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及其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70823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及其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羽绒是目前公认的具有极强保暖性的天然纤维中的动物纤维,其形状为絮状,以前常规用途都是将羽绒经过收集、机械加工、洗涤、高温消毒后成为优良的服饰填充物,制成羽绒服和羽绒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羽绒服虽有超强的御寒功能,但穿着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还达不到人们所企盼的需求,市场呼唤既能有羽绒服的保暖功能,又能像内衣那样贴身舒适,合二为一的高新技术功能产品。近几年来,市场上虽出现了以横向和纵向走线形式固定内充羽绒和确保整体成型的保暖内衣,但经这样加工而成的羽绒内衣呈明显的条块状,无弹性,穿在身上时绝对不能做到像普通内衣那样紧贴人体,更不能随人体活动部位的弯折而随之发生内衣相应部位的收缩、拉伸或舒展的情况,因而贴身性和舒展性均很差,既不能充分发挥羽绒服应有的保暖特性,又穿着不舒服,所以至今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广泛流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穿着舒服、既具有普通针织内衣的良好舒展性、贴身性和透气性、又能充分发挥羽绒服应有保暖特性的新颖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及其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主要由内衬、外罩和内胆构成,内胆设置在内衬和外罩之间。其中内衬、外罩由富具弹性的薄型针织布料充任;内胆由内外里子和羽绒构成,内外里子由阻挡层和普通薄型无纺布粘连而成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充任,阻挡层设置在内外里子的外表面上、主体由涂布设置在普通薄型无纺布的一个外表面上、上面设置有无数细微倒喇叭孔、具有透气和阻挡羽绒外钻双重功能的PU高分子材料构成;在内胆的主身、袖子、裤脚上分别缝纫设置有直向间隔线条和横向间隔线条,这些直向间隔线条和横向间隔线条均由间距较小的两根成对线条构成,各直向间隔线条间的间距相对较大,横向间隔线条相对于直向间隔线条而言横向设置在人体活动时容易发生体形变化部位的内胆相应位置附近、且将直向间隔线条封闭、切断,使之在这些部位上无延续性,于是在内胆的各衣片上形成内部可供充填设置羽绒的较宽条块区间和内部可不设置羽绒的较狭条状区间;内衬和外罩分别对应设置在内胆双面上,三者的尺寸相符、相互间缝纫设置有间距较大的限位线条、在合拼边沿的交接处缝纫设置有弹性针织包边。此外,在所述的较狭条状区间内也可按需设置极少量羽绒;所述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可由SPS聚脂涂层布充任。
本发明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的加工方法流程如下a.制作内胆,先选用规格合适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裁剪尺寸扩大的内胆各部位初步衣片,按设定的直向间隔线条和横向间隔线条的间隔线条宽度及线条间距和位置要求对各衣片进行仿样后作缝纫加工、对较宽条块区间进行充填羽绒、封口,并缝纫连接各内胆衣片,制作成初步内胆;
b.制作内衬和外罩,先按设定的尺寸要求裁剪制作与内胆相符的衣片,并缝纫制作初步内衬和外罩;c.综合加工,制作成衣,将初步内胆、内衬和外罩三者的边沿拼合、缝纫设置针织弹性包边,并在拼合后的内衣主身、袖子及裤脚上设置间距较大的限位线条。
基于上述构思的利用本发明方法研制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由于内衬和外罩均采用针织面料,内胆里子采用了上面设置有无数细微倒喇叭孔、具有透气和阻挡羽绒外钻功能的高强度薄型双层复合型无纺布,羽绒不会外钻,内衣整体具有良好透气性,耐清洗、不变形;由直向间隔线条和横向间隔线条形成的较狭条状区间内不设置或设置极少量的羽绒、使内衣具有一定的收缩折叠量、但不会明显增加厚度和影响内衣的柔软性和贴身性,因而工作适用性强,一种规格尺寸的羽绒内衣可满足较大体型范围的人士使用要求;此外,在人体活动时容易发生体形变化部位的内胆相应位置附近,通过切断直向间隔线条、设置横向间隔线条的方法使直向间隔线条在这些部位上无延续性,因而使内胆在这些部位上具有良好伸缩性,从而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羽绒内衣工作时不贴身、舒展性和保暖性差的问题。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充分利用了羽绒的膨松性和针织制品的弹缩性,具有质轻、柔软、弹性贴身、穿着舒服、保暖性好等诸多优点,是一种高雅人士、开摩托车、骑助动车和自行车的特定人群首选的高档保暖内衣,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内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中1.内衬2.外罩3.内胆 4.内里子5.外里子 6.羽绒7.阻挡层8.普通薄型无纺布9.倒喇叭孔10.直向间隔线条 11.横向间隔线条 12.成对线条13.成对线条 14.较宽条块区间 15.较狭条状区间 16.限位线条17.边沿交接处 18.