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甜叶菊茶制作用高效揉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234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甜叶菊茶制作用高效揉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揉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甜叶菊茶制作用高效揉捻装置。



背景技术:

甜菊叶茶由甜叶菊叶子冲泡,甜味、可以放入杯子2-4片干叶,略有青草味。甜菊叶也称甜叶菊,是一种可在花园中种植的植物。这种植物属于菊科,原产于南美洲。甜菊糖苷200多年前就开始在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的部分地区被使用。

揉捻是乌龙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过揉捻形成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改善也有所影响。

现有的甜叶菊茶制作揉捻装置存在揉捻效率底、操作繁琐、结构单一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揉捻效率高、操作方便、结构新颖的甜叶菊茶制作用高效揉捻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甜叶菊茶制作揉捻装置存在揉捻效率底、操作繁琐、结构单一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揉捻效率高、操作方便、结构新颖的甜叶菊茶制作用高效揉捻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甜叶菊茶制作用高效揉捻装置,包括有底板、左架、顶板、轴承座I、轴承座II、伺服电机、丝杆、螺母、固定板I、安装座、连杆I、摆动杆、支板、电动推杆、导轨、导套、L型支杆、揉捻筒、气缸I、滑轨、滑块、楔形块I、连杆II、连杆III、楔形块II、固定板II、弹簧I、处理框、挡板I、气缸II、挡板II、收集框和弹簧II,底板顶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左架、滑轨、弹簧II、连杆II和收集框,左架右侧下部设有气缸,气缸右侧设有楔形块I,滑轨上滑动式连接有滑块,滑块顶部与楔形块I底部连接,连杆II顶端铰接连接有固定板II,固定板II底部中心与弹簧II连接,连杆III底部设有楔形块II,楔形块I与楔形块II接触,固定板II顶部左右对称设有弹簧I,固定板II顶部中心设有气缸,气缸顶部设有挡板II,两弹簧I顶端连接有处理框,处理框位于挡板II的上方,处理框右侧设有挡板I,左架顶部设有顶板,顶板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轴承座I、轴承座II和伺服电机,轴承座I和轴承座II之间设有丝杆,丝杆右端与伺服电机左端连接,丝杆上设有螺母,螺母与丝杆配合,螺母底端设有固定板I,固定板I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安装座、导轨和支板,安装座上铰接连接有连杆I,连杆I底端铰接连接有摆动杆,导轨上设有导套,摆动杆底端与导套铰接连接,导套上设有L型支杆,L型支杆底端设有揉捻筒,揉捻筒位于处理框的正上方,支板中部铰接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左端与连杆I中部铰接连接。

优选地,包括有行程开关,顶板底部左右对称设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位于轴承座I和轴承座II之间,行程开关通过线路与伺服电机连接。

优选地,底板材料为不锈钢。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甜叶菊茶进行揉捻时,先将甜叶菊茶放入处理框内,当对甜叶菊茶进行轻微揉捻时,控制电动推杆收缩,电动推杆带动连杆I向下运动,进而带动摆动杆向下摆动,通过摆动杆带动L型支杆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揉捻筒向下运动,当揉捻筒触碰到甜叶菊茶时,电动推杆停止收缩,控制伺服电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伺服电机带动丝杆左右运动,进而带动螺母左右运动,在弹簧I弹力的作用下带动处理框左右晃动,使得揉捻筒对处理框内的甜叶菊茶进行轻微揉捻,当需要加重揉捻力度时,控制气缸II伸长,气缸II带动挡板II向上运动,并顶住处理框,进而固定处理框,达到加重揉捻力度的效果。当揉捻完成后,控制伺服电机停止旋转,并控制电动推杆伸长,带动揉捻筒回到初始位置后,控制电动推杆停止伸长,然后控制气缸I伸长,气缸I带动楔形块I向右运动,进而带动楔形块II向上运动,楔形块II带动连杆III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固定板II及其上装置向上倾斜,当固定板II及其上装置向上倾斜到一定角度时,挡板I顺时针旋转,此时处理框内的甜叶菊茶倒入收集框内,全部倒完后,控制气缸I收缩,气缸I带动楔形块I向左运动,进而带动楔形块II向下运动,楔形块II带动连杆III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固定板II及其上装置回到初始位置,工人将收集框内的甜叶菊茶收集起来即可。

