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73390发布日期:2020-05-26 16:07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红九棘鲈,(cephalopholissonnerati),俗称网纹鲙、过鱼、石斑、红舵、红瓜子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九棘鲈属的一种鱼类。体红色,头部及背部前端有暗褐色网纹,不具斑点及条纹。下颌中部无犬牙,臀鳍具3鳍棘9鳍条。尾鳍后缘圆形,不具条纹。红九棘鲈作为现有市场上的一种高档的食用鱼类,深受消费的喜爱。

现有对于红九棘鲈的人工养殖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在红九棘鲈的人工鱼苗过程中,存在仔、稚鱼的成活率低,畸形率高的问题。仔鱼在30日龄前的早期发育阶段,对饵料的转换适应力差,摄食量低,容易出现仔鱼生生长缓慢,畸形的情况;尤其是仔鱼7日龄前的主动摄食能力弱,易因前期营养不良而死亡,极大影响红九棘鲈人工育苗成活率和出苗率。因此,目前难以实现有效的红九棘鲈的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在红九棘鲈的工厂化养殖中出现苗种缺乏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鉴以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增强仔鱼早龄主动摄食能力且高成活率的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育环境前处理:

选取水位深度为1.5~2.5m的室外池塘,清除池塘底部杂物和消毒后,连续晒池7~10d,注入过滤消毒后的海水,对池塘均匀泼洒生物有机肥16~20kg/m3;并在初孵仔鱼入池前一周前,每日投入0.02~0.03mg/l的复合菌,以及质量比为1:(3~5)的微绿球藻和螺旋藻,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5~42cm;

(2)入池放养:

将初孵仔鱼以密度为6000~100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5~27℃,入池盐度为29~32,ph值为7.6~8.4;

(3)7日龄前投喂管理

仔鱼3~5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μm的轮虫和纤细裸藻,投喂饵料密度为8~10个/ml;

仔鱼4~7日龄,每日投喂粒径为40~80μm的强化粉状饵料;所述强化粉状饵料包括质量比为:(9~11):(7~9):(2~4):(0.5~1.5)的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日投量为鱼体重的1~3%,日投3~4次;

仔鱼6~7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150μm的轮虫和和卤虫无节幼体,饵料密度为12~15个/ml;

(4)7日龄后投喂管理

仔鱼8~15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为10~12个/ml;仔鱼16~30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成体和活糠虾幼体,饵料密度为12~15个/ml;仔鱼31日龄至育苗结束,投喂冰鲜鱼糜和配合饲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8~10%,日投3-5次;

在仔鱼10日龄和20日龄时,分别连续投喂3~4天粒径为100~300μm的过渡饵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3~8%,每日投喂2~3次;

(5)水质调控

育苗一周后,每隔2~3天加入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自然水藻调节水质,使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0~35cm,定期更换过滤海水和清除池塘底部污物及残饵。本发明提出一种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首先对仔鱼入池前进行培育环境的优化处理和调控初孵仔鱼入池条件,以降低初孵仔鱼入池过程的应激反应,并为初孵仔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其次,通过将红九棘鲈仔鱼早期发育阶段以7日龄进行分隔,进行不同的投喂管理,在仔鱼7日龄前,通过选择最佳的营养强化时间,采用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进行科学复配的强化粉状饵料搭配传统的生物饵料,改善饵料的适口性,仔鱼的摄食发生率明显增加,有效增强仔鱼7日龄前的主动摄食能力;同时,本发明还通过了利用以大豆粉、山楂粉、酵母和维生素c进行科学复配而得的过渡饵料,为仔鱼在早期30日龄阶段提供摄食的过渡阶段,利于仔鱼更好地适应饵料的更换,保持仔鱼在更换饵料的阶段的摄食能力,促进仔鱼的均衡生长,降低畸形率,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进一步说明,步骤(2)中,将初孵仔鱼以密度为85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6℃,入池盐度为31,ph值为7.8。

进一步说明,步骤(3)中,所述强化粉状饵料包括质量比为:10:8:3:1的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通过采用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6粉根据一定比例复配而得的强化粉状饵料,提高仔鱼7日龄前饵料的适口性,促进仔鱼的进食,增加仔鱼主动摄食发生率,从而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

进一步说明,步骤(3)中,仔鱼3~5日龄,投喂的轮虫与纤细裸藻的个数比例为(20~30):1;仔鱼6~7日龄,投喂的轮虫与卤虫无节幼体的个数比例为:(8~10):1。

进一步说明,步骤(4)中,仔鱼10日龄时,连续投喂3天粒径为100~120μm的过渡饵料;仔鱼20日龄时,连续投喂4天粒径为200~300μm的过渡饵料;所述过渡饵料按重量份数包括:6份大豆粉、3份山楂粉、1份酵母和0.02份维生素c。通过根据仔鱼的生长发育特点,适时采用过渡饵料辅助投喂,使鱼苗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饵料更换,保持鱼苗在更换饵料的阶段的摄食能力,维持仔鱼个体的营养平衡和生长平衡。

