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734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方便鞋。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有帮鞋,在实际使用中会发现以下情况,如当人们脚部穿着厚袜,穿着该鞋时,由于人们的脚很难挪到鞋的头部,导致穿着困难,使用非常不方便,当上述情况发生在老年人或者是下肢有伤病的病人时尤为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如公告号为CN20171855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一种鞋帮可敞开的方便鞋,其包括有鞋底、鞋帮,鞋帮的脚背部位制有由鞋口至鞋头部纵向可翻开的纵向翻盖,鞋头部制有横向翻盖,纵向翻盖盖在鞋帮上,横向翻盖叠盖在纵向翻盖上;或横向翻盖盖在鞋帮上,纵向翻盖叠盖在横向翻盖、鞋帮上,并且在纵向翻盖与鞋帮之间设置了撘接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穿它时,是先翻开横向翻盖、纵向翻盖,此时鞋帮已敝开,人们的脚只需放入鞋内,然后合上纵向翻盖、横向翻盖即可,无需再有将脚挪到鞋的头部的动作,因此穿着上述类型的方便鞋容易、方便,尤其是针对于老年人以及下肢残疾病人。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也同样可发现,当需要从使用者脚上脱出该鞋子时,使用者第一步即需要把位于纵向翻盖上的尼龙搭扣以及位于鞋帮上的尼龙搭扣相互分离开,而由于上述方便鞋的位于纵向翻盖上的尼龙搭扣以及位于鞋帮上的尼龙搭扣均是沿着鞋底的长度方向分布,并且整个横向翻盖的活动翻边形状规整,无论是撕除初期还是撕除末期,所需的撕除力较大且相同,撕除过程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鞋,其具有能轻松打开纵向翻盖与鞋面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方便鞋,包括鞋底、位于鞋底上的鞋面,所述鞋面与脚背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缝,所述开口缝贯穿于鞋口且延伸至靠近于鞋头处,所述鞋面通过开口缝分割成左面、右面,所述左面连接有纵向翻盖,所述纵向翻盖上设有向靠近右面一侧延伸的延伸盖,所述延伸盖沿鞋底长度方向的宽度大小为a,其中a的大小沿靠近左面方向逐渐变大,所述延伸盖以及纵向翻盖上均设有第一搭扣件,所述右面上设有用于与第一搭扣件扣合的第二搭扣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需要拆卸鞋面时,使用者只需手捏住延伸盖,然后使用者的施力方向由右面向左面,由于延伸盖沿鞋底长度方向的宽度大小为a,其中a的大小沿靠近左面方向逐渐变大;

当使用者刚开始拉动延伸盖时,位于延伸盖上的第一搭扣件与位于右面上的第二搭扣件,相互扣合的有效面积相对最小,故此时延伸盖的撕开最为容易;

当延伸盖逐渐拉开时,由于其延伸盖的宽度逐渐变大,即延伸盖上的第一搭扣件与位于右面上的第二搭扣件相互扣合的有效面积会逐渐变大,而延伸盖的分离长度越来越长,其撕除所需的力量逐渐变大,直至完全撕除;

上述撕除的整个过程中,撕除的初始阶段,所需的撕除力较小,方便使用者初步撕除;撕除的过程中,撕除力缓缓增加,整个撕除过程非常轻松;并且在该鞋上设置对应开口缝,内外空气对流比较顺畅,透气性较好。

优选的,所述延伸盖的外侧壁上设有延伸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延伸边上并未设置对应的搭扣件,故当第一搭扣件与第二搭扣件相互配合时,延伸边与鞋面实际是相互分离的状态,使用者可直接手捏延伸边,从而进一步撕除,提供了使用者撕除初期的手捏位置。

优选的,所述延伸盖位于靠近鞋口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在撕除第一搭扣件和第二搭扣件时,通常需要弯腰,而延伸盖与鞋口的位置距离越近,使用者的手部越容易够到延伸盖,达到省力效果。

