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户外运动安全技术保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头盔和一种智能头盔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骑行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用户通常会佩戴头盔,以保护用户的头部免受重物撞击。然而,佩戴了头盔的用户在骑行过程中还是需要经常低头查看手机以了解自己的行进信息,例如配速、时间和路线等信息,而在此过程中由于无法查看骑行前方状况,因此往往容易发生事故。
综上,由于目前头盔无法显示导航信息,从而使用户不得不在骑行过程中经常低头查看行进信息,降低了骑行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头盔,可以通过护目镜显示行进信息,从而提高骑行的安全性。
一种智能头盔,包括:头盔本体、投影装置和铰接在头盔本体上的护目镜;
所述投影装置固定于所述头盔本体上,并设于所述头盔本体与所述护目镜之间,所述护目镜上设有投影显示层;
在所述护目镜与所述头盔本体闭合时,所述投影装置接收投影信息,并将输出的视频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影显示层上进行显示。
上述的智能头盔由于在所述护目镜上设有投影显示层,而该投影显示层为所述投影装置的投影区域,因此,在骑行过程中,所述投影装置可以将接收到的所述投影信息视屏图像输出,并将输出的所述视频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影显示层上进行显示。如此,用户可以在骑行过程中通过护目镜上显示的所述视屏图像,直接了解自己的行进信息,而无需再经常低头查看手机等设备上的行进信息,从而提高了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通过将所述护目镜设置作为所述投影装置的显示屏,在降低所述智能头盔的成本的同时简化所述智能头盔的结构。
另外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智能头盔的智能头盔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护目镜与所述头盔本体闭合时,所述投影装置获取投影信息,并对所述投影信息进行处理以得到视频图像;所述投影装置将所述视频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影显示层上进行显示。
上述的智能头盔控制方法可以在骑行过程中,可以控制所述投影装置对获取到的所述投影信息进行处理以形成所述视频图像,并将所述视频图像投射至所述投影显示层上进行显示。如此,可以避免用户在骑行过程中低头查看行进信息,提高骑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智能头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智能头盔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智能头盔的投影控制流程图;
图4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智能头盔的加速度监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取得的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和完整的描述。
请参见图1,一种智能头盔,包括头盔本体1、投影装置3和铰接在头盔本体1上的护目镜2,其中,所述投影装置3固定于所述头盔本体1上,并设于所述头盔本体1与所述护目镜2之间,所述护目镜2上设有投影显示层。
骑行时,用户在戴好所述头盔本体1后,只需转动所述护目镜2使所述护目镜2与所述头盔本体1闭合。由于所述护目镜2上设有投影显示层,而该投影显示层为所述投影装置3的投影区域,因此,在骑行过程中,所述投影装置3可以接收所述投影信息,其中所述投影信息中含有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的行进信息,例如速度、时间、配速、经纬度以及导航等信息;而所述投影装置3在接收所述投影信息后可以将所述投影信息转换为视屏图像输出,并将输出的所述视频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影显示层上进行显示。如此,用户可以在骑行过程中通过护目镜2上显示的所述视屏图像,直接了解自己的行进信息,而无需再经常低头查看手机等设备上的行进信息,从而提高了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通过将所述护目镜2设置作为所述投影装置3的显示屏,在降低所述智能头盔的成本的同时简化所述智能头盔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所述投影装置3可以包括控制器、投影仪和通信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投影仪、所述通信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单元与移动智能终端连接。具体的,所述控制器可以通过所述通信单元接收所述移动智能终端发出的投影信息,并将接收到的所述投影信息转发至所述投影仪;而所述投影仪在接收所述投影信息可以输出的视频图像。示例性的,所述投影仪可以采用平视显示器(Head Up Display,HUD)或DLP微型投影机中的一种。而采用HUD作为投影仪时,需确保所述HUD在所述护目镜2的投影显示层上的投射区域与用户的眼睛成水平。而采用DLP微型投影机作为所述投影仪时,可以提高所述视频图像的分辨率,并使所述视频图像可以全彩显示并可以显示更多的信息。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投影仪可以根据环境亮度自行调节其投射亮度,还可以增设亮度传感器4,示例性的,所述亮度传感器4可以固定于所述头盔本体1上,而所述亮度传感器4可以通过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投影仪连接。所述控制器内的程序可以根据所述亮度传感器4测量到的环境亮度对所述投影仪的投射亮度进行调节。具体的,请参见图3所示的流程图。在主程序启动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亮度传感器4对环境亮度进行采集,之后根据采集到的环境亮度对所述投影仪的投射亮度进行调节,在完成亮度调节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投影仪工作。示例性的,可以在所述头盔本体1上固定接收器,本实施例中的接收器采用GPS接收器,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导航系统接收器。而所述GPS接收器可以将导航信息通过所述控制器内置的蓝牙模块发送至手机,而手机后台通过应用软件将导航信息、时间、配速等信息绘制成类似骑行路线图的投影信息,并通过控制器转送至所述投影仪,重新刷新所述视频图像。当然此过程中需确保控制器与手机之间的连接成功。如果连接不成功,所述控制器也可以直接将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导航信息发送至投影仪,并对所述视频图像进行部分更新。
