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340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按扣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公扣和母扣上作用有横向拉力公扣和母扣也不会容易地脱开、能够满足轻量化的要求的金属制的按扣。本发明涉及一种由母扣(10)和公扣(20)构成的按扣。母扣(10)由一张金属制的板形成,包括圆板状的底部(11)、自底部(11)的周缘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周侧壁(12)、以及在比周侧壁(12)靠径向内侧通过将底部(11)切开而立起的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母扣侧卡合部(13)。公扣(20)包括圆形的底部(21)、和自底部(21)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公扣侧卡合部(22)。通过将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插入到母扣(10)的周侧壁(12)和母扣侧卡合部(13)之间的环状空间(16),母扣(10)和公扣(20)卡合。
【专利说明】按扣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扣,特别是涉及一种使成对的按扣构件卡合和脱开卡合的金属制的按扣。
【背景技术】
[0002]使成对的公扣和母扣卡合和脱开卡合的按扣被广泛地应用于衣服、箱包等的接缝。公扣包括卡合突起,在母扣上设有供公扣的卡合突起装拆的凹部。卡合突起的突出侧端部的外径扩大些许(以下称作“扩径部”),另一方面,凹部的敞口侧端部的内径缩小为稍稍小于卡合突起的扩径部的外径(以下将这部分称作“缩径部”)。在将公扣和母扣卡合时,在公扣的卡合突起的扩径部越过母扣的凹部的缩径部时,卡合突起的扩径部和/或凹部的缩径部临时沿着径向弹性变形,若扩径部越过缩径部,则扩径部和/或缩径部复原,完成公扣和母扣的结合。在母扣和母扣的卡合状态下,上述卡合成为使它们的脱开阻力,能够防止公扣和母扣轻易地脱开。
[0003]就金属制的按扣而言,由于其弹性变形性能比树脂制的按扣小,因此,无法将上述卡合突起的扩径部的外径和凹部的缩径部的内径之差设定得较大。因此,上述脱开阻力变小,公扣的卡合突起会易于自母扣的凹部脱出。为了弥补这一点,以往,对母扣的凹部添加额外的弹簧构件,采用弹簧构件利用弹性来保持公扣的卡合突起的扩径部。但是,就使用弹簧构件的母扣而言,不仅因制造复杂而使成本上升,也违背了近年来所寻求的部件轻量化的要求。
[0004]作为不使用弹簧构件却能提高金属制的母扣的凹部的弹性变形性能的技术,在日本实开昭50 - 370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限定出凹部的环状部上形成多个狭缝而使环状部在周向上分开的母扣。但是,在这种母扣中,在与公扣结合的状态下,在利用布料对母扣和公扣作用有向水平方向反向拉扯公扣和母扣这两者的力(横向拉力)的情况下,母扣的分开的环状部易于变形,因此,公扣和母扣易于脱开,而且,母扣的环状部也有可能超出可弹性变形的范围而发生塑性变形。此外,在使公扣卡合于母扣时,需要使公扣的卡合突起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对准母扣的凹部,母扣和公扣的卡合操作麻烦。并且,也有可能导致衣服等勾挂于母扣的环状部的狭缝、或者狭缝划伤使用者的皮肤等。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0 - 3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即是鉴于以上的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额外的弹簧构件就能够提高弹性变形性能、能够满足轻量化的要求的金属制的按扣。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横向拉力的作用下不容易脱开、卡合操作容易、不会导致勾挂衣服等、或者划伤使用者的皮肤等的金属制的按扣。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本发明的按扣,提供一种按扣,其由第I按扣构件和能够与第I按扣构件卡合和脱开卡合的第2按扣构件构成,其中,第I按扣构件由一张金属(铜合金、铝合金等)制的板形成,包括圆板状的第I底部、自第I底部的周缘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周侧壁、以及在比周侧壁靠径向内侧通过将第I底部切开而自第I底部立起的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第I卡合部,各第I卡合部在其上端侧具有向径向外侧鼓起的外侧鼓出部,第2按扣构件包括圆形的第2底部、和自第2底部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第2卡合部,第2卡合部在其上端侧具有向径向内侧鼓起的内侧鼓出部,在第I按扣构件和第2按扣构件处于同轴状时,上述外侧鼓出部的径向外侧端位于比上述内侧鼓出部的径向内侧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通过将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插入到在第I按扣构件的周侧壁的内侧和第I卡合部的外侧之间沿着周侧壁形成的环状空间中,使第I按扣构件和第2按扣构件卡合。
