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手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0471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硬手表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硬手表外壳的改进,该手表外壳具有将左右成对的脚部设置在相对位置上的超硬材质的外壳,并用簧杆将表带支撑在脚部之间。
背景技术
将左右成对的脚部设置在外壳主体的相对位置上、用簧杆将表带安装在脚部之间的手表是以前已知的技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编号特开平7-231802号公报、特开平10-225309号公报)。在该手表外壳中,在各个脚部的内壁面上设置着架设并卡止簧杆的止动孔。
作为该手表外壳,有由超硬合金或陶瓷等难加工材料的硬质材料形成外壳主体的。而且,在超硬手表外壳中的各个脚部的内壁面上,通过直接进行的放电加工技术而设置着簧杆的止动孔。
在卸下表带过程中、由于卸下簧杆时的作业或弹簧的冲击,在该超硬手表外壳上的脚部的固定孔周边容易产生裂痕或破碎,会产生许多外观上的问题。这不仅是由容易破碎的超硬材料的物理特性而引起,还由伴随着放电加工所产生的变质加工表面层的微观裂缝而引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硬手表外壳,其是由简单的结构变更而改进成不会随着支撑表带的簧杆的卸下而在外壳主体的脚部上产生裂痕或破碎的。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超硬手表外壳。在该超硬手表外壳中,具有超硬材质的外壳主体,在相对位置上设置有左右成对的脚部或形状与此相当的脚部;背盖,被安装并固定在外壳主体的背侧;以及簧杆安装空间,用于将表带支撑在上述脚部之间,因此构成为,在上述脚部的安装空间的内壁面配备有设置了簧杆的止动孔的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部件,簧杆被架设并卡止在该金属部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设置着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制的背盖,该背盖被设置在与外壳主体相对的面上,使在靠近突片端部开设着簧杆的止动孔的左右成对的突片与各个脚部的内壁面相适应;使背盖的各个突片嵌合固定在各个脚部的内壁面上,并将簧杆架设并卡止在该突片之间。具有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将切口槽设置在各个脚部的内壁面上,该切口槽使背盖的各个突片嵌合固定在一个面上;通过各个脚部的切口槽中而使各个突片与内壁面嵌合成一个面,从而将背盖嵌合固定在外壳主体的背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具有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在脚部的内壁面上埋入安装着设有簧杆的止动孔的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簧杆被架设并卡止在该管状部件之间。


图1是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超硬手表外壳的各个结构部分展开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超硬手表外壳的部分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超硬手表外壳的部分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超硬手表外壳在卸下管状部件的状态下的部分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的超硬手表外壳在安装有管状部件和簧杆的状态下的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着附图对本发明超硬手表外壳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有外壳主体1、背盖2和簧杆3(图中只表示1根),其是用簧杆3支撑表带4而组装成手表外壳。外壳主体1由硬质合金、陶瓷等超硬材料形成。背盖2被形成为不锈钢等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部件。
外壳主体1以外框架10为主体,在外框架10的相对位置上设置着左右成对的脚部11a、11b、12a、12b,具有用于将表带4支撑在脚部11a、11b、12a、12b之间的簧杆3的安装空间13(一般,在手表专业名词中也称为“腿间隙(カン股)”)。背盖2的轮廓被形成为平板状,该轮廓能嵌合固定在含有脚部11a、11b、12a、12b的外框架10背面一侧。簧杆3被组装为由螺旋弹簧(图中没有表示)弹压支撑,该螺旋弹簧将左右的突出销3a、3b收容在套筒3c的内部。
以从上述的结构部开始组装手表外壳为基本方式,架设并卡止簧杆3的、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部件被安装在脚部11a、11b、12a、12b的内壁一侧。作为其具体例,例举有图1~图3所示的背盖2的情况(第1实施例)、和由图4和图5所示的管状部件的情况(第2实施例)。
在第1实施例中,在背盖2上设置着左右成对的突片20a、20b、21a、21b。各个突片20a、20b、21a、21b形成为从与外壳主体1相对的板面成一体地立起、并具有与背盖2相同的耐冲击性的金属部件。在这些突片20a、20b、21a、21b上,靠近突片端部地开设着簧杆的止动孔22a、22b、23a、23b。
在外壳主体1上,在脚部11a、11b、12a、12b的内壁面上设置着将突片20a、20b、21a、21b嵌入的切口槽14(在图1中只表示1个)。这些切口槽14的轮廓形成为能使各个突片20a、20b、21a、21b与脚部11a、11b、12a、12b的内壁面嵌合成一个面,而且形成为与深度相吻合。这些切口槽14可从相同方向、用放电加工简单地同时形成4个。
用上述各个结构部,将运转机构、表盘或外装玻璃等必需部件组装到外壳主体1上,用通过贯穿孔24a、24b、25a、25b的螺钉5a、5b、5c(在图1中只表示三个)、在四个部位上将背盖2紧贴在外壳主体1背侧上,而拧紧在外壳主体1上之后,组装成超硬手表外壳和手表。
