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20286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灌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进行施肥时,主要通过人工将固体的化肥直接撒入农田中;在进行施药时,需要人工将药剂与水混合得到药水后,再采用喷药设备将药水喷洒到农田中,现有的方法劳动强度较大,难以将化肥和农药均匀喷洒在农田中,人工喷洒药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中毒,比较危险,同时,残余的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土污染。
[0003]现阶段,市面上现存不同类型的水肥一体化设备,该设备通常包括带有搅拌器的罐体和若干布置在农田中的喷洒管,喷洒管与罐体连接,罐体通过管道与蓄水池连接,设备在使用时,将化肥或者农药放入罐体中并向罐体内注水,搅拌器搅拌均匀后得到水肥或者药水,再通过喷洒管将水肥或者药水喷洒至农田中。
[0004]由于化肥和农药都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对罐体和管道的要求均较高,使得该设备的成本较高,且安装过程比较复杂、后期运行维护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成本较低,不仅安装过程比较简单,而且后期运行维护难度较低。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包括药肥存取室、混合室、蓄水池、混合管道、供水管和若干灌溉管,所述若干灌溉管均为一端位于混合室内,另一端位于待浇灌田地中,所述药肥存取室通过混合管道与混合室连通,所述混合室通过供水管与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的位置高于混合室,所述供水管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位于蓄水池内,所述出水端位于混合室内,所述进水端的水压高于出水端的水压。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蓄水池的底部高于混合室的顶部。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混合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和第一闸阀;所述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和第二闸阀。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灌溉管伸入混合室内的一端与混合室底部之间的距离均为0.3?0.5m。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混合管道与药肥存取室相连的一端与药肥存取室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3?0.5m。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药肥存取室和混合室的底部均倾斜设置,且倾斜度均为1%。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根灌溉管上均设置有第三闸阀。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药肥存取室、混合室和蓄水池的顶部均设置有防小至+.ΠΠ.ο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5](1)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包括混合室、蓄水池,蓄水池的水面高于混合室的水面,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地势就能够达到需要,同时,使得供水管的进水端的水压高于出水端的水压,供水管中的水能够自动由蓄水池向混合室流动,不需要借助水栗等设备,能够节约能源。
[0016](2)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包括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在实际灌溉时,从药肥存取室中用少量的水将肥料溶解后倒入混合管道中,第一流量计能够计算其体积,通过调节第二流量计控制供水管的进水体积,进而完成肥料与水的合理配比,劳动强度较低,精确度较高,操作难度较低。
[0017](3)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混合室、蓄水池和药肥存储室均采用砖和水泥砌成,运行维护成本较低;药肥存取室和混合室的底部均倾斜设置,且倾斜度均为1%,灌溉管伸入混合室内的一端与混合室底部之间的距离均为0.3?0.5m,且混合管道与药肥存取室相连的一端与药肥存取室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3?0.5m,便于药肥存取室和混合室使用完后进行清洗,并将其内部的水排干。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肥室与混合室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0021 ] 图中:1-混合管道,2-蓄水池,3-供水管,4-灌溉管,5-药肥存取室,6_混合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包括药肥存取室5、混合室6、蓄水池2、混合管道1、供水管3和至少一根灌溉管4。
[0024]参见图2所示,灌溉管4均为一端伸入混合室6内,另一端位于待浇灌田地中,每根灌溉管4上均设置有第三闸阀,灌溉管4伸入混合室6内的一端与混合室6底部之间的距离均为0.3?0.5m。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灌溉管4的数量为1。
[0025]参见图3所示,药肥存取室5、混合室6和蓄水池2的顶部均设置有防尘盖。药肥存取室5和混合室6之间通过混合管道1连通,混合室6和蓄水池2通过供水管3连通,药肥存取室5和混合室6的底部均倾斜设置,且倾斜度均为1%,便于药肥存取室5和混合室6使用完后,将其内部的水排干。
[0026]蓄水池2高于混合室6,供水管3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位于蓄水池2内,出水端位于混合室6内,进水端的水压高于出水端的水压,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使得蓄水池2的底部高于混合室6的顶部,本实施例中,蓄水池2的底部比混合室6底部高0.5?lm,供水管3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和第二闸阀。
[0027]混合管道1与药肥存取室5相连的一端与药肥存取室5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3?
0.5m,混合管道1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和第一闸阀,混合管道1与混合室6相连的一端与混合室6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5?2m。
[0028]本实用新型的水肥混合灌溉装置在使用时,将蓄水池2设置在地势较高的位置,混合室6设置在地势较低的位置,使得蓄水池2的底部比混合室6底部高0.5?lm,进而使得供水管3的进水端水压高于出水端水压;进一步的,当蓄水池2和混合室6位于同一高度,且供水管3水平布置时,保证蓄水池2中的水位高于混合室的水位。
[0029]以上两种方案均能保证供水管3中的水能够自动由蓄水池2向混合室6流动,不需要借助水栗等设备,能够节约能源。
[0030]在药肥存取室5中用少量的水将肥料溶解后倒入混合管道1中,第一流量计能够计算其体积,通过调节第二流量计控制供水管3的进水体积,进而完成肥料与水的合理配比,劳动强度较低,精确度较高。
[0031]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包括药肥存取室(5)、混合室(6)、蓄水池(2)、混合管道(1)、供水管(3)和若干灌溉管(4),所述若干灌溉管(4)均为一端位于混合室¢)内,另一端位于待浇灌田地中,所述药肥存取室(5)通过混合管道(1)与混合室(6)连通,所述混合室(6)通过供水管(3)与蓄水池(2)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的位置高于混合室¢),所述供水管(3)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位于蓄水池(2)内,所述出水端位于混合室¢)内,所述进水端的水压高于出水端的水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的底部高于混合室(6)的顶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道(1)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和第一闸阀;所述供水管(3)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和第二闸阀。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4)伸入混合室(6)内的一端与混合室(6)底部之间的距离均为0.3?0.5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道(1)与药肥存取室(5)相连的一端与药肥存取室(5)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3?0.5m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药肥存取室(5)和混合室¢)的底部均倾斜设置,且倾斜度均为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根灌溉管(4)上均设置有第三闸阀。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药肥存取室(5)、混合室(6)和蓄水池(2)的顶部均设置有防尘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丘陵地区田间灌溉的水肥混合灌溉系统,涉及农田灌溉领域,该装置包括药肥存取室、混合室、供水室、混合管道供水管和若干灌溉管,所述若干灌溉管均为一端位于混合室内,另一端位于待浇灌田地中,所述药肥存取室通过混合管道与混合室连通,所述混合室通过供水管与供水室连通,所述供水室的位置高于混合室,所述供水管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位于供水室内,所述出水端位于混合室内,所述进水端的水压高于出水端的水压。本实用新型的成本较低,不仅安装过程比较简单,而且后期运行维护难度较低,适用于丘陵地区田间大面积推广。
【IPC分类】A01C23/04
【公开号】CN205030113
【申请号】CN201520615027
【发明人】高欣, 刘俭, 李宪, 周丽萍, 郝妮娜
【申请人】武汉沃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