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5127阅读:10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涉及一种肩带,包括均固定设置在肩带轴线方向上且相邻设置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所述上固定装置两侧封闭或遮挡,中部贯通形成容置伞杆的固定腔,所述上固定装置的轴向长度为5-15cm;所述下固定装置两侧以及底部封闭或遮挡,上端开口,形成容置伞柄的容纳腔,所述下固定装置的轴向长度为3-10cm。本实用新型装置,可固定伞,以减轻人们撑伞所带来的负担,解放人们的双手,并且,在不用撑伞的时候,还可以固定或者放置一些小物件,方便实用。本装置不仅适用于双肩包,也适用于单肩包,应用范围广。且本装置操作简便,成本低,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专利说明】—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肩带,尤其是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伞具,多为手撑伞,当下雨时,需要用手提着伞,长时间撑伞,手会变得酸痛。并且,当使用者需要提拿其他物品时,撑伞束缚了使用者的手,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0003]背包,如双肩包或者单肩包,可以承载较大重量的物品。但是传统背包的肩带,仅仅是作为背包的固定装置,功能单一。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以解放人们的双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使得背包使用者在需要撑伞时将伞柄固定在肩带上,从而解放使用者的双手。 [0005]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包括均固定设置在肩带轴线方向上且相邻设置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所述上固定装置两侧封闭或遮挡,中部贯通形成容置伞杆的固定腔,所述上固定装置的轴向长度为5-15cm ;所述下固定装置两侧以及底部封闭或遮挡,上端开口,形成容置伞柄的容纳腔,所述下固定装置的轴向长度为3-lOcm。
[0006]所述上固定装置包括尼龙搭扣,所述尼龙搭扣一端与肩带粘接或缝接,另一端弯折并至少包覆肩带侧部。
[0007]所述上固定装置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尼龙搭扣、第二尼龙搭扣和第三尼龙搭扣,所述尼龙搭扣的自由端的弯折长度为0.3cm-l.2cm。
[0008]所述第一尼龙搭扣轴向长度占上固定装置轴向长度的20%_30%,所述第二尼龙搭扣和第三尼龙搭扣具有相同的轴向长度。
[0009]所述上固定装置包括沿肩带轴线方向设置的至少两副固定扣,所述每副固定扣由间距与伞杆相适应的两个固定扣组成,所述固定扣上覆盖弹性宽布条,所述弹性宽布条一端与肩带粘接或缝接,另一端与肩带粘扣或拉链连接。
[0010]所述下固定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容纳带,所述容纳带开口处设置有皮筋。
[0011]所述下固定装置包括可翻折的支撑板、以及上固定件。
[0012]所述上固定件为环扣、梯形扣或第二皮筋。
[0013]所述上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同轴心设置的卡件,所述卡件为第二环扣或第二梯形扣。
[0014]所述卡件有:3~5个。
[0015]本实用新型装置,可固定伞,以减轻人们撑伞所带来的负担,解放人们的双手,并且,在不用撑伞的时候,还可以固定或者放置一些小物件,方便实用。本装置不仅适用于双肩包,也适用于单肩包,应用范围广。且本装置操作简便,成本低,具有较大的实用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实施例二的第一幅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实施例二的第二幅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实施例二的第三幅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实施例三的第一幅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实施例三的第二幅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_肩带、2-上固定装置、3-下固定装置、201-第一尼龙搭扣、202-第二尼龙搭扣、203-第三尼龙搭扣、204-固定扣、205-弹性宽布条、206-第二环扣、207-第二梯形扣、3-下固定装置、301-皮筋、302-容纳带、303-支撑板、304-环扣、305-梯形扣、306-第二皮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如图1所示,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包括固定设置在肩带I轴线方向上且相邻设置的上固定装置2和下固定装置3。轴线方向以及轴向为肩带I的纵向延伸方向。所述上固定装置2两侧封闭或遮挡,中部贯通形成容置伞杆的固定腔。所述上固定装置2用以固定伞柄。因为伞柄是直的,而肩带I有弧度,如果上固定装置2的轴向长度过长,则在末端难以让伞柄贴合肩带1,如果上固定装置2的轴向长度过短,则伞柄相对肩带I容易侧滑,固定伞柄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所述上固定装置2的轴向长度为5-15cm。
[0026]所述下固定装置3两侧以及底部封闭或遮挡,上端开口,形成容置伞柄的容纳腔,所述下固定装置的轴向长度为3-lOcm。所述下固定装置3用以支撑和固定伞柄。
