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64061发布日期:2021-08-13 19:15阅读:7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新领域,具体为含有噻霉酮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上病害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e)属于噻唑杂环化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真菌的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或与巯基反应,破坏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合成系统,从而抑制细菌、真菌繁殖,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导致病原菌死亡。该化合物对农作物上的腐烂病。溃疡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霜霉病等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农作物十分安全。

戊菌唑(penconazole)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活性最高的三氮杂环类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甾醇脱甲基化,在真菌孢子萌发和侵入期间作用,是有效的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通过作物的根、茎、叶等活性组织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株体内随体液向上传导,具有很强的内吸性,同时也具有治疗、保护和铲除的作用。经室内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葡萄白腐病特效,对叶斑病、黑星病、炭疽病、白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农药单一品种的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使病害产生抗性风险和用量增加导致成本增加的风险,也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而现在通过对不同农药品种的复配筛选出具有显著协同增效的化合物进行组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用药成本,且降低了产生抗性的风险,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农药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理的复配杀菌组合物,能够做到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优异,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用药成本低,能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对农作物安全。

本发明人通过多次的室内毒力测定和大田药效试验,深入研究噻霉酮和戊菌唑的复配配方,意外地发现噻霉酮和戊菌唑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农作物的多种病害,尤其针对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苹果炭疽病和辣椒叶斑病等病害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经过进一步的研发,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剂剂型,其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尤其是防治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苹果炭疽病和辣椒叶斑病等病害的用途。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有效成分由噻霉酮和戊菌唑组成,噻霉酮和戊菌唑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20∶1~1∶40,优选重量份数比为10∶1~1∶20,更优选3∶1~1∶20,例如1∶1~1∶20,最优选重量份数比为1∶20。

本发明复配组合物中,噻霉酮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30%,戊菌唑的重量百分含量1%~80%,其余为农药学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助剂或填料。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组合物中,噻霉酮和戊菌唑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75%,优选重量百分比为10%~60%。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应用剂型,例如可以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油、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超低的容量液剂等,其中优选剂型为悬浮剂。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制备的各种应用剂型中,除了有效成分外,还包括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各种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溶剂、渗透剂、分散剂、崩解剂、乳化剂、稳定剂、润湿剂、消泡剂、防冻剂、防腐剂、增稠剂、载体。

例如:分散剂可选用如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甲酚磺酸/萘酚磺酸甲醛缩合物、n-甲基脂肪磺酸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溶剂可选用如所述溶剂可以选用: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环己烷、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椰油脂肪酸甲酯、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甲基乙二醇醚、乙基乙二醇醚、石油醚、异佛尔酮、大豆油、棉籽油、甲酯化植物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润湿剂可选用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硫酸酯盐、烷基聚氧乙烯醚琥珀酸酯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乳化剂可选用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乳化剂bp、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渗透剂可选用渗透剂t、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氮酮、渗透剂bx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崩解剂可选用尿素、硫酸钠、硫酸钙、碳酸氢钠、硫酸铵、氯化镁、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稳定剂可选用亚磷酸三苯酯、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增稠剂可选用如阿拉伯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气态二氧化硅、硅酸镁铝、羧乙基纤维素、羧丙基纤维素、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膨润土、白炭黑等一种或几种混合;

防腐剂可选用如卡松、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钠、异噻唑啉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消泡剂可选用如有机硅、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中脂肪醇类、己醇、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防冻剂可选用甘油-乙醚双甘醇、甲基亚丙基双甘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载体可包括固体载体或液体载体,可选用的载体包括凹凸棒土、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沸石、水、蓖麻油、大豆油、玉米油、松节油、菜籽油、油酸甲酯、矿物油、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所述复配组合物中的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于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详细作为说明。

本发明噻霉酮和戊菌唑的复配组合物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例如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等,优选用于防治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苹果炭疽病和辣椒叶斑病等病害。

本发明噻霉酮和戊菌唑的复配组合物的施用方法是容易确定的,例如可以兑水喷雾施用等等,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天气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为噻霉酮和戊菌唑的复配杀菌物其两者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能够明显提高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