[0008]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第2按扣构件(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称作“公扣”)的第2卡合部进出第I按扣构件(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称作“母扣”)的周侧壁和第I卡合部之间的环状空间来进行第I按扣构件和第2按扣构件的卡合和脱开卡合。由于第I卡合部是在周向上不连续的多个部分,因此,与在周向上连续的周侧壁和第2卡合部相比,第I卡合部易于沿着径向挠曲。因此,第I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的装拆是容易的。在横向拉力作用于卡合状态的第I按扣构件和第2按扣构件的情况下,周侧壁限制第2卡合部在环状空间中的水平移位,因此,能够防止第I卡合部超出可弹性变形的范围而产生塑性变形这样的事态。
[0009]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I按扣构件的周侧壁在其上端侧具有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周侧壁的弯曲部能够起到将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引导到环状空间中的作用,而且,也不会划伤使用者的皮肤等。
[0010]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I按扣构件的周侧壁的上端位于比第I卡合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易于嵌入周侧壁和第I卡合部之间。
[0011]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I按扣构件在第I底部具有与各第I卡合部相对应的开口部、和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开口部之间的非开口部,在各非开口部设有突条。通过这样在非开口部设置突条,能够加强第I按扣构件的由开口部引起强度下降的第I底部。
[0012]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的内侧鼓出部在径向上的尺寸大于第I按扣构件的第I卡合部的外侧鼓出部在径向上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I按扣构件和第2按扣构件间能够顺畅进行卡合、脱开卡合,并且,第2卡合部能够顺畅地插入到第I按扣构件的环状空间内。
[0013]在本发明的按扣中,由于通过将第I按扣构件的第I底部切开并所切开的部分立起形成的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第I卡合部是在周向上不连续的多个部分,因此,与在周向上连续的周侧壁和第2卡合部相比,易于沿着径向挠曲。因此,不使用额外的纽扣构件就能够提高第I卡合部的弹性变形性能,不导致成本上升并能够满足轻量化的要求。此外,在有横向拉力作用于卡合状态的第I按扣构件和第2按扣构件的情况下,周侧壁限制第2卡合部在环状空间中的水平移位,因此,第2卡合部不易自环状空间脱开,而且,能够防止第I卡合部超出可弹性变形的范围而产生塑性变形这样的事态。
[0014]此外,通过在第I按扣构件的周侧壁的上端侧设置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易于使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的外周侧部的一部分在弯曲部的表面滑动而将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引导到第I按扣构件的环状空间。并且,通过使第I按扣构件的周侧壁的上端高于第2卡合部的上端,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易于嵌入周侧壁和第I卡合部之间,由此,也能够有助于将第2按扣构件的第2卡合部引导到环状空间。并且,周侧壁的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不会划伤衣服、皮肤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按扣的第I按扣构件的母扣的俯视图。
[0016]图2是图1中的A —A剖视图。
[0017]图3是图2中的剖切部分的放大图。
[0018]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按扣的第2按扣构件的公扣的俯视图。
[0019]图5是图4中的B —B剖视图。
[0020]图6是表示公扣和母扣结合之前处于同轴相对配置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0021]图7是表示将公扣和母扣结合后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0022]图8是表示公扣要斜着卡合于母扣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0023]图9是以剖切的方式表示存在横向拉力作用于母扣和公扣而让公扣侧卡合部处于水平移位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说明图。