[0027]实施例一。
[0028]如图2所示,所述上固定装置2包括尼龙搭扣,所述尼龙搭扣一端与肩带I粘接或缝接,另一端弯折并至少包覆肩带I侧部。此时,所述上固定装置2两侧封闭,中部贯通形成容置伞杆的固定腔。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装置2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尼龙搭扣201、第二尼龙搭扣202和第三尼龙搭扣203。如果尼龙搭扣的自由端的弯折长度过长,则浪费了材料,并且使用者会因尼龙搭扣的凸起而感到不舒服;尼龙搭扣的自由端的弯折过短,则自由端容易翘起甚至脱落。因此,所述尼龙搭扣的自由端的弯折长度为0.3cm-l.2cm,在肩带I的压力作用下,能有效防止尼龙搭扣的自由端的翘起。
[0029]所述第一尼龙搭扣201轴向长度占上固定装置2轴向长度的20%_30%,所述第二尼龙搭扣202和第三尼龙搭扣203具有相同的轴向长度。第二尼龙搭扣202和第三尼龙搭扣203的轴向长度较长,能有效固定伞架,并且第二尼龙搭扣202和第三尼龙搭扣203相互独立,若其中一个松脱,另一个仍可正常工作,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第一尼龙搭扣(202)的轴向长度较短,起到调节的作用。必要时,可使用第一尼龙搭扣(202)以增强固定效果;当肩带I的弯曲弧度较大时,则可以不使用第一尼龙搭扣(202)。
[0030]所述下固定装置3包括开口向上的容纳带302,所述容纳带302开口处设置有皮筋301。此时,所述下固定装置3两侧以及底部封闭。伞柄放入容纳带302,皮筋301扎紧带口,防止伞柄下滑或侧移。
[0031]实施例二。
[0032]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上固定装置2包括沿肩带I轴线方向设置的至少两副固定扣204,所述每副固定扣204由间距与伞杆相适应的两个固定扣204组成,所述固定扣204上覆盖弹性宽布条205,所述弹性宽布条205 —端与肩带I粘接或缝接,另一端与肩带I粘扣或拉链连接。所述固定扣204的高度在0.2cm-0.7cm,在弹性宽布条205的配合下,能有效包裹并固定伞架。
[0033]所述下固定装置3包括可翻折的支撑板303,以及上固定件,所述上固定件为环扣304、梯形扣305或第二皮筋306。此时,所述下固定装置3两侧以及底部遮挡。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303内侧与肩带I铰接,外侧上端用绑带连接肩带1,当支撑板303撑开时,绑带、支撑板303和肩带I组成三角状结构,起到固定支撑板303的作用。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支撑板303内侧与肩带I铰接,外侧铰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另一端卡设在肩带I上的纵向滑动槽。当支撑板303撑开时,支撑杆、支撑板303和肩带I组成三角状结构,起到固定支撑板303的作用。当支撑杆沿着滑动槽上移时,支撑板303合拢。
[0034]实施例三。
[0035]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上固定装置2包括至少两个同轴心设置的卡件,所述卡件为第二环扣206或第二梯形扣207。此时所述上固定装置2两侧遮挡,中部贯通形成容置伞杆的固定腔。作为优选,所述卡件有3?5个。
[0036]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0037]本实用新型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装置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如将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上固定装置2和下固定装置3彼此拆解组合。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均固定设置在肩带(I)轴线方向上且相邻设置的上固定装置(2)和下固定装置(3);所述上固定装置(2)两侧封闭或遮挡,中部贯通形成容置伞杆的固定腔,所述上固定装置(2)的轴向长度为5-15cm;所述下固定装置(3)两侧以及底部封闭或遮挡,上端开口,形成容置伞柄的容纳腔,所述下固定装置(3)的轴向长度为3-lOcm;所述上固定装置(2)包括尼龙搭扣,所述尼龙搭扣一端与肩带(I)粘接或缝接,另一端弯折并至少包覆肩带(I)侧部,所述尼龙搭扣的自由端的弯折长度为0.3cm_L 2c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装置(2)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尼龙搭扣(201)、第二尼龙搭扣(202)和第三尼龙搭扣(2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尼龙搭扣(201)轴向长度占上固定装置(2)轴向长度的20%-30%,所述第二尼龙搭扣(202)和第三尼龙搭扣(203 )具有相同的轴向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装置(3)包括开口向上的容纳带(302),所述容纳带(302)开口处设置有皮筋(30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固定伞的背包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装置(3)包括可翻折的支撑板(303 )、以及上固定件。
【文档编号】A45C13/30GK203801922SQ201320728868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9日
【发明者】李晋 申请人:李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