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榨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5105发布日期:2019-08-27 21:3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大容量榨汁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大容量榨汁机,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榨汁性能提高的大容量榨汁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榨汁机是指压榨各种蔬菜或果蔬等材料(以下称为'榨汁物')而提取汁水的绿汁机的一种。

如图1至图8所示,以往的榨汁机100包括:基座110,作为支撑架使用;支撑部件130,在所述基座110上固定;榨汁部150,在所述支撑部件130上可旋转地形成;投入部170,向所述榨汁部150供应榨汁物;排出部180,从所述榨汁部150排出榨汁残留物;驱动部140,旋转驱动所述榨汁部150。并且,形成有在内部容纳所述构成的一部分的外壳120。

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榨汁部150由第1榨汁体151和位于所述第1榨汁体151内侧的第2榨汁体155构成,所述第1榨汁体151与第3轴部1455连接而旋转驱动,所述第2榨汁体155与第2轴部1453连接而旋转驱动。作为所述第1榨汁体150的旋转轴的第3轴部1455和作为第2榨汁体155的旋转轴的第2轴部1453偏心地设置。

所述支撑部件130由在基座110上向长度方向分隔配置的第1支撑架131、第2支撑架133、第3支撑架121形成。在所述第2支撑架133的长度方向两侧形成有第1支撑架131和第3支撑架121。所述第3支撑架121的作用是作为覆盖在外壳120的一侧形成的开口部的盖子使用。为了加强支撑所述第3支撑架121,还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加强支撑架123:其下端被固定在基座110,侧方与第3支撑架121连接。

所述支撑部件130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支撑第1轴部1451、第2轴部1453、第3轴部1455。

所述第1榨汁体151由圆筒形的第1圆筒部1511和与所述第1圆筒部1511连接而由半径方向支撑第1圆筒部1511的环形的第1环形部1513构成,并且,在第1环形部1513上连接有第3轴部1455,该第3轴部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设置在第2支撑架133上。所述第3轴部1455可向第1环形部1513的内径插入连接。所述第3轴部1455对于第1环形部1513与第1圆筒部1511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第1榨汁体151的所述第1环形部1513与第3轴部1455由长度方向一侧连接,而由半径方向支撑。所述第1榨汁体151的第1圆筒部1511的另一侧借助于可旋转地设置在第3支撑架121的一个以上的支撑辊161而由半径方向支撑。所述支撑辊161在第3支撑架121上向第1圆筒部1511突出设置,而可旋转地支撑第1圆筒部1511。在所述第1圆筒部1511的另一侧端部设置支撑环1515,支撑环1515可旋转地与支撑辊161接触,而能够支撑第1圆筒部1511。如图5所示,将支撑辊161设置在第3支撑架121上,以使从所述第1圆筒部1511的下部外侧接触。所述第3轴部1455由中空体形成,所述第1榨汁体151形成向长度方向的右侧开口的结构。

作为所述第2榨汁体155的旋转轴的第2轴部1453的一侧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第1支撑架131,另一侧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支撑在第3支撑架121。所述第2轴部1453贯通中空的第3轴部1455的内径而设置,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第2轴部1453与连接有第1榨汁体151的第3轴部1455中心偏心地设置。

在所述第2轴部1453设置有第2榨汁体155,与第2轴部1453一同旋转。所述第2榨汁体155形成于第1榨汁体151内。所述第2榨汁体155由圆筒形的第2圆筒部1553和由长度方向分隔并外径连接于所述第2圆筒部1553的多个第2环形部1551形成。所述第2轴部1453与第2环形部1551连接并与第2环形部1551一同旋转。

所述第2榨汁体155形成于第1榨汁体151内。所述第1圆筒部1511和第2圆筒部1553形成相互偏心的旋转中心,而使其旋转中心不同。如图5所示,第1圆筒部1511和第2圆筒部1553的旋转中心不同地设置,使得其间隔在上部较大地形成,在下部较小地形成。图5中1455a表示第1榨汁体151的旋转中心,1453a表示第2榨汁体155的旋转中心,并且,如图5所示,第2榨汁体155的旋转中心1453a相比第1榨汁体151的旋转中心向下方分隔而形成。

榨汁物(s)向第1圆筒部1511与第2圆筒部1553之间的间隔较大地形成的部分投入,投入的榨汁物借助于重力和由在图5中用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的第1榨汁体151和第2榨汁体155而向间隔较小地形成的下方导引,从而,在第1圆筒部1511的内面与第2圆筒部1553的外面之间被加压形成榨汁。

