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具有模制鞋底的鞋的针织鞋面和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3679发布日期:2018-07-31 22:1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具有模制鞋底的鞋的鞋面和具有模制鞋底并包括针织鞋面的鞋。



背景技术:

在制作鞋时,两个主要元素影响鞋的最终外观,这些元素是舒适和设计。

鞋包括以下元件:

-鞋底-所有鞋都有鞋底,其是与地面接触的鞋的底部,并且可以由内底,中底和外底构成。内底是直接位于脚下在脚床下面的鞋的内部底部(也被称为鞋垫)。外底是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层。礼服鞋通常具有皮革或树脂橡胶外底;休闲鞋或工作鞋具有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材料(如聚氨酯)制成的外底。外底可以包括单个部件,或者可以是通常不同材料的独立部件的组件。在一些鞋上,鞋底的后跟具有用于耐用和牵引的橡胶板,而前面是用于款式的皮革。专业鞋通常将对该设计进行修改:运动鞋或所谓的钉鞋(比如足球鞋,橄榄球鞋,棒球鞋和高尔夫球鞋)在外底中嵌有钉以改善牵引。中底是外底和内底之间的层,通常用于减震。有些类型的鞋(比如跑鞋)具有额外的减震材料。

-鞋面-鞋面有助于将鞋保持在脚上。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如凉鞋或拖鞋,鞋面可能只不过是用于将鞋底保持就位的几条带。封闭式鞋(如靴子,训练鞋和多数男鞋)将具有更复杂的鞋面。该部分经常被装饰或以某种风格制成以看起来有吸引力。鞋面与鞋底连接,例如通过缝在鞋面和鞋底之间的皮革条、橡胶条或塑料条,称为贴边。多数鞋面具有机构,如鞋带、具有扣的带、拉链、松紧带、维可牢(velcro)带、纽扣或搭扣,用于将鞋面收紧在脚上。通常,有鞋带的鞋面具有鞋舌,其有助于密封鞋带开口,并且保护脚免受鞋带磨损。有鞋带的鞋面也具有孔眼或挂钩,以便更容易收紧和松开鞋带,并且防止鞋带撕破鞋面材料。

鞋面可以由不同类型的材料制成,如皮革或织物。

制作针织鞋面也是已知的,并且这样的针织鞋面的问题在于难以获得可以与从其它材料获得的相同的材料强度和形状。另一问题在于,当制作将鞋底模制到鞋面上的鞋时,可能难以获得针织鞋面和模制鞋底之间的牢固连接。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在模制鞋底和针织鞋面之间的边缘增加加强缘边来解决该问题。将模制鞋底与针织鞋面组合时的其它问题可能涉及:

-获得鞋底和鞋面之间的稳定且牢固的连接,

-确保鞋面能够承受闭合系带系统时所使用的力,

-获得鞋面的不同区域中的材料的不同性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些。

这通过一种用于鞋的鞋面而获得,其中所述鞋包括所述鞋面和经由注射模制连接到所述鞋面的下边缘的鞋底,所述鞋面包括具有低线迹密度的针织区域,其提供通过所述鞋面的通气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边缘以高线迹密度针织,由此限制模制材料流动通过所述针织鞋面的边缘。

由此,当将鞋底模制到鞋面时可以获得良好且稳定的接触,并且不需要使用加强缘边或加固元件来固定连接。高线迹密度应当足够高以至少使在模制期间可以穿过边缘的鞋底材料的量最小化。当然,这也取决于用于模制鞋底的材料的材质,其中稀材质可以比稠材质穿过更高的线迹密度。

在针织鞋面时,可以使用横机,其中线具有约150d/48f的粗度,并且缝合针是10gg和12gg针。典型地,针织鞋面将由4线针织制成。

在实施例中,所述下边缘处的较高线迹密度具有5-15每英寸针数以上的线迹密度,优选地,所述线迹密度可以在10-12每英寸针数之间。

由此,测试证明,当使用普通鞋底材料模制鞋底时,下针织边缘阻止鞋底材料流动通过下边缘,并且进一步获得良好的接触表面。

在实施例中,当鞋底以较高的线迹密度针织时,所述边缘邻近所述下边缘并且由此邻近鞋底线。

邻近鞋底线的高针织密度确保了针织鞋面的拉伸被限制在邻近鞋底线的边缘处,这导致更结实的鞋。

在实施例中,至少所述针织下边缘包括聚酯。这可以例如整合在用于针织的一些线中。由此,针织鞋面的边缘包括与用于模制鞋底的材料对应的材料,由此在模制鞋底和鞋面之间获得更好的连接。