2.本发明的所涉及到的有效成分噻霉酮和戊菌唑均属于活性成分,两种活性成分通过合适的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剂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并且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3.噻霉酮和戊菌唑两种活性成分的复配,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加,延缓了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组合物对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苹果炭疽病和辣椒叶斑病等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效,且使用安全无不良影响,符合国家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下述实施案例中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材料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仪器、试剂、材料等,可通过正规商业途径获得。下述实施案例中所涉及的试验方法,检测方法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试验方法,检测方法等。活性成分均以有效成分计。本实验采用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合适的配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制剂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20%噻霉酮+1%戊菌唑,悬浮剂。

将以上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磨或高速剪切后过滤得到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2:10%噻霉酮+1%戊菌唑,悬浮剂。

将以上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磨或高速剪切后过滤得到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3:1%噻霉酮+1%戊菌唑,悬浮剂。

将以上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磨或高速剪切后过滤得到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4:1%噻霉酮+10%戊菌唑,悬浮剂。

将以上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磨或高速剪切后过滤得到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5:1%噻霉酮+20%戊菌唑,悬浮剂。

将以上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磨或高速剪切后过滤得到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6:1%噻霉酮+40%戊菌唑,悬浮剂

将以上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磨或高速剪切后过滤得到悬浮剂。

二、室内生测活性测定

实施例1:噻霉酮和戊菌唑对梨黑星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1.1供试菌种

梨黑星病菌(纳雪黑星菌,venturianashicola)分离自安徽省砀山县砀山梨树病叶上的病斑。

1.2供试药剂

95%噻霉酮原药(常规市场购买),95%戊菌唑原药(常规市场购买)。将95%噻霉酮原药和95%戊菌唑原药分别用丙酮配制成母液,使用时用含2%吐温80的无菌水稀释。

1.3噻霉酮和戊菌唑针对梨黑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向灭菌并冷却至45-50℃的燕麦片培养基中加入配制的不同配比的药剂,摇匀后倒入培养皿,冷却后制成系列浓度的带毒培养基平板,设不含药培养基为对照(以含2%吐温80的无菌水代替药剂)。将培养备用的梨黑星病菌在无菌条件下制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后用接种环蘸取菌悬液接种到上述的平板中,每个平板上分布均匀的接种4个点,每个处理重复3次。将接完种的平板置于20℃恒温培养箱里培养14d,之后测量菌落直径。测量每个菌落的直径时采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后取其平均值。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不同配比药剂下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ec50,后采用共毒系数法,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确定混剂的增效性,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进行计算:

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某单剂ec50×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单剂的毒力指数×a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b单剂的毒力指数×b单剂在混剂所占比例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共毒系数分级:ctc大于120时混剂具有协同增效性,ctc小于80时为拮抗,ctc在80~120之间为相加作用。

表1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对梨黑星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1可知,噻霉酮和戊菌唑在配比为20∶1~1∶40时,对梨黑星病菌均有增效作用,尤其在1∶20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共毒系数为187.05,可见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2:噻霉酮和戊菌唑对葡萄白腐病的生物活性测定

2.1供试病原菌

供试葡萄白腐病病原菌(白腐垫壳孢,conielladiplodiella)由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真菌病害研究室提供。

2.2供试杀菌剂

95%噻霉酮原药(常规市场购买),95%戊菌唑原药(常规市场购买)。将95%噻霉酮原药和95%戊菌唑原药分别用丙酮配制成母液,使用时用含2%吐温80的无菌水稀释。

2.3噻霉酮和戊菌唑对葡萄白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向灭菌并冷却至45-50℃的pda培养基中加入配制的不同配比的药剂,摇匀后倒入培养皿,冷却后制成系列浓度的带毒培养基平板。设不含药培养基为对照(以含2%吐温80的无菌水代替药剂)。用打孔器在培养4d的葡萄白腐病菌沿菌落边缘打孔取直径为6mm的菌饼,接种到已经冷却的含药pda培养基平板中央,注意菌丝面朝下每皿一块,每处理3次重复,最后将接完种的培养基全部置于24℃恒温箱中培养。待对照菌落长满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做好记录。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不同药剂对菌株的ec50,采用共毒系数法计算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增效性。(具体计算方法同前)

