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斗式高温初烘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499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斗式高温初烘工艺。



背景技术: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是一种营养保健饮品。在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干燥除湿是制造各类茶必不可少的工序,对茶叶品质的优劣关系影响很大。它的主要目的:一是促使茶叶发生各种程度的生化变化,使之符合人们的不同口味的要求和饮用习惯;二是将茶叶含水率降至不易发生质变的要求,以便贮存、运输和保管。因此茶叶的干燥技术已从传统的干燥技术发展到热泵烘干技术。由于茶叶烘干机理,需要在茶叶烘干过程中引入缓苏机制,缓苏意思是茶叶干燥后贮存一段时间,使茶叶间或者茶叶的内部进行湿热交换使其湿度均化的过程。而当前的烘干工艺均是采用高温热机直接对茶叶进行烘干,连续的烘干并没有给以茶叶缓苏的时间,导致茶叶内部出现湿度分化不均匀的现象,部分茶叶甚至出现干裂的现象,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然而,单纯的茶叶静置的缓苏时间跨度相当长,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斗式高温初烘工艺,该工艺对茶叶连续进行烘干,在烘干的过程中缓苏,使茶叶内部湿度分布均匀,防止干裂,提高茶叶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一种四斗式高温初烘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清茶——通过除杂设备对需要进行烘干的茶叶进行筛分,分别进行三次筛分,去除杂质,取出茶叶叶宽5-20mm、茶叶长度25-40mm的茶叶备用;

b.烘干与缓苏——将选出的茶叶放入烘干设备,本步骤的烘干设备具体包括烘干箱、箱盖,所述烘干箱底部活动连接有第一烘干斗,所述烘干箱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二烘干斗,所述烘干箱的侧壁对称设有第三、第四烘干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均可在烘干箱壁上滑行转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的内部缠绕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的匝数沿烘干斗的大端向小端逐渐减小;

烘干和缓苏的步骤如下:

初烘:首先打开箱盖,将第一烘干斗加热到70-85摄氏度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30-35min,期间一直转动第一烘干斗;缓苏:之后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向烘干箱中部推动,使得茶叶在四个烘干斗的间隙处,将四个烘干斗的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进行缓苏;期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均同向转动;

c.换向——将b步骤中缓苏到15分钟的时候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同时反向转动,再缓苏15分钟;

d.冷却——烘干与缓苏之后,将茶叶进行常温冷却。

本方案的原理和效果在于:一、选取叶宽5-20mm、茶叶长度25-40mm的茶叶,茶叶的叶宽和叶长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准,茶叶饱满宽长代表茶叶生长良好,制作出来的新茶口感和质量均很良好;因此选取这类茶叶备用。

二、首先打开箱盖,将第一烘干斗加热到70-85摄氏度对茶叶进行烘干,茶叶在烘干箱中与第一烘干斗接触,此时的茶叶上携带了相当多的水分,而且此时茶叶的内部水分含量也很高,因此需要以高温高热量的第一烘干斗对茶叶进行快速烘干,在较短时间内将茶叶携带或者茶叶本身含有的多余水分进行烘干蒸发,正是由于多余的水分,可以在高温烘干的时候保护茶叶不被烫伤或者烧伤;而且第一烘干斗是锥形,而且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在转动,因此茶叶能够较为均匀的受热,蒸发出来的水蒸汽也能够快速的散发,不会堆积。之后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向烘干箱中部推动,使得茶叶在四个烘干斗的间隙处,将四个烘干斗的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进行缓苏;在烘干斗移动的过程中会一直转动,开始的时候茶叶会堆积在第一烘干斗表面,随着第一烘干斗的上行,在快要和第三和第四烘干斗接触的时候,第一烘干斗表面的茶叶会在转动的第三、第四烘干斗的作用下被翻动,进而分布到了第三、第四烘干斗的表面;随后又在第二烘干斗的转动作用下均匀的被堆叠到第二烘干斗的表面,因此,在这四个烘干斗的间隙处都会均匀的分布茶叶;这四个烘干斗的温度保持在20-25摄氏度左右,温度适中,便于茶叶本身的水分的均匀化,也便于茶叶与茶叶之间水分或者湿度的均匀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的内部缠绕有电热丝;电热丝的匝数沿烘干斗的大端向小端逐渐减小,可以保证烘干斗的大端的发热量小于烘干斗的小端,但是因为这四个烘干斗的小端的位置相对集中,空间比较小因此温度也会比较集中导致热量的堆积,因此温度升高较快,而大端的温度本身比较高,可以抵消因为空间较大而损伤的部分热量,因此使得在烘干斗的间隙沿线的温度保持相对一致的情况,因此在间隙处实际上是进行了恒温的缓苏,使得茶叶的水分在相同的温度或者热量的环形中进行湿度均化,不会因为环境温度的不均匀而影响茶叶内部湿度的均化,使得缓苏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烘干斗的同向同速转动,也能帮助茶叶内部热量的移动,加快缓苏。而本装置烘干和缓苏同时进行极大的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效率,节省了时间。

