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防割指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0957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防割指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劳动保护装备,特别是一种医用防割指套。
背景技术
护理人员在加药时,常需要掰断玻璃安瓿,玻璃安瓿的断口边缘非常锋利,很容易将手割伤,普通的棉手套和橡胶手套也无法提供可靠的防护。而且,带上手套后,操作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医用防割指套,可以在危险操作时保护操作者的手指,而且操作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防割指套,指套的内衬层外设有防割层。所述的内衬层的纤维成三维分布。所述的内衬层和防割层中设有多个导力杆。所述的导力杆一端伸出内衬层,另一端伸出防割层。所述的指套的开口端还设有收紧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医用防割指套,通过采用Kevlar纤维材质的防割层,可以有效的保护手指不会被割伤,Kevlar纤维又名“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英文为Aramid fiber,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其强度是钢丝的 5 6倍,模量为钢丝或玻璃纤维的2 3倍,韧性是钢丝的2倍,而重量仅为钢丝的1/5 左右,从而可以有效的保护手指,采用指套的设计,根据手指的粗细可以选用不同型号的指套,这样避免了整个手套操作不方便的弊端。内衬层的纤维成三维分布,即相对于经线和纬线的编织法而言,采用环环相套的编织法,这样使内衬层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弹性好、强力高、不起层及保暖性好的优点。由于指套有多层,会降低触感,在内衬层和防割层中设有导力杆,可以通过导力杆将触感直接传递给皮肤,而且塑胶或硅胶材质的导力杆也可以增加摩擦力。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
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一种医用防割指套,指套的内衬层2外设有防割层1。所述的防割层1 采用Kevlar纤维编织而成。从而使指套具有耐用、抗割性能,保护手指不被尖利的金属、玻璃、瓷器等割伤。所述的内衬层2的纤维成三维分布。即由棉纤维和一种中空卷曲纤维,采用环环相套的编织方法制成,从而使内衬层2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随着手指的粗细自动调节,并且不会妨碍操作时手指的弯曲。也可以使指套贴附在手指上不易滑脱,而且舒适。所述的内衬层2和防割层1中设有多个导力杆3。所述的导力杆3 —端伸出内衬层2,另一端伸出防割层1。导力杆3采用有弹性的塑胶或硅胶材质制作,采用类似双面天鹅绒的结构,将受力区域的压力通过导力杆3直接反馈给皮肤,从而使皮肤与隔着手套相比具有较为灵敏的触感。而且导力杆3还可以增加摩擦力,操作更为可靠。所述的指套的开口端还设有收紧口 4。收紧口 4贴紧手指的根部,避免指套滑脱。本实用新型分为拇指和食指两种指套,整体造型如避孕套,拇指指套长4. 5厘米, 食指指套长6. 5厘米,两种指套头端圆弧形,指套的开口端直径较指套腹部窄。本实用新型可以分为多个尺码,最宽处直径分别为1. 5—2.5厘米,收紧口 4直径分别为1一2厘米。使用时取拇指和食指指套各一个,根据指头粗细选择合适的型号,分别戴在拇指和食指上,因为每人手指长短不同,可以将开口端多余部分直接翻转使指尖不留空隙,更好的贴附在手指上。然后在进行危险操作,例如掰断玻璃安瓿时可防止割伤手指。
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防割指套,其特征在于指套的内衬层(2)外设有防割层(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防割指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衬层(2)的纤维成三维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防割指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衬层(2)和防割层 (1)中设有多个导力杆(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医用防割指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力杆(3)—端伸出内衬层(2),另一端伸出防割层(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防割指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指套的开口端还设有收紧口(4)。
专利摘要一种医用防割指套,指套的内衬层外设有防割层。所述的内衬层的纤维成三维分布。所述的内衬层和防割层中设有导力杆。所述的导力杆一端伸出内衬层,另一端伸出防割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医用防割指套,通过采用Kevlar纤维材质的防割层,可以有效的保护手指不会被割伤,采用指套的设计,根据手指的粗细可以选用不同型号的指套,这样避免了整个手套操作不方便的弊端。内衬层的纤维成三维分布,即相对于经线和纬线的编织法而言,采用环环相套的编织法,这样使内衬层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弹性好、强力高、不起层及保暖性好的优点。由于指套有多层,会降低触感,在内衬层和防割层中设有导力杆,可以通过导力杆将触感直接传递给皮肤,而且塑胶或硅胶材质的导力杆也可以增加摩擦力。
文档编号A41D19/015GK201938429SQ201120015879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9日
发明者吴润莉, 宋碧晖, 张万玲, 李宏, 王园园, 赵龙桃, 郑钰 申请人: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