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背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717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背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背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装设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背架。



背景技术:

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可为利用电子装置模拟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并且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等感官的模拟。由此让使用者感觉仿佛身历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此技术整合了电脑图形、电脑仿真、人工智慧、感应、显示及网路并列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早期的虚拟实境的技术中,会利用例如台式电脑或其他固定状态的电脑进行模拟运算,再将模拟内容通过传输线传递至使用者另外配戴的显示装置。然而,如此会限制使用者的活动范围。

因此,有业者设计将进行模拟运算的电子装置放置于背包内以供使用者背负。使用者可通过背负此电子装置,而在较大的活动范围内使用虚拟实境技术。然而,电子装置于运算时所产生的热能会蓄积于背包内,而可能会造成电子装置过热而影响运算效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背架,由此能够供电子装置装设而避免电子装置放置于背包内蓄积热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背架,包含一支架及一背带。支架具有相对的一装设面与及一抵靠弧面以及相对的一顶缘及一底缘。支架用以装设一电子装置且装设面朝向电子装置。抵靠弧面具有一凹段及一凸段。凸段较凹段接近底缘。凹段用以供一使用者的背部抵靠,凸段用以供使用者的腰部抵靠。背带装设于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该支架具有一中央线、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第一侧缘至该中央线的距离与该第二侧缘至该中央线的距离实质上相同,该中央线位于该凹段的曲率半径为503mm~2852mm,该中央线位于该凸段的曲率半径为178mm~68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该中央线位于该凹段具有相连的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该中央线位于该凸段具有相连的一第三部及一第四部,该第一部较该第二部接近该顶缘,该第二部及该第三部彼此相连,该第四部较该第三部接近该底缘,该第一部的曲率半径为2772mm±80mm,该第二部的曲率半径为523mm±20mm,该第三部的曲率半径为670mm±15mm,该第四部的曲率半径为193mm±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该第一部投影至一平面的距离为96mm±5mm,该第二部投影至该平面的距离为73mm±5mm,该第三部投影至该平面的距离为104mm±5mm,该第四部投影至该平面的距离为43mm±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该支架具有自该装设面贯通至该抵靠弧面的一贯穿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该支架还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第一侧缘具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一凹槽,该第二侧缘具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二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该支架的材质为塑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一第一卡扣件及一第二卡扣件,该第一卡扣件设置于该支架,该第二卡扣件设置于该背带,该第二卡扣件可拆卸地装设于该第一卡扣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该顶缘具有一第一凹槽,该底缘具有一第二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一组装柱,自该装设面凸出且用以支撑并装设于该电子装置,以令该电子装置分离于该装设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背架,可通过将电子装置装设于电子装置背架,而能够避免电子装置因放置于背包内所导致的热能蓄积。此外通过支架的抵靠弧面的设计,而能够让使用者背负装设有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背架时,不至于对使用者造成不适。

以上的关于本

技术实现要素:
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背架装设有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分解的电子装置背架及拆卸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绘示图2的分解的电子装置背架及拆卸的电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绘示图2的电子装置背架的支架的抵靠弧面的主视示意图。

图5A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5B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5C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5D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沿D-D的剖面示意图。

图5E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沿E-E的剖面示意图。

图6绘示图2的支架的主视示意图及侧视示意图与使用者的对应关系。

【符号说明】

1 电子装置背架

11 支架

11a 贯穿孔

111 装设面

112 抵靠弧面

112a 凹段

112b 凸段

113 顶缘

113a 第一凹槽

114 底缘

114a 第二凹槽

115 第一侧缘

115a 第三凹槽

116 第二侧缘

116a 第四凹槽

12 背带

13 第一卡扣件

14 第二卡扣件

15 组装柱

2 电子装置

21 第一电池

22 第二电池

23 扩充连接埠

24 供电连接埠

3 使用者

CL 中央线

H1 身高

L1~L6 曲线

P1~P23 点

R1 第一部

R2 第二部

R3 第三部

R4 第四部

S1 曲面

S2 基准面

W1~W46、H2~H5 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于本说明书的所谓的示意图中,由于用以说明而可有其尺寸、比例及角度等较为夸张的情形,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于未违背本实用新型要旨的情况下能够有各种变更。说明中的描述的“上”可表示“悬置于上方”或“接触于上表面”。此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上侧”、“下侧”、“上方”、“下方”等用语,为便于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质上”可表示容许制造时的公差所造成的偏离。