表2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对葡萄白腐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2可知,噻霉酮、戊菌唑对葡萄白腐病的ec50分别为0.83mg/l和0.48mg/l,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比例在20∶1-1∶4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可见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当二者的重量比为1∶20时,共毒系数为181.42,增效最明显。

实施例3:噻霉酮和戊菌唑组合物对苹果炭疽病的生物活性测定

3.1供试病原菌

供试菌系为苹果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由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病理系提供。

3.2供试杀菌剂

95%噻霉酮原药(常规市场购买),95%戊菌唑原药(常规市场购买)。将95%噻霉酮原药和95%戊菌唑原药分别用丙酮配制成母液,使用时用含2%吐温80的水稀释。

3.3噻霉酮和戊菌唑对苹果炭疽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向灭菌并冷却至45-50℃的pda培养基中加入配制的不同配比的药剂,摇匀后倒入培养皿,冷却后制成系列浓度的带毒培养基平板。设不含药培养基为对照(以含2%吐温80的无菌水代替药剂)。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好的供试菌种用灭菌的打孔器沿着菌落边缘打出直径为6mm的菌饼,后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菌饼置于含毒培养基中央,注意菌丝面朝下每皿一块,每处理3次重复,将接完种的平板置于24℃恒温箱中培养。培养72h之后,用卡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菌落直径,每个菌落测量2次,后取其平均值。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各药剂的ec50,采用共毒系数法计算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增效性。(具体计算方法同前)

表3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对苹果炭疽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3可知,噻霉酮、戊菌唑对苹果炭疽病的ec50分别为36.28mg/l和0.76mg/l,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比例在20∶1-1∶4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尤其当噻霉酮和戊菌唑的比值为1∶20时,共毒系数为189.80,防效最佳。

实施例4:噻霉酮和戊菌唑组合物对辣椒叶斑病的生物活性测定

4.1供试病原菌

供试菌系为辣椒叶斑病菌(辣椒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capsiciola),由田间采集,经实验室分离纯化。

4.2供试杀菌剂

95%噻霉酮原药(常规市场购买),95%戊菌唑原药(常规市场购买)。将95%噻霉酮原药和95%戊菌唑原药分别用丙酮配制成母液,使用时用含2%吐温80的水稀释。

4.3噻霉酮和戊菌唑对辣椒叶斑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向灭菌并冷却至45-50℃的pda培养基中加入配制的不同配比的药剂,摇匀后倒入培养皿,冷却后制成系列浓度的带毒培养基平板。设不含药培养基为对照(以含2%吐温80的无菌水代替药剂)。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好的供试菌种用灭菌的打孔器沿着菌落边缘打出直径为6mm的菌饼,后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菌饼置于含毒培养基中央,注意菌丝面朝下每皿一块,每处理3次重复,后将接完种的平板全部置于28±0.5℃恒温无菌培养箱中培养。72h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测菌落直径2次,后取其平均值。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各药剂的ec50,采用共毒系数法计算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增效性。(具体计算方法同前)

表4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对辣椒叶斑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由表4可知,噻霉酮、戊菌唑对辣椒叶斑病的ec50分别为3.23mg/l和1.36mg/l,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比例在20∶1-1∶40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尤其当噻霉酮和戊菌唑的比值为1∶20时,共毒系数为188.99,增效作用更为明显。

二、田间药效试验

实例1:噻霉酮和戊菌唑组合物制剂对梨黑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场所情况:试验地为砀山县果园场。

试验处理:试验药剂选用制剂实施例5的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对照药剂选用5%噻霉酮悬浮剂(市售,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5%戊菌唑水乳剂(市售,浙江省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空白对照喷施等量清水。各处理4次,共计16个小区。每个小区4株砀山梨,各小区随机组合排列。5月初第一次喷雾施药,施药量以叶片、果实稍有液滴流下为度,每隔10d喷雾一次,共喷雾3次。第三次施药后7天调查防效,调查时每棵梨树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调查当年生枝条,每枝条随机调查十片叶,按下列分级标准记载发病情况。叶片分级标准如下所示: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