优选的,所述鞋底底部设有第一防滑组,第一防滑组沿鞋底相邻于鞋面的侧壁进行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面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就会分布在鞋底相邻于鞋面的侧壁上,而第一防滑组沿鞋底相邻于鞋面的侧壁进行分布,能有效针对性地增强该处与地面直接的摩擦力,提升行走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滑组包括位于与鞋头位置对应的第一防滑区、与鞋跟位置对应的第三防滑区、位于第一防滑区和第三防滑区之间的第二防滑区,所述第一防滑区和第二防滑区内均设有若干防滑凸台,每个防滑凸台的长度方向均沿垂直于鞋底长度方向,相邻两个防滑凸台之间存在排水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滑区、第二防滑区、第三防滑区依次排列于鞋头到鞋跟之间,使用者在实际行走过程中,鞋头到鞋跟会依次接触地面,而第一防滑区、第二防滑区、第三防滑区能在不同阶段起到防滑效果;由于鞋底相对于地面的移动方向为鞋底的长度方向,每个防滑凸台的长度方向均沿垂直于鞋底长度方向,能最大程度提升防滑凸台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鞋底的抓地力;在雨天行走时,在两个防滑凸台之间存在排水间隙,雨水能从排水间隙中及时排除,防止因雨水的存在而发生打滑现象。

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滑区内设有若干主斜凸块,每块主斜凸块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鞋底长度方向,主斜凸块的倾斜角度朝向鞋跟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行走在设置有倾斜面的道路上或者是在登山的过程中,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需要很大,而主斜凸块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鞋底的长度方向,能增加主斜凸块与地面之间的有效摩擦力;当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时,倾斜角度朝向脚跟一侧的主斜凸块,能直接扎入到软质的山路上,进一步增加主斜凸块与地面之间的有效摩擦力,提高其行走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滑区内还设有若干副斜凸块,所述副斜凸块一一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主斜凸块之间,每块副斜凸块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鞋底长度方向,副斜凸块的倾斜角度朝向鞋跟一侧,所述副斜凸块凸出鞋底的高度低于主斜凸块凸出鞋底的高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副斜凸块凸出鞋底的高度低于主斜凸块凸出鞋底的高度,当正常行走过程中,主斜凸块承担与地面接触的作用,而副斜凸块不会与地面发生接触,当在剧烈运动时,鞋底会受到人体的较大压力作用,此时主斜凸块会受到挤压,主斜凸块挤压到一定程度之后,副斜凸块便会与地面发生接触,上述动作过程中,鞋底在不同运动状态下,所呈现的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相同,以增加整个鞋子的使用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鞋底底部还设有第二防滑组,所述第二防滑组被第一防滑组所包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正常走动过程中,人体的重量主要压在第二防滑组上,第二防滑组绕着第一防滑组所包围,第二防滑组承担主要增加摩擦力作用,第二防滑组起到辅助作用,使第一防滑组与第二防滑组更好相互配合,达到提高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滑组包括若干第一斜滑条、位于第一斜滑条上的第一斜滑块,每个第一斜滑条的长度方向与鞋底的长度方向一致,且若干第一斜滑条沿垂直于鞋底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所述第一斜滑块沿第一斜滑条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每个第一斜滑块均向鞋跟方向倾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行走在设置有倾斜面的道路上或者是在登山的过程中,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需要很大,而第一斜滑块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鞋底的长度方向,能增加第一斜滑块与地面之间的有效摩擦力;当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时,倾斜角度朝向脚跟一侧的第一斜滑块,能直接扎入到软质的山路上,进一步增加第一斜滑块与地面之间的有效摩擦力,提高其行走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滑组还包括若干第二斜滑条、位于第二斜滑条上的第二斜滑块,所述第二斜滑条一一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斜滑块之间,每个第二斜滑条的长度方向与鞋底的长度方向一致,且若干第二斜滑条沿垂直于鞋底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所述第二斜滑块沿第二斜滑条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每个第二斜滑块均向鞋头方向倾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走在下坡的泥泞路面时,第二斜滑块均向鞋头方向倾斜,能直接扎入到软质的山路上,进一步增加第一斜滑块与地面之间的有效摩擦力,提高其下坡行走稳定性;第二斜滑块与第一斜滑块相互配合使用,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均能灵活适应。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第一搭扣件与第二搭扣件处于扣合状态时方便鞋的结构特征;