进一步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的表面均开有螺旋的凹槽,这些凹槽会形成热量或者水分转移的通道,提高茶叶的缓苏效率。

进一步的:烘干箱为聚氨酯制作的绝热烘干箱,防止热量散失,节省能源。

进一步的:茶叶缓苏过程中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15%,防止茶叶的水分过度流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四斗式高温初烘工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烘干箱1、转轴2、第二烘干斗3、第三烘干斗4、第一烘干斗5、第四烘干斗6。

实施例1

一种四斗式高温初烘工艺,

包括以下步骤:

a.清茶——通过除杂设备对需要进行烘干的茶叶进行筛分,分别进行三次筛分,去除杂质,取出茶叶叶宽12.5mm、茶叶长度32.5mm的茶叶备用;

b.烘干与缓苏——将选出的茶叶放入烘干设备,本步骤的烘干设备具体包括烘干箱1、箱盖,烘干箱1为聚氨酯材料,烘干箱1底部通过转轴2活动连接有第一烘干斗5,烘干箱的顶部通过转轴2活动连接有第二烘干斗3,烘干箱1的侧壁对称设有第三、第四烘干斗6;转轴2与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液压缸安装在一个可旋转的工作台上,工作台被电机带动旋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6均可在转轴的作用下在烘干箱壁上转动或者往复移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6的内部缠绕有电热丝;电热丝的匝数沿烘干斗的大端向小端逐渐减小;首先打开箱盖,将第一烘干斗5加热到70-85摄氏度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32.5min,期间一直转动第一烘干斗5;之后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6向烘干箱1中部推动,使得茶叶在四个烘干斗的间隙处,将四个烘干斗的温度控制在22.5摄氏度进行缓苏;期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6均同向转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6的表面均开有螺旋的凹槽。

c.换向——将b步骤中缓苏到15分钟的时候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烘干斗6同时反向转动,再缓苏15分钟。茶叶缓苏过程中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15%。

d.冷却——烘干与缓苏之后,将茶叶进行常温冷却。

实施例2

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a选取的茶叶叶宽5mm,茶叶长度15mm;步骤b中的初烘过程中将第一烘干斗5加热到70-85摄氏度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30min;缓苏过程中将四个烘干斗的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进行缓苏。

实施例3

实施例3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a选取的茶叶叶宽20mm,茶叶长度40mm;步骤b中的初烘过程中将第一烘干斗5加热到70-85摄氏度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35min;缓苏过程中将四个烘干斗的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进行缓苏。

对比例1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传统加工工艺,没有缓苏步骤。

对比例2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对茶叶进行单独静置缓苏。

对比例3

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茶叶的缓苏过程中没有控制空气的相对湿度。

对比例4

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没有控制茶叶的叶宽和叶长,茶叶质量良莠不齐。

分别对实施例1-3,对比例1-4进行试验测试,使用成茶口感、茶叶状态、加工时间、茶叶湿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其中茶叶湿度的检测过程是,对各组处理加工之后的茶叶随机抽取10片进行水分含量检测,取平均值做比较;以实施例1的数值为单位1。

测试结果如下:

结果分析:

1、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区别,实施例2茶叶叶宽5mm,茶叶长度15mm,初烘过程中将第一烘干斗5加热到70-85摄氏度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30min;缓苏过程中将四个烘干斗的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进行缓苏;经过试验测试,各项指标的数据差异很小,几乎没有明显区别。

2、实施例3和实施例1的区别,实施例3茶叶叶宽20mm,茶叶长度40mm;步骤b中的初烘过程中将第一烘干斗5加热到70-85摄氏度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35min;缓苏过程中将四个烘干斗的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进行缓苏;经过试验测试,各项指标的数据差异很小,几乎没有明显区别。

3、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对比例1采用传统加工工艺,没有缓苏步骤。经过试验测试,因为没有缓苏,茶叶的湿度没有均匀分化,导致一些茶叶被过度的烘干,甚至被烤坏,因此口感很淡,没有茶叶本身的应有的味道;茶叶湿度低而且部分茶叶出现龟裂或者干裂的情况。

4、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对比例2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对茶叶进行单独静置缓苏,导致茶叶的加工时间很长,影响加工效率。

5、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对比例3对茶叶的缓苏过程中没有控制空气的相对湿度,导致一些茶叶被过度的烘干,甚至被烤坏,因此口感很淡,没有茶叶本身的应有的味道;茶叶湿度低而且部分茶叶出现龟裂或者干裂的情况。

6、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对比例4,没有控制茶叶的叶宽和叶长,茶叶质量良莠不齐,导致成茶的口感淡,没有茶叶本身的应有的味道。烘干箱减小;70-85摄氏度b相对湿度b70-85摄氏度b70-85摄氏度指标70-85摄氏度b70-85摄氏度过度过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