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排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7183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谷粒排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谷粒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在设置于谷粒箱内的螺旋式的排出装置的终端经过连接部件而连接排出用立式扬谷装置的下部的结构(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4 — 45709号公报
[0006]在上述已知例中,将立式扬谷装置所具备的扬谷筒的下端部嵌合于连接部件的上部内周,扬谷筒的壁厚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固定的厚度。因此,例如因连接于扬谷筒的上端的横排出筒的重量、机体的振动,而对立式扬谷装置向倾斜方向作用外力的情况下,存在扬谷筒的下部变形的隐患。
[0007]另外,在扬谷筒的下部外周面固定回转用齿轮,仅通过该回转用齿轮的下表面与连接金属件的上端面的抵接部分来承受立式扬谷装置的重量,所以扬谷筒的支撑变得不稳定,立式扬谷装置的姿态容易倾斜。因此,存在立式扬谷装置以及横排出筒的回转不能顺滑地进行的问题、和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扬谷筒下部的变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谷粒排出装置,研究立式扬谷装置的扬谷筒与连接部件的嵌合结构,能够使立式扬谷装置的支撑稳定,并顺滑地回转。
[0009]方案1记载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谷粒排出装置,将谷粒箱5的底部所具备的排出螺旋32的终端部内置于侧视为L字形状的连接部件11所具备的横筒部15,并在该连接部件11所具备的竖筒部30,绕纵轴中心旋转自如地插入内置有扬谷螺旋34的扬谷筒20的下部,上述谷粒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扬谷筒20包括将横排出筒13连接于上端部的上侧筒47和比该上侧筒47的壁厚厚的下侧筒48,将上述下侧筒48的下部相对于上述竖筒部30绕纵轴中心旋转自如地插入。
[〇〇1〇]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基础上,在被插入上述竖筒部
30的上述下侧筒48的外周,设置有润滑剂充填用的槽50。
[0011]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2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竖筒部30的上部内周面,设置有供上述下侧筒48的下端抵接的台阶部51。
[0012]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3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基础上,将使上述扬谷筒20绕纵轴中心旋转的回转用齿轮52固定于上述下侧筒48,并使该回转用齿轮52的下表面抵接于上述竖筒部30的上端面。
[0013]方案5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4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下侧筒48的下端抵接于上述阶梯部51的状态下,上述回转用齿轮52的下表面抵接于上述竖筒部30的上端面。
[0014]方案6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5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扬谷螺旋34的下部形成有双螺旋部45。
[0015]方案7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6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排出螺旋32的终端与上述扬谷螺旋34之间设置接头螺旋40,在侧视时,该接头螺旋40的终端与上述扬谷螺旋34的下端重合。
[00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
[0017]在方案1记载的实用新型中,将比上侧筒47壁厚厚的下侧筒48相对于竖筒部30绕纵轴中心旋转自如地插入,所以能够减少因外力而产生的扬谷筒20的倾斜。另外,因扬谷筒20的倾斜而使扬谷筒20的下部变形的情况变少,能够使扬谷筒20以及横排出筒13绕纵轴顺滑地旋转。