所述驱动部140包括:电机141,与第1轴部1451结合的第1齿轮1471及第3齿轮1475、与第2轴部1453结合的第2齿轮1473、与第3轴部1455结合的第4齿轮1477。

在所述基座110设置有电机141,所述第2轴部1453和第3轴部1455通过电机141而驱动旋转。在所述电机141的轴上安装有滑轮,在所述第1轴部1451的长度方向左侧端部安装有滑轮,并将两个滑轮通过输送带143连接,而使得电机141的旋转向第1轴部1451传送。

所述第1轴部1451的滑轮一侧设置有第1齿轮1471,从所述第3轴部1455向长度方向左侧突出地第2轴部1453部分设置有与所述第1齿轮1471啮合的第2齿轮1473。在所述第1轴部1451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设置有第3齿轮1475,在所述第3轴部1455设置有与所述第3齿轮1475啮合的第4齿轮1477。

所述电机141驱动时,第1轴部1451通过输送带143和滑轮旋转,第2轴部1453通过第1齿轮1471与第2齿轮1473的连接而旋转,第3轴部1455通过第3齿轮1475与第4齿轮1477的连接而旋转。并且,与第2轴部1453连接的第2榨汁体155和与第3轴部1455连接的第1榨汁体151进行旋转。所述第1榨汁体151和第2榨汁体155由如图5中的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并且,通过调整第1齿轮1471与第2齿轮1473与第3齿轮1475与第4齿轮1477的齿轮比使得圆周速度相同。

如图2至图5所示,在第1榨汁体151的第1圆筒部1511与第2榨汁体155的第2圆筒部1553之间形成有投入榨汁物的投入部170。并且,形成有排出部180,以便在榨汁后排出在所述第1圆筒部1551与第2圆筒部1553之间残留的榨汁残留物。所述投入部170和排出部180设置在第1圆筒部1511与第2圆筒部1553之间的间隔较宽的上部。

所述投入部170由如下结构形成:中空的投入外壳173;在所述投入外壳173内可旋转地形成的螺旋输送机177;由所述第1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外侧裸露的投入外壳173部分向投入外壳173内侧连通地连接,形成有向上方直径逐渐增加的部分的中空的投入料斗171。所述投入料斗171从投入外壳173向上部延伸。所述投入部170从上部的中心向第1榨汁体151和第2榨汁体155的旋转方向偏向地设置。

所述投入外壳173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圆筒部1511的内面与第2圆筒部的外面之间,剩余的部分向第1榨汁体151的第1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外侧裸露。所述投入外壳173在第3支撑架121上固定安装,一部分由长度方向位于第3支撑架121的左侧,剩余的一部分由长度方向位于第3支撑架121的右侧。所述投入料斗171与位于第3支撑架121的右侧的投入外壳173的一部分连接。在所述投入外壳173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可形成有为旋转所述螺旋输送机177的驱动部件178。在所述投入外壳173的长度方向左侧端部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螺旋输送机177。在位于第1圆筒部1511内面与第2圆筒部1553外面之间的所述投入外壳173部分向下方形成有排出孔174。

驱动所述驱动部件178并向投入料斗171投入榨汁物时,通过投入料斗171向投入外壳173落下的榨汁物借助于在投入外壳173内旋转的螺旋输送机177向长度方向左侧输送,并通过形成于投入外壳173的排出孔174向所述第1圆筒部1511的内面与第2圆筒部1553的外面之间降落,并且,如图5所示,降落的榨汁物被导引至第1圆筒部1511与第2圆筒部1553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分,被第1圆筒部1511的内面与第2圆筒部1553。

如图5所示,第2榨汁体155向下方偏心时,榨汁物越向下方被加压榨汁,到达荷重中心部时加压力量最大,经过荷重中心部后,向榨汁物加压的加压力逐渐减少。

如图3及图4所示,形成于所述第1榨汁体151的第1圆筒部1511形成有多个通孔1512。并且,在所述第1圆筒部1511的内面可形成有具备多个微细孔的网体153。所述微细孔的大小为能够排出榨汁的同时防止榨汁残留物排出的大小。