进一步说明,步骤(1)中,所述微绿球藻和螺旋藻的质量比为1:4。

进一步说明,步骤(5)中,所述自然水藻是采用质量比为3:1:1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螺旋藻经过肥水强化培育的混合水藻。

进一步说明,步骤(5)中,所述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的质量比例为(3~8):(1~2)。

进一步说明,步骤(5)中,所述定期更换过滤海水:育苗8~10d,每日更换2~4%过滤海水;育苗两周后,每日更换6~10%过滤海水;育苗三周后,每日更换12~20%过滤海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仔鱼入池前进行培育环境的优化处理和调控初孵仔鱼入池条件,以降低初孵仔鱼入池过程的应激反应,并为初孵仔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此外,通过将红九棘鲈仔鱼早期发育阶段以7日龄进行分隔,进行不同的投喂管理,在仔鱼7日龄前,通过选择最佳的营养强化时间,采用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进行科学复配的强化粉状饵料搭配传统的生物饵料,改善饵料的适口性,仔鱼的摄食发生率明显增加,大大增强仔鱼7日龄前的主动摄食能力;同时,本发明还通过了利用以大豆粉、山楂粉、酵母和维生素c进行科学复配而得的过渡饵料,为仔鱼在早期30日龄阶段提供摄食的过渡阶段,利于仔鱼更好地适应饵料的更换,保持仔鱼在更换饵料的阶段的摄食能力,促进仔鱼的均衡生长,降低畸形率,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一种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育环境前处理:

选取水位深度为1.5m的室外池塘,清除池塘底部杂物和消毒后,连续晒池7d,注入过滤消毒后的海水,对池塘均匀泼洒生物有机肥16kg/m3;并在初孵仔鱼入池前一周前,每日投入0.02mg/l的复合菌,以及质量比为1:3的微绿球藻和螺旋藻,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5~42cm;

(2)入池放养:

将初孵仔鱼以密度为60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5℃,入池盐度为29,ph值为7.6;

(3)7日龄前投喂管理

仔鱼3~5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μm的轮虫和纤细裸藻,投喂饵料密度为8个/ml;

仔鱼4~7日龄,每日投喂粒径为40μm的强化粉状饵料;所述强化粉状饵料包括质量比为:9:7:2:0.5的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日投量为鱼体重的1%,日投3次;

仔鱼6~7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150μm的轮虫和和卤虫无节幼体,饵料密度为12个/ml;

(4)7日龄后投喂管理

仔鱼8~15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为10个/ml;仔鱼16~30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成体和活糠虾幼体,饵料密度为12个/ml;仔鱼31日龄至育苗结束,投喂冰鲜鱼糜和配合饲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8%,日投3次;

在仔鱼10日龄和20日龄时,分别连续投喂3天粒径为100μm的过渡饵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3%,每日投喂2次;所述过渡饵料按重量份数包括:6份大豆粉、3份山楂粉、1份酵母和0.02份维生素c

(5)水质调控

育苗一周后,每隔2天加入质量比例为3:1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自然水藻调节水质,使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0~35cm,所述自然水藻是采用质量比为3:1:1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螺旋藻经过肥水强化培育的混合水藻;定期更换过滤海水和清除池塘底部污物及残饵。

其中,生物有机肥(水产专用)主要包括:肥水菌群和营养物质,具体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氮菌和氮、磷、钾、硅、钙、镁、硼、锌、铁、钼、锰等微量元素,腐殖酸及维生素类物质,下同。

定期更换海水为:育苗8~10d,每日更换2~4%过滤海水;育苗两周后,每日更换6~10%过滤海水;育苗三周后,每日更换12~20%过滤海水,下同。

实施例2-一种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育环境前处理:

选取水位深度为2.5m的室外池塘,清除池塘底部杂物和消毒后,连续晒池10d,注入过滤消毒后的海水,对池塘均匀泼洒生物有机肥20kg/m3;并在初孵仔鱼入池前一周前,每日投入0.03mg/l的复合菌,以及质量比为1:5的微绿球藻和螺旋藻,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5~42cm;

(2)入池放养:

将初孵仔鱼以密度为100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7℃,入池盐度为32,ph值为8.4;

(3)7日龄前投喂管理

仔鱼3~5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μm的轮虫和纤细裸藻,投喂饵料密度为10个/ml;

仔鱼4~7日龄,每日投喂粒径为80μm的强化粉状饵料;所述强化粉状饵料包括质量比为:11:9:4:1.5的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日投量为鱼体重的3%,日投4次;

仔鱼6~7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150μm的轮虫和和卤虫无节幼体,饵料密度为15个/ml;

