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方法_3

文档序号:9510836阅读:来源:国知局
虫寄生蜂茧在塑料吸管中的排列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试验例1 :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牛蜂收集及寄牛率调杳
[0051] 试验时间: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6月10日
[0052] 试验地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植保工程实验室。
[0053] 试验虫数:水稻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合计520头。
[0054] I. 1二化螟虫源采集: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分别采自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 水稻田和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茭白田的越冬代幼虫。采集时,将带有越冬幼虫的水稻稻粧 及茭白残茬带回养虫室内(这些幼虫中可能被寄生蜂寄生,也可能没有被寄生蜂寄生)。 将水稻稻粧中剥取的全部幼虫(即水稻二化螟幼虫)和茭白残茬中剥取的所有幼虫(即茭 白二化螟幼虫)分开单独饲养,采用如下方法。
[0055] 1. 2二化螟幼虫饲养盒的结构和设计(如图1、图2):
[0056] 无色透明16L长方形塑料盒40 (长:宽:高=46. Ocm: 33. Ocm: 16. Ocm)。
[0057] 透明塑料吸管20 (长度:直径=19. 0cm:0. 8cm),每一个盒子40根,如图1的水 稻二化螟的饲养装置和图2的茭白二化螟的饲养装置。
[0058] 水稻苗 30、滤纸 10(长:宽=23. Ocm: 15. 0cm)、黑布。
[0059] 铁纱网 60(16 目,长:宽=21. Ocm: 13. Ocm)。
[0060] 白色塑料盘(1 长 Xw宽 Xh高=31. 0cmX22. 7cmX4. 2cm) 〇
[0061] 养虫架:(1长 Xw宽 Xh高=128. 5cmX 50.0 cmX 2.0cm),分为 3 层,层间距为 1.0m, 每层底板上并列装3盏40瓦的日光灯管,接入定时器控制开灯关灯。层间加装一层厚玻璃 隔板(1长Xw宽Xh高=128.0cmX50.0cmXl.0cm),用以放置幼虫饲养瓶,使日光仅照射养 虫盒基部。由于幼虫具有趋光性,灯光透过玻璃隔板吸引幼虫往养虫盒底活动和取食。
[0062] I. 3饲养场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植保工程实验室的人 工气候室。
[0063] 1.4幼虫饲养条件:室内以空调控制温度为28±1°C,光周期为16h光照、8h黑暗, 相对湿度90 %左右。
[0064] 1. 5.水稻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0065] 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每个养虫盒40底部铺一张 滤纸10,其上播种水稻30,待水稻苗长到4天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 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在稻苗上方放置一块铁纱网60,并在铁纱网上方 放置40根透明塑料吸管20(长度:直径=19. 0cm:0. 8cm),盖好养虫盒盖50(可以带有纱 窗),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 区域)。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 外结茧情况(图1,3)。
[0066] 2.茭白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0067] 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饲养茭白二化螟的养虫盒 40盖底部铺上4层纱布11,其上垫一张滤纸10 ;滤纸上方放置9段新鲜茭白块31。于茭白 块侧壁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 茭白块上方放置铁纱网60,在每个铁纱网上方放置40根透明塑料吸管20 (长度:直径= 19. Ocm: 0. 8cm),盖好养虫盒盖,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 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 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图2, 3)。
[0068] 3.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0069] (1)取一个白色塑料盘,底部铺一层与盘底同等大小的黑布。
[0070] (2)将揭去养虫盒盖上的黑布,掀开养虫盒盖,观察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 情况,目测定位寄生蜂茧70所在位置(图4)。
[0071] (3)用镊子将结有寄生蜂茧的塑料吸管20小心地夹出,放于白色塑料盘内。
[0072] (4)根据蜂茧所在位置,用镊子尽量沿无蜂茧的一侧小心地将吸管夹取,放于白色 塑料盘内的黑布上。
