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NTC发夹应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5454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NTC发夹应用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夹,具体是一种无NTC发夹应用电路。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发夹是利用现有技术中的发夹,普遍采用MCU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然后利用可控硅同时控制上下两个发热体的控制方式,所以在现有技术中要么上下两个发热体同时导通加热,要么上下两个发热体同时被关断。但因发热体存在个体差异,各发热体的温度响应特性不一样,其发热性能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加热时间里,发夹的上下两个发热体温度的上升量也不同。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发夹中上下两发热体的个体差异,提高控制精度,一方面采取配对处理的方式,即将性能接近的两发热体配成一对,作为一发夹的上下两发热体;另一方面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质量,对放置在发热体的位置要合理。上述第一种方案会增加额外的工序,存在工时长和人工成本提高的缺陷,第二种方案存在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NTC发夹应用电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NTC发夹应用电路,包括单片机控制单元、PTC阻值测量单元、PTC加热控制单元、过零检测单元和按键控制单元,所述单片机控制单元分别连接PTC阻值测量单元、PTC加热控制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控制单元、电源降压单元和LED灯指示单元,PTC阻值测量单元还通过PTC加热控制单元连接过零检测单元,按键控制单元还通过电源降压单元连接LED灯指示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单片机控制单元采用单片机SN8P27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不使用NTC(温度传感器)对发热体的温度进行采集,直接检测发热体的阻值来测得所对应的温度进行温度控制,成本减少,市场竞争力更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无NTC发夹应用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无NTC发夹应用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无NTC发夹应用电路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无NTC发夹应用电路,包括单片机控制单元、PTC阻值测量单元、PTC加热控制单元、过零检测单元和按键控制单元,所述单片机控制单元分别连接PTC阻值测量单元、PTC加热控制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控制单元、电源降压单元和LED灯指示单元,PTC阻值测量单元还通过PTC加热控制单元连接过零检测单元,按键控制单元还通过电源降压单元连接LED灯指示单元。所述单片机控制单元采用单片机SN8P27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因考虑成本问题,该电路电源方案采用的是阻容降压方案,220V电源经过电阻R1和电容C2的降压,再经过稳压管D3稳压到5.1V,C3,C4,C5电容滤波得到稳定的给MCU提供的电源电路。

PTC阻值测量单元由于电路没有NTC,无法直接检测到发热体的实际温度,但在电路设计中可以通过检测MCU的P4.0和P4.4引脚的两路AD值,再进行所采集到的值比较,得出AD1值和AD2值,接着计算是,得出V2=V1/(470+10)*10;V4=V1/(R+0.2)*0.2(R为发热体的阻值),通过AD的计算公式,再将两路AD进行比较,最后得出,R=48AD1/AD2-0.2。所求得发热体的阻值都有对应的温度,从而实现无NTC也可以检测发热体的实际温度,达到控制的目的。

PTC加热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采用的是可控硅控制发热体的功率来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可控硅的Q1的G极连接MCU的P5.4引脚,S极接地,D极连接发热体到L线,二极管D6与电阻R9起保护和限流的作用,在MUC对应的该引脚输出高电平,可控硅Q1导通,发热体开始加热。可控硅Q1导通通过过零检测,在每个波形的过零点前0.5ms打开,在过零点后0.5ms关闭,然后控制电平的输出时间来对温度进行细致调节,精确温度能达到正负10度。为了能更好的适应需要,通过J1短路,温度能上调20度,J2短路,温度下调20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