为了确保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发生事故,例如碰撞或跌落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救援,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至图4,可以在所述头盔本体1上增设加速度传感器,并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如此,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将测量到的所述头盔本体1在三维方向的加速度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器,而所述控制器可以对所述加速度是否超出预设范围进行判断,当所述控制器判定所述加速度超出预设范围时,会触发GSM中断信号,所述控制器内置的GSM模块可以发送定位短信和紧急通话呼叫至紧急联系人;而当所述控制器判定所述加速度未超出预设范围时,可以控制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继续对所述头盔本体1在三维方向的加速度进行测量。其中,所述预设范围用于表示佩戴头盔本体1的用户未发生事故,而当所述头盔本体1在三维方向的任一个方向的加速度过大时,即超出预设范围时,可以预测用户发生了事故;所述控制器内置的GSM模块中可以预先存储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此外,为了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工作过程中不对智能头盔的投影功能造成影响,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器可以采用双线程机制对智能头盔的投影功能和加速度监测进行控制。其中主线程可以是对投影功能的控制,而子线程可以是对加速度监测的控制。
为了保证智能头盔可以长时间工作,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头盔本体1上增设太阳能电池板5和蓄电池6,并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与所述蓄电池6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示例性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在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可以通过所述控制器内置的电池管理模块对所述锂电池充电,而所述锂电池可以通过所述控制器内置的电池管理模块对所述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其他设备供电。而为了方便用户在夜间行驶,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所述头盔本体1上固定照明灯10,并使所述照明灯10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示例性的,所述照明灯10可以是LED灯。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头盔本体1上固定喇叭8与麦克风7,并使所述喇叭8、所述麦克风7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如此,既可以避免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因接听电话带来的一些危险状况,又可以通过所述控制器内置的蓝牙模块连接手机播放音乐以消除骑行过程中的寂寞感与疲惫感,给用户带来很好的骑行体验。
此外,为了方便控制各功能设备的启动与关闭,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头盔本体1上增设按键9,并使所述按键9与控制器连接,以对各功能设备,例如投影装置3、照明灯10、加速度传感器、亮度传感器4、太阳能电池板5、蓄电池6、喇叭8、麦克风7、以及接收器等的控制。
请参见图3和图4,一种应用于上述智能头盔的智能头盔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护目镜2与所述头盔本体1闭合时,所述投影装置3获取投影信息,并对所述投影信息进行处理以得到视频图像;所述投影装置3将所述视频图像投射到所述投影显示层上进行显示。
上述的智能头盔控制方法可以在骑行过程中,可以控制所述投影装置3对获取到的所述投影信息进行处理以形成所述视频图像,并将所述视频图像投射至所述投影显示层上进行显示。如此,可以避免用户在骑行过程中低头查看行进信息,提高骑行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发生事故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救援,还需对头盔本体1在三维方向的加速度进行监测,并避免所述加速度监测影响视频图像的投影,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所述投影装置3的控制器采用双线程控制,其中主线程实现对视频图像投影的控制,而子线程实现加速度监测。具体的,在所述护目镜2与所述头盔本体1闭合时,启动加速度传感器,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对所述头盔本体1在三维方向的加速度进行测量;所述投影装置3通过其控制器获取所述加速度,并判断所述加速度是否超出所述预设范围;当所述投影装置3的控制器判定所述加速度超出预设范围时会触发移动中断信号,所述投影装置3的控制器发送定位短信和紧急通话呼叫至紧急联系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