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苗的开口及转食培育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204阅读:9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鲟鱼苗的开口及转食培育技术的制作方法
鲟鱼苗的开口及转食培育技术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鲟鱼苗的培育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鲟鱼苗的开口即转食的培育技术。
技术背景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的最古老的一种鱼类。鲟鱼系现存的古老生 物种群,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之称。鲟鱼不但具有重要的科研 价值和特殊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是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水产品。鲟鱼是我国的名特优珍品,肉味鲜美、骨软、营养价值高, 以鱼骨做原料制成的高钙美味食品,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对防止老年骨质疏松、增强肌体 免疫力、提高大脑活力、促进人体健康十分有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黑色黄金"之称 的鲟鱼籽酱,是由鲟鱼卵加工而成,更是驰名中外的高档食品,在国际市场十分走俏,其售 价非常高。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原因,严重破坏了鲟鱼的生 态系统,致使有些鲟鱼种类濒临灭绝。为了挽救这些濒危物种,世界各国在鲟鱼繁殖、放流 、养殖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目前培育鲟鱼的方法大都是鱼苗用丰年虫(卤虫)开口 (所谓开口是指鲟鱼水花自身卵 黄吸收完后,开始摄食外界饵料的生理过程)后,直接用配合饵料投喂培育,或直接用配合饵料开口培育,鲟鱼苗成活率低(一般为25% 40%),规格不整齐,体质差不健壮,相应 的提高了鱼苗的生产成本。公开号为CN181009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在高原盐碱水域养殖 西伯利亚鲟鱼的方法,其是针对特殊的自然环境来养殖鲟鱼。公开号为CN101019517的中国 专利公开了一种匙吻鲟鱼的培育方法,该方法是用臂尾轮虫作为鱼苗的开口饵料,匙吻鲟的 食性是浮游动物性的,用臂尾轮虫作为它的开口佴料是很不错的,但臂尾轮虫的来源不易解 决,而且其它种类的鲟鱼如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及各种杂交鲟等鱼苗,用臂尾轮虫作为开 口佴料,转食困难,相当于直接用配合佴料培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鱼苗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健壮的鲟鱼苗的开口及 转食培育技术,以解决鲟鱼苗种费用高,导致鲟鱼养殖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鲟鱼苗出膜后先暂养7 10天,待50%以上的鱼苗吸收完卵黄时即认为鲟鱼苗已经开口 ,将水蚯蚓切成长度与鲟鱼苗口裂大小相吻合的长度后作为饵料进行投喂,每2 3小时喂食 一次,日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0 50%,待鲟鱼苗能摄食整条水蚯蚓时,用配合饵料和水蚯 蚓混合揉成团作为佴料进行投喂,每2 3小时喂食一次,日投喂食量为鱼苗体重的20 30% ,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减少饵料中水蚯蚓的量至完全使用配合饵料投喂,完全用配合饵料 揉成团投喂2 3天后,用适合鲟鱼苗口裂大小的配合饵料颗粒进行投喂,即完成了鲟鱼苗的 开口和转食。水蚯蚓属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又名红线虫、赤线虫,体色鲜艳或青灰色。 水蚯蚓的营养价值极高,是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在投喂前要在清水中反复漂洗,本发明用 水蚯蚓作为鲟鱼苗的开口饵料,其饵料系数在2.5左右,开口效果好,鱼苗成活率高,且鱼 苗生长发育健壮。
在用配合饵料和水蚯蚓混合揉成团作为饵料进行投喂时,开始时饵料中配合饵料占65 75%,湿重水蚯蚓占25 35%。随着鲟鱼苗的生长,逐渐减少饵料中水蚯蚓的量至完全使用 配合饵料投喂,用水蚯蚓和配合饵料混合揉成团进行投喂,每2 3天减少饵料重量5%的水 蚯蚓,同时增加饵料重量5%的水至完全使用配合饵料投喂。前述鲟鱼苗的开口及转食培育技术,其中水蚯蚓在投喂前要先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 2 3%的食盐水浸泡3 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并在切碎后去除血水。水蚯蚓一般生活在江 河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层,所以在投喂前一定要用清水冲洗干净。鲟鱼苗在开口前的适宜放养密度为3000 5000尾/nf,开口后至转食结束前的放养密度 为2500 3500尾/nf,转食结束后放养密度控制在1500 2500尾/nf。随着鱼苗生长,放养 密度应及时调整,以免鱼苗过于拥挤,溶氧不足。
