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推拉式手开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627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类的手携物品,特别涉及遮 雨或遮阳的安全推拉式手开伞。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伞,在伞张开时都是用弓片卡住下巢, 而定位下巢的,这种结构的伞,首先需要在中棒内设置一个弹性的弓 片,在中棒壁上还要开出一个透孔来供弓片的伸出和缩入,这个透孔 和弓片往往成了隐患,由于透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棒的强度,所 以,经常发生在透孔处折损的现象发生,另外,由于弓片一般采用金 属冲压制成的,在边角部位比较锋利,容易割伤使用者,特别是在旋 转伞的时候,更是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目前,也有采用挂钩技术的伞, 不用在中棒上开孔,利用挂钩将上、下巢固定,起到开伞的目的,此 技术虽然避免了在中棒上开孔的不利因素,但是,这种挂钩的手柄部 分仍然翘出,也容易对使用者形成伤害。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推拉式手开伞,采用在下巢上设 置滑动的控制套,将固定装置中突出部分全部收纳于控制套中,用于 解决现有技术中弓片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以及在中棒上开大孔带来的 强度降低的技术问题。也可以采用在中棒上开设比较小的定位孔,在 下巢上设置定位卡块,下巢操作部分的外面设置一个控制套的方式, 控制伞的开合,进一步解决桂钩形成伤害隐患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设计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安全 推拉式手开伞,包括下端有手柄的中棒,上巢固定于中棒的上端,下 巢套装于中棒上,并沿中棒滑动,伞骨分别绞接在上巢及下巢上,伞布固定于伞骨上,所述下巢上设有定位下巢的定位装置;所述下巢的下端还套装有控制定位装置锁止或解锁的控制套,所述控制套沿下巢 上下滑动。在使用过程中,利用控制套控制定位装置锁止或解锁,这 样就可以不用人直接接触定位装置的控制部件,将有可能对使用者形成伤害的控制部件隐藏在控制套里面,对使用者形成了比较有效的保 护。可以根据定位装置的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其中针对挂钩式的定位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上 巢外圓表面上的凹槽以及设置于下巢的挂钩;所述控制套内孔表面轴 向设有长条凹槽,所述挂钩的钩尾嵌于该长条凹槽内,所述长条凹槽 的槽底由上至下渐升的。所述下巢的筒壁上轴向"^殳有长条形的滑槽, 所述控制套的内孔表面设有凸起的限位柱,该限位柱的一端落于滑槽 内,并沿滑槽滑动。所述控制套与下巢之间设有弹簧。当需要张开伞 时,上推下巢,挂钩的钩头部分钩在上巢外圆表面上的凹槽中,上、 下巢得以固定。当需要释放伞时,上推控制套,由于挂钩的钩尾嵌于 该长条凹槽内,'而且,长条凹槽的深度由上至下是由深到淺变化的, 所以,随着控制套的不断上推,控制套也不断下压挂钩的钩尾,使挂 钩的钩头部分脱离上巢上的凹槽,达到解锁的目的。下巢上i殳置的滑 槽和控制套内孔设置的限位柱,可以控制控制套在有效的范围内移 动,避免控制套与下巢脱离,控制套与下巢之间设置的弹簧,是起到 复位作用的,在常态状态下,使挂钩的钩头处于下压状态。而针对弹性卡扣式的定位装置而言,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解决方案 是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中棒上的定位孔,控制套与下巢之间设置 的弹性开口环形卡块,控制套滑动控制环形卡块内圆表面上突起的定位块嵌入或退出定位孔。所述下巢的筒体上设有环形沟槽,环形沟槽 内设有透孔,所述透孔与中棒上的定位孔位置对应;所述控制套包括 设置于内圆表面的控制块,所述控制块的一端为三角形,与控制块相 同轴向位置上设置的环形凸台,环形凸台朝向下端的面为斜面;所述 环形卡块还包括有三角形开口,该环形卡块嵌入环形沟槽内;控制块 插入或退出环形卡块的开口 ,定位块通过透孔嵌入或退出中棒上的定 位孔内。在下巢上设置与中棒定位孔位置对应的透孔,弹性开口环形卡块上的定位块嵌入中棒定位孔时,下巢被固定在中棒的固定位置 上,而环形卡块则被包裹于控制套里面,外面无法接触到,这样就保 证了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取消了弓片,消除了安全隐患,由于采用 卡块与孔配合定位,所以,定位孔的孔径可以开的比较小,也加强了 中棒的强度,延长了伞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 一方面解决了伞中棒易折损的 问题,延长了使用寿命,由于取消了弓片,而且锁定部件都被封闭在 控制套内,使这些易伤人的部件与使用者隔离,所以,使用方便,安 全可靠,而且降低了成本。


