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735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制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鞋。



背景技术:

现有的鞋在材料选择上通常面临着压缩形变和重量的折中。例如对于鞋底来说,具有较大压缩形变的鞋底(例如传统的EVA中底)的耐用性较差,而具有良好耐用性的鞋底(例如传统的PU中底)又往往具有较大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申请旨在提出一种鞋,在具有良好耐用性的同时具有较轻便的重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鞋,包括鞋面、中底和第一填充物。其中,鞋面包括鞋面本体,中底的外边缘附接于鞋面本体的下边缘,且中底具有第一容纳空间。第一填充物灌注形成在第一容纳空间中。

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部分。

中底可具有三维形状,从而形成第一容纳空间。

鞋面可进一步包括鞋面套和第二填充物,其中鞋面套的上沿附接于鞋面本体,鞋面套覆盖鞋面本体的下部,并在鞋面套和鞋面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第二填充物灌注形成在第二容纳空间中。

鞋面套可包围中底的至少一部分,并在鞋面套和中底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

大底可覆盖于灌注有第一填充物的中底的下表面。

中底可包括第一织物层和粘附在第一织物层上的第一防漏膜,用以防止第一填充物泄漏。鞋面本体可包括第二织物层和粘附在第二织物层上的第二防漏膜,用以防止第二填充物泄漏。鞋面套可包括防漏材料。

鞋面本体可包括彼此附接的鞋头和鞋跟,鞋跟通过模压定型而形成。

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可以是热固性材料,例如聚氨酯或聚氨酯泡沫。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可以是相同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

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可以通过模压定型而成型。

本实用新型申请提出的鞋在具有良好耐用性的同时具有较轻便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模制的鞋底下部;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防漏层的鞋底下部;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鞋底上部;

图4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

图5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鞋体;

图6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注入填充物后形成的鞋体;

图8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品鞋;

图9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鞋底上部;

图10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鞋体;

图11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注入填充物后形成的鞋体;

图1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

图14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鞋面、鞋底和大底;

图16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鞋面、鞋底和大底;

图18、图19和图20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鞋底上部;

图21、图22和图23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底下部;

图24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

图25A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

图25B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变型的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

图26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体;

图27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

图28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注入填充物后形成的鞋体;

图29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面、鞋底和大底;

图30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面、鞋底和另一大底;

图31A和图31B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鞋头;

图32A和图32B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鞋跟;

图33A和图33B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鞋面套;

图34A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鞋头、鞋跟和鞋舌拼接在一起形成的半成品鞋;

图34B示出了图34A所示的半成品鞋和与之接合的中底;

图35A示出了图34B所示的鞋和与之接合的鞋面套;

图35B示出了图35A所示的鞋面套与鞋体接合后形成的半成品鞋;

图36A至36D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对附接有鞋面套的鞋体进行模压的示意图;

图37示出了与大底和鞋垫接合的鞋体;以及

图38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最终形成的成品鞋。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鞋,包括鞋面和中底,其中,鞋面包括鞋面本体,中底的外边缘附接于鞋面本体的下边缘,并且该中底具有第一容纳空间,第一填充物灌注形成在第一容纳空间中。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该中底具有三维形状,从而形成用于灌注第一填充物的第一容纳空间。以下首先对此实施方式的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提出了用两种材料构成的鞋底(中底),即,由第一材料形成的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以及由第二材料构成的注塑(或灌注)形成在鞋底下部的填充物。

在一个实施例中,鞋底下部由例如织物的柔性材料形成,填充物为例如聚氨酯(polyurethane,PU)或聚氨酯泡沫(PU foam)等热固性材料。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鞋底下部可以由任何适当的柔性材料构成,填充物可以是其它的热固定材料,例如,聚醚多元醇(如,天津石化三厂的TMD-5000)和多异氰酸酯(MDI,如,Dow公司的PAPI-27)。

上述形成的鞋底为中底,大底可以接合在上述鞋底下部的下方。

在上述中底的下部的上表面,可以粘附有一层防漏膜,用以防止填充物漏出。该防漏膜例如可以为TPU(热塑性聚氨酯)膜,也可以为其它塑料膜或者由喷雾粘合剂形成的薄膜。防漏膜可以通过粘合剂粘附,或通过真空成型粘附。防漏膜还可以通过其它适当方式粘附到鞋底下部的上表面上。

