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植盆的盆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6382发布日期:2020-12-29 09:33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种植盆的盆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栽培容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种植盆的盆底。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作物品质,不少农户使用种植盆来种植作物。大多数种植盆盆底的高度较低,盆内基质与地面的距离较近,很容易使土壤中的害虫进入到基质中。中国专利cn204518620u公开了“一种莓类作物种植箱”,其通过在种植箱本体底部设置支撑脚,使种植箱底部能够与地面土壤隔开。但支撑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很容易使种植箱下陷,令箱内基质和作物根系接触土壤。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种植箱支撑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很容易使种植箱下陷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种植盆的盆底。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种植盆的盆底,所述盆底包括顶板和支撑架,支撑架的顶部与顶板外缘连接;所述支撑架为凹凸结构,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向外的翻边。

所述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板组,所述支撑板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顶部与顶板连接,第二支撑板的第一端和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向外延伸。

所述支撑板组还包括第四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四支撑板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支撑板的第一端向外延伸。

所述支撑板组还包括第三支撑板,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外侧,第三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卡接孔。

所述卡接孔上宽下窄。

所述支撑架围设形成上窄下宽的台形。

所述盆底的底部为空心结构。

所述顶板呈中间高边缘低的阶梯状结构。

所述顶板间隔向上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支撑架支撑结构稳固,能够将基质与土壤隔开,防止土传病害,影响作物的生长品质;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向外的翻边,能够增大支撑架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种植盆陷入土壤中使隔开土壤功能失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种植盆的盆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种植盆的盆底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种植盆的盆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种植盆的盆壁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种植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种植盆的整体俯视图;

图7为图6的a-a方向的剖视图,放大部分为盆壁和盆底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五块实施例1种植盆的盆壁堆摞的示意图;

图9为五个实施例1种植盆的盆底堆摞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种植盆的盆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种植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种植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种植盆的装配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种植盆的盆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种植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种植盆的整体俯视图;

图17为图16的b-b方向的剖视图,放大部分为盆壁和盆底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第三支撑板,104-第四支撑板,105-卡接孔,106-翻边,111-第一板,112-卡接部,121-加强筋,131-第二通孔,141-安装槽,201-第一连接孔,202-第二连接孔,203-连接钉,204-第一定位件,205-第二定位件,211-第一壁板,212-第二壁板,213-第三壁板,221-上卡接件,222-下卡接件,223-上遮挡件,224-下遮挡件,231-第一通孔,241-第一定位凸部,242-第二定位凸部,261-波峰,262-波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本文对一些常规的设备、装置、部件和操作进行了省略,或仅作简单描述。本文中,盆壁的内侧指的是,在盆壁与盆底组装的状态下,盆壁朝向盆底的一侧,盆壁的外侧指的是,在盆壁与盆底组装的状态下,盆壁背离盆底的一侧。

实施例一

参照图5至图7,一种种植盆,包括盆底和盆壁。

参照图1和图2,所述盆底包括顶板和支撑架,支撑架的顶部与顶板的外缘固定连接,且支撑架围设形成上窄下宽的台形,使盆底结构更稳固的同时,能够更紧凑地堆摞,占用空间更小。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支撑架围设形成上窄下宽的圆台形。支撑架将基质与土壤隔开,防止土传病害,影响作物的生长品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向外的翻边106,以增大支撑架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种植盆陷入土壤中,使支撑架的隔开土壤功能失效。所述翻边106上设置有加强筋121,使盆底结构更稳固。支撑架采用上窄下宽的结构,并采用翻边106结构与地面支撑,能够优化此产品模具的结构,减小生产的难度,也能够解决上宽下窄或上下宽度一致的盆底支撑架高度受限于模具结构的缺点。所述盆底底部为中空结构。

参照图1和图2,所述顶板包括第一板111和若干卡接部112,第一板111用于承接盆内基质和作物,卡接部112用于在盆壁与盆底组装的状态下与盆壁卡接,卡接部112间隔设置于第一板111周侧,且卡接部112向外延伸。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112为平板。所述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板组;支撑板组包括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第三支撑板103和第四支撑板104,第一支撑板101的顶部与第一板11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102和第四支撑板104的顶部分别与卡接部112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101的第一端与第四支撑板10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101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板10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板104的第一端和第二支撑板102的第二端均向外延伸,第二支撑板102的第二端与第三支撑板10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板103的第二端与下一个支撑板组的第四支撑板10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板103位于第一支撑板101外侧,使支撑架形成凹凸结构,从而使盆底支撑结构更稳固。第三支撑板103的顶部开设有卡接孔105。参照图1,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卡接孔105上宽下窄,使盆底结构更稳固。参照图1,第三支撑板103还设置有一道褶皱,使盆底结构更稳固,也起到定位盆壁的作用,安装时,将盆壁下端对齐褶皱,可更快地安装盆壁。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板设置有十五个卡接部112;所述支撑架设置有十五个支撑板组。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盆底一体成型。

