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45743发布日期:2022-05-07 16:05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有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及其在防治豇豆豆荚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阿维菌素是一种兼具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渗透力强。阿维菌素在土壤内能够被土壤吸附,不易懂,并且已被微生物分解,在环境中无累积作用。另外,阿维菌素与其他农药的交互抗性较低。因此,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
3.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为作用于昆虫的鱼尼丁受体,过度释放细胞内的钙离子,导致昆虫瘫痪死亡。该杀虫剂杀虫谱广,持效性好,尤其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具有较高的活性。
4.cn103651420a公开了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的悬浮剂,其特征是以活性成分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为主,配以润湿分散剂、抗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ph调节剂加工而成的一种悬浮剂。
5.cn101305726a公开了含有增效有效量的氯虫苯甲酰胺与阿维菌素的组合物,其可制备成悬浮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等。
6.cn104186468a说明书表4公开了多个含有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配方。
7.另外,cn101627764a、cn101940212a、cn102823604a、cn107279150a、cn101755774a以及期刊文献“6种药剂防治毛豆豆荚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等也均公开了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或者二者的组合物。
8.但是,上述现有技术文献虽然公开了含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组合物,以及部分文献公开了含有两者的悬浮剂。但分析上述文献不难发现,其重点在于两种活性成分组合后的生物活性的研究,缺乏对性能优异的农药制剂配方的筛选研究,部分文献虽然列举了部分制剂配方,但也仅仅是简单记载,并未评价其各项性能指标。可见,现有技术缺乏对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配方的深入研究,目前,依然存在获得各项性能指标优异的制剂体系,最大程度的改善制剂性能,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客观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通过大量剂型配方筛选试验,选择了合适的助剂配伍,获得了各项质量指标优异的悬浮剂,基于此完成了本发明。
10.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完成的。
11.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含有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其由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
12.阿维菌素,1-10%
13.氯虫苯甲酰胺,2-20%
14.分散剂,3-10%
15.润湿剂,1-8%
16.防冻剂,1-10%
17.增稠剂,0.2-5%
18.消泡剂,0.1-2%
19.水补足100%;
20.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优选为:
21.阿维菌素,1-4%
22.氯虫苯甲酰胺,5-10%
23.分散剂,4-8%
24.润湿剂,1-5%
25.防冻剂,2-8%
26.增稠剂,0.3-3%
27.消泡剂,0.1-1%
28.水补足100%。
29.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更优选为:
30.阿维菌素,2-3%
31.氯虫苯甲酰胺,6-8%
32.分散剂,5-7%
33.润湿剂,2-4%
34.防冻剂,3-6%
35.增稠剂,1-2%
36.消泡剂,0.4-0.8%
37.水补足100%。
38.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最优选为:
39.阿维菌素,2.5%
40.氯虫苯甲酰胺,7.5%
41.分散剂,6%
42.润湿剂,3%
43.防冻剂,4%
44.增稠剂,1.28%
45.消泡剂,0.6%
46.水补足100%。
47.在本发明的悬浮剂配方中,所述分散剂选自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赢创生产,代号da655)、atlox 4913(英国禾大生产,羧酸酯类共聚物)、soprophor sc(索尔维生产,有机磷酸酯类)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比例为1:1-2:2-4,优选为1:2:3。
48.所述润湿剂选自lutensol to 8(巴斯夫生产,异构醇醚类)。
49.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尿素、丙三醇、甲基丙撑双甘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为乙二醇。
50.所述增稠剂选自硅酸铝镁、羧甲基淀粉钠、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羟乙基纤维素、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硅酸镁铝、黄原胶中的一种或两种。最优选为硅酸镁铝和黄原胶的混合物,二者的比例为15:1。
51.所述消泡剂选自正-辛醇、异戊醇、硅酮、月桂酸、磷酸异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52.本发明所述的含有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的制备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优选的制备方法为:将各组分按照配方量混合,然后使用高速混合机混合,并采用砂磨机砂磨,后经过滤即得悬浮剂。
