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和外中底层的鞋类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110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具有内和外中底层的鞋类制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鞋类制品的鞋底总成。



背景技术:

鞋类通常包括配置为位于穿着者脚下以使脚与地面或地板表面分隔的鞋底。鞋底可以设计成提供期望水平的缓冲。尤其运动鞋有时在鞋底中使用聚氨酯泡沫、橡胶或其它弹性材料以提供缓冲。

附图说明

图1是鞋类制品的内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鞋类制品的外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鞋类制品的内中底层的透视图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鞋类制品的鞋底总成的平面示意图,其中鞋面未示出。

图5是在图4中线5-5处截取的鞋底总成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并且以局部虚线图示出了鞋面。

图6是在图4中线6-6处截取的鞋底总成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并且以局部虚线图示出了鞋面。

图7是在图4中线7-7处截取的鞋底总成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并且以局部虚线图示出了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和鞋面。

图8是在图4中线8-8处截取的鞋底总成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并且以局部虚线图示出了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和鞋面。

图9是在图4中线9-9处截取的鞋底总成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并且以局部虚线图示出了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和鞋面。

图10是图4的鞋底总成的外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11是图4的鞋底总成的内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12是图4的鞋底总成的仰视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分隔具有不同硬度的外底部分的虚线。

图13是图4的鞋底总成的前视示意图。

图14是图4的鞋底总成的后视示意图。

图15是图4的鞋底总成的内中底层的仰视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内中底层外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17是图15的内中底层内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18是图15的内中底层的前视示意图。

图19是图15的内中底层的后视示意图。

图20是外底的外侧弓形部分的局部横截面视图的示意图。

图21是外底的内侧弓形部分的局部横截面视图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公开了一种鞋类制品,其包括多种特征,使得它适合用于不同的活动,包括运动活动,例如但不限于跑步、爬绳和举重。鞋类制品包括具有脚后跟区域、足中区域和前脚区域的外底。外中底层固定到外底并且仅在脚后跟区域和至少一些足中区域上延伸。内中底层由外中底层和外底支撑而不固定到其上,并且在脚后跟区域、足中区域和前脚区域上延伸。因为内中底层由外中底层和外底支撑,而不粘附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到鞋类制品的任何部件上,所以内中底层提供期望的缓冲和顺应性而没有任何不期望的刚性。外中底层被配置成在脚后跟区域包围内中底层的周边,从而在使用期间限制内中底的横向向外变形。

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可以固定到外中底层和外底,使得外中底层在脚后跟区域处位于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和外底之间,并且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在前脚处直接固定到外底上。鞋类制品可以包括鞋面,该鞋面具有被外底和外中底层包围并固定到外底和外中底层以限定空腔的周边,其中中底层选择性地可插入到空腔中和可从空腔中移除。

鞋类制品还可以包括限定接地表面的底部部分、在底部部分的内侧上从底部部分延伸的内侧弓形部分、以及在底部部分的外侧上从底部部分延伸的外侧弓形部分。内侧弓形部分和外侧弓形部分可以各自通常为三角形,或者可以为另一种形状。外底可以具有从内侧弓形部分和从外侧弓形部分向外延伸的多个间隔开的突起。间隔开的突起的有效直径可以在远离底部的方向上减小。间隔开的突起可以从内侧弓形部分比从外侧弓形部分向外延伸更远。当鞋类制品的内侧用于诸如爬绳等活动时,内侧弓形部分上的较长突起将提供较大的摩擦系数,而外侧上的较短突起将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例如在下坡期间使用外侧弓形部分时可能需要的。另外,间隔开的突起可以配置成使得它们的有效直径在远离底部部分的方向上减小。换句话说,间隔开的突起在最靠近外底的底部部分的位置最长,这里在攀爬期间需要最大抓地力。

中底层协作地配置成提供所需要的性能优点。例如,外中底层可以比内中底层硬。外中底层和内中底层可以是乙烯醋酸乙烯酯泡沫。在一个实施例中,外中底层在肖氏硬度计A标度上比内中底层硬至少七个点。内中底层可以具有大体均匀的硬度。如本文所用,如果整个部件的硬度变化不超过10%,则部件具有“大体均匀”的硬度。围绕脚后跟区域中的内中底层的周边的较硬的外中底层提供稳定性和支撑,而较软的内中底层提供缓冲的感觉。