作为一种选择,鞋底下部可以直接由防漏的柔性材料形成。

在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的上方,还可以覆盖有鞋底上部,从而在鞋底上部与下部之间形成空腔,从而填充物能够注塑形成在鞋底上部和下部之间的空腔内。在这种情况下,鞋底上部的下表面上也可以粘附一层防漏膜,用以防止所述填充物泄漏。该防漏膜和鞋底下部上表面上的防漏膜可以同时存在或者只存在一者,并且可以为相同的材料或者不同的材料。本文中的“注塑”、“注入”或“灌注”指的是将填充材料注入到空腔中,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注塑。

在具有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的情况下,上部或下部可具有开口,让填充物通过上部或下部上的开口被注塑到上部和下部之间。

上述鞋底下部的三维形状例如在通过模压定型而形成。

鞋面可以和以上所述的鞋底接合在一起,以形成成品鞋。在存在鞋底上部的情况下,在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之间注入填充物的步骤在将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全部接合在一起后进行,或者在仅将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后进行。也就是,鞋面和鞋底的接合可以在注入填充物之前或之后进行。注入的填充物通常是液体或流体。注入由鞋底下部和鞋底上部的期望的形状构成的模具后,注入物可以根据预先设计的模具形状膨胀和固化。

也可以不具有鞋底上部,而是直接在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形成的凹陷形状中注入填充物,然后将鞋面和注入填充物后的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接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缝合、粘合、超声焊接等。在不存在鞋底上部的情况下,注入填充物的步骤也可以在将鞋面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之后进行。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几个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至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形成中底的填充物注塑形成在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之间的空腔中。由此形成的中底由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共同形成的“袋装物”(pouch)包围。通过将填充物注入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共同形成的“袋装物”而形成中底,省去了将成形的中底与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对准的步骤。

图1示出了形成鞋底下部的材料102被模制为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104。具体地,形成鞋底下部的材料102置于上模具(凸模)101和下模具(凹模)103之间,经过模制处理形成具有特定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104。上模具101和下模具103具有与期望的鞋底三维形状对应的形状。形成鞋底下部的材料102可以是适于模压定型的任何适当材料,例如织物或其它柔性材料。形成的鞋底下部104适于包围填充物。

一方面,鞋底填充物的材料可以具有低密度,从而使得鞋底(以及鞋)轻量化。另一方面,鞋底下部可以作为填充物的保护层,使鞋底耐磨。

图2示出了可选的防漏层203被覆盖在模压定型的鞋底下部202上。如图所示,通过喷胶201在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202的上表面形成粘膜,将防漏膜203吸附在被喷胶的鞋底下部202上。防漏膜203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下部202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粘附在鞋底下部202上。粘附有防漏膜的鞋底下部204也在图2中示出。采用的防漏膜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或喷雾式粘合剂。

图3示出了鞋底上部301。鞋底上部301可以是通常所说的鞋垫。也可以在鞋底上部301之外进一步具有额外的鞋垫。鞋底上部301采用的材料可以与鞋底下部相同或不同。例如,鞋底上部301可以由与鞋底下部相同或不同的织物形成,也可以由其他适当的材料形成。可选地,鞋底上部301的下表面上可以粘附防漏膜302。同样,防漏膜302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上部301的下表面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粘附在鞋底上部301的下表面上。粘附有防漏膜的鞋底上部303也在图3中示出。采用的防漏膜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图3进一步示出了鞋底上部303上具有开口304。

图4示出了鞋面401、具有开口403的鞋底上部402和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404。如图所示,鞋面401、具有开口403的鞋底上部402和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404可以沿虚线缝合在一起。上述三个部分也可以通过其它任何适当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或者通过超声焊接接合在一起。