在所述第1圆筒部1511与第2圆筒部1553之间被加压生成的榨汁通过形成于第1圆筒部1511的通孔1512和网体的微细孔排出,如果形成有第1圆筒部1511的内侧或网体153,榨汁残留物的一部分或全部将附着在网体153的内侧而一同旋转。因此,在第1圆筒部1511的外侧与第1圆筒部1511分隔而形成有用于分离在内侧附着的榨汁残留物的分离部件189。所述分离部件189从第1圆筒部1511的外侧向内侧方向喷射流体。所述分离部件189为喷嘴,其连接于在空调机等形成的未图示的冷却循环而向第1圆筒部1511喷射低温的流体(例如,空气)。所述分离部件189可由形成有向第1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喷嘴孔的喷嘴形成。通过喷射低温的流体,而能够防止形成榨汁机100的构成被榨汁发生氧化的现象。

从榨汁物生成的榨汁通过所述第1圆筒部1511排出后向下方落下,并通过在所述第1圆筒部1511下部形成的收集导引部157而聚集在未图示的收集部。所述收集导引部157与第1圆筒部1511的下部分隔而形成,并且,向一侧倾斜并以能够导引从第1圆筒部1511落下的榨汁的充分的大小形成。优选地,所述收集导引部157形成得大于第1圆筒部1511的投影面积。

所述排出部180包括:排出外壳部,形成于所述第1圆筒部1511内面与第2圆筒部1553外面之间,并向长度方向外侧延伸;排出导引部189,与排出外壳部连通,并从排出外壳部向下延伸;螺旋输送机187,在所述排出外壳部内可旋转地形成。所述排出外壳部由如下构成:排出外壳183,位于所述第1圆筒部1511内面与第2圆筒部1553外面之间,截面为圆弧形;第1排出外壳185,从所述排出外壳183向第1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排出外壳183与第1排出外壳185相互连通。所述排出导引部189从第1排出外壳185向下延伸。

所述螺旋输送机188的内侧端部通过排出外壳183可旋转地支撑,外侧端部通过第1排出外壳185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排出外壳183的内侧端部形成有使得所述螺旋输送机188的内侧端部可旋转地插入的圆筒形的外壳支撑部1831。

在所述第1排出外壳185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可形成有用于使得所述螺旋输送机188旋转的驱动部件188,所述螺旋输送机178,188也可与电机141连接而驱动。所述排出外壳183形成有位于喷射流体的分离部件189的下部,并向分离部件189凹陷地形成的部分。所述第1排出外壳185可形成为中空的管体,也可形成为圆弧形。

如图5所示,所述排出部180在上部中心部与第1榨汁体151和第2榨汁体155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偏向地设置。

借助于从所述分离部件189喷射的流体被榨汁后,附着在第1圆筒部1511的内面并一同旋转传送的榨汁残留物从第1圆筒部1511分离而向排出外壳部的排出外壳183落下,并通过在排出外壳183内旋转的螺旋输送机187向长度方向外侧传送,并通过连接于第1排出外壳185的排出导引部189向下排出。

但,以往的榨汁机100的第1榨汁体151和第2榨汁体155的圆周速度相同地形成,因此,为了提高榨汁性能,需将所述第1榨汁体151和第2榨汁体155的间隔缩短而使得压力增加。但,第1榨汁机151的厚度存在限定,因此,压力增加时,存在第1榨汁体151发生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为提供一种通过第1榨汁体151的厚度以相同的压力提高榨汁性能、结构简单,并且,容易调整第1榨汁体和第2榨汁体的圆周速度的大容量榨汁机。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由如下构成:基座;第1支撑架和第2支撑架,由长度方向相互分隔而形成于所述基座;第1榨汁体,由在所述第1支撑架上可旋转地形成的第1支撑轴和中空的外部旋转体形成,该外部旋转体位于所述第1支撑架与第2支撑架之间,并向第2支撑架开口,形成有多个排出孔,并与所述第1支撑轴结合而一体旋转;第2榨汁体,由与所述第1支撑轴偏心而可旋转地形成于所述第2支撑架的第2支撑轴和内部旋转体形成,该内部旋转体在所述第1榨汁体内偏心而形成,并与所述第2支撑轴结合而一体旋转;第1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1支撑轴;第2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2支撑轴。

所述内部旋转体为圆筒形,在所述内部旋转体的外径面形成有突出形成的多个凸起。

所述外部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和内部旋转体的圆周速度不同地形成。

所述内部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大于所述外部旋转体的圆周速度。

本发明还包括:控制部,连接有所述第1驱动部件和第2驱动部件;输入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输入榨汁物;存储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存储有根据榨汁物而决定所述第1支撑轴和第2支撑轴的旋转速度值的旋转速度db;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输入部输入榨汁物,并控制所述第1支撑轴和第2支撑轴的旋转速度,以便以根据输入的榨汁物存储在所述存储部的旋转速度db的旋转速度值运转。