内中底层可以具有在外底的前脚区域上延伸的凹槽。凹槽可以在与前脚区域中的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接触的表面中。至少一些凹槽可以从内中底层的内侧横向延伸到外侧。凹槽中的一个可以纵向延伸并且与横向延伸的凹槽中的至少一些相交。凹槽可以增加前脚区域中的顺应性和柔性。另外,内中底层可以具有在外底的前脚区域上延伸的间隔开的凹部。

外底具有形成接地表面的底部部分。底部部分可以具有第一硬度的第一部分和大于第一硬度的第二硬度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仅在前脚区域中的一些上延伸,并且第二部分围绕第一部分并且在外底的剩余部分上延伸。较软的第一部分增加了前脚区域中的牵引力。

外底还可以具有内侧壁部分和外侧壁部分。底部部分从内侧壁部分延伸到外侧壁部分,并且通过内侧壁部分限定一边缘并且通过外侧壁部分限定另一边缘。内侧壁部分可以具有大体垂直于底部部分的接地表面延伸的第一侧表面,并且外侧壁部分可以具有大体垂直于底部部分的接地表面延伸的第二侧表面。具有大体垂直于接地表面延伸的第一和第二侧表面的侧壁部分为鞋类制品增添了稳定性,例如防止在举重等期间的不期望的横向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鞋类制品包括具有底部部分的整体外底,底部部分具有脚后跟区域、足中区域和前脚区域并且限定接地表面。外底具有从底部部分延伸的内侧弓形部分和外侧弓形部分。外中底层固定到外底并且仅在脚后跟区域和至少一些足中区域上延伸。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固定到外中底层和外底,使得外中底层在脚后跟区域处位于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和外底之间,并且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在前脚区域处直接固定到外底。鞋面固定到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以限定空腔,并且由鞋外底和外中底层沿着周边包围。内中底层在空腔中并且被支撑在strobel单元上,而不固定到strobel单元、外底、外中底层和鞋面中的任一个上。内中底层在脚后跟区域、足中区域和前脚区域上延伸。外中底层被配置成在脚后跟区域围绕内中底层的周边。内侧弓形部分沿着鞋面在鞋面的内侧上延伸,并且外侧弓形部分在鞋面的外侧上沿着鞋面延伸。

“一(A)”,“一(an)”,“这个(the)”,“至少一个”和“一个或多个”可互换使用以指示该项目中的至少一个存在;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否则可存在多个这样的项目。除非根据上下文(包括所附权利要求)明确或清楚地明确指出,否则本说明书中的参数(例如,数量或条件)的所有数值应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由术语“约”修饰,而无论“约”是否实际出现在数值之前。“约”表示所述数值允许一些轻微的不精确(在数值上接近精确值;近似或合理地接近该值;几乎)。如果“约”提供的不精确性在本领域中不以其它常规含义理解,则本文使用的“约”至少表示可由测量和使用这些参数的常规方法引起的变化。此外,范围的公开被理解为具体公开了该范围内的所有值和进一步划分的范围。

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是包括性的,所以详细列举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元件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或部件。可以改变步骤、过程和操作的顺序,并且可以采用额外的或替换的步骤。如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诸如“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顶部”、“底部”等术语是相对于附图而描述性地使用,并且不表示对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

本公开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结合附图,从下面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构思的模式的详细描述中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附图,其中在几个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图1是鞋类制品10的内侧视图,鞋类制品10包括具有外底14、外中底层16和内中底层18(如图3所示)的鞋底总成12。如本文进一步公开的,内中底层18不粘附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到鞋类制品10的任何部件上,从而防止不期望的刚性。内中底层18不如外中底层16硬,以增强用于跑步或其他活动的缓冲,同时外中底层16和外底14为诸如举重的活动提供稳定性。此外,外底14包括图1和图2所示的内侧和外侧弓形部分20、22,其在鞋面26的周边30处沿着鞋面26的内侧24向上延伸并且固定到鞋面26的内侧24,并且沿着鞋面26的外侧28向上延伸并且固定到鞋面26的外侧28,以提供用于诸如爬绳等活动的牵引。

