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裤的制作方法及男裤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41198阅读:8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服装设计与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男裤的制作方法及男裤。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社会竞争的加剧,大部分男士在由青年到成年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肥胖的现象。而服装市场对肥胖男士裤装的关注度不高,市场上适合肥胖男士穿着的裤子在结构和款式风格上都偏臃肿肥大。很多男装品牌多为常规尺码,加大码是根据正常体型的男裤板型进行推码放大,直接进行推板的裤子在腹部会紧绷,在裆部会过于宽松。部分学者对胖体男装进行研究,对裤子肚腹部进行优化改善,但均没有涉及到裆部。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小裆宽的制图方法采用0.05H进行制图,在制图的过程中,随着臀围的增加,小裆宽在不断增大,增大的小裆宽直接导致胖体男裤脾围的增加,将对胖体男裤造成以下四方面影响:(1)制图时内裆线难于绘制;(2)裤腿过分宽松,显得男士更加肥胖臃肿;(3)裆底宽松,不够合体,会使人体在走路的过程中,裆底面料过分摩擦,造成人体的不舒适,同时,裆底纱线的摩擦直接影响裤装的穿着使用寿命。

因此,胖体男裤小裆宽的控制方法对男裤整体的合体性、美观性和舒适性非常重要,也是服装结构理论及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男裤的制作方法及男裤,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胖体男裤外观宽松肥大、裆底不够合体、运动过程过分摩擦以及穿着不舒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男裤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测量人体的臀围、大腿根围及臀厚,男西裤的臀围H为人体的臀围+放松量,放松量在6cm~10cm的范围内;步骤S20:根据人体的臀围和大腿根围确定半脾围;步骤S30:根据半脾围和人体的臀厚确定小裆宽X为如果X小于或等于5cm,选取X为实际小裆宽,如果X大于5cm,选取5cm-(X-5cm)为实际小裆宽。

进一步地,在步骤S20中,半脾围为H/3-(1~3)cm。

进一步地,在步骤S20中,半脾围为H/3-3cm。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中,放松量为8cm。

进一步地,在步骤S3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0:根据实际小裆宽确定大裆宽为实际小裆宽的两倍。

进一步地,在步骤S4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根据人体的大腿根围和臀厚确定后裆困势为9:2.2,其中,后裆困势是指男西裤的后横裆线和男西裤的臀围线之间的距离与大裆宽的一端的端点D和男西裤的后片的臀围的一端的端点F在后横裆线的垂点E之间的距离之比。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中,通过三维人体扫描仪测量人体的臀围、大腿根围及臀厚。

进一步地,在步骤S20中,根据人体的臀围和大腿根围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确定半脾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男裤,男裤使用上述的男裤的制作方法制作。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在制作男裤的制作过程中利用上述方法有效地控制男裤的裆部的宽松度,能够保证脾围尺寸的情况下保证男裤的合体性、美观性及舒适性,优化男裤的结构设计,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服装企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男裤的实施例的结构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的男裤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测量人体的臀围、大腿根围及臀厚,男西裤的臀围H为人体的臀围+放松量,放松量在6cm~10cm的范围内;

步骤S20:根据人体的臀围和大腿根围确定半脾围;

步骤S30:根据半脾围和人体的臀厚确定小裆宽X为如果X小于或等于5cm,选取X为实际小裆宽,如果X大于5cm,选取5cm-(X-5cm)为实际小裆宽。

在制作男裤的制作过程中利用上述方法有效地控制男裤的裆部的宽松度,能够保证脾围尺寸的情况下保证男裤的合体性、美观性及舒适性,优化男裤的结构设计,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服装企业。

在本实施例中,人体为胖体男士。在制作胖体男裤的过程中利用上述方法有效地控制胖体男裤裆部的宽松度,保证其合体性,进而保证运动和穿着的美观性和舒适性,优化胖体男裤的结构设计,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服装企业针对胖体男裤的结构制图。

在步骤S20中,半脾围为H/3-(1~3)cm。胖体男士的大腿根部以及臀厚尺寸(即裆宽尺寸)相对稳定,同时,胖体男士的背面与正常男士的体型无异,胖体男士的正面根据肥胖程度的不同主要从腹部到肚子部位的逐渐凸起,是从腹围到腰围的增加;胖体男士的侧面臀部扁平,大腿肌肉结实,与正常男士的体型腿部相似。然后,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臀围与大腿根围的相关关系,得出上述半脾围与男西裤的臀围之间的关系。