图2为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第一搭扣件与第二搭扣件处于分离状态时方便鞋的结构特征;

图3为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鞋底部分的结构特征;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6为图3的C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鞋底;2、鞋面;3、开口缝;4、左面;5、右面;6、纵向翻盖;7、延伸盖;8、第一搭扣件;9、第二搭扣件;10、延伸边;11、第一防滑组;111、第一防滑区;112、第二防滑区;113、第三防滑区;12、防滑凸台;13、排水间隙;14、主斜凸块;15、副斜凸块;16、第二防滑组;17、第一斜滑条;18、第一斜滑块;19、第二斜滑条;20、第二斜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一种方便鞋,包括鞋底1、位于鞋底1上的鞋面2,鞋面2与脚背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缝3,该开口缝3贯穿于鞋口且延伸至靠近于鞋头处,开口缝3的长度方向位于鞋面2的中部位置,鞋面2通过开口缝3分割成左面4、右面5,左面4和右面5所占面积相同,左面4靠近于右面5的侧壁上缝合有纵向翻盖6,纵向翻盖6上设有向靠近右面5一侧延伸的延伸盖7,延伸盖7沿鞋底1长度方向的宽度大小为a,其中a的大小沿靠近左面4方向逐渐变大,延伸盖7以及纵向翻盖6上均设有第一搭扣件8,该右面5上设有用于与第一搭扣件8扣合的第二搭扣件9,第一搭扣件8与第二搭扣件9均可选用尼龙搭扣。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纵向翻盖6同样也能缝合于右面5,纵向翻盖6上设有向靠近左面4一侧延伸的延伸盖7,延伸盖7沿鞋底1长度方向的宽度大小为a,其中a的大小沿靠近右面5方向逐渐变大。

另外,参见图2所示,在该延伸盖7的外侧壁上设有延伸边10,该延伸边10上不设置对应的搭扣件,仅仅为一指定材质的延伸边10,延伸盖7位于靠近鞋口一侧。

为了提升鞋底1的摩擦力故作一下改进:

参见图3以及图4所示,鞋底1底部设有第一防滑组11,第一防滑组11沿鞋底1相邻于鞋面2的侧壁进行分布呈环形结构,第一防滑组11包括位于与鞋头位置对应的第一防滑区111、与鞋跟位置对应的第三防滑区113、位于第一防滑区111和第三防滑区113之间的第二防滑区112,第一防滑区111和第二防滑区112内均设有若干防滑凸台12,每个防滑凸台12的长度方向均沿垂直于鞋底1长度方向,相邻两个防滑凸台12之间存在排水间隙13。

参见图3以及图5所示,在第二防滑区112内设有若干主斜凸块14,每块主斜凸块14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每块主斜凸块14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鞋底1长度方向,主斜凸块14的倾斜角度朝向鞋跟一侧,在第二防滑区112内还设有若干副斜凸块15,副斜凸块15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该副斜凸块15一一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主斜凸块14之间,每块副斜凸块15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鞋底1长度方向,副斜凸块15的倾斜角度朝向鞋跟一侧,该副斜凸块15凸出鞋底1的高度低于主斜凸块14凸出鞋底1的高度。

参见图3以及图6所示,在鞋底1底部还设有第二防滑组16,第二防滑组16被第一防滑组11所包围,第二防滑组16包括若干第一斜滑条17、位于第一斜滑条17上的第一斜滑块18,第一斜滑块18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每个第一斜滑条17的长度方向与鞋底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若干第一斜滑条17沿垂直于鞋底1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该第一斜滑块18沿第一斜滑条17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每个第一斜滑块18均向鞋跟方向倾斜;该第二防滑组16还包括若干第二斜滑条19、位于第二斜滑条19上的第二斜滑块20,第二斜滑块2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该第二斜滑条19一一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斜滑块18之间,每个第二斜滑条19的长度方向与鞋底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若干第二斜滑条19沿垂直于鞋底1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该第二斜滑块20沿第二斜滑条19的长度方向进行分布,每个第二斜滑块20均向鞋头方向倾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