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马铃薯种植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早熟马铃薯减药绿色高产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2.在马铃薯种植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生长时期的病变感染影响马铃薯质量及产量,需要在不同时期针对病变特点进行防治。
3.现有技术中针对马铃薯的增产以及病变防治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多余药物无法被利用,流入环境中影响土壤或水域生态,并且,大量用药的马铃薯本身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还影响马铃薯的质量,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累积后影响人体健康。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如何提供一种可以减少药物使用且提升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种植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早熟马铃薯减药绿色高产种植方法,从整地到收获期合理规划,有效降低药物施用量。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早熟马铃薯减药绿色高产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步骤一:整地施肥
9.土壤上冻前,地表施腐熟有机肥1000kg/亩,深耕30-40cm,晒垡冻垡,春季土壤化冻后旋耕机旋耕15-20cm;
10.步骤二:育种
11.播前14-16天将种薯置于16-20℃环境中催芽,芽长0.2-0.5cm后晾成壮芽,准备切块;
12.步骤三:切块拌种
13.切块后种块用质量比70%甲基托布津:中生菌素:滑石粉=3:2:50的混合物拌种,种子与混合物的质量比为85:1;
14.步骤四:播种
15.气温5-8℃时播种,单垄大行种植,播种沟内点播施入氮磷钾质量比15:10:20的复合肥和硫酸镁,复合肥与硫酸镁质量比50:1,施肥点间距5-8cm,播后覆土10-15cm,覆地膜;
16.步骤五:培土除草
17.播种后20-25天,第一次膜上培土,苗高5-10cm时第二次培土同时划破垄侧地膜,第二次培土后喷施33%二甲戊灵除草剂100-120克/亩;
18.步骤六:浇水追肥
19.苗期:足墒播种,出苗后结合浇齐苗水,追施速效氮肥尿素10-15kg/亩或速效水溶氮肥8-10kg/亩;
20.结薯期:现蕾前后结合田间浇水追施硝酸钾10kg/亩或大量元素水溶肥10kg/亩;
21.薯块膨大期:追施速效高钾肥10kg/亩,且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30kg/亩;
22.步骤七:病虫害防治
23.(7.1)虫害防治
24.地下虫害:播种时沟施0.7%氟氯氰.噻虫胺4-5kg/亩,出苗后每亩灌施800-1000g 50%辛硫磷乳油;
25.地上害虫:4月底-5月初喷洒22%噻虫
·
高氯氟微囊悬浮剂60g/亩;
26.(7.2)病害防治
27.立枯丝核菌黑痣病:播种后覆土前沟喷25%嘧菌酯悬浮剂50ml/亩,出苗后喷施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30g/亩;
28.早疫病防治:5月上旬喷施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70g/亩,发病初期喷施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100ml/亩;
29.马铃薯炭疽病:5月中旬喷施60%锰锌氟吗啉80g/亩,发病初期喷施25%丙环唑水乳剂20ml/亩;
30.步骤八:收获
31.成熟后收获。
32.优选的,步骤一中所述的有机肥施用量为1000kg/亩。
33.优选的,步骤二中所述的种薯为出苗后生长期为60-70天的马铃薯品种。
34.优选的,步骤三中切块时切刀用75%酒精每切一块种薯消毒一次切刀,种块25-35g。
35.优选的,步骤四中播种行距80-90cm,株距20-25cm。
36.优选的,步骤五中所述第一次培土厚度3-4cm,第二次培土厚度5-8cm。
37.优选的,步骤六中所述的浇水量,苗期田间持水量保持50-60%,结薯期田间持水量保持60-70%,薯块膨大期田间持水量保持70-80%。
38.优选的,步骤八中所述的收获时机为早熟马铃薯下部叶片有30%以上发黄时开始收获,收获前7天停止浇水,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晴朗天气收获。
39.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早熟马铃薯减药绿色高产种植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0.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系统化的改进措施,在各个时期对应采用减量化的药物进行处理,从源头避免感染,种植及后续管理过程中采用合理药物搭配减少药物使用同时确保作物质量,施肥配比合理,确保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3.步骤一:整地施底肥
