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203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机架

具有进料口(101)和出料口(102)的容器(1),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容器(1)内设置有翻动装置;

进料输送装置(2),与所述进料口(101)连通,用于向所述容器(1)内部输入叶片;

出料输送装置(3),与所述出料口(102)连通,用于输出所述容器(1)内部的叶片;

温湿度控制装置,其包括温湿度检测装置和温湿度调节装置,用于双向控制所述容器(1)内叶片的温度和水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为筒状体,所述翻动装置为与所述容器(1)同轴且相对所述容器(1)轴线旋转的内筒,所述内筒内侧壁上设置有沿其径向延伸的钉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容器(1)内部连通的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所述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上分别设置有调节大小的调节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道包括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料口(101)的进料侧输入管和/或靠近所述出料口(102)的出料侧输入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管道包括设置在靠近所述容器(1)进料口(101)的进料侧输出支管(14)和/或靠近所述出料口(102)的出料侧输出支管(15)以及同时设置进料侧输出支管(14)和出料侧输出支管(15)时连接两输出支管的输出总管(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总管(16)上设置有排风扇。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侧输入管包括进料侧气体输入支管(8)和进料侧水分输入支管(9),所述进料侧输入管通过进料侧喷嘴(12)与所述容器(1)连通;所述出料侧输入管包括出料侧气体输入支管(10)和出料侧水分输入支管(11),所述出料侧输入管通过出料侧喷嘴(13)与所述容器(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侧气体输入支管(10)一端与所述容器(1)连通,另一端与低温气体产生装置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料侧气体输入支管(8)一端与所述容器(1)连通,另一端与高温气体产生装置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输送装置(2)包括进料输送振槽和与所述进料输送振槽连接的振动机构;和/或所述出料输送装置(3)包括出料输送振槽和与所述出料输送振槽连接的振动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进料输送装置(2)处的进料温度仪(5)和进料水分仪(4)。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出料输送装置(3)处的出料温度仪(6)和出料水分仪(7)。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水平锐倾角为2°,生产线设计能力为6400Kg/h,容器(1)内径245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侧喷嘴(12)距离容器(1)底部垂直高度1800mm;出料侧喷嘴(13)距离容器(1)底部垂直高度130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与所述进料输送装置(2)和所述出料输送装置(3)连接。

17.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16所述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系统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a)叶片通过进料输送装置(2)送入容器(1)加工,温湿度检测装置对送入所述容器(1)前的叶片进行温湿度和水分的检测;

(b)温湿度调节装置根据步聚(a)的调节前检测结果对送入的叶片进行温湿度和水分的双向调节处理;

(c)处理后的叶片通过出料输送装置(3)输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之后还包括步骤:(d)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和水分检测装置(5)分别检测输出所述容器(1)的叶分的温度和水分,并将调节后检索结果反馈给所述温湿度调节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根据温湿度调节装置上设置的所述调节阀调节进出所述容器(1)的温度和水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调节处理包括顺流加工模式和/或逆流加工模式;

所述顺流加工模式为:位于容器(1)进料口侧的进料侧输入管开启,对叶片施加与其运动方向相同的气体和/或水分,对叶片进行加温和/或加湿处理;出料侧输出支管(15)开启,设有输出总管(16)时,所述输出总管也要开启,用于将容器(1)内多余的气体和/或水分排走;

所述逆流加工模式为:位于容器(1)出料口侧的出料侧输入管开启,对叶片施加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气体和/或水分,对叶片进行加温和/或加湿处理;进料侧输出支管(14)开启,设有输出总管(16)时,所述输出总管也要开启,用于将容器(1)内多余的气体和/或水分排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进料侧输入管的进料侧气体输入支管(8)通入低温低湿气体、低温高湿气体、常温低湿气体、常温高湿气体、高温低湿气体和高温高湿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进料侧输入管的进料侧水分输入支管(9)可通入水;由进料侧喷嘴(12)对叶片施加与其运动方向相同的气体或气体与水的混合,对叶片进行温湿处理,根据出料温度仪(6)和出料水分仪(7)检测数据反馈,系统对进料侧气体输入支管(8)和/或进料侧水分输入支管(9)进行调整与修正。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出料侧输入管的出料侧气体输入支管(10)通入低温低湿气体、低温高湿气体、常温低湿气体、常温高湿气体、高温低湿气体和高温高湿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出料侧输入管的出料侧水分输入支管(11)可通入水;由出料侧喷嘴(13)对叶片施加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气体或气体与水的混合,对叶片进行温湿处理,根据出料温度仪(6)和出料水分仪(7)检测数据反馈,系统对出料侧气体输入支管(10)和/或出料侧水分输入支管(11)进行调整与修正。

