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拔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8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续拔麦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连续拔麦机构,属于作物收获机械。
现小麦的收获机械是镰刀,收割机,都是采用切割原理工作的,而用拔的原理工作的小麦收获机械,查询专利文献,得知仅有一种1993年4月26日申请的《拔田机》,该机通过实践,其实用意义不大,再有一件是1992年《中国专利公报》上公布的一种《农用拔棉柴机》,该机对拔小麦不实用。现实农村,特别是旱地农业区,小麦的收获方式是手拔,其劳动极其繁重!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空白现实提供一种连续拔麦机构,它革除了数千年来传统的手拔方式,代之以机拔麦,省力,省时,提高劳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有两个圆柱轮,其柱面粗糙有弹性,将这两个圆柱轮相外切成一夹缝,相对地面这两个圆柱轮相对向上转动。当圆柱轮轴向前进,夹缝面与小麦杆产生的摩擦力使小麦杆被夹入夹缝夹紧,随着圆柱轮的向上转动,迫使小麦杆向上运动,从而将小麦拔离土壤。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连续转动的圆柱轮的夹缝夹住麦杆而拔麦,实现连续不断地拔麦,加快圆柱轮转速,即可加快拔麦速度,因此拔麦速度远超过间歇地手拔麦,提高时效。
本实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图2、图3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续拔麦机构的原理结构示意的水平面图,侧面图,正面图。
下面结合
图1、图2、图3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结构的细节及其工作情况。
该机构包括有一个四轮底座(1),其后两轮由主动轴(2)驱动,主动轴(2)中间有主动轮(3)(它可以是皮带轮、或是链轮)。在主动轮(3)左侧的主动轴(2)上有一个蜗杆(4),其下面是蜗轮(5),蜗轮(5)的轴(6)从底座(1)的前两轮轴(7)上面通过,使蜗轮轴(6)与水平面成倾斜。在轴(7)前部的蜗轮轴(6)上固定有一个半径略小于主动轴(2)的中点到蜗轮轴(6)的距离,长度为10厘米左右的圆柱轮(8),其前端部有个等底的圆锥体(9),其高为5厘米。从圆锥体(9)顶点到圆柱轮(8)底端的锥面、柱面上刻有螺纹(10),其牙底附有一层弹性材料(橡皮、布类),且弹性材料表面粗糙。
在主动轮(3)右侧有和其左侧对称的蜗杆(11)、蜗轮(12)、蜗轮轴(13),圆柱轮(14)、圆锥体(15)和螺纹(16),其中螺纹(16)在柱面上的部分与螺纹(10)在柱面上的部分相啮合即相外切,从而形成弹性夹缝(17)。
当主动轮(3)在外力(人力、畜力、机力)作用下沿箭头(18)转动时,底座(1)向前运动,使圆柱轮(8),(14)沿箭头(19)、(20)相对转动时,进入圆锥体(9)、(15)形成的锥形槽(21)中的小麦杆被螺纹(10)、(16)咬入弹性夹缝(17)中夹紧,随圆柱轮(8)、(14)的转动向上运动,从而将小麦杆拔离土壤,最后连麦根也通过夹缝(17),上到夹缝(17)上方且后移,完成拔麦目的。
主动轮(3)连续转动,底座(1)连续前进,小麦被圆柱轮(8)、(14)连续拔离土壤,实现连续拔麦。
为便于收集拔下的小麦,在底座(1)朝前设置一个 形收麦箱,拔下的麦子连续进入收麦箱,到一定量时取出。(附图中未画出收麦箱)。
为简化,圆锥体(9)、(15),螺纹(10)、(16)等都舍去,但须保留圆柱轮(8)、(14)的柱面粗糙有弹性。
本机构还可用于拔胡麻,乔麦等细杆类作物。
权利要求1.拔小麦类作物的一种连续拔麦机构,该机构有两个圆柱轮(8)、(14),其特征是圆柱轮(8)、(14)相外切形成一夹缝(17)并相对转动,且其柱面粗糙有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进一步特征是圆柱轮(8)、(14)上有螺纹(10)、(16),该两螺纹啮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连续拔麦机构,它提供了一种不用手拔麦的技术方案。该机构包括有两个相对转动的圆柱轮(8),(14),并且该两轮相外切形成一个夹缝(17),当小麦秆到夹缝(17)时被转动的柱面咬入夹缝夹紧,并随之被拔离土壤。由于该机构实现了连续拔麦,故拔麦速度很快,革除千年来传统的手拔麦方式,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
文档编号A01D45/00GK2210518SQ942437
公开日1995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18日
发明者黄国海 申请人:黄国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