图5示出了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后形成的鞋体。

图6示出了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在图5所示的鞋体中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填充物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被注入到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之间的空腔中。在具有防漏膜的情况下,填充物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被注入到鞋底上部的防漏膜和鞋底下部的防漏膜之间的空腔中。注入的填充物可以是液体或流体。注入空腔的填充物适应于空腔的形状在该空腔中膨胀和固化。注入的填充物的形状(或由填充物填充的“袋装物”的形状)由具有期望形状的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形状限定。注入的填充物的材料优选地可以是诸如聚氨酯或聚氨酯泡沫的热固性材料。根据一个实施例,采用的注入填充物的主要原料可以是聚醚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MDI)。

对于聚氨酯发泡的情况,材料例如可以是多组分聚醚组合料(冷熟化A、B料,例如分别为聚醚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MDI),其中,聚醚多元醇可以采用天津石化三厂的TMD-5000,多异氰酸酯(MDI)可以采用Dow公司的PAPI-27),采用的设备例如可以是低压反应灌注机。

注塑的过程主要包括加料、注料、固化、脱模、修边、后固化等。

在加料过程中,首先打开A、B料罐的排空阀门,在A、B料罐的料低压表指针回零后打开进料阀门,加料预定量的A、B料后关闭阀门;待A、B料加完后关闭A、B料罐排空阀门,A、B料罐低压控制在≥0.2Mpa。

在注料过程中,需要进行模温控制。具体地,启动电加热水箱给模具加热,将水温控制在80-95℃,光泡模温控制在45±3℃,自吸泡模温控制在58±3℃。在上述环境条件下启动设备,并将设备调整到正常生产状态,将料温控制在25-28℃。A料和B料的配比例如可以设定为100:52(由低压反应灌注机控制柜上A、B桶转速显示表跟踪)。然后进行注料。

在模具注料完成后,在保证模具的温度情况下进行固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化时间不少于4分钟。固化完成后,可进行脱模和修边。进一步地,得到的产品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常温固化,例如至少12小时。

图7示出了注入填充物后形成的鞋体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在鞋底上部上具有用作注塑口的开口。

图8示出了包括注塑后的鞋体802、大底803和鞋垫801的成品鞋804。大底803可以具有与鞋底下部对应的三维形状。大底803可以粘附在鞋底下部的下表面上,也可以以其它方式与鞋底下部的下表面接合。

图9至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用作注入口的开口形成在鞋底下部上。

为了简便起见,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部分不再赘述,相应的附图也不再重复示出(图1、图2、图4和图8也适用于第二实施例)。

图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鞋底上部901,其上不具有开口。可选地,鞋底上部901的下表面上可以粘附防漏膜902。同样,防漏膜902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上部901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粘附在鞋底上部901上。采用的防漏膜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图9进一步示出了吸塑防漏膜后的鞋底上部903。

图10示出了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后形成的鞋体。如图10所示,鞋底的底部(鞋底下部上)具有开口1001,通过该开口可将填充物注入。

图11示出了通过鞋底下部的开口在图10所示的鞋样中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注入填充物后形成的鞋体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在鞋底下部具有用作注入口的开口。

图13至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将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接合在一起后进行填充物的注塑处理,在注塑完成后,将鞋面和已注塑的鞋底接合在一起。

为了简便起见,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部分不再赘述,相应的附图也不再重复示出(图1、图2、图3和图8也适用于第三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具有开口1302的鞋底上部1301和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1303可以沿虚线缝合在一起。应当理解,二者也可以通过其它任何适当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或者通过超声焊接接合在一起。图13进一步示出了鞋底上部1301和鞋底下部1303接合在一起后的鞋底(中底)1304。

图14示出了通过鞋底上部的开口在图13所示的鞋底(中底)中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在进行填充时,鞋面尚未接合至鞋底。

图15示出了注塑完成后的鞋底1502可以和鞋面1501、大底1503接合在一起。接合的方式例如可以是粘合,也可以是其他接合方式。

图16和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本实施例与前三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鞋底不具有单独的鞋底上部。

如图16所示,直接在具有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上进行注塑成型。

图17示出了注塑完成后的鞋底1702可以和鞋面1701、大底1703接合在一起。其中,注塑完成后的鞋底1702的上表面是注入的填充物固化后形成的表面,而不是如前述权利要求中采用的鞋底上部。

