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及具备该调节机构的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568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及具备该调节机构的服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可调节服装尺寸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及具备该调节机构的服装。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有时服装会具备可调节其尺寸的调节机构。作为这样的调节机构,存在有例如可调节裤子的腰围尺寸的调节机构、可调节上衣宽度或身长尺寸的调节机构等各种各样用途且各种各样种类的调节机构。

例如在海洋或河流等水边使用的救生背心中,也存在有具备可调节其尺寸的调节机构的救生背心。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这样的调节机构被配设在连结救生背心的前身和后身的连结部,以便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具体而言,前述调节机构具有分别固定于前身侧及后身侧的钩部件、在前身侧的钩部件和后身侧的钩部件上交叉穿设的调节绳、可调节穿设于钩部件的调节绳的系紧状态的拉紧部件,通过介由拉紧部件系紧或者放松调节绳来调节前身和后身之间的间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97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661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可是,例如为了改进穿着时的舒适度或者改进外观,这样的调节机构需要在有限的服装的空间内尽可能紧凑地配设,同时希望能够以较少的调节操作有效地进行大范围调节。

然而,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当调节绳挂卷于多个钩部件并呈交叉圈状延伸时,理论上,由于在钩部件各自的挂卷点上,根据移动滑轮原理,被拉紧部件拉近的调节绳的拉近(系紧)长度在钩部件的两侧平分,因此固定有钩部件的所对应的前身或后身的拉近量仅为拉紧部件所拉近的调节绳的拉近长度的一半。

此外,还已知有下述调节机构,即,将卷收器固定于前身和后身的连结部,将调节金属线呈圈状穿设在固定于前身侧或后身侧的多个导向部件和卷收器之间,同时将调节金属线的两端安装固定于卷收器而成的调节机构,但此时也同样,当通过卷收器的旋转操作同时卷收调节金属线的两侧以进行调节操作时,由于在导向部件各自的挂卷点上,根据移动滑轮原理,被卷收器卷收的调节金属线的卷收长度在导向部件的两侧平分,因此固定有导向部件的所对应的前身或后身的拉近量仅为卷收器所卷收的调节金属线的卷收长度的一半。

进一步,由于系紧绳只是呈圈状配设在服装面料上,因此在通过卷收体卷收系紧绳来进行系紧时,导致呈圈状配设有系紧绳而成的服装面料的部位不仅两侧部(左右方向)收紧,且在上下方向上也收紧(收缩成皱褶)。因此,存在导致穿着时的舒适度降低的情况。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以较少的调节操作有效地大范围调节服装尺寸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及具备该调节机构的服装,以及能够将服装尺寸限制在其应该调节的方向上来进行调节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及具备该调节机构的服装。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申请的第一个发明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卷收器,固定于服装面料;长部件,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第1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一侧从所述卷收器隔着规定的距离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装面料,同时通过以将所述长部件挂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与所述卷收器之间的方式保持所述长部件,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长部件的牵引作用来规定从所述一侧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装面料的第1伸缩区域;及第2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另一侧从所述卷收器隔着规定的距离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装面料,同时通过对挂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且从所述第1伸缩区域向所述另一侧延伸的长部件进行保持,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长部件的牵引作用来规定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装面料的第2伸缩区域,在所述第2伸缩区域中,在所述第2保持部和所述卷收器之间未挂卷有所述长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第1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间挂卷有长部件的第1伸缩区域被规定在卷收器的一侧的同时,保持有挂卷于第1保持部且从第1伸缩区域延伸的长部件的第2伸缩区域被规定在卷收器的另一侧,因此能够利用被卷收器卷收的长部件的牵引作用来切实地使服装面料伸缩,同时能够以卷收器的1次操作同时拉近卷收器两侧的第1及第2伸缩区域的服装面料,从而能够确保较大的尺寸调节宽度。

此外,由于在上述构成中,对在第2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间未挂卷长部件的第2伸缩区域进行规定,因此在该第2伸缩区域中,不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移动滑轮原理所导致的在挂卷点两侧的牵引长度的平分,因而,在第2伸缩区域中,理论上能够使服装面料的拉近量为第1伸缩区域的双倍,其结果,作为调节机构整体,能够以较少的调节操作有效地大范围调节服装尺寸。此外,如果能够如此以较少的调节操作有效地大范围调节服装尺寸,则能够在有限的服装的空间内尽可能紧凑地配设服装尺寸调节机构。