[0024]图10是表示母扣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25]图11是图10中的C — C剖视图。
[0026]图12是图10中的D — D剖视图。
[0027]图13是表示周侧壁和母扣侧卡合部处于相同高度的母扣变形例的与图3同样剖切的剖切局部放大图。
[0028]图14是表示公扣构件(第2按扣构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29]图15是将图14中的公扣构件安装在布料上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按扣的较佳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按扣的第I按扣构件的母扣10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的A — A剖视图。母扣10是由一张金属制的板进行拉深加工等而形成的,其包括圆板状的底部11、自底部11的周缘立起且在周向上(相对于母扣10的轴线而言的周向)连续的圆环状的周侧壁12、以及在比周侧壁12靠径向(相对于母扣10而言的径向)内侧自底部11立起且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设置的母扣侧卡合部13,在一个例子中设有五个母扣侧卡合部13。在底部11的中央设有圆形的孔部14,在将母扣10安装在布料I (参照图6等)上时,该孔部14用于接收安装构件30的柱部32 (参照图6等)。此外,在底部11上的位于周侧壁12和母扣侧卡合部13之间的区域(以下称作“底部外侧区域”)11a,在周向上设有五个为了形成各母扣侧卡合部13而将底部11切开所形成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15。在底部外侧区域Ila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开口部15之间分别保留有扇形状的非开口部11c。各非开口部Ilc将底部11中的比母扣侧卡合部13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以下称作“底部中央区域”)llb和周侧壁12(的下端)连结起来。底部中央流域Ilb相对于底部外侧区域Ila稍稍向下方(母扣10的上下方向基于图2)突出,底部中央流域Ilb的径向外侧端部以向上方和径向外侧倾斜些许的方式连接于底部外侧区域11a。母扣侧卡合部13在径向上的位置设定在可与作为第2按扣构件的公扣20上的公扣侧卡合部22 (参照图4等)的卡合和脱开卡合的位置,有关这点将在下文详细说明。周侧壁12自其下端、即与底部11相交界的位置起以向上方和径向外侧倾斜些许的方式以直线状(非弯曲状)延伸之后,在周侧壁12的上端侧向径向内侧以字母C形弯曲(以下将该弯曲的部分称作“弯曲部12a”)。附图标记12b是周侧壁12的顶端(上端),附图标记12c表示弯曲部12a的径向内侧端。
[0031]如图3放大地所示,母扣侧卡合部13具有自底部11 (底部中央区域Ilb的径向外侧端)起与母扣10的轴线平行地向上方延伸的卡合基部13a、和在自卡合基部13a的上端起向上方和径向外侧鼓起之后向径向内侧以字母C形折回而形成母扣侧卡合部13的上部的外侧鼓出部13b。外侧鼓出部13b包括母扣侧卡合部13的顶端(上端)13c。附图标记13d表示外侧鼓出部13b的径向外侧端。母扣侧卡合部13的顶端13c的位置被设计成比周侧壁12的顶端12b的位置低些许。与在周向上连续的周侧壁12相比,在周向上不连续地设置的母扣侧卡合部13易于向径向内外挠曲。在母扣10中,在周侧壁12和公扣侧卡合部22之间的底部外侧区域Ila上存在向上方敞口的环状空间16,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参照图4等)可进出该环状空间16,能够进行母扣10与公扣20装拆。
[0032]图4是作为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按扣的第2按扣构件的公扣20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的B — B剖视图。与母扣10同样,公扣20也是由一张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等而形成的,其包括大致圆板状的底部21、和自底部21的周缘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圆环状的公扣侧卡合部22。在底部21的中央设有圆形的孔部23,在将公扣20安装在布料2 (参照图6等)上时,孔部23用于接收安装构件40的柱部42 (参照图6等)。底部21包括在孔部23的周围的沿着水平方向(是指与公扣20的轴线垂直的任意的面)延伸的底部中央部21a、在比底部中央部21a靠上方些许(公扣20的上下方向基于图5)的位置自公扣侧卡合部22的下端起向径向内侧水平延伸的底部外侧端部21b、以及以向上方和径向外侧倾斜的方式从底部中央部21a (的径向外侧端)到底部外侧端部21b (的径向内侧端)将它们连结起来的底部倾斜部21c。公扣侧卡合部22具有自其下端、即自该公扣侧卡合部22与底部21 (底部外侧端部21b)相交界的部分起以向上方和朝向径向外侧倾斜些许的方式以直线状(非弯曲状)延伸的卡合基部22a、和自卡合基部22a的上端向径向内侧以字母C形弯曲而向径向内侧鼓起的内侧鼓出部22b。内侧鼓出部22b包括公扣侧卡合部22的顶端(上端)22c。附图标记22d表示内侧鼓出部22b的径向内侧端,此外,附图标记22e表示在公扣侧卡合部22中最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径向外侧端(与公扣侧卡合部22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中的位于卡合基部22a和内侧鼓出部22b的交界的部分相一致)。