[0018]在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中,除了方案1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通过设置于下侧筒48的外周的润滑剂充填用的槽50,能够长期保持介入下侧筒48与竖筒部30的嵌合部分的润滑剂,从而能够将扬谷筒20的旋转维持为顺滑的状态。
[0019]在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中,除了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在竖筒部30的上部内周面设置有供下侧筒48的下端抵接的台阶部51,所以通过壁厚的下侧筒48的下表面与台阶部51的抵接,能够稳定地支撑扬谷筒20。
[0020]在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中,除了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由下侧筒48的下端与台阶部51的抵接部分和回转用齿轮52的下表面与上述竖筒部30的上端面53的抵接部分两个部位来支撑扬谷筒20的重量,由此更稳定地支撑扬谷筒20,能够顺滑地进行扬谷筒20的绕纵轴的旋转。
[0021]在方案5记载的实用新型中,除了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由下侧筒48的下端与台阶部51的抵接部分和回转用齿轮52的下表面与上述竖筒部30的上端面53的抵接部分两个部位来有效地支撑扬谷筒20的重量,从而更稳定地支撑扬谷筒20,能够顺滑地进行扬谷筒20的绕纵轴的旋转。
[0022]在方案6记载的实用新型中,除了方案5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将利用扬谷螺旋34的双螺旋部45而被排出螺旋32搬送来的谷粒良好地交接至扬谷螺旋34侧,从而能够减少在从排出螺旋32向扬谷螺旋34的接头部产生的堵塞
[0023]在方案7记载的实用新型中,除了方案6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之外,能够使接头螺旋40和扬谷螺旋34同时作用于连接部件11内的谷粒,从而能够提高搬送力而减少堵塞的产生。
【附图说明】
[〇〇24]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0025]图2是谷粒箱附近的侧视图。
[0026]图3是谷粒箱附近的后视图。
[0027]图4是后侧支撑框架附近的俯视图。
[0028]图5是立式扬谷装置附近的剖视图。
[0029]图6(a)是具有双螺旋部的立式扬谷螺旋的主视图。
[0030]图6 (b)是由单螺旋构成的立式扬谷螺旋的主视图。
[0031]图6(c)是上螺旋部的主视图。
[0032]图6(d)是下部螺旋部的主视图。
[0033]图6(e)是第二下螺旋部的主视图。
[0034]图7是立式扬谷装置与横排出螺旋件附近的展开状态剖视图。
[0035]图8是横排出螺旋件的中间金属件附近的剖视图。
[0036] 图中:1一机体框架,2—行驶装置,3—脱粒装置,4一收割装置,5—谷粒箱,6—操纵部,10—箱排出装置,11 一连接金属件(连接部件),12—立式扬谷装置,13—横排出螺旋件(横排出筒),15—横筒部,16—箱侧筒部,17—转动轴,20—扬谷筒,21—安装部件,22—撑杆,23—横杆,24—后侧支撑框架,25—竖框架,26—横框架,27—上侧转动轴,28—上侧安装部件,30—竖筒部,31—连结部,32—排出螺旋,33—排出螺旋轴,34—扬谷螺旋,35—扬谷螺旋轴,36—锥齿轮,40—接头螺旋,41 一接头轴,42—轮毂部,43—中间轴,45—双螺旋翼部(双螺旋部),46—单条螺旋部,47—上侧筒,48—下侧筒,50—槽,51—台阶部,52—回转用齿轮,53—上端面,55—上侧连接金属件,56—固定侧金属件,57—排出筒,58—移动侧金属件,59—上侧接头螺旋,60—上侧接头旋转轴,61—螺旋件螺旋,62—螺旋件轴,65—轮毂部,66—锥齿轮,67—叶片,68—倾斜部,70—上游侧筒,71—下游侧筒,72—中间金属件,75—臂部,76—联接器,77—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标记1是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框架,在机体框架1的下方设置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架1的上方设置脱粒装置3。附图标记5为谷粒箱,附图标记6为操纵部。
[0038] 在上述谷粒箱5内设置有将谷粒箱5内的谷粒排出的螺旋搬送式的箱排出装置10(图1、图2)。在该箱排出装置10经过连接金属件(连接部件)11而安装有排出用的立式扬谷装置12的下部,在立式扬谷装置12的上部上下以及回转自如地安装有横排出螺旋件(横排出筒)13。
[0039] S卩,立式扬谷装置12构成为以纵轴(上下方向的轴。与后述的扬谷螺旋轴35的轴心一致)为中心旋转自如,并通过后述的电动马达的驱动力,绕该纵轴旋转。由此,连接于立式扬谷装置12的上端部的横排出螺旋件13沿横方向回转。
[0040]另外,横排出螺旋件13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