在实施例中,所述至少针织下边缘包括丙烯酸材料。这可以例如整合在用于针织的一些线中,并且由此当加热鞋面时,丙烯酸材料熔化,确保下边缘针织中的开口进一步减小。丙烯酸材料的加热可以例如在预热过程中被执行,其中整个针织鞋面被加热。作为替代方案,当将鞋底模制到针织鞋面的边缘上时,丙烯酸材料将熔化,所述熔化将针织鞋面中的聚酯结合在一起,并且进一步增强鞋面边缘和模制鞋底之间的连接。

所以,用于生产针织鞋面的过程可以是:

1.用具有选定材料的线针织鞋面(例如在针织机上),其中这些线中的一些可以包括丙烯酸材料和/或聚酯,

2.执行针织鞋面的预加热,由此将鞋面加热到熔化鞋面中的丙烯酸材料的温度,

3.将鞋底模制到预加热的针织鞋面上,例如通过注射模制。

在鞋面中具有聚酯和丙烯酸的另一优点在于,以该方式可以保持鞋面的形状。

以高线迹密度进行边缘针织与在用于针织的线中具有丙烯酸材料的组合确保整个鞋面可以针织成一体,鞋面的线迹密度在鞋面的边缘处较高。由此,离开边缘的较低线迹密度确保即使丙烯酸材料熔化则离开边缘的鞋面也是可透气的,而边缘处的高线迹密度与丙烯酸材料的熔化组合使边缘成为没有孔或至少只有很小孔的连续表面。

在实施例中,所述丙烯酸材料具有160摄氏度以上的熔化温度。

在上面,丙烯酸材料被描述为针织鞋面线中的熔化材料。当然,也可以使用在类似温度下熔化的其它材料。

在实施例中,整个鞋面被针织。

由此,可以获得特殊的设计,并且制作具有通过针织的气流的鞋,由此增加鞋的穿着舒适度。

在实施例中,所述鞋面上的针织区域包括具有不同线迹密度的针织区域以确保所述鞋面的特定拉伸性质。

由此,通过改变沿着鞋面的线迹密度,例如取决于鞋的使用者的人体工程学或鞋将用于的活动的类型,可以获得鞋的特定性质。

在实施例中,所述鞋面包括用于接收鞋带的系带孔,其中所述系带孔由具有高线迹密度的针织围绕。

由此,这些孔可以承受通过拉动鞋带闭合系带系统时所使用的力。

在实施例中,所述鞋面包括用于接收鞋带的系带孔,其中所述鞋面包括具有高线迹密度的系带加强针织区域,该系带加强针织区域连接所述系带孔和要连接到所述鞋底的所述下边缘。

由此,系带孔和鞋底之间的连接被加强,确保针织鞋面及其与鞋底的连接可以承受通过拉入鞋带来闭合系带系统时所使用的力。

在实施例中,所述系带加强针织区域成形为连接孔眼和所述鞋面的所述下边缘的线。

由此,可以根据加强针织区域的方向在特定方向上构造系带加强。

在实施例中,所述系带加强针织区域成形为孔眼和所述鞋面的所述下边缘之间的区域。

由此,在脚和这些特定区域的区域(例如脚趾区域或脚后跟区域)之间获得更强的支撑表面。

在实施例中,所述鞋面包括多层材料,其中所述多层材料中的一层是针织的。

由此,即使针织层的密度例如由于特定设计而较低,那么添加其它层材料以确保鞋的形状和强度得以保持。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鞋,其中所述鞋包括根据上面所述的鞋面。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应当强调的是,所示的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目的,而不应当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图用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不同区域被标记的现有技术的鞋面,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针织鞋面,其中下边缘以高线迹密度针织,