[0033]图6是表示以同轴状相对配置处于结合之前状态的母扣10和公扣20、利用安装构件30和40将上述母扣10和公扣20分别安装在布料I和2上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母扣10用的安装构件30是众所周知的部件,因此在此不详细说明,其包括大致圆板状的底座部31、和自底座部31突出的柱部32。柱部32在图6等中以铆接变形后的状态表示。在将母扣10安装在布料I上的情况下,将安装构件30载置在未图示的冲压装置的下方冲模上,将母扣10保持在上方冲模上,将布料I配置在安装构件30和母扣10之间之后,使上方冲模下降。由此,安装构件30的柱部32向上方贯穿布料I,接着在柱部32通过了母扣10的孔部14之后,柱部32被上方冲模铆接在母扣10的底部11上。由此,母扣10固定在布料I。公扣20用的安装构件40也是众所周知的部件,其包括大致圆板状的底座部41、和自底座部41突出的柱部42 (在图6等中以变形后的状态表示)。与上述母扣10安装于布料I相同,通过将安装构件40的贯穿布料2接着穿过了公扣20的孔部23的柱部42铆接来将公扣20安装在布料2上。
[0034]在图6所示的公扣20和母扣10结合之前处于同轴配置状态下,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的径向外侧端13d处于比公扣侧卡合部22的内侧鼓出部22b的径向内侧端22d稍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径向外侧端13d处于径向外侧端22e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内侧鼓出部22b的径向内侧端22d处于与母扣侧卡合部13的卡合基部13a的径向外侧面大致相同的径向位置。此外,公扣侧卡合部22的径向外侧端22e处于比母扣10的周侧壁12的弯曲部12a的径向内侧端12c靠径向内侧些许的位置。而且,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的内侧鼓出部22b在径向上的尺寸(径向内侧端22d和径向外侧端22e之间的尺寸)大于母扣10的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在径向上的尺寸(外侧鼓出部13b的径向外侧端13d和外侧鼓出部13b的径向内侧端13e之间的尺寸)。因此,母扣10和公扣20之间能够顺畅地卡合、脱开卡合,并且,公扣侧卡合部22能够顺畅地插入到母扣10的周侧壁12和母扣侧卡合部13之间的环状空间16内。
[0035]通过自图6的状态将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插入到母扣10的周侧壁12和母扣侧卡合部13之间的环状空间16,能够将母扣10和公扣20卡合。图7是表示母扣10和公扣20卡合后的状态(以下也称作“按扣卡合状态”)的剖视说明图。在将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插入到母扣10的环状空间16 (在此将插入方向作为下方)时,首先,公扣侧卡合部22的内侧鼓出部22b接触于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使各母扣侧卡合部13向径向内侧挠曲。另外,与在周向上连续的公扣侧卡合部22相比,在周向上不连续的母扣侧卡合部13易于向径向内外挠曲。接着,在公扣侧卡合部22的内侧鼓出部22b向下方越过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而进入到母扣10的环状空间16时,外侧鼓出部13b向径向外侧复位,完成公扣20和母扣10的卡合动作。在按扣卡合状态下,即使公扣侧卡合部22欲自环状空间16脱出,公扣侧卡合部22的内侧鼓出部22b也勾挂于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其成为脱开阻力,能够防止两按扣10、20之间轻易地脱开(脱开卡合)。通过利用大于该脱开阻力的力将公扣侧卡合部22自环状空间16拔出来进行母扣10和公扣20脱开卡合,此时,公扣侧卡合部22的内侧鼓出部22b也使母扣侧卡合部23的外侧鼓出部13b暂时向径向内侧挠曲。通过母扣10的周侧壁12自底部11起算的高度高于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自底部21起算的高度,如图7所示,在卡合状态下,公扣侧卡合部22能够收容在母扣10中。在施加了横向拉力时,能够使母扣10的布料I和公扣20的布料2接近,因此不易产生力矩的力。