参照图1和图2,所述顶板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131,用于通风,以防止种植盆内湿度过大,影响作物生长。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板开设有三圈第二通孔131,每圈第二通孔131的数量均为十五个。参照图1、图7和图9,所述顶板呈中间高边缘低的阶梯状结构,使盆底更稳固,承重能力更强。此外,最外侧边缘处于最低处,而基质结构较为松散,也使种植盆中多余的水分因自身重力在基质中向顶板的边缘流动,并从顶板和盆壁之间的缝隙流出,防止种植盆内湿度过大。参照图1,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112的边缘为圆角,使水更易流出,因为水由于表面张力与虹吸现象的作用不易从较锋利的边缘流出。参照图1,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板间隔向上凸起,使顶板结构更稳固,提高顶板的承重能力。参照图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加强筋121,使盆底结构更稳固,承重能力更强。

参照图5和图6,在盆壁与盆底组装的状态下,所述盆壁围设形成种植盆的侧壁。盆壁平摊状态下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为连接钉203。参照图3和图4,盆壁平摊状态下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件204,盆壁平摊状态下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定位件205,第一定位件204与第二定位件205结构相同,均由盆壁朝向外侧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定位件204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01,所述第二定位件205开设有第二连接孔202,连接钉203同时穿过第一连接孔201和第二连接孔202,将盆壁平摊状态下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使用连接钉203进行连接,能够使盆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更牢固。安装时,将第二定位件205套在第一定位件204上,即可对齐第一连接孔201和第二连接孔202,使农户在安装盆壁时不用刻意比对第一连接孔201和第二连接孔202的位置,节省安装时间。

参照图3和图4,所述盆壁包括第一壁板211、第二壁板212和第三壁板213,第一壁板211的底部与第二壁板21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壁板212的底部与第三壁板213的顶部固定连接。盆壁底部设置有用于卡接盆底的卡接件组,卡接件组包括若干卡接件,卡接件包括上卡接件221和下卡接件222中的至少一个,卡接件组包括至少三个上卡接件221和三个下卡接件222,三个上卡接件221构成锐角三角形,三个下卡接件222构成锐角三角形。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卡接件同时包括上卡接件221和下卡接件222,使卡接更牢固。上卡接件221固定设置于第二壁板212,下卡接件222固定设置于第三壁板213。参照图4和图8,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上卡接件221由第二壁板212朝向盆壁内侧凸出形成,下卡接件222由第三壁板213朝向盆壁内侧凸出形成,使盆壁能更紧凑地堆摞,占用空间更小,也节省制造上卡接件221和下卡接件222的材料。参照图7,在盆壁与盆底组装的状态下,上卡接件221卡接于卡接部112上侧,下卡接件222卡接于卡接部112下侧。参照图3、图5和图6,在卡接部112间隔设置并向外延伸的实施例中,为遮挡两相邻卡接部112之间的间隙,防止基质漏出,所述盆壁还设置有若干遮挡件,遮挡件数量与卡接部112数量相同。遮挡件与卡接件相间设置。参照图3、图5和图6,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遮挡件的结构与卡接件的结构相同,遮挡件包括上遮挡件223和下遮挡件224中的至少一个;上遮挡件223的结构与上卡接件221结构相同,下遮挡件224的结构与下卡接件222结构相同,使遮挡件可以作为卡接件使用,卡接件可以作为遮挡件使用,从而使农户在安装盆壁时不用刻意比对卡接件和遮挡件的位置,节省安装时间。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遮挡件同时包括上遮挡件223和下遮挡件224,使遮挡件在作为卡接件使用时,能够更牢固地卡接住盆底。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上遮挡件223由第二壁板212朝盆壁内侧凸出形成,下遮挡件224由第三壁板213朝盆壁内侧凸出形成。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卡接件组包括十四个卡接件;所述盆壁设置有十五个遮挡件。

参照图4和图7,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壁板213在盆壁平摊状态时向外倾斜,向外倾斜的角度,即角a,为12~18°,优选的,角a为15°;参照图7放大部分,在盆壁与盆底组装的状态下,第三壁板213环绕盆底,第三壁板213与盆底紧配,第三壁板213向外倾斜的角度变小至0~5°。如此设置,是为了使下卡接件222的上表面在第三壁板213环绕后形成向上的钩状,使下卡接件222与顶板的卡接更为紧密。如果第三壁板213在盆壁平摊状态时不向外倾斜,而下卡接件222的表面为向上的钩状,则会使盆壁无法脱模。

参照图3至图5,所述第一壁板211为波浪形结构,以提高第一壁板211的强度,同时波浪形结构能够增强第一壁板211对基质的支撑作用,防止基质因重力下沉,使基质分散更均匀,从而使种植盆内作物的根系生长更均匀。所述第一壁板211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31,用于通风,以防止种植盆内湿度过大。由于水自身重力的影响,种植盆内基质的湿度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为使种植盆内作物的根系生长更均匀,作物产量更高,参照图3,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31的数量从上至下依次递增。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盆壁的外层为白色,以反射太阳光,防止种植盆内温度过高;盆壁的内层为黑色,防止盆壁透光影响种植盆内作物的根系生长。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盆壁一体成型。