图3示出了已安装到图2的鞋面的鞋底,

图4示出了鞋带区域和鞋底之间的区域,其具有增加线迹密度的区段,

图5示出了鞋面的系带区域,示出了系带孔周围的密度增加。

具体实施方式

当例如使用针织机进行针织时,不同的针织技术意味着不同的针织结构,并且在这些结构中线迹密度(stitchdensity)可以变化。高密度指示高每平方厘米针数(平方面积中的针圈的高总数)并且低密度指示低每平方厘米针数(平方面积中的针圈的低总数)。具有高线迹密度的针织部分具有更封闭的结构,而低密度针织提供开放结构。在整个本文件中参考高和低线迹密度,其中高密度具有/可以具有8每平方英寸针数以上的线迹密度,并且更具体地在10-12每平方英寸针数之间的线迹密度。

在图1中,示出了现有技术的鞋101,并且根据以下标记和命名不同的区域:

-鞋面102和鞋底104,

-连接到鞋底的鞋面的下边缘103,

-作为邻近鞋底线的区域的鞋底线区域105,

-鞋面的闭合机构107,其包括用于接收鞋带的系带孔109,

-系带区域和鞋底之间的区域111。

在该图中,在针织鞋面与鞋底之间的区域增加了加强缘边以确保鞋面与鞋底之间良好且牢固的连接。

在图2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针织鞋面,其中下边缘103以较高线迹密度200针织。在下边缘处的高针织密度确保在该边缘处获得相当封闭的针织结构。由此,高线迹密度确保当将鞋底模制到鞋面时鞋底材料不能穿过下边缘。由此,当将鞋底连接到针织鞋面的下边缘时获得良好的接触。在该示例中,有线迹密度低于200的鞋面的另外的区域202。在高线迹密度导致针织材料更刚硬、致密和坚固的情况下,那么较低线迹密度导致更挠性和开放的结构。

当将鞋底模制到鞋面时,鞋底被连接以与鞋面的下边缘(例如比针织的2-10mm低)重叠,并且避免或至少最小化流动通过鞋面的边缘的鞋底材料的量。该部分应当以高线迹密度针织。替代地,鞋底模制于其上的下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高线迹密度。在图2中,大半月形元素用于示出低线迹密度,而小半月形元素用于示出高线迹密度。在离开下边缘的鞋面的部分,不同的图案位于鞋面上,这些图案仅仅是示例。此外,在该示例中,整个脚后跟部分被示出为具有高线迹结构。同样,这只是示例,但连接到鞋底的鞋面的下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应当具有高线迹密度。

用于制作针织鞋面的线的类型可以是适合鞋面的纱线的任何类型,并且通常,鞋面可以由针织机基于预定的鞋面设计而针织。

在图3中,示出了鞋,其中鞋底301已模制到鞋面102。鞋底模制到鞋面的下边缘,由此鞋底覆盖并重叠下边缘的一部分。下边缘的高线迹密度确保该边缘具有致密结构,由此在将鞋底模制到该边缘时获得良好的接触。此外,在该示例中,下边缘303在邻近鞋底线103的鞋底线区域处也具有高线迹密度。由此,邻近鞋面的下边缘303的部分具有高线迹密度的坚固性质。因此,针织鞋面将不容易由于在系鞋时所使用的力而从鞋底撕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高线迹密度存在于该边缘处的特定区域中并且在该示例中,该边缘之后是具有明显更低的线迹的鞋面区域。替代地,线迹密度可以离开鞋底线逐渐减小。

在图4中,示出了实施例,其中高线迹密度的细长区域存在于闭合机构107和鞋底之间的线401中。具有低线迹密度的区域403提供具有更挠性和开放的结构的鞋面中的区域。线401为鞋面提供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确保系带区域和鞋底之间的牢固连接,其中线的下端连接到鞋底材料。在图4中,线示出为具有特定形状;取决于所需的性质和设计,其它形状当然是可能的。替代地,它不一定是高线迹密度的连续线,而是高线迹密度的区段可以位于系带区域和鞋底之间,以增加鞋面的强度。

在图5中,示出了实施例,其中鞋面具有带有系带的闭合机构,并且其中围绕系带孔的区域以高线迹密度缝合。在所示的示例中,该区域为圆形,但是作为替代方案,整个闭合机构区域可以以高线迹密度缝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