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兜联结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13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捞兜联结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联结件,具体说是一种捕捞网兜纲圈和手杆联结的联结件。
捕捉昆虫和鱼类的捞兜是由网兜、硬质纲圈和手杆等构成,网兜绷连于纲圈,手杆与纲圈通过一联结件相互结合。已知技术中,纲圈同联结件的固定方法是在纲圈的二个端部加大直径,形成凸形环状,内置于联结件内腔相应的凹形环中,手杆与联结件的固定方法也是如此。这种固定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联结件体积笨,重量大,零件的制作难度大,固定的可靠性差,易造成沿圈周方向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精巧,能防止捞兜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手杆旋转和网兜位移的联结件。
本实用新型捞兜联结件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特殊之处在于该联结件是由外形呈T形的上半快和下半块对合构成,上半块和下半块轴向中心处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下端通口,凹槽两侧设有曲尺形沟槽,沟槽上端通口,上半块上端设有与下半块对合方向的定位短销,下半块上端设有与所述的短销对应的销孔,下半块于凹槽上端处设有凸台。
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将手杆顶端开出一槽口对应于本联结件所述的凸台,手杆插入联结件所述的凹槽,纲圈二端部弯曲成对应于联结件的曲尺形沟槽并置入该沟槽,再将本联结件的上半快和下半快经粘胶对合胶结。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下半快凹槽处设有凸台,对应于手杆顶端开出的槽口结合,并且上、下半快设有曲尺形沟槽相互对合,以容置纲圈弯成曲尺形的两端,联结件上、下半块胶结将纲圈与手杆结合后构成捞兜,能有效防止捞兜在使用时手杆和纲圈相对旋转和位移。
以下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联结件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A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捞兜联结件,由外形呈T形的上半快1和下半块3对合胶结构成,上半块和下半块轴向中心处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6,凹槽6下端通口,凹槽6两侧设有曲尺形沟槽5,沟槽5上端通口,上半块1上端设有与下半块对合方向的4个定位短销8,下半块3上端设有与所述的短销对应的销孔4,下半块于凹槽上端处设有凸台2。为增加纵向定位效果,上半块1上端于定位短销8下方设有向对合方向延伸的定位壁9下靠于下半块上端顶壁内侧。同样为增加定位效果,上半块1对应于凹槽6下端两侧设有定位短销,与之相应的是下半块3对应于凹槽6下端两侧设有销孔7。
权利要求1.捞兜联结件,其特征是由外形呈T形的上半快(1)和下半块(3)对合构成,上半块和下半块轴向中心处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6),凹槽(6)下端通口,凹槽(6)两侧设有曲尺形沟槽(5),沟槽(5)上端通口,上半块(1)上端设有与下半块对合方向的定位短销(8),下半块(3)上端设有与所述的短销对应的销孔(4),下半块于凹槽上端处设有凸台(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件,其特征是上半块(1)上端于定位短销(8)下方设有定位壁(9)。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结件,其特征是上半块(1)对应于凹槽(6)下端两侧设有定位短销,下半块(3)对应于凹槽(6)下端两侧设有销孔(7)。
专利摘要能避免部件相对转动的捕捉昆虫、捕捞鱼类用的捞兜的联结件,由外形呈T形的上半块1和下半块3对合胶结构成,上半块和下半块轴向中心处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6,凹槽6下端通口,凹槽6两侧设有曲尺形沟槽5,沟槽5上端通口,上半块1上端设有与下半块对合方向的定位短销8,下半块3上端设有与所述的短销对应的销孔4,下半块于凹槽上端处设有凸台2。本联结件用于捞兜纲圈与手杆的联结。
文档编号A01K77/00GK2411674SQ992571
公开日2000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3日
发明者朱玉忠 申请人:朱玉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