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杀菌保鲜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9052发布日期:2018-08-24 17:2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杀菌保鲜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杀菌产品大部分为紫外线杀菌和臭氧杀菌,而除异味主要使用臭氧和活性炭等。

紫外线杀菌的缺点在于辐射强度分布并非均匀一致,中央最强,UV灯端外侧的强度衰减显著,距离越远强度越弱;此外,紫外线对人体有害,做紫外杀菌时人需要离开现场。

臭氧杀菌的缺点在于高浓度的臭氧对人有害,进行臭氧杀菌时需要控制好臭氧发生量,并且臭氧很不稳定,极易分解,需要现制现用。

活性炭作为物理的除异味方式,耗损高,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变差,因此需要定期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杀菌保鲜净化装置,其主体结构包括:底座、盖板、设置在所述底座内的电路板、离子发生器以及空气净化器,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离子发生器和空气净化器分别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离子发生器包括放电板以及绝缘板,所述放电板上设有金属环,所述绝缘板上设有放电针,所述金属环与放电针相对设置,所述金属环接地,所述放电针与电路板的正负极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净化器为蜂窝陶瓷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两侧内壁各设有一卡槽,所述放电板设置在所述卡槽内并打胶固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和盖板上均设有电离空气出口以及循环空气出入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和盖板的循环空气出入口上各设有一金属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蜂窝陶瓷块的上下表面分别通过金属螺钉和金属弹片与底座和盖板上的金属网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放电针的正负高压对接地的金属环产生电晕放电,电离空气产生大量的空气正负离子群,从而起到杀菌作用;通过正负离子群建立的强电场可将空气中颗粒较大的水分子团分解为较小的水分子团,易于果蔬吸收,延长保鲜期;进一步通过蜂窝陶瓷块在高电压的作用下产生臭氧,起到净化空气、去除异味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11-卡槽;2-盖板;3-电路板;4-离子发生器;41-放电板;42-绝缘板;43-金属环;44-放电针;5-空气净化器;6-电离空气出口;7-循环空气出入口;8-金属网;9-金属螺钉;10-金属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杀菌保鲜净化装置包括:底座1、盖板2、设置在底座1内的电路板3、离子发生器4以及空气净化器5;盖板2设置在底座1上方,离子发生器4和空气净化器5分别与电路板3连接。

如图2所示,离子发生器4包括放电板41以及绝缘板42,放电板41上设有金属环43,绝缘板42上设有放电针44;金属环43与放电针44相对设置,并且金属环43接地,放电针44与电路板3的正负极连接。

放电针44的正负高压对接地的金属环43产生电晕放电,电离空气产生大量的空气正负离子群。当正离子与等量的负离子中和时释放大量能量,使空气中的水分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或过氧化氢(H2O2),所产生的活性物质会将细菌的分子结构改变或能量转换,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此外,正负离子群建立的强电场可将空气中颗粒较大的水分子团分解为较小的水分子团,易于果蔬吸收,从而延长保鲜期。

如图1和图3所示,底座1两侧内壁各设有一卡槽11,放电板41设置在卡槽11内并打胶固定;底座1和盖板2上均设有电离空气出口6以及循环空气出入口7,两循环空气出入口7上各设有一金属网8。

空气净化器5为蜂窝陶瓷块,并且上下表面分别通过金属螺钉9和金属弹片10与底座1和盖板2上的金属网8连接,两金属网8进一步与电路板3的正负高压输出端连接。

通电后,陶瓷绝缘介质表面进行沿面放电,进而产生臭氧,从而起到消除异味、净化空气的作用。蜂窝陶瓷块的表面积大,能大大增加与废气的接触面,使废气反应更加充分,处理效率更高,进而大大提升产品的净化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