请参照图1、图2及图3,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背架1装设有电子装置2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分解的电子装置背架1及拆卸的电子装置2的立体示意图,图3绘示图2的分解的电子装置背架1及拆卸的电子装置2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于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元件而装设于电子装置背架1。使用者可通过电子装置背架1而背负电子装置2。

电子装置背架1可包含一支架11、一背带12、多个第一卡扣件131、多个第二卡扣件141及多个组装柱15。支架11具有位于前后相对位置的一装设面111与及一抵靠弧面112。此外,支架11还具有位于上下相对位置的一顶缘113及一底缘114。再者,支架11还具有位于左右相对位置的一第一侧缘115及一第二侧缘116。电子装置2可装设于支架11,且支架11的装设面111朝向电子装置2。抵靠弧面112可供使用者抵靠。支架11的材质可为塑胶,或者其他于使用者抵靠时不易造成使用者不适的材料。由于电子装置2为装设于支架11的外表而非容纳于背包之内,故能够避免电子装置2蓄积热能。

支架11具有多个贯穿孔11a,此贯穿孔11a自装设面111贯通至抵靠弧面112,且各个贯穿孔11a可具有相异的形状。其中,贯穿孔11a的形状可依需求或造型而为三角形、四边形、盾牌形等各种形状。贯穿孔11a的数量不限于上述,亦可依需求而开设一个。通过开设贯穿孔11a,除了可减轻电子装置背架1的整体重量以外,亦能够减少接触于使用者的面积,而能够避免蓄积使用者本身的所散发的热量。

另外,于其他实施例中,支架11亦可设置自装设面111向内凹陷而未贯通的一个或多个凹槽。如此可进一步减轻电子装置背架1的整体重量。

第一卡扣件13设置于支架11。其中第一卡扣件13可通过锁固、焊接、熔接、铆接、缝纫等方式设置于支架11,但不限于此。第一卡扣件13亦可与支架11以一体不可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二卡扣件14设置于背带12。背带12本身的主体可为纺织品,亦可具有多种不同造型。其中第二卡扣件14可通过锁固、铆接、缝纫等方式设置于背带12。第二卡扣件14可拆卸地装设于第一卡扣件13。通过第一卡扣件13及第二卡扣件14的卡扣关系,背带12可快速拆卸地装设于支架11。因此使用者可随意更换相异的背带12,亦可易于单独清洗背带12。第一卡扣件13及第二卡扣件14可为公母卡扣组合,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扣件13及第二卡扣件14亦可为卡勾卡环组合、魔鬼毡等其他可快速拆卸装设的元件。背带12与支架11之间亦可不限于可拆卸的关系,背带12亦可通过缝纫、铆接、锁固等方式固定于支架11。另外,背带12拆卸于支架11后,支架11亦可另外装设于其他的立架,而可竖立支架11及装设于支架11的电子装置2。

另外,电子装置2可包含位于顶侧的扩充连接埠23及位于底侧的供电连接埠24。顶缘113具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一凹槽113a,且第一凹槽113a的位置可对应于电子装置2的扩充连接埠23。由于第一凹槽113a的开设,使用者能够顺利地使用扩充连接埠23。底缘114具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二凹槽114a,且第二凹槽114a的位置可对应于电子装置的供电连接埠24。由于第二凹槽114a的开设,使用者能够顺利地使用供电连接埠24。

电子装置2可包含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电池21及第二电池22。第一侧缘115具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三凹槽115a,且第三凹槽115a的位置可对应于电子装置2的第一电池21。第二侧缘116具有向内凹陷的一第四凹槽116a,且第四凹槽116a的位置可对应于电子装置2的第二电池22。由于第三凹槽115a及第四凹槽116a的开设,使用者能够避免受到支架11的阻挡,进而顺利地自电子装置2拆卸或装设第一电池21及第二电池22。

组装柱15自装设面111凸出。电子装置2可经由组装柱15而装设于支架11。组装柱15可支撑电子装置2,以令电子装置2分离于装设面111。组装柱15可与支架11一体不可分离地形成,但不限于此。组装柱15亦可以焊接、熔接等方式连接于支架11。由于电子装置2通过组装柱15的间隔而分离于支架11的装设面111,于使用者背负装设有电子装置2的电子装置背架1而进行活动时,空气气流可流经支架11与电子装置2之间,因此能够通过空气气流而协助逸散电子装置2及使用者本身所产生的热能。