如图2所示(图中只表示1个),在该手表外壳上,将背盖2的突片20a与切口槽14嵌合而不露出地与脚部11a的内壁面组装固定在一个面上,因而在外观设计方面也能组装成具有通常的形态。
在安装该手表外壳的表带4时,如图3所示(图中只表示一侧),将簧杆3的突出销3a嵌入到突片20a的止动孔22a中,将簧杆3架设并卡止在突片20a之间。由于该突片20a是如上所述地作成不锈钢等具有耐冲击性的部件并与背盖2形成一体,因而不会产生与簧杆3的卸下相伴的冲击所引起的突片20a的裂痕或破碎。
由于还可以不将簧杆的止动孔22a设置在外壳主体1的脚部11a上,并且用背盖2的突片20a增强外壳主体1的脚部11a,因而能防止在外壳主体1的脚部11a上产生裂痕或破碎。
在第2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中只表示一部分),具设有圆筒状的管状部件6,作为不锈钢等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部件。该管状部件6是将径向内部作为簧杆的止动孔6a而嵌入地安装在脚部11a的内壁面中。而且在外壳主体1的脚部11a上设置锪孔15,用焊接等工艺就能可靠地接合固定。
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了安装表带4,如图5所示(图中只表示一侧),通过将簧杆3的突出销3a嵌入到管状部件6的径向内部,使簧杆3架设并卡止在管状部件6之间。由于该管状部件6形成为不锈钢等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部件,因而不会产生与簧杆3的卸下相伴的冲击所引起的突片20a的裂痕或破碎。由于还可以用管状部件6增强外壳主体1的脚部11a,因而能防止在外壳主体1的脚部11a上产生裂痕或破碎。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超硬手表外壳,通过简单的结构变更来防止在外壳主体的脚部产生与簧杆的卸下相伴随的裂痕或破碎。该结构变更为,设置着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制的背盖,该背盖被设置在与外壳主体相对的面上,使在靠近突片端部开设着簧杆的止动孔的左右成对的突片与各个脚部的内壁面相适应;将上述背盖的各个突片安装并固定在各个脚部的内壁面上,或将设有簧杆止动孔的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埋入地安装在脚部内壁面中,而使支撑表带的簧杆架设并卡止在突片和管状部件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将开设了簧杆止动孔的突片设置在背盖上的情况下,也是通过各个脚部的切口槽而将各个突片与内壁面嵌合在一个面上,从而使背盖嵌合固定在外壳主体的背侧,由此,在外观设计上也能组装成具有通常形态的手表外壳。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用语和表现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对本发明的内容没有任何限定。譬如,所谓左右成对的脚部还包含形状与此相当的脚部。此外,即使使用了限定的技术用语或表现,其用意也不是想由此而将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均等的内容排除。因此,在技术方案所述的本发明范围内是能进行种种变更的。
权利要求
1.超硬手表外壳,其具有超硬材质的外壳主体,在相对位置上设置有左右成对的脚部或形状与此相当的脚部;背盖,被安装并固定在外壳主体的背侧;以及簧杆安装空间,用于将表带支撑在上述脚部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脚部的安装空间的内壁面配备有设置了簧杆的止动孔的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部件,簧杆被架设并卡止在该金属部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硬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设置着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制的背盖,该背盖被设置在与外壳主体相对的面上,使在靠近突片端部开设着簧杆的止动孔的左右成对的突片与各个脚部的内壁面相适应;使背盖的各个突片嵌合固定在各个脚部的内壁面上,并将簧杆架设并卡止在该突片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硬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将切口槽设置在各个脚部的内壁面上,该切口槽使背盖的各个突片嵌合固定在一个面上;通过各个脚部的切口槽而使各个突片与内壁面嵌合成一个面,从而将背盖嵌合固定在外壳主体的背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硬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在脚部的内壁面上埋入安装着设有簧杆的止动孔的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簧杆被架设并卡止在该管状部件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硬手表外壳,其通过简单的结构变更来以防止在外壳主体的脚部上产生与安装表带的簧杆的卸下相伴的裂痕或碎片。该超硬手表外壳设置着具有耐冲击性的金属制的背盖(2),该背盖(2)被设置在与外壳主体(1)相对的面上,使在靠近突片端部开设着簧杆(3)的止动孔(22a、22b、23a、23b)的左右成对的突片(20a、20b、21a、21b)与外壳主体(1)的脚部(11a、11b、12a、12b)的内壁面相适应;使该背盖(2)的各个突片(20a、20b、21a、21b)嵌合固定在各个脚部(11a、11b、12a、12b)的内壁面上,并且将簧杆(3)架设并卡止在该突片之间。
文档编号A44C5/14GK1726437SQ20038010654
公开日2006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7日
发明者柴田进, 高桥治, 松村浩志, 矢口洋一, 米歇尔·拉塔基斯基 申请人:并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