此外,本申请的第2个发明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卷收器,固定于服装面料;卷收于所述卷收器的长部件;第1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一侧从所述卷收器隔着规定的距离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装面料,同时通过以将所述长部件挂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与所述卷收器之间的方式保持所述长部件,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长部件的牵引作用来规定从所述一侧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装面料的第1伸缩区域;及第2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另一侧从所述卷收器隔着规定的距离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装面料,同时通过对挂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且从所述第1伸缩区域向所述另一侧延伸的长部件进行保持,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长部件的牵引作用来规定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装面料的第2伸缩区域,在所述第2伸缩区域中,在所述第2保持部和所述卷收器之间未挂卷有所述长部件,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卷收器之间挂卷有所述长部件的所述第1保持部与所述卷收器协动,在大致正交于相对于所述卷收器的所述第1及第2保持部的离开方向即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限制所述第1伸缩区域的伸缩,且在所述第2保持部和所述第1保持部之间挂卷有所述长部件的所述第2保持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限制所述第2伸缩区域的伸缩。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第1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间挂卷有长部件的第1保持部与卷收器协动,在与第1伸缩区域的伸缩方向(第1保持部相对于卷收器而离开的方向)即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上限制第1伸缩区域的伸缩,且在第2保持部和第1保持部之间挂卷有长部件的第2保持部在第2方向上限制第2伸缩区域的伸缩,因此在与调节机构相关的第1及第2伸缩区域的整体上,限制了服装面料在第2方向上收紧而收缩(收缩成皱褶),因而,不会导致使穿着时的舒适度降低。即,根据上述构成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能够将服装尺寸限制在其应该调节的第1方向上来进行调节。

此外,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第1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间挂卷有长部件的第1伸缩区域被规定在卷收器的一侧的同时,保持有挂卷于第1保持部且从第1伸缩区域延伸的长部件的第2伸缩区域被规定在卷收器的另一侧,因此能够利用被卷收器卷收的长部件的牵引作用来切实地使服装面料伸缩,同时能够以卷收器的1次操作同时拉近卷收器两侧的第1及第2伸缩区域的服装面料,从而能够确保较大的尺寸调节宽度。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具备前述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服装。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一种能够以较少的调节操作有效地大范围调节服装尺寸、能够将服装尺寸限制在其应该调节的方向上来进行调节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及具备该调节机构的服装。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设置有本发明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服装的一个例子的救生背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救生背心的连结部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示意构成图。

图4是比较图3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现有的调节机构的工作原理而表示的模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示意构成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示意构成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示意构成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示意构成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示意构成图。

符号说明

2a、2b、3-服装面料;10、10a、10b、10c、10d-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2-卷收器;14-长部件;16-第1保持部;16a-第1保持部件;16b-第2保持部件;18-第2保持部;18d-第1固定部件;18e-第2固定部件;20-第1伸缩区域;22-第2伸缩区域;24-第1挂卷区域;26-第2挂卷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表示作为设置有本发明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的服装的一个例子的救生背心。如图所示,构成救生背心1的主体1a例如是用尼龙、聚酯等面料缝制的,具备左右的前身2a、2b和后身3,它们介由左右的肩部5a、5b及左右的腰部(连结部)6a、6b而一体化。而且,左右的肩部5a、5b和左右的腰部6a、6b之间形成有使着装者的胳膊穿过的开口7a、7b,同时在左右的前身2a、2b的前面侧中央缝有连结两前身的拉链8。此外,在各前身2a、2b的表面缝有多个由拉链等来进行开闭的衣兜9。而且,在如上构成的主体1a内,在适当位置上插入有浮力材料(未图示)。

此外,如图2的放大内容所示,在连结前身2a、2b和后身3的腰部(连结部)6a、6b或其周围,配设有可调节前身2a、2b和后身3的间隔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另外,以下虽然对配设于左腰部6a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进行说明,所述左腰部6a在左腋下连结左前身2a和后身3,但配设于右腰部6b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也形成相同构成。通过对配设于该部分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进行操作,可进行前身2a和后身3的间隔调节。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左前身仅称为前身2a,将左腰部仅称为连结部6a。