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

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41%-65%;

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5%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根据国标《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防治效果(%)=(ck1-p1)/ck1×100

p1:处理区防治后的病情指数

ck1:对照区防治后的病情指数;

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各处理药剂防治梨黑星病的试验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施药后对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实例2:噻霉酮和戊菌唑组合物制剂对葡萄白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选择:试验地为葡萄园,品种为桂葡1号。试验首次施药时,葡萄白腐病处于发病初期。

试验处理:试验药剂选用制剂实施例5的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对照药剂选用5%噻霉酮悬浮剂(市售,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5%戊菌唑水乳剂(市售,浙江省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空白对照喷施等量清水。各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共计16个小区,每个小区10棵葡萄树。

试验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喷湿为止,共施3次药,施药间隔期为7天。

调查方法:最后一次施药后9天调查防治效果。每小区调查2株葡萄树,每株中、下部随机5点取样,每株取5串果穗,记录发病果穗数及严重程度,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葡萄白腐病分级方法如下:

0级——无病;

1级——病果数占整穗粒数的5%以下;

3级——病果数占整穗粒数的6%~15%;

5级——病果数占整穗粒数的16%~25%;

7级——病果数占整穗粒数的26%~50%;

9级——病果数占整穗粒数的51%以上。

然后,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同前。

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各处理药剂防治葡萄白腐病的试验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对葡萄白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实例3:噻霉酮和戊菌唑组合物制剂对苹果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苹果园进行,品种为红星。

试验处理:试验药剂选用制剂实施例5的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对照药剂选用5%噻霉酮悬浮剂(市售,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5%戊菌唑水乳剂(市售,浙江省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空白对照喷施等量清水。各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共计16个小区,每个小区5棵苹果树。试验使用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喷湿为止,共施3次药,施药间隔期为10天。

调查方法:最后一次施药后10天进行调查,每小区调查2株,每株数从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随机调查20个果,记录各果实的发病级别,以此计算病情指数和药剂的防治效果。病果分级标准如下所示:

0级——无病斑;

1级——每果1~2个病疤;

3级——每果3~4个病疤;

5级——每果5~6个病疤;

7级——每果7~10个病疤;

9级——每果10个以上的病疤。

然后,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同前。

表7各处理药剂防治苹果炭疽病的试验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对苹果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实例4:噻霉酮和戊菌唑组合物制剂对辣椒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选择:辣椒田,辣椒品种为椒冠106(甜椒),栽培方式为露地畦式栽培,辣椒植株生长基本一致。

试验处理:试验药剂选用制剂实施例5的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对照药剂选用5%噻霉酮悬浮剂(市售,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5%戊菌唑水乳剂(市售,浙江省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空白对照喷施等量清水。各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共计16个小区,每个小区50棵辣椒苗。于辣椒叶斑病发病初期施药,使用人工喷雾器施药,喷湿为止,共喷施3次,间隔7天。末次喷药后第7天观察统计植物中上部叶片,每小区五点取样法调查10株,每株调查5片叶,参考如下标准进行病级划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5%;

5级——病班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1%以上。

然后,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同前。

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各处理药剂防治辣椒叶斑病的实验结果

从表8的调查结果显示,21%噻霉酮·戊菌唑悬浮剂对辣椒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含有噻霉酮和戊菌唑复配的增效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合适农业使用的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悬乳剂或水分散粒剂,本发明通过试验筛选出最佳的适用剂型为悬浮剂,且噻霉酮和戊菌唑在配比20∶1~1∶40时,对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苹果炭疽病和辣椒叶斑病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噻霉酮:戊菌唑等于1∶20时,对以上四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最佳,增效效果更明显。

针对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案例,通过针对上述案例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选择更加适合的剂型,研发出最佳的配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