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91600阅读:11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制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

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绿茶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在一些传统绿茶加工方法中,为了追求其外观品质,进而使得绿茶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物质丢失过多,涩味较重,产品的品质下降;而现有技术中绿茶加工的提香工艺未使茶叶糖苷化合物等香气、滋味前体物质的水解及风味成分的释放,使得成品绿茶香气较淡,滋味欠鲜醇爽口,叶底欠嫩绿明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摊放: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在室温为15~18℃阴凉处晾干至水分含量为68~74%,摊放时间为6~8h,叶片均匀摊放厚度为10~15cm;

(2)杀青:将摊放后的鲜叶采用蒸汽杀青处理,杀青过程中温度在2min以内提高到85~90℃,投叶量为1750~1820g/min;

(3)冷却:将杀青后的叶片冷却至室温;

(4)揉捻:将冷却后的叶片放入揉捻机中处理,揉捻温度控制为55~60℃,湿度为75~79%,使揉捻后的叶片组织破损率达到74~79%;

(5)初烘:采用适宜的温度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6)滚炒:初烘叶采用连续炒干机进行炒干处理,滚炒至足干,滚炒温度为72~78℃,足干叶含水率6%以下即可。

所述步骤(1)新鲜的茶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所述杀青采用高温和低温四段杀青,第一阶段杀青温度为305~330℃,杀青时间为5~10s,第二阶段温度为160~190℃,杀青时间45~50s,第三阶段温度为200~250℃,杀青时间为10~15s,第四阶段温度为120~160℃,杀青时间为30~40s。

所述杀青处理后叶片失重率达到22~26%。

所述步骤(3)冷却后进行回潮处理135~150min,控制叶片含水量为56~58%。

所述步骤(4)揉捻过程中喷洒按酶重量1:(80~90)稀释的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混合液,并控制酶解ph至为6.2~6.8%。

所述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重量配比为1:(0.3~0.5):(1~3)。

所述步骤(5)干燥步骤中先采用130~140℃烘,至含水量为35~40%,再降低温度为80~90℃,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2~17%。

本发明有益效果:

通过采用合理的摊放方法,将茶叶摊放至适宜的含水量,进而在结合杀青温度、时间及投叶量的控制,提高茶叶杀青效率,有效的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防止叶片变红,并未揉捻过程提供良好的材料;通过采用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处理,通控制酶解条件,进而提高酶解效率,加速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的形成和糖苷化合物等香气、滋味前体物质的水解及风味成分的释放,降低茶叶苦涩味,提高营养物质的溶出率;通过控制杀青后叶片的失重率以及叶片温度,进在结合回潮参数的调控,有效的降低叶片的碎末率,提高叶片的香气和色泽。

本发明通过摊放、杀青、冷却、揉捻、初烘、滚炒完成绿片茶的加工,通过将叶片摊放至合理的状态,再结合杀青和揉捻工艺的结合,进而提高茶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溶出率,同时降低茶叶的苦涩味,使得成品绿茶营养丰富,滋味鲜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核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摊放: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在室温为15℃阴凉处晾干至水分含量为68%,摊放时间为6h,叶片均匀摊放厚度为10cm;

(2)杀青:将摊放后的鲜叶采用蒸汽杀青处理,杀青过程中温度在2min以内提高到85℃,投叶量为1750g/min;

(3)冷却:将杀青后的叶片冷却至室温;

(4)揉捻:将冷却后的叶片放入揉捻机中处理,揉捻温度控制为55℃,湿度为75%,使揉捻后的叶片组织破损率达到74%;

(5)初烘:采用适宜的温度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6)滚炒:初烘叶采用连续炒干机进行炒干处理,滚炒至足干,滚炒温度为72℃,足干叶含水量为6%。

所述步骤(1)新鲜的茶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所述杀青采用高温和低温四段杀青,第一阶段杀青温度为305℃,杀青时间为5s,第二阶段温度为160℃,杀青时间45s,第三阶段温度为200℃,杀青时间为10s,第四阶段温度为120℃,杀青时间为30s。

所述杀青处理后叶片失重率达到22%。

所述步骤(3)冷却后进行回潮处理135min,控制叶片含水量为56~58%。

所述步骤(4)揉捻过程中喷洒按酶重量1:80稀释的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混合液,并控制酶解ph至为6.2%。

所述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重量配比为1:0.3:1。

所述步骤(5)干燥步骤中先采用130℃烘,至含水量为35%,再降低温度为80℃,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2%。

试验效果验证,试验组采用实施例1方案加工的绿茶,对照组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绿茶:

由表试验结果可知:试验组加工方法得到的绿茶优于传统加工方法得到的绿茶,其中试验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的品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实施例2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摊放: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在室温为18℃阴凉处晾干至水分含量为74%,摊放时间为8h,叶片均匀摊放厚度为15cm;

(2)杀青:将摊放后的鲜叶采用蒸汽杀青处理,杀青过程中温度在2min以内提高到90℃,投叶量为1820g/min;

(3)冷却:将杀青后的叶片冷却至室温;

(4)揉捻:将冷却后的叶片放入揉捻机中处理,揉捻温度控制为60℃,湿度为79%,使揉捻后的叶片组织破损率达到79%;

(5)初烘:采用适宜的温度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6)滚炒:初烘叶采用连续炒干机进行炒干处理,滚炒至足干,滚炒温度为78℃,足干叶含水量为5%。

