原药40g、种菌唑10g,萘磺酸盐(商品名:8906,巴斯夫)6g、萘磺酸盐(商品名:dn,巴斯夫)3.5g、聚羧酸盐(商品名:cp86)6g,硫酸铵(阿拉丁试剂)5g、玉米淀粉5g、有机膨润土(杭州左土新材料有限公司)0.5g、高岭土(杭州左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加至100g,先预粉碎混匀,再经气流粉碎(昆山优纳克机械有限公司)至所需粒径(20μm以内)、再采用旋转制粒机造粒,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50%的水分散粒剂。

制备例1.2:40%的ipflufenoquin·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将ipflufenoquin原药20g、种菌唑原药20g,萘磺酸盐(商品名:nsr,索尔维公司)10g,聚羧酸盐(商品名:uit,索尔维公司)10g,硫酸钾(阿拉丁试剂)10g,玉米淀粉5g,dt60(北京汉莫克)加至100g,先预粉碎混匀,再经气流粉碎(昆山优纳克机械有限公司)至所需粒径(20μm以内)、再采用旋转制粒机造粒,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40%的水分散粒剂。

制备例2:ipflufenoquin·种菌唑悬浮剂

制备例2.1:40%ipflufenoquin·种菌唑悬浮剂

(i)粉碎浆料的制备

在33.5g水中分散羧酸共聚物分散剂(商品名:agrilan788,南京捷润)2g、梳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剂(商品名:gy-d800,北京广源益农)2g、润湿剂(商品名:w2003,北京汉莫克)2g和高效有机硅消泡剂(杭州左土新材料有限公司)0.5g,在其中分散ipflufenoquin原药30g,种菌唑10g,使用锆珠,用砂磨机(沈阳新微电机厂)进行湿法粉碎2.5h,获得粉碎浆料80g。

(ii)分散介质的调制

在14.1g水中分散黄原胶(阿拉丁试剂)0.3g、硅酸镁铝(阿拉丁试剂)0.5g、乙二醇(阿拉丁试剂)5g和苯甲酸钠(阿拉丁试剂)0.1g,获得分散介质20g。

(iii)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的调制

将上述粉碎浆料80g和分散介质20g进行混合,获得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100g,在高速分散机(商品名:tg25,德国ika)高剪切下(3000转/分钟)30分钟,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40%的悬浮剂。

制备例2.2:35%的ipflufenoquin·种菌唑悬浮剂

(i)粉碎浆料的制备

在38.5g水中分散磺酸盐(商品名:1494liq,克莱恩)2g、磷酸酯(商品名:jr-p,南京捷润)2g,润湿剂(商品名:w2003,北京汉莫克)2g和高效有机硅消泡剂(杭州左土新材料有限公司)0.5g,在其中分散ipflufenoquin原药25g,种菌唑10g,使用锆珠,用砂磨机(沈阳新微电机厂)进行湿法粉碎2.0h,获得粉碎浆料80g。

(ii)分散介质的调制

在11.9g水中分散硅酸镁铝(阿拉丁试剂)3g、乙二醇(阿拉丁试剂)5g和苯甲酸钠(阿拉丁试剂)0.1g,获得分散介质20g。

(iii)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的调制

将上述粉碎浆料80g和分散介质20g进行混合,获得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100g,在高速分散机(商品名:tg25,德国ika)高剪切下(8000转/分钟)15分钟,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35%的悬浮剂。

制备例3:ipflufenoquin·种菌唑水乳剂

制备例3.1:25%的ipflufenoquin·种菌唑水乳剂

(i)油相制备

将ipflufenoquin原药20g、种菌唑5g加入到环己酮(阿拉丁试剂)8g的溶剂中,经超声混合均匀后,然后将乳化剂(商品名:termul200,huntsman)2.5g、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商品名:emulponco-360,阿克苏诺贝尔)2.5g加入并缓慢搅拌至完全溶解。

(ii)水相制备

将乙二醇(阿拉丁试剂)4g、硅酸镁铝(阿拉丁试剂)0.2g、高效有机硅消泡剂(杭州左土新材料有限公司)0.1g、水加57.7g搅拌均匀。

(iii)农药组合物水乳剂调配

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并不断搅拌直至完全加入后在高速分散机(商品名:tg25,德国ika)高剪切下(10000转/分钟)15分钟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25%的水乳剂。