图l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推拉式手开伞的立体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挂钩式定位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2中I部位的剖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所示控制套50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1中所示弹性开口环形卡块63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1中所示控制套50的立体剖^L示意图。图7是图1中所示中棒10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由图1和图2中可看出, 一种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包括下端有手 柄11的中棒10,上巢20固定于中棒10的上端,下巢50套装于中 棒10上,并沿中棒10滑动,伞骨30分别绞接在上巢20及下巢50 上,伞布40固定于伞骨30上,所述下巢50上设有定位下巢50的定 位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50的下端还套装有控制定位装置 60锁止或解锁的控制套70,所述控制套70沿下巢50上下滑动。在 使用过程中,利用控制套70控制定位装置60锁止或解锁,这样就可 以不用人直接接触定位装置60的控制部件,将有可能对使用者形成伤害的控制部件隐藏在控制套70里面,对使用者形成了比较有效的 保护。由图2和图3中可知,可以才艮据定位装置的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 方案,其中针对挂钩式的定位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所述 定位装置60包括设置于上巢20外圆表面上的凹槽61以及设置于下 巢50的挂钩62;所述控制套70内孔表面轴向设有长条凹槽71,所 述挂钩62的钩尾621嵌于该长条凹槽71内,所述长条凹槽71的槽 底由上至下渐升的。所述下巢50的筒壁上轴向设有长条形的滑槽55, 所述控制套70的内孔表面设有凸起的限位柱72,该P艮位柱72的一 端落于滑槽55内,并沿滑槽55滑动。所述控制套70与下巢50之间 设有弹簧76。当需要张开伞时,上推下巢50,挂钩62的钩头部分钩 在上巢20外圆表面上的凹槽61中,上、下巢得以固定。当需要释放 伞时,上推控制套70,由于挂钩62的钩尾621嵌于该长条凹槽71 内,而且,长条凹槽71的深度由上至下是由深到浅变化的,所以, 随着控制套70的不断上推,控制套70也不断下压挂钩62的钩尾621, 使挂钩62的钩头部分脱离上巢上的凹槽61,达到解锁的目的。下巢 50上设置的滑槽55和控制套70内孔设置的限位柱72,可以控制控 制套70在有效的范围内移动,避免控制套70与下巢50脱离,控制 套70与下巢50之间设置的弹簧73,是起到复位作用的,在常态状 态下,使挂钩62的钩头处于下压状态。由图4至图7中可知,所述定位装置60为弹性卡扣式,包括i殳 于中棒10上的定位孔12,控制套70与下巢50之间设置的弹性开口 环形卡块63,控制套70滑动控制环形卡块63内圆表面上突起的定 位块631嵌入或退出定位孔12。本实用新型在上推控制套70时,弹 性开口环形卡块63上的定位块631嵌入中棒10定位孔12时,下巢 50被固定在中棒10的固定位置上,而环形卡块63则被包裹于控制 套70里面,外面无法接触到,这样就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取消了弓片,既消除了安全隐患,还由于采用卡块与孔配合定位,定位孔12的孔径可以开的比较小,所以,也加强了中棒10的强度,延 长了伞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巢50的筒体上设有环形沟槽51,环形沟槽51 内设有透孔511 (见图4),所述透孔511与中棒10上的定位孔12位 置对应;所述控制套70包括设置于内圓表面的控制块73,所述控制 块73的一端为三角形,与控制块73相同轴向位置上设置的环形凸台 74,环形凸台74朝向下端的面为斜面(见图6);所述环形卡块63 还包括有三角形开口 632 (见图5),该环形卡块63嵌入环形沟槽51 内;控制块73插入或退出环形卡块63的开口 632,定位块631通过 透孔511嵌入或退出中棒10上的定位孔12内。下巢50上设置与中 棒10定位孔12位置对应的透孔511,当定位块631嵌入定位孔12 时,定位块631同样卡在透孔511内,这样就同时卡住了中棒IO和 下巢50,将下巢50定位在中棒10上的具体位置上。环形卡块63中 定位块631两侧的环形带,起到了弹簧作用,当开伞时,向上推控制 套70,控制套70的控制块73退出环形卡块63的开口 632,由于定 位块631还没有被推到定位孔12位置,环形卡块63突出于下巢5 0的 外圆面,控制套70的环形凸台74顶在环形卡块63的轴向面上,这 样就可以推动下巢50向上移动,直至定位块631被推到定位孔12位 置,定位块631在控制套70环形凸台74的挤压下,嵌入定位孔12 内,环形卡块63下沉完全嵌入下巢50的环形沟槽51内,此时,控 制套70继续上推,使环形凸台74压在环形卡块63的外圓面上,可 以防止环形卡块63脱出。当需要收伞时,向下拉控制套70,环形凸 台74脱离环形卡块63的外圓面,而控制块73则嵌入环形卡块63的 开口 632内,将环形卡块63向两侧撑起,此时,环形卡块63的中部 (设有控制块73的部位)则弓起,使控制块73退出定位孔12内, 此时,下巢在伞骨回复力、弹簧或控制块73的作用下下移,完成收 伞的任务。所述环形卡块63可以设为单开口的环形卡块,所述控制套70内 圆表面设置一个控制块73。也可以设为两个半圓对合的环形卡块, 所述控制套70内圆表面设置两个控制块73,两个控制块73的径向 位置对应环形卡块63的两个开口 632。