如本文所使用的,用于鞋类制品的部件的外侧,例如鞋面26的外侧28,是与鞋类制品10的穿着者的脚的侧面对应的一侧,该侧通常距离穿着者的另一只脚(即,更靠近穿着者的第五个脚趾的一侧)更远。第五个脚趾通常被称为小脚趾。用于鞋类制品的部件的内侧,例如鞋类制品10的内侧24,是与穿着者的脚的内侧区域相对应的侧面,并且通常更接近于穿着者的脚的另一只脚(即,更靠近穿戴者的脚的大拇指的一侧)。大拇指通常被称为大脚趾。外侧28和内侧24均从鞋面26的最前部32延伸到鞋面26的最后部34。

如图1、9和12中最佳所示所示,外底14具有脚后跟区域36、足中区域38和前脚区域40。足中区域38在脚后跟区域36和前脚区域40之间。为了讨论的目的,脚后跟区域36、足中区域38和前脚区域40分别被定义为外底14的最后面的三分之一、中间的三分之一和最前面的三分之一。因此,前脚区域40从外底14的最前面区域A延伸到侧向标记B,侧向标记B隔开沿着纵向轴线L从最前面区域A到外底14的最后面区域D的路径的三分之一。中间区域38从侧向标记B延伸到侧向标记C,侧向标记C隔开沿着纵向轴线L从最前面区域A到最后面区域D的路径的三分之二。脚后跟区域从侧向标记C延伸到最后面区域D。

脚后跟区域36通常包括与包括跟骨的人脚的后部对应的外底14的部分,人脚的尺寸对应于与外底14和鞋类制品10。前脚区域40通常包括外底14的部分,其对应于脚趾和将跖骨与人脚的趾骨连接的关节,人脚的尺寸对应于外底14和鞋类制品10。足中区域38通常包括外底14的部分,其与人脚的足弓区域相对应,人脚的尺寸对应于外底14和鞋类制品10。

图9示出外中底层16固定到外底14并且仅在脚后跟区域36和一部分足中区域38上延伸。内中底层18由外中底层16和外底14支撑,但是不固定在其上。换句话说,内中底层18不粘附、缝合、粘结、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鞋类制品10的任何其他部件上。相反,内中底层18简单地放置在空腔41内的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上,空腔41由鞋面26和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限定和界定。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被缝合到鞋面26上。或者,可以使用热缝合、粘合或将鞋类鞋面26固定到strobel单元42的其它方法。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还在脚后跟区域36处直接粘附或结合到外中底层16的朝上的表面46,直接粘附或结合到足中区域38的未被外中底层16覆盖的部分,并且在前脚区域40处直接粘附或结合到外底14的朝上的表面48。鞋面26可以由多个独立的部件和材料构成,例如织物、纺织面料、皮革、塑料等。如图1所示,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鞋面26包括相对坚硬的聚合物脚后跟稳定部27、皮革部分29、织物网部分31、聚合物鞋头33、布料衬里35和尼龙拉带37。

如图3和图9所示,内中底层18是全长中底层,使得当置于空腔41中时,其在脚后跟区域36、足中区域38和前脚区域40上延伸。内中底层18因此可以选择性地从空腔41插入或移除,并且被称为插入式中底。因为内中底层18不固定到鞋类制品10的任何部件,所以在一些负载力下,它可以相对于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外中底层16和外底14呈现出一些最小的相对运动。在穿着期间,这降低了刚性并且产生柔性感。然而,内中底层18由外中底层16和外底14支撑,并且被外中底层16和鞋面26相对地限制。如图4和图8所示,外中底层16被配置成在脚后跟区域36处围绕内中底层18的周边50。

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讨论的,外中底层16比内中底层18硬。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在肖氏硬度计A标度上测量硬度时,外中底层16比内中底层18硬7个点。内中底层18和外中底层16都可以是聚合物泡沫,例如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泡沫。内中底层18可以是比外中底层16更轻重量、更低密度的泡沫。内中底层18配置成具有大体均匀的硬度,其在穿着者的脚后跟下提供适当的缓冲和柔顺性,而周围的外底中底层16更硬以在脚后跟区域36处提供侧向支撑、弹性和能量吸收。如图3所示,内中底层18具有固定到脚接收表面44(即,鞋面表面)的织物衬里39。