抵靠弧面112具有一凹段112a及一凸段112b。凸段112b较凹段112a接近底缘114。凹段112a用以供使用者的背部抵靠,凸段112b用以供使用者的腰部抵靠。以下将介绍配置抵靠弧面112的一实施范例。

请参照图4、图5A、图5B、图5C、图5D、图5E,图4,图4绘示图2的电子装置背架1的支架11的抵靠弧面112的主视示意图,图5A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112沿A-A的剖面示意图,图5B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112沿B-B的剖面示意图,图5C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112沿C-C的剖面示意图,图5D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112沿D-D的剖面示意图,图5E绘示图4的抵靠弧面112沿E-E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2、图4及图5A所示,支架11的制造者可先定义出一曲面S1。其中曲面S1可包含有抵靠弧面112。曲面S1的左右上下可分别以曲线L1、曲线L2、曲线L3、曲线L4定义。于曲面S1投影至可为平面的一基准面S2时,曲线L1及曲线L3可彼此正交,曲线L3及曲线L2可彼此正交,曲线L2及曲线L4可彼此正交,曲线L4及曲线L1可彼此正交。而且,曲线L1可接触于第一侧缘115,曲线L2可接触于第二侧缘116,曲线L3可接触于顶缘113,曲线L4可接触于底缘114。曲线L1及曲线L2之间具有一曲线L5,曲线L1至曲线L5的距离W1及曲线L2至曲线L5的距离W2实质上相同。距离W1或距离W2可约可为140mm±5mm。曲线L6位于曲线L3及曲线L4之间。曲线L6至曲线L3的距离W3可约为214mm±10mm。曲线L6至曲线L4的距离W4可约为184mm±10mm。

图5A中,点P1为曲线L3及曲线L5的交点,点P1至基准面S2的距离W5可为45mm±3mm。点P2为曲线L4及曲线L5的交点,点P2至基准面S2的距离W6可为38mm±3mm。如图2、图4及图5A所示,支架11具有中央线CL,第一侧缘115至中央线CL的距离与第二侧缘116至中央线CL的距离实质上相同。曲线L5可包含有中央线CL。中央线CL具有相连的第一部R1、第二部R2、第三部R3及第四部R4。第一部R1及第二部R2位于凹段112a,第三部R3及第四部R4位于凸段112b。第一部R1较第二部R2接近顶缘113,第二部R2及第三部R3彼此相连,第四部R4较第三部R3接近底缘114。

点P3位于第一部R1的顶点,点P3至基准面S2的距离W7可约为43mm±3mm。曲线L5位于点P1至点P3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8可约为45.5mm±5mm。点P4为第一部R1及第二部R2的交接点,点P4至基准面S2的距离W9可约为41mm±3mm。第一部R1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0可约为96mm±5mm。第一部R1朝向基准面S2凹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2772mm±80mm。曲线L5位于点P1至点P3的部分朝向基准面S2凹陷且曲率半径可与第一部R1实质上相同。

点P5为第二部R2及第三部R3的交接点,点P5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1可约为46mm±3mm。第二部R2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2可约为73mm±5mm。第二部R2朝向基准面S2凹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523mm±20mm。

点P6为第三部R3及第四部R4的交接点,点P6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3可约为56mm±3mm。第三部R3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4可约为104mm±5mm。第三部R2远离基准面S2凸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670mm±15mm。

点P7位于第四部R4的底点,点P7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5可约为52mm±3mm。第四部R4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6可约为43mm±5mm。第4部R4远离基准面S2凸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193mm±15mm。曲线L5位于点P7至点P2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7可约为34.5mm±5mm。曲线L5位于点P7至点P2的部分远离基准面S2凸起且曲率半径可与第四部R4实质上相同。

图5B中,点P8为曲线L1及曲线L3的交点,点P8至一基准面S2的距离W18可为50mm±3mm。点P9为曲线L1及曲线L4的交点,点P9至基准面S2的距离W19可为27mm±3mm。曲线L1于点P8与点P9之间可依序具有点P10、点P11、点P12、点P13。

点P10为第一侧缘115与曲线L1的接触点。点P10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0可约为48mm±3mm。曲线L1位于点P8至点P10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1可约为15.5mm±3mm。点P11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2可约为43mm±3mm。曲线L1位于点P8至点P11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3可约为163mm±10mm。曲线L1位于点P8至点P11的部分朝向基准面S2凹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2370mm±50mm。