53.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所述的含有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用于防治豇豆豆荚螟的应用。其中,所述含有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悬浮剂的应用方式为稀释后喷雾施用,施用量为10-50克有效成分/公顷,优选为20-40克有效成分/公顷。
5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55.本发明通过筛选特定助剂进而获得的悬浮剂配方,经测定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例如悬浮率、稳定性等等,这对农药的货架稳定性、农药利用率以及药效的发挥等各方面均是有利的。
56.另外,经生物测定,本发明悬浮剂对豇豆豆荚螟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表述的范围。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58.一、分散剂、润湿剂筛选
59.1、分散剂初筛
60.采用流点法进行分散剂初筛。先用水溶解分散剂,将其定容制成质量分数为5%的水溶液,再准确称取2g已预粉碎的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原药(质量比1:3)于20ml试管中,称量试管质量;然后,逐滴滴加此前配制的5%的分散剂水溶液,加几滴便用超声波进行混合,直至糊状物刚好可以沿烧杯壁下滑时,停止滴加,再次称量试管重量,计算所用分散剂水溶液的质量(2次称量质量的差),3次重复取平均值。所用分散剂水溶液的质量除以原药的质量,即为该分散剂对该原药的流点。流点越小表明分散效果越好。结果见下表1。
[0061][0062]
表1分散剂初筛结果
[0063]
[0064][0065]
表1结果显示,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atlox 4913和soprophor sc的流点较小,初步选定作为分散剂,进行后续筛选试验。
[0066]
2、润湿剂初筛
[0067]
同样采用流点法进行润湿剂初筛,结果见下表2。
[0068]
表2润湿剂初筛结果
[0069]
[0070][0071]
表2结果显示,lutensol to 8和蓖麻油乙氧基(30)化物的流点较小,因此初步选定lutensol to 8和蓖麻油乙氧基(30)化物作为润湿剂,进行后续筛选试验。
[0072]
3、分散剂、润湿剂复合筛选
[0073]
对采用流点法筛选的分散剂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atlox 4913和soprophor sc,以及润湿剂lutensol to 8和蓖麻油乙氧基(30)化物进行复合筛选。具体为:将初筛出的润湿剂和分散剂以不同方式组合后与活性成分混合(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原药,质量比1:3),加水至100g,以锆珠为介质,砂磨2h,制得活性成分含量为10%的悬浮液。测定其粘度、悬浮率,进而确定润湿剂及分散剂的种类。如表3所述。
[0074]
其中,粘度采用粘度计测定。悬浮率的测定方法为:取悬浮液样品1ml,加入盛有50ml标准硬水(342mg/l)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匀,然后用标准硬水全部洗入250ml量筒中,并稀释至刻度,盖上塞子,以量筒底部为轴心,将量筒在1min内上下颠倒30次。打开塞子,垂直放入30℃的恒温水浴中,放置30min。然后用吸管将内容物的9/10(225ml)移除,抽液时吸管沿量筒内壁随液面下降而下移,避免下部沉淀物搅动。测定试样和留在量筒底部25ml悬浮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试验设3次重复。按照下式计算样品悬浮率:
[0075]
悬浮率=[(m1-m2)/m1]
×
(10/9)
[0076]
式中:
[0077]
m1代表悬浮液试样中有效成分质量;
[0078]
m2代表留在量筒底部25ml悬浮液中有效成分质量;
[0079]
表3分散剂、润湿剂复合筛选结果
[0080][0081]
分散剂、润湿剂复合筛选结果见表3。其中粘度大于500mps
·
s的试样由于粘度较大,无必要进行悬浮率测定。结果显示,当润湿剂选择lutensol to 8且分散剂选择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atlox 4913和soprophor sc时(编号14),获得的悬浮液粘度适中,且悬浮率较高,因此,确定lutensol to 8为润湿剂,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atlox 4913和soprophor sc为分散剂。
[0082]
4、分散剂配比筛选
[0083]
将筛选的润湿剂,以及不同配比的分散剂组合后与活性成分混合(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原药,质量比1:3),加水至100g,以锆珠为介质,砂磨2h,制得活性成分含量为10%的悬浮液。测定其悬浮率,进而确定分散剂的配比。如表4所述。
[0084]
表4分散剂配比筛选
[0085][0086]
分散剂配比筛选结果见表4。数据显示,当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atlox 4913和soprophor sc的比例为1:1-2:2-4时,悬浮率较高,均大于75%。其中,三者比例为1:2:3时,悬浮率最高,达80.5%,是更为优选的。
[0087]
二、制剂实施例
[0088]
实施例1 10%阿维菌素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089]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2.5%(折百,下同),氯虫苯甲酰胺7.5%(折百,下同),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1%,atlox 4913 2%,soprophor sc 3%,lutensol to 8 3%,乙二醇4%,硅酸镁铝1.2%,黄原胶0.08%,硅酮0.6%,水补足100%。
[0090]
制备方法为:将各组分按照配方量混合,然后使用高速混合机混合,并采用砂磨机砂磨,后经过滤即得悬浮剂。
[0091]
实施例2 10%阿维菌素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092]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2%,氯虫苯甲酰胺8%,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1%,atlox 4913 1%,soprophor sc 4%,lutensol to 8 3%,丙三醇5%,硅酸铝镁2%,正-辛醇0.4%,水补足100%。
[0093]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94]
实施例3 8%阿维菌素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095]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2%,氯虫苯甲酰胺6%,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1%,atlox 4913 2%,soprophor sc 2%,lutensol to 8 3%,丙二醇5%,海藻酸钠1.5%,磷酸异丁酯0.5%,水补足100%。