下面,对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具备:卷收器12,固定(缝)于作为服装面料的例如连结部6a;长部件14,由被卷收器12卷收的例如金属线形成;第1保持部16,在卷收器12的一侧(后身3侧)从卷收器12隔着规定的距离而被固定(缝)于作为服装面料的后身3(根据情况也可以是连结部6a);及第2保持部18,在卷收器12的另一侧(前身2a侧)从卷收器12隔着规定的距离而被固定(缝)于作为服装面料的前身2a(根据情况也可以是连结部6a)。

此时,固定于后身3的第1保持部16通过以将长部件14挂卷于与卷收器12之间的方式保持长部件14,从而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长部件14的牵引作用来规定从一侧(后身3侧)朝向卷收器12拉近的服装面料3、6a的第1伸缩区域20。此外,固定于前身2a的第2保持部18通过对挂卷于第1保持部16且从第1伸缩区域20向另一侧(前身2a侧)延伸的长部件14进行保持,从而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长部件14的牵引作用来规定从另一侧(前身2a侧)朝向卷收器12拉近的服装面料2a、6a的第2伸缩区域2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6具有:第1保持部件16a,将第1挂卷区域24规定在第1伸缩区域20内,所述第1挂卷区域24是在沿着与所述第1保持部16相对于所述卷收器12而离开的方向(宽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高度方向)的所述卷收器12的一侧(图3的上侧)将所述长部件14挂卷在所述第1保持部件16a和所述卷收器12之间的区域;及第2保持部件16b,将第2挂卷区域26规定在第1伸缩区域20内,所述第2挂卷区域26是在沿高度方向y的在卷收器12的另一侧(图3的下侧)将长部件14挂卷于第2保持部件16b与卷收器12之间的区域。

另外,优选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被配设在分别从它们(从第1伸缩区域20)朝向第2伸缩区域22延伸的长部件14的部位能够顺利地相互大致平行延伸的位置上,并形成例如大致c形状,且其两端开口朝向第2伸缩区域22开口。

此外,第2保持部18由例如在调节机构10的高度尺寸l(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保持部件16a的上端和第2保持部件16b的下端之间的高度尺寸大致相等)的大致全长上延伸的透明管18a、通过从外侧覆盖透明管18a并缝在前身2a上而将透明管18a固定于前身2a的布料18b构成,以便能够按原样大致平行地接收从第1保持部16的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从第1伸缩区域20)朝向第2伸缩区域2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部件14的各自的部位,且第2保持部18通过使长部件14穿通于透明管18a来对其进行保持。即,在第2保持部18所处的该第2伸缩区域22中,在第2保持部18和卷收器12之间未挂卷有长部件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长部件14由1根金属线形成,所述1根金属线其两端被安装于卷收器12,通过如前所述被第1及第2保持部16、18保持,在第1及第2伸缩区域20、22上呈圈状延伸。即,长部件14在从卷收器12的一侧(图3中为上侧)延伸出且在第1伸缩区域20内的第1挂卷区域24中挂卷于第1保持部件16a后,通过固定于连结部6a的上侧导向部件17,与宽度方向x大致平行地被导向第2伸缩区域22,并从位于第2伸缩区域22的第2保持部18的透明管18a其一端侧穿通,其后从透明管18a的另一端侧拔出,通过固定于连结部6a的下侧导向部件19,与宽度方向x大致平行地被导向第1伸缩区域20,并且在第1伸缩区域20内的第2挂卷区域26中挂卷于第2保持部件16b后,到达卷收器12的另一侧(图3中为下侧)。

此外,对这样的长部件14进行卷收的卷收器12形成为,同时卷收位于第1挂卷区域24的长部件14和位于第2挂卷区域26的长部件14。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其操作部,卷收器12能够在可同时对1根呈圈状延伸的长部件14的两端侧进行卷收的卷收固定位置、将固定状态解除以便可同时放出长部件14的两端侧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操作。