所述步骤(1)新鲜的茶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所述杀青采用高温和低温四段杀青,第一阶段杀青温度为330℃,杀青时间为10s,第二阶段温度为190℃,杀青时间50s,第三阶段温度为250℃,杀青时间为15s,第四阶段温度为160℃,杀青时间为40s。

所述杀青处理后叶片失重率达到26%。

所述步骤(3)冷却后进行回潮处理150min,控制叶片含水量为58%。

所述步骤(4)揉捻过程中喷洒按酶重量1:90稀释的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混合液,并控制酶解ph至为6.8%。

所述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重量配比为1:0.5:3。

所述步骤(5)干燥步骤中先采用140℃烘,至含水量为40%,再降低温度为90℃,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7%。

实施例3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摊放: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在室温为16℃阴凉处晾干至水分含量为72%,摊放时间为7h,叶片均匀摊放厚度为14cm;

(2)杀青:将摊放后的鲜叶采用蒸汽杀青处理,杀青过程中温度在2min以内提高到88℃,投叶量为1780g/min;

(3)冷却:将杀青后的叶片冷却至室温;

(4)揉捻:将冷却后的叶片放入揉捻机中处理,揉捻温度控制为58℃,湿度为77%,使揉捻后的叶片组织破损率达到76%;

(5)初烘:采用适宜的温度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6)滚炒:初烘叶采用连续炒干机进行炒干处理,滚炒至足干,滚炒温度为75℃,足干叶含水量为4%。

所述步骤(1)新鲜的茶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所述杀青采用高温和低温四段杀青,第一阶段杀青温度为310℃,杀青时间为7s,第二阶段温度为180℃,杀青时间48s,第三阶段温度为220℃,杀青时间为11s,第四阶段温度为140℃,杀青时间为35s。

所述杀青处理后叶片失重率达到24%。

所述步骤(3)冷却后进行回潮处理140min,控制叶片含水量为57%。

所述步骤(4)揉捻过程中喷洒按酶重量1:85稀释的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混合液,并控制酶解ph至为6.5%。

所述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重量配比为1:0.4:3。

所述步骤(5)干燥步骤中先采用135℃烘,至含水量为35~40%,再降低温度为85℃,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5%。

实施例4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摊放: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在室温为16℃阴凉处晾干至水分含量为70%,摊放时间为8h,叶片均匀摊放厚度为12cm;

(2)杀青:将摊放后的鲜叶采用蒸汽杀青处理,杀青过程中温度在2min以内提高到86℃,投叶量为1800g/min;

(3)冷却:将杀青后的叶片冷却至室温;

(4)揉捻:将冷却后的叶片放入揉捻机中处理,揉捻温度控制为59℃,湿度为76%,使揉捻后的叶片组织破损率达到77%;

(5)初烘:采用适宜的温度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6)滚炒:初烘叶采用连续炒干机进行炒干处理,滚炒至足干,滚炒温度为77℃,足干叶含水为3%。

所述步骤(1)新鲜的茶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所述杀青采用高温和低温四段杀青,第一阶段杀青温度为325℃,杀青时间为6s,第二阶段温度为175℃,杀青时间47s,第三阶段温度为240℃,杀青时间为12s,第四阶段温度为150℃,杀青时间为32s。

所述杀青处理后叶片失重率达到23%。

所述步骤(3)冷却后进行回潮处理145min,控制叶片含水量为56%。

所述步骤(4)揉捻过程中喷洒按酶重量1:88稀释的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混合液,并控制酶解ph至为6.6%。

所述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重量配比为1:0.3:3。

所述步骤(5)干燥步骤中先采用132℃烘,至含水量为38%,再降低温度为84℃,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3%。

实施例5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摊放: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在室温为15℃阴凉处晾干至水分含量为69%,摊放时间为7h,叶片均匀摊放厚度为14cm;

(2)杀青:将摊放后的鲜叶采用蒸汽杀青处理,杀青过程中温度在2min以内提高到89℃,投叶量为1760g/min;

(3)冷却:将杀青后的叶片冷却至室温;

(4)揉捻:将冷却后的叶片放入揉捻机中处理,揉捻温度控制为59℃,湿度为78%,使揉捻后的叶片组织破损率达到75%;

(5)初烘:采用适宜的温度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6)滚炒:初烘叶采用连续炒干机进行炒干处理,滚炒至足干,滚炒温度为73℃,足干叶含水量为2%。

所述步骤(1)新鲜的茶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所述杀青采用高温和低温四段杀青,第一阶段杀青温度为310℃,杀青时间为10s,第二阶段温度为180℃,杀青时间45~50s,第三阶段温度为210℃,杀青时间为11s,第四阶段温度为130℃,杀青时间为33s。

所述杀青处理后叶片失重率达到25%。

所述步骤(3)冷却后进行回潮处理135min,控制叶片含水量为58%。

所述步骤(4)揉捻过程中喷洒按酶重量1:84稀释的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混合液,并控制酶解ph至为6.7%。

所述蛋白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的重量配比为1:0.5:1。

所述步骤(5)干燥步骤中先采用138℃烘,至含水量为39%,再降低温度为80℃,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7%。

试验例1

本发明实施例组采用本发明方法对茶叶进行加工,对照组采用传统工艺的绿茶制作方法,并对制作好的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和糖类进行测定,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本发明加工方法得到的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糖类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因此采用本发明方案得到的成品茶叶有益成分含量较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