因胖体男裤对裆部的合体性要求更高,才能保证运动、穿着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半脾围采用H/3-3cm。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0中,放松量采用8cm。当然,放松量的数值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具体选定。

在步骤S3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0:根据实际小裆宽确定大裆宽为实际小裆宽的两倍。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胖体男裤对裆部的合体性,保证运动、穿着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其中,小裆宽为图1中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裆宽为图1中的CD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步骤S4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根据人体的大腿根围和臀厚确定后裆困势为9:2.2,其中,后裆困势是指男西裤的后横裆线和男西裤的臀围线之间的距离与大裆宽的一端的端点D和男西裤的后片的臀围的一端的端点F在后横裆线的垂点E之间的距离之比。根据臀腰差进行体型分类,对胖体男士进行体型分析,肥胖男士主要为凸肚体、肚腹挺出、臀部至股沟距离以及臀凸倾斜角相对稳定,故后裆困势采用9:2.2。

在步骤S10中,通过三维人体扫描仪测量人体的臀围、大腿根围及臀厚。也就是说,采用三维人体扫描仪对成年胖体男士进行人体扫描,获取人体模型。采用三维人体扫描仪可以方便测量,提高测量精度,省时省力。

在步骤S20中,根据人体的臀围和大腿根围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确定半脾围。数据分析软件是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通过三维人体扫描仪扫描人体,通过SPSS分析人体的臀围与大腿根围的相关关系,得到半脾围为H/3-(1~3)cm。然后提取数据分析胖体男士的大腿根围和臀围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小裆宽X为当X小于或等于5cm,选取X为实际小裆宽进行制作男裤;当X大于5cm,选取5cm-(X-5cm)为实际小裆宽进行制作男裤。该方法能够极其有效的控制胖体男裤小裆宽的大小,保证胖体男裤裆部的合体性和舒适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男裤,根据本申请的男裤的实施例使用上述的男裤的制作方法制作。在制作胖体男裤的制作过程中利用上述方法有效地控制胖体男裤的裆部的宽松度,能够保证脾围尺寸的情况下保证胖体男裤的合体性、美观性及舒适性,优化胖体男裤的结构设计,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服装企业。

具体地,为腰围94cm、臀围104cm的男士制作男裤,男裤的成品规格如下:裤长为102cm,腰围为96cm(2cm放松量),臀围为112cm(8cm放松量),上裆为27cm,脚口为45cm。

男裤的制作步骤如下:

按照男裤的成品规格绘制上平线、臀围线、横档线、膝围线、脚口线。前后臀围按H/4进行分配,前烫迹线距离前中线11cm,后烫迹线距离后中线8.5cm。臀凸倾斜度相对稳定,落裆量1cm,后裆困势采用9:2.2制图,后裆起翘2.5cm。前中撇进1.5cm,起翘1.5cm,增加胖体男裤前中的胖势和曲线长度。其中,前烫迹线是指垂直于前片的臀围线且经过前片的臀围线的靠近小裆宽的一端的端点的直线,后烫迹线是指垂直于后片的臀围线且经过后片的臀围线的靠近大裆宽的一端的端点的直线,上平线与横裆线之间的距离为27cm,臀围线与前横裆线之间的距离为8cm,臀围线与后横裆线之间的距离为9cm,前横裆线与膝围线之间的距离为30cm,上平线与脚口线之间的距离为102cm,DE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2cm,9:2.2是指EF两点之间的距离与DE两点之间的距离之比,

以中线为中线绘制前后脚口大、膝围大。小裆宽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为小裆宽按照小裆宽的控制方法:当小裆宽计算数值大于5cm时,按照5-(5.3-5)=4.7cm得到实际小裆宽数值,该数值比原先的计算方法小于1cm,但是保证了大腿根围尺寸,裤子能够更加合体舒适的穿着。大裆宽按小裆宽的两倍进行绘制。其中,前脚口为21cm,后脚口为24cm,前膝围为24cm,后膝围为27cm。

绘制男西裤腰围线、侧缝线、内裆线、前后中心线、省道、褶裥。胖体男士不适宜有过多的省道设计,在后片设计一个2cm的省道,前片在中线设计3.5cm的褶裥,正常腰位设计。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成衣综合评价,在制作胖体男裤的过程中利用上述方法对胖体男裤小裆宽的进行控制,能够在保证脾围尺寸的情况下保证胖体男裤的合体性、美观性、舒适性,解决利用目前的制图方法制图而对裤装穿着效果产生的多方面不利影响,为胖体男裤的制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