另一方面,外底14不具有均匀的硬度。具体地,图12示出了通常将外底的第一部分52与外底14的第二部分54分开的边界H。第一部分52仅在前脚区域40的一些上延伸,并且通常与穿着者的脚的球下面的压力承载区域重合。第二部分54包括外底14的整个剩余部分。第一部分52具有第一硬度,第二部分54具有大于第一硬度的第二硬度。第一部分52比第二部分54软,并且具有相对于地面GS与第二部分54的更硬的橡胶相比较大的摩擦系数,如图9所示。因此,第一部分52更加柔顺并且相对于从穿着者的脚的球传递的通过前脚区域40的力提供更大的牵引力,例如在横向运动和/或攀登期间。外底14可以是热塑性橡胶或其他耐用材料。可以选择用于外底14的材料来提供耐久性和柔性的期望组合。

如图9-12所示,外底14具有限定接地表面GCS的底部部分60。接地表面GCS包括底部部分60的被配置为当鞋类制品10被穿戴用于穿着者通常直立的大多数活动(例如跑步或举重)时,与图9的地表面GS接触的那些部分。如图9和图12所示,底部部分60具有多个不同尺寸的模制着地元件62,其大部分或全部具有六边形形状。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使用其它形状的着地元件。着地元件62从外底14的基部64向外延伸。因此,着地元件62中与地面GS接触的那些着地元件62建立接地表面GS。如图10、11、13和14所示,着地元件62配置成当鞋类制品10如图所示直立放置并且未被穿着时,即当外底14空载时、或当外底14承受穿着鞋类制品10并直立站立的人的重量时,使得外底14的接地表面GCS从外底14的内侧66到外底14的外侧68大致平坦。如图9、13和14所示,并非所有的着地元件62都可能立即与地面接触表面GCS接触,并且当穿着者的脚相对于地面移动时,外底14的不同部分将与地面接触。

在沿外底14的纵向轴线L的任何给定位置处,从内侧66到外侧68的接地表面GCS的大的平整度有助于鞋类制品10的稳定性。具体来说,鞋类制品10由于底部部分60的大的宽度和平整度而相对难以横向卷起。此外,如图5所示,外底14具有内侧壁部分70,其具有大体垂直于底部接地表面GCS延伸的第一侧表面72。外底14还具有外侧壁部分74,其具有大体垂直于底部接触表面GCS延伸的第二侧表面76。内侧壁部分70和外侧壁部分74邻近外底14的前脚区域40。边缘E1由底部部分60和内侧壁部分70在成角度的表面73处限定并且位于底部部分60和内侧壁部分70之间,类似于倒角,并且边缘E2由底部部分60和外侧壁部分74在成角度的表面77处限定并且位于其之间,类似于如图12所示的倒角。通过提供具有边缘E1、E2的成角度的表面73、77,而不是从底部60到侧壁部分70、74的更圆的过渡,提高了外底14的稳定性和抗横向卷起性。

图1、2、6-7、10-12示出了在底部部分60的内侧24上从底部部分60延伸的内侧弓形部分20以及在底部部分60的外侧26上从底部部分60延伸的弓形部分22。内侧弓形部分20和外侧弓形部分22的形状大致为三角形,并且分别沿着鞋面26的侧边向上延伸到顶点A1、A2大约一半的距离。