图18至图2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鞋底、鞋和制鞋方法。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鞋底上部具有与鞋底下部至少部分相符的三维形状,并且鞋底下部和鞋底上部均包括至少一部分鞋后跟。这里,鞋底上部具有与鞋底下部至少部分相符的三维形状指的是,鞋底上部的形状与鞋底下部的上边缘的形状相匹配,尤其是鞋底上部的后跟部位和鞋底下部的后跟部位的形状匹配。在该鞋底上部和该鞋底下部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二者共同形成包括一部分脚后跟或者至少一部分脚后跟的鞋底。

图18、图19和图20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底上部。如图18所示,形成鞋底上部的材料层被置于上模具(凹模)1801和下模具(凸模)1804之间,经过模制处理形成具有特定三维形状的鞋底上部1805。该材料层例如可以由两层构成,分别为泡沫或海绵层1802和底布层1803。图19示出了形成的鞋底上部1805的下表面在喷胶后贴覆防漏膜1901,形成鞋底上部1902。防漏膜1901例如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上部1805的下表面上。图20示出了贴覆有防漏膜的鞋底上部1902经修剪后形成的鞋底上部2001。如图20所示,修剪成型后的鞋底上部包括部分的脚后跟部。

图21、图22和图23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底下部。如图21所示,形成鞋底下部的材料2102置于上模具(凹模)2101和下模具(凸模)2103之间,经过模制处理形成具有特定三维形状的鞋底下部2104。成型的鞋底下部2104也包括部分的脚后跟部。并且,成型的鞋底上部与成型的鞋底下部具有部分相符的三维形状。图22示出了在成型的鞋底下部2104的上表面喷胶后贴覆防漏膜2201,以形成具有防漏膜的鞋底下部2202。防漏膜2201例如可以吸塑(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形成在鞋底下部2104的上表面上。图23示出了贴覆有防漏膜的鞋底下部2202,以及修剪成型后的鞋底下部2301。

图24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修剪成型后的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如图24所示,鞋底上部2401容纳于鞋底下部2402的三维形状中并与之部分相符。鞋底下部和鞋底上部接合在一起形成鞋底2403,其中鞋底下部和鞋底上部之间形成一定的空腔。

图25A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鞋面、鞋底上部和鞋底下部。如图所示,容纳于鞋底下部中的鞋底上部从上至下包括底布层2501、泡沫或海绵层2502和防漏膜2503;鞋底下部从上至下包括防漏膜2504和底布层2505。鞋面2506具有与鞋底下部和鞋底上部接合后形成的鞋底2507的边缘相符的形状。在此实施例中,如图25B所示,作为一种选择,注塑部分可上延至脚后跟,以注塑形成不同的形状,既可增加外观美感,也可增加对脚后跟提供的保护。图25B中的鞋底上部(包括底布层2511、泡沫或海绵层2512和防漏膜2513)与图25A中的鞋底上部相同,图25B中的鞋底下部(防漏膜2514和底布层2515)与图25A中的鞋底下部的区别在于脚后跟部位的形状。

图26示出了鞋面和鞋底拼接在一起后的鞋体2601。鞋面和鞋底之间例如通过车缝拼接后面贴贴条2602拼接在一起。鞋底下部具有开口2603。

图27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注入填充物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填充物被注入到鞋底下部和鞋底上部之间的空腔中。

图28示出了注塑完成后的鞋体。可以看到,鞋底具有开口。

图29示出了将大底2902接附于注塑完成后的鞋体2901,以形成成品鞋2903。尽管示出的大底是整片式的,应当理解,如图30所示,也可以使用分片式的大底3001。也就是,使用多片大底对应于不同的鞋底部位。分片或多片式的大底也适用于其他的实施例。