弹性针织包边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和图3中,本发明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主要由内衬1、外罩2和内胆3构成,内胆3设置在内衬1和外罩2之间。其中内衬1、外罩2由富具弹性的薄型针织布料充任;内胆3由内外里子4、5和羽绒6构成,内外里子4、5系由阻挡层7和普通薄型无纺布8粘连而成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构成,阻挡层7设置在内外里子4、5的外表面上、其主体由涂布设置在普通薄型无纺布8的一个外表面上、上面设置有无数细微倒喇叭孔9、具有透气和阻挡羽绒外钻双重功能的PU高分子材料构成;在内胆3的主身、袖子、裤脚上分别缝纫设置有非连续性的直向间隔线条10和横向间隔线条11,这些非连续性的直向间隔线条10和横向间隔线条11均由间距较小的两根成对线条12和13构成,各直向间隔线条10间的间距相对较大,横向间隔线条11相对于直向间隔线条10而言横向设置在人体活动时容易发生体形变化部位的内胆3相应位置附近,且将直向间隔线条10封闭、切断,使之在这些部位上无延续性,此时在内胆3的各衣片上形成可供充填羽绒的较宽条块区间14和不设置羽绒的较狭条状区间15。内衬1和外罩2分别设置在内胆3的双面上,相互间设置有间距较大的限位线条16,在它们的合拼边沿交接处17缝纫设置有弹性针织包边18。
本发明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的加工方法流程如下a.制作内胆3,先选用规格合适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裁剪尺寸扩大的内胆3各部位初步衣片,按设定的直向间隔线条10和横向间隔线条11的间隔线条宽度及线条间距和位置要求对各衣片进行仿样后作缝纫加工、对较宽条块区间14进行充填羽绒、封口,并缝纫连接各内胆衣片,制作成初步内胆3;b.制作内衬1和外罩2,先按设定的尺寸要求裁剪制作与内胆3相符的衣片,并缝纫制作初步内衬1和外罩2;c.综合加工,制作成衣,将初步内胆3、内衬1和外罩2三者的边沿拼合、缝纫设置弹性针织包边18,并在拼合后的内衣主身、袖子及裤脚上设置间距较大的限位线条16。
权利要求
1.一种羽绒针织弹性内衣,特征在于a.由内衬(1)、外罩(2)和内胆(3)构成,内胆(3)设置在内衬(1)和外罩(2)之间;b.内衬(1)和外罩(2)由富具弹性的薄型针织布料充任;c.内胆(3)由内外里子(4)、(5)和羽绒(6)构成,内外里子(4)、(5)系由阻挡层(7)和普通薄型无纺布(8)粘连而成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构成,阻挡层(7)设置在内外里子(4)、(5)的外表面上、由涂布设置在普通薄型无纺布(8)的一个外表面上、上面设置有无数细微倒喇叭孔(9)的PU高分子材料构成;d.在内胆(3)的主身、袖子、裤脚上分别缝纫设置有由间距较小的两根成对线条(12)和(13)构成的横向间隔线条(11)和非连续性直向间隔线条(10),各直向间隔线条(10)间的间距相对较大,横向间隔线条(11)横向设置在人体活动时容易发生体形变化部位的内胆(3)相应位置附近、且将直向间隔线条(10)封闭、切断,于是形成可供充填羽绒的较宽条块区间(14)和可不充填羽绒的较狭条状区间(15);e.内衬(1)和外罩(2)分别设置在内胆(3)的双面上,三者相互间设置有间距较大的限位线条(16),在合拼的边沿交接处(17)缝纫设置有弹性针织包边(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较狭条状区间(15)内充填有极少量羽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作内外里子(4)、(5)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由SPS聚脂涂层布充任。
4.一种羽绒针织弹性内衣的加工方法,特征在于加工流程如下a.制作内胆(3),先选用规格合适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裁剪尺寸扩大的内胆(3)的各部位初步衣片,按设定的直向间隔线条(10)和横向间隔线条(11)的间隔线条宽度及线条间距和位置要求对各衣片进行仿样后作缝纫加工、对较宽条块区间(14)进行充填羽绒、封口,并缝纫连接各内胆衣片,制作成初步内胆(3);b.制作内衬(1)和外罩(2),先按设定的尺寸要求裁剪制作与内胆(3)相符的衣片,并缝纫制作初步内衬(1)和外罩(2);c.综合加工,制作成衣,将初步内胆(3)、内衬(1)和外罩(2)三者的边沿拼合、缝纫设置弹性针织包边(18),并在拼合后的内衣主身、袖子及裤脚上设置间距较大的限位线条(16)。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羽绒针织弹性内衣及其加工方法,由薄型针织布料制作的内衬、外罩和由PU高分子材料构成的阻挡层和普通薄型无纺布构成的双层复合型无纺布充任的内外里子和羽绒构成的内胆组成。阻挡层涂布设置在薄型无纺布的一个表面上、上面设置有无数细微倒喇叭孔、具有透气和阻挡羽绒外钻双重功能,在内胆上缝纫设置有非连续性的直向间隔线条和具有切断直向间隔线条功能的横向间隔线条,在内胆上构成可设置羽绒的较宽条块区间和不设置羽绒的较狭条状区间,内衬、外罩和内胆三者间设置有间距较大的限位线条,在合拼边沿处设置有弹性针织包边。基于本发明的精良工艺制作的羽绒弹性内衣具有良好舒展性、贴身性、透气性和羽绒服应有保暖性。
文档编号A41B9/00GK1875798SQ20061002886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2日
发明者洪一清, 费海芬 申请人:洪一清, 费海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