44.冬季上冻前,地表施腐熟有机肥1000kg/亩,然后深耕30-40cm,晒垡冻垡,春季土壤化冻后旋耕机旋耕15-20cm;
45.步骤二:种薯准备
46.(2.1)种薯选择:选用出苗后生长期为65天左右的马铃薯品种;
47.(2.2)催芽切块:播前15天左右种薯放于18℃左右催芽,芽长0.2-0.5cm晾成壮芽后准备切块,播前切块,切刀用75%酒精一块一消毒,芽块大小30g;
48.(2.3)种薯拌种:种薯切块后,用70%甲基托布津150g加中生菌素100g加滑石粉2500g充分混匀后拌种234kg,效预防土壤中80%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侵染薯块切面;
49.步骤三:播种
50.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左右时播种;采用单垄大行种植。行距80-90cm,株距20-25cm,播种沟内施入氮磷钾比例为15:10:20的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00kg和硫酸镁2公斤作为种肥;种肥相距5-8cm,播后种薯上覆土10-15cm,然后覆盖地膜;
51.步骤四:培土除草
52.(4.1)第一次培土:播种后20-25天内膜上均匀培土,培土3cm,使幼苗自己拱破地膜和培土,并能防止冻伤和烫伤幼苗。
53.(4.2)第二次培土:苗高5-10cm时培第二次土,培土厚度5-8cm,调整培土刀片刚好划破垄侧地膜,以便浇水和透气降温;
54.(4.3)培好土后立即喷施33%二甲戊灵除草剂100-120克/亩封地除草;
55.步骤五:浇水追肥
56.(5.1)苗期:足墒播种,出苗后结合浇齐苗水,追施速效氮肥尿素10-15kg/亩或速效水溶氮肥8-10kg/亩,田间持水量保持50-60%。
57.(5.2)结薯期:现蕾前后结合田间浇水追施硝酸钾10kg/亩或大量元素水溶肥10kg/亩,田间持水量保持60-70%。
58.(5.3)薯块膨大期:追施速效高钾肥10kg/亩,且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田间持水量保持70-80%。
59.步骤六:控制旺长
60.当田间两行间距10-15cm时根据田间长势注意控制旺长,一旦旺长用30g多效唑或40g烯效唑1000倍液喷洒控旺,以后每隔7天用100-200g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喷洒;
61.步骤七:病虫害防治
62.地下虫害:播种时沟施0.7%氟氯氰.噻虫胺4-5kg防治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出苗后每亩灌施800-1000g 50%辛硫磷乳油防治地下害虫;
63.地上害虫:4月底-5月初喷洒22%噻虫
·
高氯氟微囊悬浮剂60g/亩;
64.立枯丝核菌黑痣病:播种后覆土前沟喷25%嘧菌酯悬浮剂50ml/亩,出苗后喷施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30g/亩预防;
65.早疫病防治:5月上旬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70g/亩预防,发病初期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100ml/亩防治;
66.马铃薯炭疽病:5月中旬用60%锰锌氟吗啉80g/亩预防,发病初期用25%丙环唑水乳剂20ml防治;
67.步骤八:收获
68.6月25日前,早熟马铃薯下部叶片有30%以上发黄时开始收获;收获前7天停止浇水,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晴朗天气收获。
69.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方法和药物施用管理方法做种植对比试验,具体不同种植方法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如表1所示:
70.表1不同种植方法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g/亩)
[0071][0072]
上述实验可知,有机肥量、芽块质量、行距、柱距、培土厚度对亩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第四组的种植参数具有最高的产量。
[0073]
利用上述实验第4组的种植方式,在不同的种植区域进行药物的对比利用试验,具体情况和结果如下表2:
[0074]
表2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0075][0076]
上述种植结果可显示,采用本发明的药物施用量不仅仅降低了药物量的使用,还有效提升了产量。
[0077]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0078]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