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鞋底下部还可以由防漏膜构成,而不使用织物层。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开口可以位于鞋底上部或者鞋底下部。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鞋底下部是必须具有的,用以为填充物提供保护,而鞋底上部则不是必须的。在具有鞋底上部的情况下,鞋底上部可以仅由防漏膜构成,也可以由防漏膜和织物二者构成。用于注入填充物的开口位于鞋底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均可。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在由中底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中灌注形成第一填充物之外,鞋的鞋面还可进一步包括鞋面套,鞋面套的上沿附接于鞋面本体,鞋面套覆盖鞋面本体的下部,并在鞋面套和鞋面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其中,第二填充物灌注形成在第二容纳空间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底可以如上文所述具有形成适于灌注第一填充材料的第一容纳空间的三维形状。作为一种选择,中底也可以不具有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的三维形状,而是鞋面套可以包围中底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在鞋面套和中底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用于灌注第一填充材料的第一容纳空间。

以下,对包括鞋面套、并在鞋面套和鞋面主体之间形成用于灌注第二填充物的第二容纳空间的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鞋面主体包括相互附接的鞋头和鞋跟两部分。但是,应当理解,鞋面主体并不一定是包括鞋头和鞋跟的两片式,整体形成的鞋面主体也是可以的。

图31A至图38示出了在鞋面套和鞋面主体之间具有填充物的鞋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31A和31B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鞋头。如图所示,形成鞋头的鞋头裁片包括三层,分别是织物层3102、防漏膜3103和衬垫3104。可选地,衬垫3104也可以是泡沫形成的分隔层。织物层可以由适于作为鞋头的各种织物形成。防漏膜3103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或喷雾式粘合剂。衬垫3104可以由适当的材料形成,以增强鞋头部分的弹性和透气性。应当理解,尽管示出了鞋头裁片包括三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鞋头裁片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一层或两层。

如图所示,织物层3102、防漏膜3103和衬垫3104由上至下依次叠放,并整体放置于用于对鞋头裁片进行模压的上模3101和下模3105之间。图31A还示出了经过模压之后形成的鞋头裁片3100。图31B示出了模压形成的鞋头裁片3100经修剪后得到的鞋头裁片半成品,其中示出了包括鞋带孔3121。可以理解,根据不同的鞋型,鞋带孔3121也不是必须的。

图32A和32B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鞋跟。如图所示,形成鞋跟的鞋跟裁片包括一组织物层(例如,布3202、泡沫3203和纱3204)、防漏膜3205、和另一组织物层(例如,纱3206,泡沫3207、布3208)。织物层可以由适于作为鞋跟的各种织物形成。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由于纱是基本不可拉伸的,由此形成对脚后跟的保护。防漏膜3205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TPU,也可以是其它塑料或喷雾式粘合剂。图32B示出了展开的鞋跟裁片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鞋跟裁片包括多个鞋带孔3221。鞋带孔3221的位置被设置为在成品鞋形成后用以供鞋带穿过。图32B还示出了形成于鞋跟裁片中间部分的V形开口3222。该V形开口3222具有向下的开口,该开口在之后的制鞋过程中将被缝合、粘合或以其他适当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以使开口闭合。闭合后的开口例如对应于脚后跟的位置。应当理解,尽管示出了鞋跟裁片两组织物层均包括三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组织物层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一层或两层,并且两组织物层所包括的层数可以相同或不同。此外,织物层的下方还可进一步包括泡沫。

图33A和33B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几种鞋面套3310、3320、3330。如图所示,鞋面套3310包括织物层3312和覆盖在织物层3312上的防漏膜3311。作为一种选择,鞋面套3320仅包括防漏膜3321。作为一种选择,鞋面套3330由人造皮3331形成。经修剪后,鞋面套3340形成为具有适当形状的鞋面套半成品3350。通过涂布粘合剂3351,鞋面套半成品3350的上边缘可粘附至鞋面主体,并由此在鞋面套和鞋面主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图33B示出了鞋面套半成品3350的俯视图。图33A和图33B示出的鞋面套还具有形成于鞋面套的中间部分的V形开口3352。该V形开口3352具有向下的开口,该开口在之后的制鞋过程中将被缝合、粘合或以其他适当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以使开口闭合。闭合后的开口例如对应于脚后跟的位置。