因为包括有行程开关,顶板底部左右对称设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位于轴承座I和轴承座II之间,行程开关通过线路与伺服电机连接,当螺母向左或向右运动触碰到行程开关时,行程开关控制伺服电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因为底板材料为不锈钢,可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达到了揉捻效率高、操作方便、结构新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板,2-左架,3-顶板,4-轴承座I,5-轴承座II,6-伺服电机,7-丝杆,8-螺母,9-固定板I,10-安装座,11-连杆I,12-摆动杆,13-支板,14-电动推杆,15-导轨,16-导套,17-L型支杆,18-揉捻筒,19-气缸I,20-滑轨,21-滑块,22-楔形块I,23-连杆II,24-连杆III,25-楔形块II,26-固定板II,27-弹簧I,28-处理框,29-挡板I,30-气缸II,31-挡板II,32-收集框,33-弹簧II,34-行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甜叶菊茶制作用高效揉捻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有底板1、左架2、顶板3、轴承座I 4、轴承座II 5、伺服电机6、丝杆7、螺母8、固定板I 9、安装座10、连杆I 11、摆动杆12、支板13、电动推杆14、导轨15、导套16、L型支杆17、揉捻筒18、气缸I 19、滑轨20、滑块21、楔形块I 22、连杆II 23、连杆III24、楔形块II 25、固定板II 26、弹簧I 27、处理框28、挡板I 29、气缸II 30、挡板II 31、收集框32和弹簧II 33,底板1顶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左架2、滑轨20、弹簧II 33、连杆II 23和收集框32,左架2右侧下部设有气缸,气缸右侧设有楔形块I 22,滑轨20上滑动式连接有滑块21,滑块21顶部与楔形块I22底部连接,连杆II 23顶端铰接连接有固定板II 26,固定板II 26底部中心与弹簧II 33连接,连杆III24底部设有楔形块II 25,楔形块I 22与楔形块II 25接触,固定板II 26顶部左右对称设有弹簧I 27,固定板II 26顶部中心设有气缸,气缸顶部设有挡板II 31,两弹簧I 27顶端连接有处理框28,处理框28位于挡板II31的上方,处理框28右侧设有挡板I 29,左架2顶部设有顶板3,顶板3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轴承座I 4、轴承座II 5和伺服电机6,轴承座I 4和轴承座II5之间设有丝杆7,丝杆7右端与伺服电机6左端连接,丝杆7上设有螺母8,螺母8与丝杆7配合,螺母8底端设有固定板I 9,固定板I 9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安装座10、导轨15和支板13,安装座10上铰接连接有连杆I 11,连杆I 11底端铰接连接有摆动杆12,导轨15上设有导套16,摆动杆12底端与导套16铰接连接,导套16上设有L型支杆17,L型支杆17底端设有揉捻筒18,揉捻筒18位于处理框28的正上方,支板13中部铰接连接有电动推杆14,电动推杆14左端与连杆I 11中部铰接连接。

包括有行程开关34,顶板3底部左右对称设有行程开关34,行程开关34位于轴承座I 4和轴承座II 5之间,行程开关34通过线路与伺服电机6连接。

底板1材料为不锈钢。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甜叶菊茶进行揉捻时,先将甜叶菊茶放入处理框28内,当对甜叶菊茶进行轻微揉捻时,控制电动推杆14收缩,电动推杆14带动连杆I 11向下运动,进而带动摆动杆12向下摆动,通过摆动杆12带动L型支杆17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揉捻筒18向下运动,当揉捻筒18触碰到甜叶菊茶时,电动推杆14停止收缩,控制伺服电机6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伺服电机6带动丝杆7左右运动,进而带动螺母8左右运动,在弹簧I 27弹力的作用下带动处理框28左右晃动,使得揉捻筒18对处理框28内的甜叶菊茶进行轻微揉捻,当需要加重揉捻力度时,控制气缸II 30伸长,气缸II 30带动挡板II 31向上运动,并顶住处理框28,进而固定处理框28,达到加重揉捻力度的效果。当揉捻完成后,控制伺服电机6停止旋转,并控制电动推杆14伸长,带动揉捻筒18回到初始位置后,控制电动推杆14停止伸长,然后控制气缸I 19伸长,气缸I 19带动楔形块I 22向右运动,进而带动楔形块II 25向上运动,楔形块II 25带动连杆III24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固定板II 26及其上装置向上倾斜,当固定板II 26及其上装置向上倾斜到一定角度时,挡板I 29顺时针旋转,此时处理框28内的甜叶菊茶倒入收集框32内,全部倒完后,控制气缸I 19收缩,气缸I 19带动楔形块I 22向左运动,进而带动楔形块II 25向下运动,楔形块II 25带动连杆III24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固定板II 26及其上装置回到初始位置,工人将收集框32内的甜叶菊茶收集起来即可。

因为包括有行程开关34,顶板3底部左右对称设有行程开关34,行程开关34位于轴承座I 4和轴承座II 5之间,行程开关34通过线路与伺服电机6连接,当螺母8向左或向右运动触碰到行程开关34时,行程开关34控制伺服电机6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因为底板1材料为不锈钢,可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