使用时,参照图5至图7,令盆壁环绕盆底,下卡接件222伸入卡接孔105,上卡接件221卡接于卡接部112上侧,下卡接件222卡接于卡接部112下侧,上卡接件221和下卡接件222配合卡紧顶板,使盆壁与盆底的连接更牢靠;将第二定位件205套在第一定位件204上,即可对齐第一连接孔201和第二连接孔202,再将连接钉203穿入第一连接孔201和第二连接孔202,连接盆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得到完整的种植盆;向种植盆中放入基质和作物,再添加营养液,即可对作物进行栽培。

拆装时,取下连接钉203,展开盆壁,将盆壁与盆底分离,即可拆装种植盆。存储运输时,参照图8和图9,将盆壁与盆壁堆摞,盆底与盆底堆摞,可减小种植盆的占用空间,降低仓储物流成本。

实施例二

参照图10和图11,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盆壁平摊状态时的两端不设置第一定位件204和第二定位件205,第一连接孔201直接开设于盆壁的第一端,第二连接孔202直接开设于盆壁的第二端;所述盆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凸部241,盆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凸部24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241和第二定位凸部242的结构均与所述卡接件结构相同。安装时,将所述第二定位凸部242套在第一定位凸部241上,将连接钉203同时穿过第一连接孔201和第二连接孔202,将盆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第二定位凸部242也起到卡接盆底的作用,此外,当盆壁长度较长时,可将第二定位凸部242套在卡接件上,使其适配盆底。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241和第二定位凸部242的结构均与所述遮挡件结构相同;安装时,第二定位凸部242也可起到遮挡作用,当盆壁长度较长时,可将第二定位凸部242套在遮挡件上,使其适配盆底。在又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凸部241、第二定位凸部242、卡接件和遮挡件的结构均相同;安装时,第二定位凸部242可以起到卡接作用或遮挡作用;农户在安装盆壁时不用刻意比对第一定位凸部241、第二定位凸部242、卡接件和遮挡件的位置,节省安装时间;当盆壁长度较长时,可将第二定位凸部242套在卡接件或遮挡件上,使其适配盆底。

实施例三

参照图12和图13,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二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遮挡件只包括上遮挡件223,上遮挡件223与上卡接件221相间设置;所述第四支撑板104的上部和/或第二支撑板102的上部开设有供下卡接件222穿过的安装槽141。

参照图13,安装时,可先将盆壁环绕,连接盆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令下卡接件222与两相邻卡接部112之间的间隙对齐,将环绕好的盆壁套在盆底上;旋转盆壁,使下卡接件222穿过安装槽141,进入卡接孔105,使上卡接件221卡接于卡接部112上方,下卡接件222卡接于卡接部112下方,得到完整的种植盆;也可采用实施例一中的安装方式,即先令盆壁环绕盆底,下卡接件222伸入卡接孔105,上卡接件221卡接于卡接部112上侧,下卡接件222卡接于卡接部112下侧,再将盆壁两端连接固定。

拆装时,可先旋转盆壁,使环绕的盆壁与盆底分离,再展开盆壁,完成拆装;也可先展开盆壁,再使盆壁与盆底分离,完成拆装。

实施例四

参照图14至图17,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二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14和图16,盆底设置有十一个支撑板组和十一个卡接部112,卡接部112为弧形板;顶板开设有三圈第二通孔131,每圈第二通孔131的数量均为十一个;参照图15和图17,第一壁板211、第二壁板212和第三壁板213的结构相同,均为波浪形结构,使盆壁整体为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的波峰261由盆壁向内凸出形成,波浪形结构的波谷262由盆壁向外凹陷形成;参照图17,在盆壁与盆底组装的状态下,盆壁底部的波峰261可起到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的卡接件的作用,位于第二壁板212的波峰261起到上卡接件221的作用,卡接于卡接部112的上方,位于第三壁板213的波峰261起到下卡接件222的作用,穿过卡接孔105,卡接于卡接部112下方;波峰261和波谷262上均开设有用于通风的孔洞;参照图15和图16,位于盆壁两端的波峰261和波谷262也起到定位的作用,位于盆壁两端的孔洞也起到连接孔的作用,环绕盆壁时,将盆壁第一端的波峰261与盆壁第二端的波峰261叠合,盆壁第一端的波谷262与盆壁第二端的波谷262叠合,将连接钉203同时穿过位于盆壁第一端的孔洞和盆壁第二端的孔洞,以连接盆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安装时,先令盆壁环绕盆底,位于第二壁板212的波峰261卡接于卡接部112上侧,位于第三壁板213的波峰261伸入卡接孔105,卡接于卡接部112下侧,再连接盆壁的两端,完成安装。拆装时,先展开盆壁,再使盆壁与盆底分离,即可完成拆装。

需要理解到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未超出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任何形式和细节的变动,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