图34A示出了鞋头、鞋跟和鞋舌拼接在一起形成的半成品鞋3400。如图所示,鞋头3401和鞋跟3402在拼接线3404处拼接在一起。该拼接例如可以是车缝拼接,但并不限于此。鞋舌3403接合在鞋头3401上。图34B示出了鞋头3401、鞋跟3402和鞋舌3403拼接形成的半成品鞋进一步与中底3405接合。中底3405与鞋头3401和鞋跟3402例如通过车缝拼接3406接合在一起。应当理解,中底3405与鞋头3401和鞋跟3402的拼接方式也并不限于此。

图35A示出了鞋头3501、鞋跟3502、鞋舌3503拼接形成的半成品鞋与中底拼接后,进一步与鞋面套3504接合的示意图。如上文所述,鞋面套3504的上边缘粘附至鞋头3501和鞋跟3502,并在鞋面套3504与鞋头3501和鞋跟3502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3510。图35B示出了鞋面套3504的上边缘3505作为粘合部与鞋头3501和鞋跟3502粘合在一起。图35B进一步示出了在鞋面套3504粘附与鞋面主体后,鞋面套裁片中部的开口3352(参见图33B)可通过车缝线3506缝合在一起,并且鞋面套裁片的两端可通过车缝线3507缝合在一起,由此形成更便于灌注填充物的容纳空间3510。

图36A至36D示出了对附接有鞋面套的鞋体进行模压的示意图。图36A示出了鞋体3610和用于对鞋体3610进行模压定型的模具3620。如图所示,该模具3620包括上模3621、前模3622、左模3623和右模3624。其中,上模3621对应于鞋底位置,用于对进行填充物灌注后的中底进行模压;前模3622对应于鞋头位置,用于对进行了填充物灌注后的鞋头前端进行模压;左模3623和右模3624对应于鞋的两侧,用于对进行了填充物灌注后的鞋侧部进行模压。

如图36B所示,在将鞋体3610放置到模具3620中后,将具有期望形状的前模3622、左模3623和右模3624合起来,并将填充物灌注至鞋面套和鞋面及中底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3630中,使经灌注的鞋体具有与前模3622、左模3623和右模3624对应的期望形状。然后,如图36C所示,将上模3621合上,以使鞋底具有与上模对应的期望形状。在注塑完成且定型后,如图36D所示,边缘线3604进行修剪,由此得到注塑并定型的鞋,图36D示出了鞋头3601、鞋跟3602、鞋舌3603、以及经注塑形成的鞋面套。应当理解,图示的容纳空间3630包括鞋面套和中底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以及鞋面套和鞋面之间形成的第二容纳空间。也就是,在本文中将中底的底面与包围中底的鞋面套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第一容纳空间,并将鞋面的外侧与鞋面套的内侧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第一容纳空间。可以看到,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之间可以是连通的,并且可以不具有具体的分割边界。并且,填充在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可以是相同的,或者也可以是不同的。图37示出了大底3701和鞋垫3702。类似于先前描述的实施例,大底3701可以粘附在中底的下表面上,也可以以其它方式与中底的下表面接合。鞋垫3702可被置于中底的上表面上,即,鞋体内部,以使使用者具有更舒适的感受。

图38示出了最终形成的成品鞋。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鞋体内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灌注例如PU或PU泡沫,通过对填充物的包裹,在不影响例如PU底的鞋底性能的前提下,减小了鞋的整体密度,由此减小了重量。

现有的鞋材中底,一般大多是EVA发泡材料,另有少部分是PU发泡材料。EVA中底的优点是轻便,密度一般在0.2-0.3g/cm3;回弹性35%-55%,适中;缺点是压缩形变率较差,60%-35%,穿久容易变形,耐用性差。而一般PU发泡中底优点是压缩形变率较小,一般都在10%以下,耐用性好;回弹性较好,在45%-65%;缺点是密度大,一般在0.3-0.4g/cm3,较重。本申请所提及的新型中底,在保留传统PU发泡中底的高回弹及压缩形变率小优点外,可以把密度控制在0.2g/cm3以下,做到既轻质,又高回弹耐用中底。

同时,通过进一步在鞋的侧面进行填充物的灌注和定型,对脚后跟部和脚踝部能够实现更好的包裹和保护。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或者存在冲突,否则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特征也可以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并且,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的适当变形和修改也同样适用于本发明,并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