(4)7日龄后投喂管理

仔鱼8~15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为12个/ml;仔鱼16~30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成体和活糠虾幼体,饵料密度为15个/ml;仔鱼31日龄至育苗结束,投喂冰鲜鱼糜和配合饲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10%,日投5次;

在仔鱼10日龄和20日龄时,分别连续投喂4天粒径为120μm的过渡饵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8%,每日投喂3次;所述过渡饵料按重量份数包括:6份大豆粉、3份山楂粉、1份酵母和0.02份维生素c;

(5)水质调控

育苗一周后,每隔3天加入质量比例为8:2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自然水藻调节水质,使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0~35cm,所述自然水藻是采用质量比为3:1:1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螺旋藻经过肥水强化培育的混合水藻;定期更换过滤海水和清除池塘底部污物及残饵。

实施例3-一种高效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育环境前处理:

选取水位深度为1.8m的室外池塘,清除池塘底部杂物和消毒后,连续晒池9d,注入过滤消毒后的海水,对池塘均匀泼洒生物有机肥18kg/m3;并在初孵仔鱼入池前一周前,每日投入0.025mg/l的复合菌,以及质量比为1:4的微绿球藻和螺旋藻,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5~42cm;

(2)入池放养:

将初孵仔鱼以密度为8500尾/m3放入池中,入池水温为26℃,入池盐度为32,ph值为7.8;

(3)7日龄前投喂管理

仔鱼3~5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μm的轮虫和纤细裸藻,投喂饵料密度为9个/ml;投喂的轮虫与纤细裸藻的个数比例为(20~30):1;

仔鱼4~7日龄,每日投喂粒径为60μm的强化粉状饵料;所述强化粉状饵料包括质量比为:10:8:3:1的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日投量为鱼体重的2%,日投4次;

仔鱼6~7日龄,每日投喂个体长度120-150μm的轮虫和和卤虫无节幼体,饵料密度为14个/ml;轮虫与卤虫无节幼体的个数比例为:(8~10):1;

(4)7日龄后投喂管理

仔鱼8~15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为11个/ml;仔鱼16~30日龄,每日投喂桡足类成体和活糠虾幼体,饵料密度为13个/ml;仔鱼31日龄至育苗结束,投喂冰鲜鱼糜和配合饲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9%,日投4次;

在仔鱼10日龄时,连续投喂3天粒径为100μm的过渡饵料;仔鱼20日龄时,连续投喂4天粒径为200μm的过渡饵料;日投量为鱼体重的5%,每日投喂3次;所述过渡饵料按重量份数包括:6份大豆粉、3份山楂粉、1份酵母和0.02份维生素c;

(5)水质调控

育苗一周后,每隔2天加入质量比例为5:1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自然水藻调节水质,使水体保持透明度为30~35cm,所述自然水藻是采用质量比为3:1:1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螺旋藻经过肥水强化培育的混合水藻;定期更换过滤海水和清除池塘底部污物及残饵。

对比例1-根据实施例3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区别在于:步骤(3)中,仔鱼4~7日龄未投喂强化粉状饵料。

对比例2-根据实施例3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区别在于:步骤(3)中,仔鱼4~7日龄采用未含有木瓜粉和活性乳酸菌粉的强化粉状饵料进行投喂。

对比例3-根据实施例3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区别在于:步骤(4)中,在仔鱼15日龄和25日龄时,采用未含有山楂粉和酵母的过渡饵料进行投喂。

对比例4-根据实施例3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区别在于:步骤(4)中,在仔鱼8日龄和16日龄时,进行过渡饵料投喂。

根据上述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分别取样30个体,统计鱼苗的成活率,以及仔鱼7日龄前的摄食发生率、30日龄仔鱼的平均体长和畸形率(摄食发生率(%)为消化道内含有饵料的个体占总取样个体的比率),统计结果如下表1: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由本发明实施例1~3的红九棘鲈的室外生态池塘人工育苗方法,其仔鱼在7日龄前,摄食发生率明显增加,并且鱼苗的存活率、平均体长明显提高,畸形率降低,表明了本发明通过在7日龄前利用由木瓜粉、青橘粉、酵母粉和活性乳酸菌粉进行科学复配的强化粉状饵料搭配传统的生物饵料,有效促进仔鱼进食,增强仔鱼7日龄前的主动摄食能力,以及利用以大豆粉、山楂粉、酵母和维生素c进行科学复配而得的过渡饵料,为仔鱼在早期30日龄阶段提供摄食的过渡阶段,能够有效保持仔鱼在更换饵料的阶段的摄食能力,促进仔鱼的均衡生长,降低畸形率,从而有效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另外,由对比例4中进一步得出,对于过渡饵料的投喂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容易导致饵料累积浪费,过晚则容易无法使仔鱼充分地适应饵料投喂的变化,影响摄食量而导致仔鱼的生长质量降低,畸形率增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