本发明还包括:控制部,连接有所述第1驱动部件和第2驱动部件;输入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输入榨汁物;存储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存储有根据榨汁物而决定所述第1支撑轴和第2支撑轴的旋转速度值的旋转速度db;显示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显示榨汁物及第1支撑轴和第2支撑轴的旋转速度,所述输入部(i)可输入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值,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1支撑轴和第2支撑轴的旋转速度,以使以在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第1支撑轴和第2支撑轴的旋转速度值运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并且,提高了榨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现有的榨汁机的立体图;

图2为为了说明现有的榨汁机概略地图示的截面图;

图3及图4为为了说明现有的榨汁机的结构而概略图示的立体图;

图5为沿图2的a-a线的概略性的截面图;

图6为将现有的榨汁机上形成的投入物的一部分切开图示的截面图;

图7为将形成于现有的榨汁机的排出部的一部分概略图示的立体图;

图8为将图7中图示的排出部的一部分切开图示的截面图;

图9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而概略图示的侧面图;

图10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一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1榨汁体的截面图及扩大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2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位置关系而概略性地图示的附图;

图1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2榨汁体的截面图及扩大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4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原理而概略性地图示的附图;

图15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而概略性地图示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

图9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而概略图示的侧面图;图10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一部分的部分立体图;图1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1榨汁体的截面图及扩大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2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位置关系而概略性地图示的附图;图1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2榨汁体的截面图及扩大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4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原理而概略性地图示的附图;图15为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而概略性地图示的结构图。

在以下说明中,将图9的横向称为"长度方向",将图9的竖向称为"厚度方向"。并且,将在图9的横向中向第1支撑架230的方向称为"左侧",向第2支撑架250的方向称为"右侧"。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200包括:基座210、支撑部件、第1榨汁体270、第2榨汁体290、投入部220、排出部(未图示)、驱动部件、收集桶280,并且,形成有在内部容纳所述构成的一部分的外壳200a。

所述基座210作为所述大容量榨汁机200的支撑架使用。在所述基座210的上部形成有支撑部件、驱动部件的第1电机241及第2电机261、收集桶280。

所述支撑部件由第1支撑架230和第2支撑架250形成。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基座210的上部由长度方向分隔而固定形成。所述第1支撑架230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一侧,第2支撑架250形成于长度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第1支撑架230形成多个板状部件相互连接的结构。在所述第1支撑架230形成由长度方向贯通的孔,而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支撑第1榨汁体270的第1支撑轴275。在所述第1支撑架230的板状部件之间形成有第1驱动部件240。

所述第2支撑架250形成多个板状部件由长度方向分隔而相互连接的结构。在所述第2支撑架250的上部形成由长度方向贯通的孔,而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支撑第2榨汁体290的第2支撑轴293。在所述第2支撑架250的板状部件之间形成有第2驱动部件260。所述第1支撑架230及第2支撑架250可由一个板状部件形成。

在所述第2支撑架250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支撑辊251。所述支撑辊251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形成于所述第2支撑架250。所述支撑辊251形成于所述第1榨汁体270的开口侧的下部。所述支撑辊251由第1榨汁体270的圆周方向分隔而形成。所述支撑辊251的作用是支撑所述第1榨汁体270。

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第1榨汁体270可旋转地与所述第1支撑架230连接。所述第1榨汁体270由外部旋转体271、内侧网273、第1支撑轴275、加强部件277形成。

所述外部旋转体271形成于所述第1支撑架230与第2支撑架250之间。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由如下构成:截面为圆形,为中空体的第1圆筒部2712;形成于所述第1圆筒部2712的左侧端部,为圆板形成的第1圆板部2714。并且,所述外部旋转体271向所述第2支撑架开口而形成。

在所述第1圆筒部2712的开口的端部形成有环形的外筒法兰2416。所述外筒法兰2416从所述第1圆筒部2712的开口的端部向半径方向突出形成。所述外筒法兰2416的外径面与所述支撑辊251接触。形成有所述外筒法兰2416而能够防止榨汁向所述第1圆筒部2712的开口的端部泄露。