[0036]在母扣10中,由于与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相比,周侧壁12直径相对较大,而且,周侧壁12的弯曲部12a向径向内侧弯曲,因此,在向母扣10的环状空间16中插入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时,不必准确地对准公扣20相对于母扣10的位置、取向。以下说明该例子。图8表示欲使公扣20倾斜地(以非同轴状)卡合于母扣10的状态。通常,如图8所示倾斜地将安装在衣服等上的公扣20和母扣10卡合。此时,只要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的一部分仅接触于母扣10的周侧壁12的弯曲部12a,就能使公扣侧卡合部22整体以在弯曲部12a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被引导到环状空间16 (引导功能)。并且,由于母扣侧卡合部13的高度(顶端13c的位置)被设定得比周侧壁12的高度(顶端12b的位置)低少许,因此,公扣侧卡合部22的一部分易于嵌合于周侧壁12的弯曲部12a和比该弯曲部12a低的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之间,由此,也能够有助于上述引导功能。因此,不需要准确的对位等就能够容易且顺畅地进行母扣10和公扣20的卡合操作。并且,由于母扣10的按扣周侧壁12的弯曲部12a、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以及公扣20的内侧鼓出部22b弯曲,因此,不会导致衣服等形成勾挂、或者划伤使用者的皮肤等。
[0037]在按扣卡合状态下,在借助布料1、2向水平方向反向分别向母扣10和公扣20作用形成拉扯的、即所谓的横向拉力的情况下,公扣20的轴线与母扣10的轴线大致平行并相对于母扣10的轴线错开,如图9放大地所示,在环状空间16内,公扣20的公扣侧卡合部22沿着水平方向移位。此时,在径向上大致位于与图19所示的母扣侧卡合部13相反侧的母扣侧卡合部13因公扣侧卡合部22的存在而向径向内侧挠曲,这部分没有图示。上述水平移位后的公扣侧卡合部22 (参照图9)抵接于在周向上连续且不易挠曲的周侧壁12,其进一步的水平移位受到限制。利用该周侧壁12限制公扣侧卡合部22的水平移位是在母扣侧卡合部13可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因此,公扣侧卡合部13不会产生塑性变形。此外,在未图示的上述径向上的大致相反侧,公扣侧卡合部22按压母扣侧卡合部13,前者的内侧鼓出部22b和后者的外侧鼓出部13b互相勾挂而产生脱开阻力。因此,即使作用有横向拉力,公扣20也不会容易地自母扣10脱开。
[0038]图10是表示母扣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中的C 一 C剖视图。母扣50是由一张金属制的板进行拉深加工等而形成的,其包括圆板状的底部51、自底部51的周缘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圆环状的周侧壁52、以及在比周侧壁52靠径向内侧部位自底部41立起且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设置的母扣侧卡合部53,在此作为一例子,设有六个母扣侧卡合部53。各母扣侧卡合部53的在周向上所占的角度范围(以下简称作“周向范围”)大于母扣10的各母扣侧卡合部13的周向范围,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母扣侧卡合部53之间的间隔像狭缝那样窄。在底部51的中央设有圆形的孔部54。周侧壁52与母扣10的周侧壁12实质上是相同的,具有弯曲部52a。此外,母扣侧卡合部53的包含外侧鼓出部53b在内的纵截面形状与母扣10的母扣侧卡合部13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底部51中的位于周侧壁52和母扣侧卡合部53之间的底部外侧区域51a,在周向上设有六个为了形成各母扣侧卡合部53而将底部51切开所形成的扇形状的开口部55。各开口部55的周向范围也大于图1中以俯视图表示的母扣10的各开口部15的周向范围。因此,在底部外侧区域51a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开口部55之间分别保留下来的非开口部51c的周向范围比母扣10的非开口部Ilc窄很多。因此,在母扣50中,底部51的强度有可能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在底部51的与各非开口部51c相对应的部分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条57,这一点如作为图10中的C 一 C剖视图的图12所示。各突条57在各非开口部51c的周向中央以沿着径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各突条57的径向外侧端接近周侧壁52,径向内侧端进入到底部中央区域51b。
[0039]以上说明的母扣10、50是母扣侧卡合部13、53的高度低于周侧壁12、52的高度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如图13放大地所示,母扣侧卡合部13f的高度与周侧壁12 (为了方便说明,使用与母扣10的周侧壁12相同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高度。