多个间隔开的突起80在内侧弓形部分20和外侧弓形部分22处从外底14的基部82向外延伸,如图1和2所示。与着地元件62类似,突起80的形状是六边形,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形状。事实上,例如当鞋类制品10用于爬绳时,突起80用作内侧弓形部分20和外侧弓形部分22的着地元件。在爬绳期间,内侧弓形部分20通常压靠绳索并在爬升期间用于牵引。在下降期间,攀登者可以重新定位他的脚,使得外侧弓形部分22与绳索接触。通常,当爬升时,需要比下降时更大的牵引力。在下降过程中,熟练的攀岩者可能希望在绳索和外侧弓形部分22之间接触,但是可能希望使用外侧弓形部分22充当抵靠绳索的滑动支架以增加下降速度。因此,在内侧弓形部分20处比在外侧弓形部分22处需要更大的摩擦系数。为了适应这些需要,在内侧弓形部分20上的间隔突起80比在外侧弓形部分22的间隔突起80从基部82向外延伸更远。图21以更大视图示出了图7的外侧和内侧弓形部分。图7和图20示出了内侧弓形部分20上的最长间隔的突起80从基部82延伸距离D1,而图20示出了外侧弓形部分22上的最长间隔的突起80从基部82延伸较小的距离D2。从基部82向外的距离D1、D2沿突起80的相应中心轴线C1、C2测量。

在图1、图2和图7中显而易见的是,内侧弓形部20或外侧弓形部22中的任一个上的间隔突起80在底部部分60附近进一步向外延伸,并且在更远离底部部分60的方向上的向外延伸减小(即更靠近顶点A1或A2的突起80比更靠近底部部分60的那些突起80向外延伸更少)。除了减小延伸长度之外,间隔突起80的有效直径也在远离底部部分60的方向上减小。换句话说,更靠近顶点A1或A2的突起80的有效直径小于那些更靠近底部部分60的突起80。图1和图2示出靠近底部部分60的具有有效直径88A的突起,而更靠近顶点A1或A2的突起具有较小的有效直径88B。如本文所使用的,六边形突起80的有效直径是具有与突起的六边形面等效表面积的圆形突起的直径。

如图15所示,内中底层18具有在内中底层18的前脚部分93中形成的凹槽90、92。当内底中层18放置在鞋类制品10的空腔41中时,凹槽90、92在外底14的前脚区域40上延伸。凹槽90、92在内中底层18的底表面94中,内中底层18的底表面94在前脚区域40中接触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凹槽90是横向凹槽,因为它们从内中底层18的内侧95横向延伸到内中底层18的外侧96。凹槽92是纵向凹槽,因为其纵向延伸并与至少一些横向沟槽92相交。凹槽90、92增加了在前脚区域40中的内中底层18的顺应性和柔性。

图15还示出了内中底层18的底表面94具有间隔开的凹部98,内中底层18的底表面94接触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凹部98中仅有一些用附图标记进行标记。间隔开的凹部98在内中底层18的底表面94中,内中底层18的底表面94在前脚区域40中接触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并且因此当内中底层18被放置在空腔41中时凹部98在外底14的前脚区域40上延伸。间隔开的凹部98增加了前脚区域40中的内中底层18的材料的顺应性。此外,相对于内中底层18的相对光滑的足中部分99,间隔开的凹部98增加了内中底层18在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上的摩擦系数。前脚区域93中的增加的摩擦系数有助于限制内中底层18相对于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42的滑动运动。图15中的间隔开的凹部98的图案通常与外底14(如图12所示)的第一部分52一致,其具有比第二部分54更软的橡胶。因此,凹槽90、92,间隔开的凹部98和第一部分52都排列在前脚区域40中以增加鞋类制品10的前脚区域40中的顺应性、柔性和缓冲。

图15示出了内中底层18也在内中底层18的脚后跟区域102中具有横向凹槽100。凹槽100通常比凹槽90浅。相对于内底中层18的相对光滑的足中部分99,凹槽100有助于增加在脚后跟区域102中的内底中层18的柔顺性和摩擦系数。当内中底层18被放置在空腔41中时,脚后跟区域102中增加的摩擦系数有助于限制内中底层18相对于入楦成型(strobel)单元的滑动运动。

图16-19示出了内中底层18具有外和内侧壁部分106A、106B,两者都具有大致在前脚部分93中的纵向延伸的褶皱108,并且如图17所示部分地延伸到足中部分99中。褶皱108也可以称为交替的脊和谷。褶皱108增加内中底层18的前脚部分93的顺应性。在图16和17中可以明显看出,脚后跟区域102的着地部100从内中底层18的底表面94延续到侧壁部分106A、106B。

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用于实施本教导的许多方面的若干模式,但是这些教导涉及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用于实施本教导的各种替代方面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