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第1圆筒部2712上形成有多个排出孔2711。所述排出孔2711在所述第1圆筒部2712的外径面由半径方向贯通而形成。所述排出孔2711由长度方向及圆周方向分隔而形成。

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第1圆板部2714形成有第1轴孔2717。所述第1轴孔2717位于所述第2圆板部2714的中心部,由长度方向贯通形成。在所述第1轴孔2717插入所述第1支撑轴275。

所述内侧网273形成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内面。所述内侧网273被固定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内面,在外部旋转体271旋转时一同旋转。所述内侧网273由形成有多个微细孔的网体形成。在所述内侧网273形成的微细孔的大小小于所述排出孔2711的大小。榨汁通过所述微细孔被排出,榨汁残留物残留在内侧网273的内侧。

所述第1支撑轴275形成由长度方向延伸的形态。所述第1支撑轴275的一侧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1支撑架230,另一侧插入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第1轴孔2717,而与所述第1圆板部2714结合。所述第1支撑轴275形成于所述第1圆板部2714的中心部,与所述第1圆筒部2712平行地形成。从而,所述第1支撑轴275形成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中心轴,成为旋转中心。

在所述第1支撑轴275的右侧端部形成有由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结合部2751。所述结合部275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轴孔2717。形成所述结合部2751而能够防止所述第1支撑轴275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分离。

所述加强部件277形成环形的板状。所述加强部件277的中心位于与所述第1支撑轴275一致的位置。在所述加强部件277的中心部贯通形成有所述第1支撑轴275。所述加强部件277通过螺丝固定在第1圆板部2714的外面。贯通所述加强部件277的第1支撑轴275通过焊接与所述加强部件277固定。所述第1支撑轴275借助于所述加强部件277被固定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而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一体旋转。

如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第2榨汁体290由内部旋转体291、第2支撑轴293、固定部件295形成。

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由如下构成:截面为圆形,形成中空体的第2圆筒部2912;形成于所述第2圆筒部2912两侧的圆板形状的第2圆板部2914。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外径小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内径,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内部形成。所述内部旋转体291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平行地形成。

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第2圆板部2914在所述第2圆筒部2912上从所述第2圆筒部2912的端部向长度方向内侧分隔而形成。所述第2圆筒部2912形成有从所述第2圆板部2914向长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911。所述突出部2911相比与所述第2圆板部2914结合的第2支撑轴293端部由长度方向突出形成,而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第1圆板部2714内侧接触或形成微小缝隙。由此,榨汁物能够借助于所述突出部2911而容易地被导引至通过外部旋转体271和内部旋转体291形成较小的间隔的部分,有效地进行榨汁。

所述内部旋转体291通过与所述第1支撑轴275偏心的第2支撑轴293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内与外部旋转体271偏心地形成。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中心相比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中心向下偏心而形成。

在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第2圆筒部2912上形成有多个凸起2913。所述凸起2913在所述第2圆筒部2912的外径面由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而形成。所述凸起2913由长度方向及圆周方向分隔而形成。借助于所述凸起2913,能够防止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与内部旋转体291之间发生的滑动,而使得榨汁物容易地吸引至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与内部旋转体291之间形成较小间隔的部分。

在形成于所述第2圆筒部2912的右侧端部的第2圆板部2914中心形成有由长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915。向所述贯通孔2915贯通插入作为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旋转轴的第2支撑轴293。

在形成于所述第2圆筒部2912的左侧端部的第2圆板部2914的中心形成有由长度方向贯通的插入孔2917。所述插入孔2917的直径形成得小于所述贯通孔2915的直径。在所述插入孔2917插入结合作为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旋转轴的第2支撑轴293。

所述第2支撑轴293形成由长度方向延伸的形态。所述第2支撑轴293的一侧以轴承为媒介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2支撑架250,另一侧通过贯通孔2915插入至所述插入孔2917,而与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第2圆板部2914结合。由此,所述第2支撑轴293被固定在所述内部旋转体291,而使得所述内部旋转体291与第2支撑轴293一体旋转。

所述第2支撑轴293为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中心轴,形成旋转中心。所述第2支撑轴293相比所述第1支撑轴275向下偏心地形成,而与第1支撑轴275平行。

在所述第2支撑轴293的左侧端部形成有形成棱部的插入部2931。所述插入部293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2支撑轴293的右侧端部的直径。所述插入部2931插入至在所述内部旋转体291形成的插入孔2917,而向所述第2圆板部2914的外面突出。所述插入部2931的端部由长度方向位于相比所述突出部2911的端部的更内侧。向所述第2圆板部2914的外面突出的插入部2931形成有固定部件295。