此外,卷收器12具有:具有用于卷绕长部件14的卷线轴及前述操作部的主体12a;及接收长部件14并向前述卷线轴的卷绕部上进行导向的上下一对导向部12b、12c,导向部12b、12c形成朝向分别对应的第1及第2挂卷区域24、26开口的例如大致l字形状。另外,并不一定需要设置该上下一对导向部12b、12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6与卷收器12协动,所述第1保持部16在其与卷收器12之间挂卷有长部件14,从而在大致正交于宽度方向(第1方向)x的高度方向(第2方向)y上限制第1伸缩区域20的伸缩,因此,第1保持部件16a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a1、第2保持部件16b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a2、卷收器12(包含主体12a及导向部12a、12b)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b的和与调节机构10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l大致相等,同时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及卷收器12由可顶住并支撑住的原材料形成,以便能够不使服装面料在高度方向y上伸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也形成为在高度方向y上限制第2伸缩区域22的伸缩,所述第2保持部18在其与第1保持部16之间挂卷有长部件14,因此,如前所述,透明管18a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与调节机构10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l大致相等,同时透明管18a由能够顶住并支撑住的原材料形成,以便不使服装面料在高度方向y上伸缩。

在此,调节机构10的高度方向y的尺寸l被规定为在第1伸缩区域20和第2伸缩区域22之间相互大致平行地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的长部件14间的距离。

在形成以上这样的构成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中,在操作卷收器12的操作部而将卷收器12切换成卷收固定位置后,当对卷收器12向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时,则长部件14的两端侧向卷收器12内同时卷收,利用伴随该卷收的长部件14的牵引作用,在服装面料的第1伸缩区域20从一侧(后身3侧)朝向卷收器12被拉近的同时,服装面料的第2伸缩区域22从另一侧(前身2a侧)朝向卷收器12被拉近。即,连结部6a周围的服装面料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收缩。

而且,在该收缩动作中,由于在第1伸缩区域20中,通过固定于服装面料的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和卷收器12在沿该高度方向y的各自的尺寸上顶住,从而以在高度方向y上不会伸缩的方式支撑服装面料,且同时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长部件14的牵引作用,第1保持部件16a和第2保持部件16b在高度方向y上成为一体而向宽度方向x移动,因此抑制了第1伸缩区域20在高度方向y上的伸缩。另一方面,在第2伸缩区域22中,由于受到来自长部件14的牵引力,所述长部件14从如上所述在高度方向y上成为一体而向宽度方向x移动的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进行延伸,第2保持部18(透明管18a)也通过在调节机构10的高度尺寸l整体上顶住,从而以在高度方向y上不会伸缩的方式支撑服装面料,并同时向宽度方向x移动,因此抑制了第2伸缩区域22在高度方向y上的伸缩。

另外,当操作前述操作部而将卷收器12切换成解除位置时,则能够从卷收器12同时放出长部件14的两端侧,从而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对服装面料的第1及第2伸缩区域20、22进行拉长(能够使连结部6a周围的服装面料在宽度方向上展开)。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由于在第1保持部16和卷收器12之间挂卷有长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6与卷收器12协动,在大致正交于第1伸缩区域20的伸缩方向即宽度方向x的高度方向y上限制第1伸缩区域20的伸缩,此外,在第2保持部18和第1保持部16之间挂卷有长部件14的第2保持部18在高度方向y上限制第2伸缩区域22的伸缩,因此在与调节机构10相关的第1及第2伸缩区域20、22的整体上,限制了服装面料向高度方向y收紧而收缩(收缩成皱褶),因而,不会使穿着时的舒适度降低。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能够将服装尺寸限制在其应该调节的宽度方向x上来进行调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1保持部16和卷收器12之间挂卷有长部件14的第1伸缩区域20被规定在卷收器12的一侧的同时,对挂卷于第1保持部16且从第1伸缩区域20延伸的长部件14进行保持的第2伸缩区域22被规定在卷收器12的另一侧,因此能够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长部件14的牵引作用来使服装面料切实地伸缩,同时能够以卷收器12的1次操作同时拉近卷收器12两侧的第1及第2伸缩区域20、22的服装面料,从而能够确保较大的尺寸调节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由于对在第2保持部18和卷收器12之间未挂卷有长部件14的第2伸缩区域22进行规定,因此在该第2伸缩区域22中,不会产生移动滑轮原理所导致的在挂卷点两侧的牵引长度的平分,因而,在第2伸缩区域22中,理论上能够使服装面料的拉近量成为第1伸缩区域20倍。即,当使卷收器12旋转而对例如长部件14的两端侧分别以每2a的长度进行卷收牵引时,则理论上,由于在第1及第2挂卷区域24、26中,在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挂卷点)的两侧牵引长度被平分,因此第1伸缩区域20仅能伸缩长度a,但第2伸缩区域22能够伸缩长度2a。