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 环境中。所以本发明中优选的水质条件为培育鲟鱼鱼苗的水温控制在17 22'C;水质要求 为pH 6.5-8.0,溶解氧〉6.0mg/1,总铁〈0.8mg/1,非离子氨〈0. 02mg/l ,亚硝酸氮 〈0.05mg/l;暂养期间的进水量控制在3 4小时交换一次,每天清污一次;开口后至转食结 束期间的进水量控制在2 3小时交换一次,每次喂食前排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用水蚯蚓培育鲟鱼苗使其开口以及随后的转食技术,从水花出 膜暂养至转食结束只需要20 30天,转食率可达95%以上,转食结束后,鱼苗体长达到3 4cm,成活率在80%以上,甚至可以高达95%,且鱼苗规格整齐,生长发育良好,体质健壮 。鲟鱼水花目前售价为1.2元/尾,现有技术的成活率为40%,获得一尾转食鱼苗要花费鱼苗 款3元;而本发明方法的成活率为80%,获得一尾转食鱼苗要花费鱼苗款l. 5元。本发明鲟鱼
苗的开口及转食培育技术,能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 生产设施鲟鱼鱼苗培育池为流水池,面积为0.5 3.0平方米,池深为0.2 0.6米 ,圆形,池底光滑,中间设排水口,池底壁四周设置均匀进水的铝盆或玻璃钢盆,如是水泥 池则底部应铺瓷砖,鱼苗培育池建设或安置在室内(鲟鱼水花有趋光性,隋着个体生长逐渐 惧光),以便调节光照。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在进水调节池或池中增设充气增氧设施。2、 水质和水温鲟鱼苗种培育对水质的基本要求为p朋.5 8.0,溶解氧〉6.0mg/1, 总铁〈0.8mg/1,非离子氨〈0.02mg/1,亚硝酸氮< 0. 05mg/l,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根据水源,对照鲟鱼对水质的基本要求,对水质作适当处理。水源为井水的,应主要监测总 铁含量是否超标;水源为江河水的,特别是有污染源的江河水,应主要监测悬浮物和氨氮含 量是否超标;水源为溪流水的,应主要监测pH值是否过低;如有超标,井水和江河水可用曝 气加石英砂过滤得到很好处理;偏酸性的溪流水可用生石灰来调节pH。鲟鱼鱼苗培育的水温 最好控制在17.0 22.(TC。水源为井水的温度一般17.(TC左右,不必用调温设施。水源为江 河水或溪流水的,应增设调温设施(冬天或春天水温低,应加温调节)。3、 水花质量水花质量是影响鲟鱼鱼苗培育成活率的因素之一。在购进鲟鱼水花时应 把好水花质量关,购进质量好的水花。质量好的水花脱膜后两天应在水中上下游动活跃,长 时间静卧在水底成团的鱼苗较少,这样的鲟鱼水花运输成活率高,在培育过程中适应环境能 力较强。4、 开口及转食在鱼苗出膜后先暂养7 10天,暂养放养密度为3000 5000尾/m2,暂 养期间的进水量控制在3 4小时交换一次,每天清污一次;待50%以上的鱼苗卵黄吸收完时 即认为鲟鱼苗已经开口,调整鱼苗的密度为2500 3500尾/nf,进水量控制在2 3小时交换 一次,将水蚯蚓切成长度与鲟鱼苗口裂大小相吻合的长度作为饵料进行投喂,每2 3小时喂 食一次,日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0 50%,每次喂食前清污;待能摄食整条水蚯蚓时,用配 合饵料和水蚯蚓混合揉成团作为饵料进行投喂(开始时捏成指甲盖大小的薄片,少量分散投 入池中,随着摄食强烈及个体的生长,逐渐增加投饵量及团状的大小),开始时配合饵料占 65 75%,水蚯蚓(湿重)占25 35%,每2小时喂食一次,日投喂食量为鱼苗体重的20 30%,随着鱼苗的生长,在投喂团状料中逐渐减少水蚯蚓的量,每2 3天减少饵料重量5% 的水蚯蚓,同时增加饵料重量5%的水至完全使用配合饵料投喂。用配合饵料揉成团投喂2 3天,然后用适合鲟鱼苗口裂大小的颗粒饵料投喂。完成了鲟鱼苗的开口和转食。
水蚯蚓在投喂前先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2 3%的食盐水浸泡3 5分钟,进行消毒处 理,并在切碎后去除血水。在鲟鱼苗的开口及转食过程中,所用的配合饵料粉碎成粉末状。5、鱼病防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水花放养时做好调温,待袋内与池内水温一 致时放鱼入池,水花入池前用2 3%食盐浸泡3 5分钟。水源为江河水或溪流水的每隔5-7 天用2 3%食盐浸泡鱼苗3 5分钟,每隔5-7天用lppm的恩喏沙星洗浴20 30分钟;水源为 泉水的每隔10-15天用2 3%食盐浸泡鱼苗3 5分钟。每隔5-7天用lppm的恩喏沙星洗浴20 30分钟。水蚯蚓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2 3%食盐浸泡3-5分钟,消毒处理好后才用。日常 管理中注意细致操作,防止损伤鱼体。
权利要求
1.一种鲟鱼苗的开口及转食培育技术,其特征在于鲟鱼苗出膜后先暂养7~10天,待50%以上的鱼苗吸收完卵黄时即认为鲟鱼苗已经开口,将水蚯蚓切成长度与鲟鱼苗口裂大小相吻合的长度后作为饵料进行投喂,每2~3小时喂食一次,日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0~50%,待鲟鱼苗能摄食整条水蚯蚓时,用配合饵料和水蚯蚓混合揉成团作为饵料进行投喂,每2~3小时喂食一次,日投喂食量为鱼苗体重的20~30%,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减少饵料中水蚯蚓的量至完全使用配合饵料投喂,完全用配合饵料揉成团投喂2~3天后,用适合鲟鱼苗口裂大小的配合饵料颗粒进行投喂,即完成了鲟鱼苗的开口和转食。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鲟鱼苗的开口及转食培育技术,在鱼苗出膜后先暂养7~10天,待50%以上鱼苗吸收完卵黄时,将水蚯蚓切成长度与鲟鱼苗口裂大小相吻合的长度后进行投喂,每2~3小时喂食一次,喂食量为鱼苗体重的40~50%;待能摄食整条水蚯蚓时,用配合饵料和水蚯蚓混合揉成团投喂,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减少饵料中水蚯蚓的量至完全使用配合饵料投喂,完全用配合饵料揉成团投喂2~3天后,用适合鲟鱼苗口裂大小的配合饵料颗粒进行投喂,即完成了鲟鱼苗的开口和转食。本发明方法从水花出膜暂养至转食结束只需要20~30天,转食率在95%以上,转食结束后,鱼苗体长为3~4cm,成活率在80%以上。
文档编号A01K61/00GKCN101133727SQ200710201987
公开日2008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0日
发明者路 周, 李正友, 李道友, 兴 杨, 凯 杨 申请人: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