[0073] (5)记录每根吸管中寄生蜂茧数、二化螟化蛹数和二化螟幼虫被寄生数,挑出二化 螟蛹和被寄生后死亡的幼虫,仅保留寄生蜂茧。
[0074] (6)根据田间寄生蜂的释放需要及释放时间,暂将寄生蜂茧放置在铺有潮湿纱布 的干净养虫盒中,盖上具透气口的盒盖,放置在4°C冰箱保存。
[0075] 试验结果:
[0076] 因为二化螟幼虫被寄生蜂产卵寄生后,经过发育体内寄生蜂幼虫啮出体外化茧, 每头幼虫所寄生的寄生蜂的数量差异大,少的几头,多的几十头。根据每个养虫盒中放入的 二化螟幼虫数、所有塑料吸管中二化螟幼虫被寄生数、二化螟化蛹数和寄生蜂茧数,来计算 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和每头二化螟幼虫的平均寄生蜂数量。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二化螟幼 虫寄生蜂的寄生率为25. 00%~28. 00%,平均为26. 5% ;每头二化螟幼虫平均羽化出寄生 蜂数为21. 32± 10. 37。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寄生率为6. 25%~8. 75%,平均为7. 5%; 每头二化螟幼虫平均羽化出寄生蜂数为25. 16±10. 74 (表1)。说明虽然茭白田二化螟幼虫 的寄生率比水稻田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低,但茭白田二化螟幼虫每头羽化出的寄生蜂数则 明显多于水稻田二化螟幼虫。此方法达到了规模化收集二化螟寄生蜂标准虫源的目的。试 验还表明,二化螟幼虫钻入吸管化蛹提供了干净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病菌的感染 频率,达到了实用化要求。
[0077] 表1本专利的水稻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及寄生率的调查结果
[0085] 注:①寄生的幼虫数=试验幼虫数-幼虫化蛹数-幼虫自然死亡数;
[0086] ②寄生率(%)=寄生的幼虫数/试验的幼虫数X 100 ;
[0087] ③每头幼虫所寄生的寄生蜂数(头)=寄生蜂茧数/寄生的幼虫数。
[0088] ④试验的幼虫数、寄生的幼虫数、每头幼虫寄生的寄生蜂数的单位均为(头)。
[0089] 另外,水稻三个处理的每头幼虫寄生的寄生蜂数为21. 3± 10.4(头);茭白三个处 理的每头幼虫寄生的寄生蜂数为25. 2 ± 10. 7 (头)。
[0090] 此方法收集还具有以下优点:(1)上述收集方法明确了田间不同生境(稻田和茭 白田)中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自然寄生率、平均每头二化螟幼虫羽化出的寄生 蜂数。这是客观评价寄生蜂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大小的重要依据。通过进一步剖析生 境间的差异,找出寄生蜂发生动态的关键因子,为因地制宜地制定与优化水稻害虫综合防 治(IPM)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由于同一时期的不同生境或不同时期的同一生境 内,二化螟幼虫期的主要寄生蜂种类、寄生率均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该差异可作为分析翌 年二化螟幼虫有效发生基数、探讨寄生蜂初始种群来源及进一步制定相应措施的依据。今 后可以利用该方法进一步室外调查不同生境、不同时期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其 寄生率,为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3)可以方便确定二化螟幼虫的化蛹率、蛹的雌 雄性比,以利于后续二化螟成虫交配、产卵。(4)收集寄生蜂所需的设备和材料非常简单,而 且塑料吸管轻便、可重复利用,操作十分方便。(5)由于塑料吸管本身透明,在收集寄生蜂茧 之前能够准确定位蜂茧所在位置,从而避免因盲目剥找蜂茧造成对蜂茧的潜在人为机械损 伤。
[0091] 实施例2 :田间释放水稻二化螟幼虫寄牛蜂防治早稻二化螟的试验
[0092] 试验时间:2015年4月20日至2015年7月10日
[0093] 试验地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水稻试验基地。
[0094] 释放蜂源:来源于本发明实施例子1中获得的透明塑料管中寄生蜂茧。
[0095] 释放装置:采用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6的装置为本实验的装置。
[0096] 释放装置的结构如下:一种低成本、快速、简便、高效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 置,该装置包括:(1)圆形的遮蔽盖(100)和圆形的携蜂体(200)(图5),遮蔽盖和携蜂体之 间用铁丝(500)串连,遮蔽盖与携蜂体均用透明塑料片制作而成;遮蔽盖的一边与携蜂体 固定,遮蔽盖(100)的底部与携蜂体(200)成30度角;携蜂体的两端用10目网眼的尼龙网 纱(90)覆盖,有效携蜂部位长度为20cm、宽度为10-12cm ;在携蜂体体内放置若干个带有蜂 茧的透明塑料管(20) ; (2)漂浮材料(300);整个携蜂体(200)粘连在漂浮材料表面上,漂 浮材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50-300mm、150-180mm和80-100mm (图6)。携蜂体粘连 到漂浮材料后,整个装置的重心稳定,漂浮在水面上。
[0097] 试验处理:不同放蜂数量、不同放蜂时期。
[009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