[0040]图14和图15是表示作为第2按扣构件的公扣的变形例的公扣60的俯视图、和表示将公扣60安装在布料2a上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公扣60是由一张金属板形成的,其包括以大致圆板状水平地延伸的底部61、和自底部61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圆环状的呈双层板构造的公扣侧卡合部62。在底部61的中央设有在将公扣60安装在布料2a上时用于接收自安装构件40a的底座部41a突出的柱部42a的圆形的孔部63。底部61被划分为自公扣侧卡合部62到径向内侧的底部中央部61a、和自公扣侧卡合部62到径向外侧的底部外侧端部61b。公扣侧卡合部62包括在自底部中央部61a的径向外侧端起向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之后向径向内侧鼓起而形成内侧鼓出部62b的径向内侧板部62a、和自底部外侧端部61b的径向内侧端起向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径向外侧板部62c,径向内侧板部62a和径向外侧板部62c在公扣侧卡合部62的上端部相连结。与上述公扣20相同,公扣60能够与母扣10卡合和脱开卡合。公扣60的内侧鼓出部62b的径向内侧端62d处于比母扣10的周侧壁12的弯曲部12a的径向内侧端12c靠径向内侧些许的位置。此外,公扣60的公扣侧卡合部62的内侧鼓出部62b在径向上的尺寸(径向内侧端62d和径向外侧板部62c的外侧面之间的水平地延伸的尺寸)大于母扣10的母扣侧卡合部13的外侧鼓出部13b在径向上的尺寸。
[0041]此外,由于以上的母扣10、50不使用额外的弹簧构件,能够由一张金属板形成,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是简单的例示,能够在权利要求书和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变更等。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10、50、母扣(第I按扣构件);11、51、底部;llc、51c、非开口部;12、52、周侧壁;12a、52a、弯曲部;13、13f、53、母扣侧卡合部;13b、53b、外侧鼓出部;15、55、开口部;16、环状空间;20、60、公扣(第2按扣构件);21、61、底部;22、62、公扣侧卡合部;22b、62b、内侧鼓
出部;57、突条。
【权利要求】
1.一种按扣,其由第I按扣构件(10、50)和能够与第I按扣构件(10、50)卡合和脱开卡合的第2按扣构件(20、60)构成,其中, 第I按扣构件(10、50)由ー张金属制的板形成,包括圆板状的第I底部(11、51)、自第I底部(11、51)的周缘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周侧壁(12、52)、以及在比周侧壁(12、52)靠径向内侧通过将第I底部(11、51)切开而自第I底部(11、51)立起的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第 I 卡合部(13、13f、53), 各第I卡合部(13、53)在其上端侧具有向径向外侧鼓起的外侧鼓出部(1313、5313), 第2按扣构件(20、60)包括圆形的第2底部(21、61)、和自第2底部(21、61)立起且在周向上连续的第2卡合部(22、62), 第2卡合部(22、62 )在其上端侧具有向径向内侧鼓起的内侧鼓出部(22b、62b ), 在第I按扣构件(10、50)和第2按扣构件(20、60)处于同轴状时,上述外侧鼓出部(13b、53b)的径向外侧端位于比上述内侧鼓出部(22b、62b)的径向内侧端(22d、62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通过将第2按扣构件(20、60)的第2卡合部(22、62)插入到在第I按扣构件(10、50)的周侧壁(12、52)的内侧和第I卡合部(13、13f、53)的外侧之间沿着周侧壁形成的环状空间(16)中,使第I按扣构件(10、50)和第2按扣构件(20、60)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扣,其中, 上述第I按扣构件(10、50)的周侧壁(12、52)在其上端侧具有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12a、52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扣,其中, 上述第I按扣构件(10、50)的周侧壁(12、52)的上端(12b)位于比第I卡合部(13、53)的上端(13c)靠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扣,其中, 上述第I按扣构件(50)在第I底部(51)包括与各第I卡合部(53)相对应的开ロ部(55)、和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开ロ部(55)之间的非开ロ部(51c),在各非开ロ部(51c)设有突条(57)。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扣,其中, 上述第2按扣构件(20)的第2卡合部(22)的内侧鼓出部(22b)在径向上的尺寸大于第I按扣构件(10、50)的第I卡合部(13、53)的外侧鼓出部(13b、53b)在径向上的尺寸。
【文档编号】A44B17/00GK103607919SQ201180071766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4日
【发明者】长谷川建二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