23.根据权利要求17-22任一所述的叶片温度水分的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针对不同情况适于选择如下一种或多种操作方式:

情况(1):针对来料叶片温度水分均低于工艺标准要求的秋冬季节常见的低温低湿工况,叶片出料温度水分工艺标准要求:温度30±3℃,水分20±0.5%,实际工况进料温度22℃,水分18.0%,需要对叶片增温增湿处理,实施时,采用顺流加工模式,步骤如下:进料端的进料侧气体输入支管(8)、进料侧水分输入支管(9)开启,实施组合操作,通过进料侧喷嘴(12)施加蒸汽和水,对叶片进行增温增湿处理,排潮方式为:进料侧输出支管(14)关闭,出料侧输出支管(15)与输出总管(16)开启;自控方式为:在出料温度水分检测到叶片温度水分符合指标要求时,按原组合操作的蒸汽和水比例施加;不符合时,系统自动调整蒸汽和水比例,直至达到工艺标准要求;和/或

情况(2):针对来料叶片温度偏高,水分符合工艺标准要求的夏季常见的高温工况,叶片出料温度水分工艺标准要求:温度30±3℃,水分20±0.5%,实际工况进料温度40℃,水分20.0%,需要对叶片降温保湿处理,实施时,采用逆流加工模式,步骤如下:出料端的出料侧气体输入支管(10)开启、出料侧水分输入支管(11)关闭,空调空气具体工艺参数为:温度26-28℃,相对湿度80-90%,空气焓值范围70-85KJ/kg;通过出料侧喷嘴(13)对叶片进行降温保湿处理,排潮方式为:进料侧输出支管(14)开启,出料侧输出支管(15)关闭,输出总管(16)开启,自控方式为:在出料温度水分检测到叶片温度水分符合指标要求时,按原组合操作;不符合时,系统自动调整空调空气进风量,直至达到工艺标准要求;和/或

情况(3):针对来料叶片温度偏低,水分符合工艺标准要求的南方梅雨季节、回南天气可能出现的特殊工况,叶片出料温度水分工艺标准要求:温度30±3℃,水分20±0.5%,实际工况平均进料温度24℃,水分20.0%,需要对叶片升温保湿处理,因使用蒸汽增温,会导致烟片水分同时上升超标,所以不适用顺流式加工模式的前端增温操作,实施时,仍选择采用逆流加工模式,步骤如下:出料端的出料侧气体输入支管(10)开启、出料侧水分输入支管(11)关闭,通过出料侧喷嘴(13)对叶片进行升温保湿处理,空调空气具体工艺参数为:温度35-40℃,相对湿度65-75%,空气焓值范围95-135KJ/kg,排潮方式与自控方式,与情况(2)相同;和/或

情况(4):针对来料叶片温度符合,水分偏低于工艺标准要求的周末交班烟或其他长时间贮叶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工况,叶片出料温度水分工艺标准要求:温度30±3℃,水分20±0.5%,实际工况平均进料温度30℃,水分16-18%,需要对叶片保温增湿处理,可采用顺流式的前端进料侧水分输入支管(9)开启,通过进料侧喷嘴(12)加水的方式;或采用逆流式的后端出料侧水分输入支管(11)开启,通过出料侧喷嘴(13)加水的方式均可实现工艺控制目标,排潮强度应注意环境温度影响,具体排潮方式与自控方式,参考情况(1)和情况(2)实施。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