[0096]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97]
实施例4 11%阿维菌素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098]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3%,氯虫苯甲酰胺8%,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1%,atlox 4913 2%,soprophor sc 4%,lutensol to 8 3%,乙二醇6%,羧甲基纤维素钠1.5%,硅酮0.5%,水补足100%。
[0099]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100]
实施例5 9%阿维菌素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0101]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3%,氯虫苯甲酰胺6%,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1%,atlox 4913 1.5%,soprophor sc 2.5%,lutensol to 8 3%,丙三醇4%,膨润土1.5%,正-辛醇0.5%,水补足100%。
[0102]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103]
对比例1
[0104]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2.5%,氯虫苯甲酰胺7.5%,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1%,atlox 4913 2%,soprophor sc 3%,蓖麻油乙氧基(30)化物3%,乙二醇4%,硅酸镁铝1.2%,黄原胶0.08%,硅酮0.6%,水补足100%。
[0105]
制备方法为同实施例1。
[0106]
对比例2
[0107]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2.5%,氯虫苯甲酰胺7.5%,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3%,atlox 4913 3%,lutensol to 8 3%,乙二醇3%,硅酸镁铝1%,黄原胶0.1%,硅酮0.2%,苯甲酸钠0.2%,水补足100%。
[0108]
制备方法为同实施例1。
[0109]
对比例3
[0110]
配方组成为:阿维菌素2.5%,氯虫苯甲酰胺7.5%,苯乙烯和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磷酸酯2%,soprophor sc 4%,lutensol to 8 3%,乙二醇3%,硅酸镁铝1%,黄原胶0.1%,硅酮0.2%,苯甲酸钠0.2%,水补足100%。
[0111]
制备方法为同实施例1。
[0112]
对比例4现有技术cn103651420a实施例1的配方
[0113]
氯虫苯甲酰胺2.5%,阿维菌素12.5%,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10%,增稠剂黄原胶0.3%,抗冻剂乙二醇2.5%,消泡剂硅油0.5%,水补足100%。
[0114]
对比例5现有技术cn101305726a实施例1的配方
[0115]
氯虫苯甲酰胺0.5%,阿维菌素4.5%,乙醇5%,农乳2201为11%,nno为7%,白炭黑17%,去离子水补足100%。
[0116]
对上述制剂配方进行各项质量指标测定,悬浮率的测定方法同上;热储稳定性的测定参照gb/t19136-2003;低温稳定性测定参照gb/t19137-2003;倾倒性试验参照hg-t 2467.5-2003。结果如下表5所述。
[0117]
表5制剂质量评价结果
[0118][0119]
各制剂质量评价结果见表5所述。上述结果不难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5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对比例1-5。具体来讲,本发明在悬浮率、倾倒性,以及热储后悬浮率和分解率、低温稳定性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尤其实施例1各项指标数据更为优异。
[0120]
三、生物试验例
[0121]
测定本发明阿维菌素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豇豆豆荚螟的田间试验效果。
[0122]
供试作物:豇豆(品种名称:长豇豆)。
[0123]
供试药剂:试验供试药剂为实施例1-5制剂;试验对照药剂对比例1-5制剂;清水为空白对照。
[0124]
试验靶标: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
[0125]
试验地选择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干杉镇明月村。试验地为砂壤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ph值6.7,有机质含量2.0%左右,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37ppm,87ppm,127ppm。试验期间不施用其他杀虫剂,其他农事操作均按正常生产方式管理。
[0126]
试验共设置11个处理,分别施用实施例1-5制剂、对比例1-5制剂,以及清水空白对照,具体如下表6所示。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共计44个试验处理小区。每个试验处理小区宽3.0米,长10.0米,小区面积约30平方米。
[0127]
豇豆夏季播种,做垄点播,行距约为1.5米。播种后覆薄土,豇豆苗3-5叶期间苗,并用竹条做攀爬架。试验于豇豆豆荚螟低龄幼虫期进行施药,共施药1次,采用喷雾法施药,药剂施用量折合为37.5克有效成分/公顷,喷液量折合每亩用水量30l。于药后药后7天进行调
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4株,定点定株共20株做标记,调查时,每株随机采摘5条豇豆,每小区采摘100条豇豆,调查蛀荚数,计算蛀荚率,并根据下式计算防治效果。
[0128][0129][0130]
式中:ck
‑‑
空白对照区蛀荚率;
[0131]
pt
‑‑
药剂处理区蛀荚率。
[0132]
表6防治豇豆豆荚螟试验结果
[0133][0134]
调查结果如上表所示。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5制剂的防治效果明显由于对比例1-5,这其中以实施例1的防效最优,高达93.97%。
[0135]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改进和变更,这些改进和变更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