参照图4,从其他的观点出发,试着将调节机构10(参照图4(a))其有利的原理与没有第2伸缩区域22的其他的调节机构100(参照图4(b))进行比较。另外,虽然在图4中,方便见,将卷收器12所卷收的长部件14的卷收长度表示为向第2伸缩区域22进入,但实际上被卷收在卷收器12内。如图所示,在图4(b)所示的调节机构100中,相当于调节机构10的第2保持部18的长部件14的端部固定点p与卷收器12在高度方向上一致,当从图4(b)的下层所示的伸展状态仅卷收长度4a的长部件14时,则如图4(b)的上层所示,根据移动滑轮的原理,第1保持部16仅向卷收器12方向移动长度2a。对此,在第2保持部18对第2伸缩区域22进行规定的图4(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10中,当从图4(a)的下层所示的伸展状态仅卷收长度4a的长部件14时,则如图4(a)的上层所示,根据移动滑轮的原理,第1保持部16仅向卷收器12的方向移动长度a,但第2保持部18向卷收器12的方向移动长度2a。

如此,如果能够用第2伸缩区域22来使服装面料的拉近量倍增,则作为调节机构10整体,能够以较少的调节操作有效地大范围调节服装尺寸。此外,如果能够如此地以较少的调节操作有效地大范围调节服装尺寸,则能够在有限的服装的空间内尽可能紧凑地配设服装尺寸调节机构。另外,在本构成中,如果将卷收器12的位置向图3的左侧移动,以便比第1伸缩区域20的尺寸更大地确保第2伸缩区域22的尺寸,则尺寸调节效率更加提高。

在图5中表示有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a。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的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由前述的透明管18a、与该管18a的两端连接并朝向第1保持部16开口的导向部30、32形成。

在图6中表示有第3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b。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的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的前述的透明管18a在高度方向y上平分(透明管18aa、18ab)。当然,透明管18a也可以分离成3个以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这些透明管18aa、18ab通过被缝在前身2a上的布料18b从外侧一体地覆盖而被固定于前身2a。

在图7中表示有第4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c。如图所示,第2保持部18由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管18a、与该管18a的两端连接且朝向第1保持部16开口的导向部30、32形成。

在图8中表示有第5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a。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2及第2保持部18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调节机构10a的第2保持部18仅通过作为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管18a的上端及下端部分的保持导向部18c,18c来保持长部件14并进行导向。此外,在第1保持部12上未具有上下一对的导向部12b、12c。

在图9中表示有第6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b。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2及第2保持部18的构成也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调节机构10b的第2保持部18具有:第1固定部件18d,对挂卷于第1保持部件16a且从第1挂卷区域24向第2伸缩区域22延伸的长部件14进行固定;及第2固定部件18e,对挂卷于第2保持部件16b且从第2挂卷区域26向第2伸缩区域22延伸的长部件14进行固定。此时,第1及第2固定部件18d、18e也位于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管18a的上端及下端的部分上。因而,在本构成中,长部件14分离成2个部分14a、14b,而未形成1根圈状的金属线。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虽然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服装尺寸调节机构10被配设在左右的腰部6a、6b,但也可以仅配设单侧腰部的调节机构10。此外,调节机构10的配设部位不局限于腰部6a、6b,例如也可以将调节机构10用于调节左右的前身2a、2b间的间隔。此刻,救生背心1为没有拉链8的(不是前开)套头脱穿的类型。

此外,调节机构10的配设对象不局限于救生背心1,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各种各样种类的服装。此时,保持部16、18的数量、第1保持部16的保持部件的数量、第2保持部18的固定部件的数量也不受限制。此外,虽然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长部件为金属线,但其原材料不受特别限制。

此外,当然可以将前述的调节机构反转配设。即,将第1保持部16配设在前身2a侧,同时将第2保持部18配设在后身3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