点P12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4可约为48mm±3mm。曲线L1位于点P11至点P12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5可约为60mm±5mm。曲线L1位于点P11至点P12的部分朝向基准面S2凹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782mm±30mm。

点P13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6可约为53mm±3mm。曲线L1位于点P12至点P13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7可约为100mm±5mm。曲线L1位于点P12至点P13的部分远离基准面S2凸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790mm±20mm。曲线L1位于点P13至点P9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28可约为75mm±5mm。曲线L1位于点P13至点P9的部分远离基准面S2凸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135mm±10mm。

图5C中,点P8为曲线L3及曲线L1的交点,点P14为曲线L3及曲线L2的交点。点P8与点P14可实质上左右对称。点P8至一基准面S2的距离W18或点P14至一基准面S2的距离W29可为50mm±3mm。曲线L3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0可约为292mm±10mm。曲线L3朝向基准面S2凹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2767mm±60mm。曲线L3于点P8与点P14之间可依序具有点P15及点P16。

点P15及点P16为顶缘113与曲线L3的接触点,且可实质上左右对称。点P15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1或点P16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2可约为45mm±5mm。曲线L3位于点P8至点P15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3或曲线L3位于点P14至点P16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4皆可约为65mm±5mm。

图5D中,点P17为曲线L6及曲线L1的交点,点P18为曲线L6及曲线L2的交点。点P17与点P18可实质上左右对称。点P17至一基准面S2的距离W35或点P14至一基准面S2的距离W36可为47mm±3mm。曲线L6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7可约为292mm±10mm。曲线L6朝向基准面S2凹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6538mm±100mm。曲线L6于点P17与点P18之间可依序具有点P19及点P20。

点P19为第一侧缘115与曲线L6的交点,点P20为第二侧缘116与曲线L6的交点,且点P19及点P20可实质上左右对称。点P19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8或点P20至基准面S2的距离W39可约为46mm±3mm。曲线L3位于点P19至点P20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40可约为215mm±5mm。

图5E中,点P9为曲线L4及曲线L1的交点,点P21为曲线L4及曲线L2的交点。点P9与点P21可实质上左右对称。点P9至一基准面S2的距离W19或点P21至一基准面S2的距离W41可为27mm±3mm。曲线L4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42可约为292mm±10mm。曲线L4远离基准面S2凸起且曲率半径可约为1386mm±60mm。曲线L4于点P9与点P21之间可依序具有点P22及点P23。

点P22及点P23为底缘114与曲线L4的接触点,且可实质上左右对称。点P22至基准面S2的距离W43或点P23至基准面S2的距离W44可约为37mm±3mm。曲线L4位于点P9至点P22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45或曲线L4位于点P21至点P23的部分投影至基准面S2的距离W46皆可约为75mm±5mm。

曲面S1定义完成后,则可依据曲面S1而修剪出支架11的抵靠弧面112的轮廓形状,进而完成支架11整体的成型。

请参照图6,绘示图2的支架11的主视示意图及侧视示意图与使用者3的对应关系。举例而言,使用者3若为15~65岁,其身高H1约为170cm±15cm时,使用者3的头顶至肩膀的距离H2可约为31.5cm±2.5cm,肩膀至腰部的距离H3可约为42.4cm±3.5cm,腰部至骨盆的距离H4可约为17.8cm±2.0cm,骨盆至脚底的距离H5可约为83.8cm±7.0cm。腰部至骨盆的范围可为人体负重支点范围。电子装置背架1抵靠于使用者3时,凹段112a可用以供使用者的背部抵靠,凸段112b可用以供使用者的腰部抵靠。使用者3与电子装置背架1的相对位置可略为上下移动,而并非以图中所示为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背架,可通过将电子装置装设于电子装置背架,而能够避免电子装置因放置于背包内所导致的热能蓄积。此外通过支架的抵靠弧面的设计,而能够让使用者背负装设有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背架时,不至于对使用者造成不适。此外,通过支架设置贯穿孔,除了可减轻电子装置背架的整体重量以外,亦能够避免蓄积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能,还能够协助逸散使用者本身的所散发的热量。另外,通过支架设置第一卡扣件及背带设置第二卡扣件,而能够快速拆装支架与背带。因此,使用者能够轻易地更换背带,或者单独清洗背带。或者,使用者可将支架装设于其他立架上以竖立支架及电子装置。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实用新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