由图4和图6中可知,所述筒形下巢50的下端外圆上设有突起 的凸边52,所述控制套70内孔的下端设有环形凹槽75。当两者组合 为一体时,凸边52嵌入环形凹槽75内,限制控制套70轴向位移, 防止控制套70脱出。所述下巢50的筒体上,由下端向上开有两条轴向开口 53,该两 条轴向开口 53止于下巢50筒体的中部(见图4);所述下巢50的外 圓表面设有与控制块73数量相同的轴向滑槽54 (见图6),所述控制 块73在该轴向滑槽54内滑动。当伞处于锁定状态时,控制套70挤 压环形卡块63,并且通过该环形卡块63向内挤压下巢50的筒体, 使下巢50的筒体紧紧箍在中棒10上,避免了中棒10晃动的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包括下端有手柄(11)的中棒(10),上巢(20)固定于中棒(10)的上端,下巢(50)套装于中棒(10)上,并沿中棒(10)滑动,伞骨(30)分别绞接在上巢(20)及下巢(50)上,伞布(40)固定于伞骨(30)上,所述下巢(50)上设有定位下巢(50)的定位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50)的下端还套装有控制定位装置(60)锁止或解锁的控制套(70),所述控制套(70)沿下巢(50)上下滑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 装置(60)为外挂钩式,包括设置于上巢(20)外圆表面上的凹 槽(61)以及设置于下巢(50)的挂钩(62);所述控制套(70) 内孔表面轴向设有长条凹槽(71),所述挂钩(62 )的钩尾(621) 嵌于该长条凹槽(71)内,所述长条凹槽(n)的槽底由上至下 渐升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50)的筒壁上轴向设有长条形的滑槽(55),所述控制套(70) 的内孔表面设有凸起的P艮位柱(72 ),该限位柱(72 )的一端落于 滑槽(55)内,并沿滑槽(55)滑动。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 套(70)与下巢(50)之间设有弹簧(76)。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 装置(60 )为弹性卡扣式,包括设于中棒(10 )上的定位孔(12 ), 控制套(70)与下巢(50)之间设置的弹性开口环形卡块(63), 控制套(70)滑动控制环形卡块(63)内圓表面上突起的定位块(631)嵌入或退出定位孔(12 )。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迷下巢(50)的筒体上设有环形沟槽(51),环形沟槽(51)内设有透孔 (511),所述透孔(511)与中棒(10)上的定位孔(12)位置对 应;所述控制套(70)包括设置于内圆表面的控制块(73),所述 控制块(73)的一端为三角形,与控制块(73)相同轴向位置上 设置的环形凸台(74),环形凸台(74)朝向下端的面为斜面;所 述环形卡块(63)还包括有三角形开口 ( 632 ),该环形卡块(6'3) 嵌入环形沟槽(51)内;控制块(73)插入或退出环形卡块(63) 的开口 ( 632 ),定位块(631)通过透孔(511)嵌入或退出中棒 (10)上的定位孔(12)内。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 卡块(63)为单开口的环形卡块,所述控制套(70)内圆表面设 置一个控制块(73)。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卡块(63)为两个半圆对合的环形卡块,所述控制套no)内圆表面设置两个控制块(73 ),两个控制块(73 )的径向位置对应环 形卡块(63)的两个开口 ( 632 )。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50)的下端外圓上设有突起的凸边(52),所述控制套(70)内 孔的下端设有环形凹槽(75)。
10.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其特征在于所述 下巢(50)的筒体上,由下端向上开有两条轴向开口 (53),该两 条轴向开口 (53)止于下巢(50)筒体的中部;所述T巢(50) 的外圆表面设有与控制块(73)数量相同的轴向滑槽(54),所述 控制块(73)在该轴向滑槽(54)内滑动。
专利摘要一种安全推拉式手开伞,包括中棒(10)、上巢(20)、下巢(50)、伞骨(30)以及伞布(40),下巢(50)上设有定位装置(60);所述下巢(50)上还套装有控制定位装置(60)锁止或解锁的控制套(70),所述控制套(70)沿下巢(50)上下滑动。所述定位装置(60)为外挂钩式,所述控制套(70)控制挂钩钩尾(621)嵌于或退出凹槽(71)。所述定位装置(60)为弹性卡扣式,所述控制套(70)控制弹性开口环形卡块(63)的定位块(631)嵌入或退出定位孔(12)。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解决了伞中棒易折损的问题,延长了使用寿命,锁定部件都被封闭在控制套内,使这些易伤人的部件与使用者隔离,所以,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而且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A45B25/08GK201101205SQ20072017180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4日
发明者丁向东 申请人:丁向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