制备例4:ipflufenoquin·种菌唑微乳剂

制备例4.1:20%的ipflufenoquin·种菌唑微乳剂

称取ipflufenoquin原药10g,种菌唑10g,溶剂油150#(江苏天达)10g,溶剂环己酮(阿拉丁试剂)5g,termul200(huntsman)10g,emulponco-360(阿克苏诺贝尔)5g,防冻剂乙二醇(阿拉丁试剂)5g,水40g。将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和防冻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5g,进行搅拌均匀,即可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20%的微乳剂。

对比例1:50%的ipflufenoquin悬浮剂

1.粉碎浆料的制备

在21.5g水中分散非烷基酚类高效分散剂(商品名:tersperse4894,huntsman)2g、梳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剂(商品名:gy-900,北京广源益农)2g、润湿剂(商品名:gy-ws10,北京广源益农)4g和高效有机硅消泡剂(杭州左土新材料有限公司)0.5g,在其中分散ipflufenoquin原药50g,使用锆珠,用砂磨机(沈阳新微电机厂)进行湿法粉碎1.5h,获得粉碎浆料80g。

2.分散介质的调制

在水15.1g中分散黄原胶(阿拉丁试剂)0.4g、硅酸镁铝(阿拉丁试剂)0.4g、乙二醇(阿拉丁试剂)4g和苯甲酸钠(阿拉丁试剂)0.1g,获得分散介质20g。

3.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的调制

将上述粉碎浆料80g和分散介质20g进行混合,获得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100g,在高速分散机(商品名:tg25,德国ika)高剪切下(4000转/分钟)30分钟。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50%的悬浮剂。

对比例2:50%的种菌唑悬浮剂

1.粉碎浆料的制备

在21.5g水中分散非烷基酚类高效分散剂(商品名:tersperse4894,huntsman)2g、梳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剂(商品名:gy-900,北京广源益农)2g、润湿剂(商品名:gy-ws10,北京广源益农)4g和高效有机硅消泡剂(杭州左土新材料有限公司)0.5g,在其中分散种菌唑原药50g,使用玻璃珠,用砂磨机(沈阳新微电机厂)进行湿法粉碎1.5h,获得粉碎浆料80g。

2.分散介质的调制

在水15.1g中分散黄原胶(阿拉丁试剂)0.4g、硅酸镁铝(阿拉丁试剂)0.4g、乙二醇(阿拉丁试剂)4g和苯甲酸钠(阿拉丁试剂)0.1g,获得分散介质20g。

3.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的调制

将上述粉碎浆料80g和分散介质20g进行混合,获得水性悬浮状农药组合物100g,在高速分散机(商品名:tg25,德国ika)高剪切下(4000转/分钟)30分钟。制得有效成分质量含量为50%的悬浮剂。

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处理:根据表2中的供试药剂试验设计,对制备例1-3的试验药剂分别设定三个有效成分用量。对照药剂分别是对比例1制备的50%的ipflufenoquin悬浮剂和对比例2制备的50%种菌唑悬浮剂及空白清水。

表2: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小区设置:每个小区面积为66.7m2

施药方法:药剂于水稻稻瘟病发病初期施药,叶面喷雾处理,喷液量以不滴水滴为主。

施药次数:3次,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不施药。首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以后每隔7天施药1次,第3次施药后7天调查防效。

调查时间和次数:施药后1天进行基数调查,药后7天、14天、21天进行病指调查。

调查方法: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危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在试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记录总叶数、病叶数,病级数。分级标准方法如下:

大田叶瘟病情分级指标(以叶片为单位):

0级:全株无病;

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以下;

2级: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小,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

3级:病斑大而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10%;

4级:病斑大而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0%~50%;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0%以上,全叶将枯死。

药效计算:

试验结果详见表3。

表3: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

注:表3中的字母a、b、c代表差异显著性,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性不显著,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性显著。

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两者复配后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药剂,两种组分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不仅可以提高复配药剂的速效性,而且可以延长复配药剂的持效期。因此,对药剂进行复配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甚至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整个的室内和室外的生测中,没有发现复配药剂对水稻的药害,因此,两种药剂进行复配,对水稻的安全性高。对药剂进行复配使用,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节省农民喷洒农药的次数,同时,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综上所述,以ipflufenoquin和种菌唑作为有效成分的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对稻瘟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并且能够延缓抗药性,对作物安全,能够减少用药量,对环境安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