所述固定部件295由螺母形成,在所述插入部2917的外径面形成有螺纹,由此,所述插入部2917与固定部件295通过螺丝结合。从而,能够防止所述第2支撑轴293从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由长度方向分离。

如图9所示,所述投入部220和排出部(未图示)以相同于现有的榨汁机的形态形成,因此,省却另外的说明。

所述收集桶280形成于所述基座210的上部。所述收集桶280从所述第1榨汁体270由厚度方向分隔而形成。所述收集桶280形成为向所述第1榨汁体270开口的中空体。所述收集桶280的大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1榨汁体27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所述收集桶280可通过形成于所述外壳200a的开口部出入。

所述驱动部件由连接于所述第1支撑轴275的第1驱动部件240和连接于所述第2支撑轴293的第2驱动部件260形成。

所述第1驱动部件240形成于所述第1支撑架230。所述第1驱动部件240与所述第1榨汁体270的第1支撑轴275连接。所述第1驱动部件240由第1电机241、滑轮、输送带形成。所述第1电机241形成于所述基座210的上部。所述第1电机241从所述第1支撑轴275由厚度方向分隔而形成。在所述第1电机241和所述第1支撑轴275固定安装有滑轮。

所述第2驱动部件260形成于所述第2支撑架250。所述第2驱动部件260与所述第2榨汁体290的第2支撑轴293连接。所述第2驱动部件260由第2电机261、滑轮、输送带形成。所述第2电机261形成于所述基座210的上部。所述第2电机261从所述第2支撑轴293由厚度方向分隔而形成。在所述第2电机261和所述第2支撑轴293固定安装有滑轮。

如图14所示,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借助于所述驱动部件而旋转,使得外部旋转体271和内部旋转体271旋转。

榨汁物向所述外部旋转体271与内部旋转体291之间的形成较大间隔的部分投入,被投入的榨汁物借助于重力和由在图14中用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的所述外部旋转体271和内部旋转体291被导引至形成较小的间隔的部分,并在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内面与内部旋转体291的外面之间被加压榨汁。

所述第1驱动部件240与第1支撑轴275连接,所述第2驱动部件260与第2支撑轴293连接,从而,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圆周速度(v1)和内部旋转体291的圆周速度(v2)不同地形成。所述外部旋转体271和内部旋转体291的圆周速度不同地形成,而能够使得榨汁物旋转并榨汁。

如果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圆周速度(v1)大于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圆周速度(v2),所述榨汁物向与外部旋转体271和内部旋转体29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如果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圆周速度(v2)大于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圆周速度(v1),所述榨汁物则向与外部旋转体271和内部旋转体29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榨汁物进行公转和自传而被榨汁,并且,相比以相同的速度榨汁时,提高了榨汁性能。

进行实验结果,使得所述内部旋转体291的圆周速度(v2)更大地形成,相比使得所述外部旋转体271的圆周速度(v1)更大地形成,更加提高榨汁性能。

如图15所示,所述大容量榨汁机200还包括:控制部(c),连接有所述第1驱动部件240和第2驱动部件260;输入部(i),与所述控制部(c)连接,输入榨汁物;存储部(s),与所述控制部(c)连接,存储有根据榨汁物而决定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值的旋转速度db;显示部d,与所述控制部(c)连接,显示榨汁物及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

所述控制部(c)与所述第1驱动部件240的第1电机241和第2驱动部件260的第2电机261连接,而控制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

所述输入部(i)用于通过所述输入部(i)输入榨汁物,或输入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值。

关于所述控制部(c)的运转方法,通过所述输入部(i)输入榨汁物时,决定根据输入的榨汁物在所述存储部(s)存储的旋转速度db的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值,从而,所述控制部(c)控制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以使以在所述存储部(s)决定的旋转速度值运转。

并且,可通过所述输入部(i)直接输入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值,由此,所述控制部(c)控制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以使由从所述输入部(i)输入的所述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值运转。

由此,所述控制部(c)通过所述输入部(i)根据榨汁物控制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或以输入的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值控制第1支撑轴275和第2支撑轴293的旋转速度。

上面参照附图中图示的实施例说明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但,其只是示例性的,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由此可进行各种变形和均等的实施例。因此,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而定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并且,通过第1榨汁体的厚度以相同的压力提高了榨汁性能,而能够有效地将榨汁物榨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